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 |
 
我们常会怪罪自己,给自己很低的评价,也习惯对结果做最坏的打算;倘若听到他人有所成就、受到批评、与人争执、或者工作上出了纰漏,往往就觉得自己很糟糕,甚至对自己感到失望;生命中难有一刻可以安静地坐下来,试试什么也不做……一言以蔽之,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完美,生活太多苦恼。那么,请读本书吧,从此全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发现存在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义! 推荐序 唤醒与生俱来的喜乐与自在 你手中的这本书是个珍贵的邀约。请记得,我们都拥有以明智且温柔的佛心来应对生命难题的潜力。在本书中,受人爱戴的塔拉·布莱克以亲切的话语诉说着具足疗愈力的方法以及她的心得体会,这些都是她多年来担任禅修教师与心理治疗师的宝贵经验。塔拉以满心的慈悲与宽容,献身于重建人性尊严的事业,她的教导能够消融生命的包袱,让我们全然地活在当下。 现代社会生活充满了压力与竞争,致使人们缺乏自我价值与自我批判精神,人心的神性也逐渐沦丧。《全然接受》所表达的精神,对于渴望重获喜乐的生命而言,更显得异常重要。这本书将透过生动形象的故事以及学生和客户的案例,透过塔拉自己的心路历程,透过清晰且系统化的练习,告诉我们如何明智地训练、提升自我,转化悲伤并重获完整的人格。 最重要的是,《全然接受》能重新唤醒我们的佛性,也就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喜乐与自在的权利。请你慢慢品味本书的每一页内容,铭记作者所提供的教导与修持方法,让它们引导你的灵修道路。 杰克·康菲尔德 2003年2月于心灵磐石禅修中心 前言 一定是我有问题(1) 读大学时的某个周末,我和一个年龄比我大也更有智慧的朋友到山区徒步,她那时约22岁。搭好帐篷之后,我们一起坐在溪边,望着溪水刷过岩石旋流而去,聊着自己的生活。当她说到她正在学习“如何当自己的好朋友”时,一股巨大的悲伤顿时涌上我的心头,我忍不住崩溃啜泣,因为我绝不是自己的好朋友。当时,我不断受到自己内在的判官骚扰,这位判官无情、残酷、吹毛求疵、精力旺盛,虽然不见踪影,却整天忙碌地工作。 我的假设是:“我根本就是有问题。”于是,我奋力去控制并修正那个自认为根本就有瑕疵的自我。当时我不断驱策自己用功读书,同时积极投入忙碌的社交生活。我企图通过暴饮暴食,以及追求功名来逃避痛苦(结果反而制造了更多痛苦)。我的休闲方式还算健康:接近大自然、跟朋友相处等,但有时我也会做出一些寻求刺激的冲动行为,比如玩票性地吸食毒品、做爱等等。在世人眼中,我的生活很精彩;而我在内心深处却感到焦虑不安,时常抑郁沮丧,我无法跟自己生命的任何一部分和平共处。 这样的失落感与深切的寂寞如影随形,青春期时,我有时会幻想自己住在一颗透明的球体中,和周围的人事物都隔离开来。当自我感觉良好,或者跟他人自在相处时,这泡泡就会愈来愈稀薄,薄到犹如肉眼都看不到的一缕轻烟;一旦觉得自己差劲极了,泡泡就会变浓,浓到好像大家都看得到一样。我把自己囚禁在泡泡里面,既空虚又孤独。随着年纪稍长,这种幻想逐渐消退了,然而,我还是活在一种生怕让别人失望或受人排斥的恐惧之中。 但是,和那位大学朋友相处时,感觉却截然不同——对她的信任足以让我完全敞开心扉。接下来两天的高山徒步中,我们有时说说话,有时只是静静坐着,我开始了解,在起伏不定的沮丧、寂寞和沉沦的情绪之下,潜伏着强大的自我缺陷感;这是我初次瞥见痛苦的核心,而往后的生命中,我也经常产生这种感受。我因此体会到,由于与痛苦坦诚相见,我已踏上心灵的疗愈之道。 那个星期天晚上开车下山时,尽管心情比较愉快,但我的内心仍隐隐作痛。我渴望对自己更宽容些,渴望与自己的内心为友,渴望能对生命中所遇到的人产生更亲密、更自在的感觉。 多年以后,这样的憧憬驱使我走上学佛之道。从中寻获的教诲与修持,使我得以直面缺乏自我价值与不安全感的悲苦,明了自己当下的经历,并懂得了如何将慈悲融入生命之中。佛陀的教法也帮助我消除了这些念头:我孤独一人面对痛苦,痛苦是个人问题,痛苦应该、也是我自己的错。 身兼心理医师与佛学老师的二十年中,有数千位心理咨询客户和学生向我透露,他们因自我贬抑而痛苦不堪。无论这样的情形是发生在十日禅修闭关课程之中,或是出现在每周的协谈时段,每个人的痛苦——觉得自己有瑕疵、缺乏自我价值的恐惧感,基本上都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