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猩猩能说人话 挑战“动物无语言能力”论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会说“香蕉”、“葡萄”、“果汁”和“是”

  ·能听懂“你想吃香蕉吗”等短语并作出反应

  ·从小和人类生活在一起,但没有人教它说话

  本报综合报道 据《新科学家》1月2日报道,一只名为“坎兹”的非洲倭黑猩猩在实验室中令人惊奇地发声说话,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猩猩能像婴儿一样、用不同的发声表达不同的意义,“动物没有语言能力”这一科学论断由此遭到巨大挑战。

  猩猩“坎兹”能说会听

  “坎兹”是一只成年倭黑猩猩,它从小便和人类生活在一起,熟悉各种人类社会相互沟通的符号用语。目前生活在乔治亚州立大学的它,还能够说一些英语,还能对一些诸如“从笼子里出来”、“你想吃香蕉吗”等短语立即作出反应。

  负责“坎兹”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杰德.塔克里特拉和瑟勒.斯威吉.若班思观察到,当她们和“坎兹”交流时,“坎兹”能发出一些起伏有异的音调。塔克里特拉说:“我们正在研究这些极有韵律感的声音产生的原因。”

  无师自通学说人话

  在一份长达100小时的录像带中,可以看到“坎兹”不同时期与人沟通的情形,能分析出“坎兹”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声也是各不相同的。科学家精选了其中一些典型片断,确切地记录了猩猩“坎兹”一些表达清晰的举止,比如,当“坎兹”想吃香蕉的时候,它会作出“grapes”(葡萄)的表示;或者当听到让它出笼的要求后,它自觉地爬出笼子。

  据塔克里特拉和若班思证实,“坎兹”能够说出四个不同意义的单词:banana(香蕉)、grapes(葡萄)、juice(果汁)和yes(是)。在说出这些单词时,“坎兹”声音的音调趋于一致。塔克里特拉对此表示:“我们没有教它这些单词的发音,它是自己‘领悟’到的。”

  “坎兹”有意模仿人话

  塔克里特拉的实验室里有至少7只供研究的倭黑猩猩,其中一些根本得不到专门的语言训练。科学家在研究“坎兹”时注意到,它看来有意识地模仿人类的发声。

  科学家米特里和沃勒都不赞成马上对“坎兹”的现象下结论,接下来会有更多针对“坎兹”的科学研究。“坎兹”被称为懂得语言,而“语言”在不同情况下是有多种解释的。

  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坎兹”仍然还是第一位能够确切证明猿类能够“说话”的猩猩。沃勒说:“‘坎兹’的发声明确地表示具体事物和意义,这一点非常罕见。”

  此外,“坎兹”现象为研究动物的语言提供了重要线索,启迪科学家思考人类语言的起源问题。米特里对此表示:“动物的语言研究能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对于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因而显得格外重要。”迎君

各方言论

  观点一 “坎兹”发音有认知成分

  有人对对于猩猩“说话”提出疑问,称“坎兹”的各种发声都是由于其情绪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塔克里特拉则表示,情绪的不同虽然能造成发音的差异,但这并不是造成“坎兹”发音差异的唯一原因,“坎兹”在不同情绪状况下都能说“是”就可以作为例证。

  美国Emory大学的潘音.沃勒对此表示赞成:“情绪的影响虽然存在,但这并不能否定猩猩发音中有认知的成分。”

  观点二 人类干扰猩猩学语言

  按照通常的说法,语言是人类交流的符号,“坎兹”发音说话的举动挑战了“动物没有自己的语言能力”的科学观点,此前,另一只非洲黑猩猩Washoe也被报道能学习手语。

  有科学家表示,多数语言学家都认同一点:语言的语法比词汇构造更为重要。有时我们干扰了猩猩学习人类语言——我们常常只着重灌输词汇而避而不谈语法问题。

  观点三 动物语言之谜仍难解

  最近对生活在非洲象牙海岸的猿猴研究表明,有明显的证据证明猴子有着自己的语法规范。科学家也观察到,当一只非洲黑猩猩见到食物时,它会发出高、低、不高不低等三种音,其他的猩猩都能明白。

  猩猩“说话”的事实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约翰.米特里表示:“这个事实给关于猿类的研究带来了一线阳光,不过,我们距离彻底揭示动物的语言问题的奥秘还有很长的距离。”

 
 
 
前五篇文章

摄影师拍到大黄蜂对着镜头“笑”

地震中,一只救了35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

动物园里的母亲节:一头幼象好几个妈

蒋子丹主张的动物保护主义

独腿鹦鹉爱爆粗 装上“义肢”变文明

 

后五篇文章

英国天鹅家庭排队走路回家

英国:鸽子离家10年“父亲节”再探旧主人

流浪狗夫妻相依为命 三离三聚感动市民

人和动物之间轮回的奥秘

英国3岁宠物羊喜欢看电视 自以为是人不与羊为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