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后 中国孩子为何还输给日本孩子? |
 
前不久由中、日、韩三国青少年组成的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在内蒙古进行。时值当地罕见的高温,整个行程十分艰苦。平均每天步行30公里,全部是野外宿营。日本少年个个身背巨大的行囊,显然此前已经做足了准备,把野外生存条件的艰难想到了极尽。当地随行的人员看到日本小孩瘦小的身体却背着与其不相称的包裹,想要帮忙,立即遭到拒绝,日本小孩觉得受到了侮辱。与此形成鲜明比照的,是同行的中国孩子叫苦不迭,队伍中手机铃声不断,全部都是中国孩子在向家长诉苦。(8月19日《长江日报》) 中国孩子的娇生惯养,早已有目共睹。不仅手不能提,肩不能扛,有不少孩子因为上学放学车接车送,甚至连脚也快不能走了。草原探险夏令营里中国孩子的表现令人失望,有其必然性。平常吃不得一点苦,耐不得半点劳,难道到了探险夏令营里就会吃苦耐劳了么?就象吃苦耐劳要在天长日久中养成一样,娇生惯养也是潜移默化的。中国的孩子并非天生的吃不得一点苦,耐不得半点劳,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平时家长不愿孩子吃一点苦、耐半点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瓜豆效应”讲的并非只是种庄稼。 如果说孩子们在草原探险夏令营里作了一场意志毅力和身体素质的较量,那么输了的无疑是中国孩子。其实早在1992年,也是在内蒙古,也是草原探险夏令营,日本孩子与中国孩子就有过较量了,结果是中国孩子输了。当年的那次较量,充分暴露出中国孩子身上的诸多弱点和中国青少年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曾一度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有识之士曾发出过“救救教育”、“救救孩子”的大声疾呼。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2年后的再次较量,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还是一个输?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话早已耳熟能详,但是这个起跑线究竟应当是什么样的“线”呢?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只怕更会输在终点线上。今天的孩子,若干年后将走上社会,要担负起承前启后的大任。如果本该是创业的一代,却因为今天的养尊处优而变成“享受的一代”,那其所带来的痛创将是我们的民族所不能承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