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虔诚的守望:民间国学之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初次踏进淄博国韵学堂的教室,乍看那种阵容,或许以为自己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古代。在这里,学生们身穿长袍,头戴黑色头衣(古人戴的帽子的总称),盘腿坐在不到两尺高的课桌前,昂首挺胸,手捧《弟子规》跟着先生诵读。再看先生,同样古装打扮,讲桌上放着笔墨纸砚,身后则是宣纸“黑板”,上方悬挂大幅孔子画像。笔者之前只在电视上见过这种古代私塾授课的场景,突然置身其中,有种恍然若梦的感觉。

  当被问及要学生穿长袍上课,这种外在形式上的回归古代,是不是舍本逐末时,学堂老师回答道:“当然,现代私塾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授课内容,培养孩子的古典文化修养和温文尔雅的风度,以及孝顺父母,仁爱友恭的道德情操。而这些外在形式上的复古,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种氛围。当初我们成立这所学堂的时候,曾顶着很大压力,有人说我们是哗众取宠,也有人说我们搞文化复辟。但实践证明,我们的这种古典教育是对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有利补充。”


  出人意料的是,学堂的创办人徐珊珊,并不是手拿戒尺摇头晃脑的老学究,而是一位“80后”的美女。谈到创办这所学堂的初衷,她说特别怀念儿时过年过节的风俗。然而,时下这些传统的东西正在慢慢消失。于是,她决定从自己做起,想办法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创办现代私塾便是她的一个大胆实践。

  在摸索中前进

  近年来,类似国韵学堂这种培养幼儿国学基础的现代私塾,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其中有不少办得有声有色。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堂的目标更加宏大。坐落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一耽学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耽学堂是致力于学习、体认和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赢利性的民间公益组织,2000年12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的青年学子共同参与成立。其主要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气,净化个体心灵,普及基础汉语,推介中文思想。对此,笔者采访了一耽学堂的发起人、总干事逄飞。


  笔者:你发起成立一耽学堂的最初想法是什么?

  逄飞:我是哲学系出身,最初的想法是改造中国当今学术。它的前提是要改造中国的学术及教育环境,而不是现在这样的应试教育模式。因此,我想做这方面的工作。可是,当真正想要做的时候,又发现问题不止于此,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存在偏差和混乱。这就需要正本清源,需要净化个人心灵,改造社会风气,振奋民族精神。那么,只能深入社会底层,而不能流于书面的理论与浅尝辄止的形式。于是,我们便开始招募义工,成立了这样一个非盈利性的民间公益组织。

  笔者:你觉得应该怎样概括一耽学堂十年来走过的路?

  逄飞:回顾十年来一耽学堂走过的路,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纯粹的草根路线,我们没有钱,没有权,完全是以每个人自己的道义良知为出发点,相信个人,相信社会,从公益事业入手。二是探索和实践中国本土的公益道路,即以人文教化为使命,以中国传统文化重建和社会发展为起点。三是我们所探索和实践的这些理念和经验,以及各方面的项目活动,是全国范围的参与和推动。例如,我们在全国几十个城市发起社区晨读运动,北京、天津是搞得比较好的。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政府、社会团体及个人都可以参与,是一种开放空间。我们在一线做事,但不把自己封闭起来,这十年来对教育与文化热点有自己的观察和实践。

一耽学堂义工发起的晨读运动一景

  笔者:一耽学堂能走到今天,关键是靠什么?

  逄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004年,季羡林曾经给我写过四个字“天道酬勤”。我们有一种行者自愿的道义精神。

  于传承中突破

  笔者:处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价值观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应该怎样从文化上寻找心灵的归宿?

  逄飞:三十年来所积累的、一百五十年来乃至两千多年来所积累的,正逐步汇集一处,并且要在不远的未来发生一种共振。这种共振,也就是历史深处的、真实的、长久积累的力量。一切有形的努力和艰苦辛劳,正进入无形的内在化合阶段。一个古老大地民族的灵魂正渐渐发生着新的孕育。一切都越来越集中于一种心理上的准备——一个民族开始自觉地去寻找自己的心理感觉,一种共同心理。

  若说“文化激活”或乃成为“中国资源体”是更有效、更能充分发挥国学作用的重要基础,那么全民族的社会心理修复、社会心理调适的“心理准备”,则是文化建设之为“活化生长”的必须前提。简言之,今天的文化大局不应离开精神事业来讲,不应离开现在进行时态的生命力来讲——此即当下现实之最核心的社会心理工作。文化乃社会心理之出口,并且将在此意义上,使“活化的传承”与“现实的创造”得以成为可能。

  笔者:本世纪以来,国学热长盛不衰,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作为民间专门从事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国学的学者,你怎样看待国学热?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逄飞:从今天的社会来讲,传统文化只是人们的一个心理记忆,或者主观意图,想象的成分居多。所以,一定要从做公益事业的路子出发,要走到普通大众中去。否则,文化的热情往往热过一时就流失了。

  历史是不断积累的 “壳”——一层层枷锁,就在我们的观念、语言和意识深处。心理建设和心理原点建设,是精神事业的基础。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找到它的时代精神和坐标原点。

  我所走的路,给了我们一个见证和指示:站在时代路口,做义工,做“草根”一样的义工,将是我们每一个平凡人的通行证。

 
 
 
前五篇文章

人间万事都会过去

中国歌剧《木兰诗篇》情动日本

老子谈成功之道——以“柔”达到成功

儿童的饮食和健康:吃肉是不可能健康的

绿豆汤虽好 不是人人皆宜

 

后五篇文章

藏獒渡魂

油纸伞

一个商人和龙女的故事

如何顺利度过“奋斗更年期”?

难忘“儿童节” 怀旧80后童年美食大搜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