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二十一世纪道教如何立足社会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新的世纪,新的观念和要求,带着人类迈入了现代科技和现代文明的征程。时代在变迁、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飞跃,新的世纪里和新的环境中,道教如何立足?我想,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 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做一个好公民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民族。爱国主义作为团结和鼓舞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伟大旗帜,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五千年来,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我们铸造爱国魂的宝贵基础,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国,从古至今,我们不仅有着共同的文化,而且有着共同的民魂。从尧舜时代的禅让制所萌发的国家为重,以德治国的进步意识,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所形成的以民为本、为民除害的精神;从屈原的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思想,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无一不是民魂国魂的体现,无一不是爱国主义的颂歌。

  当然,道教文化与道教人士也不例外,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也一样从各个方面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太平经》中提出“忠君”、“孝亲”的口号,实际上就隐含了忠国爱民的思想意识,在当时也就是一种爱国情感的流露。陶弘景初入茅山时,南齐就灭亡了,梁武帝取而代之,武帝曾多次请陶先生出山,但都被婉言谢绝了,他决心不为梁朝献一计一策,以表示他对南齐的忠诚。但有一次北方异族入侵,人民受到了很大的灾难,国家也受到重大威胁,陶弘景一反常态,在茅山帮梁武帝运筹于帷幄之中,武帝听了他的话,接连取得胜仗,赶跑了侵略者。此时,陶弘景的朋友很不理解他,就批评他出尔反尔,陶弘景感叹地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虽出家,但未出国啊!”可见这种爱国主义思想体现得是多么的真切,多么令人感动!历年来,人们可常常见到许多的宫观房屋上立有“皇图巩固、富国裕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石刻字样,深刻反映了道教界历来就具备的民族精神。特别是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众多的道教徒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支持抗日。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有些道士直接参军上了前线,甚至为此而英勇献身,这充分体现了道教界人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过去是这样,将来更是如此。试想,如果没有国家的安宁,哪有道教的“清静”?如果没有国家的富强,哪有道教事业的兴旺?道教是孕育、流传、发展于我国的宗教,其教义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观念及传统文化内涵,它根本就离不开国土的培植。因此我们说爱教,首先必须爱国,爱国就必须遵纪守法,做一个好公民。在这新的世纪里,只有首先做一个好公民,才能当好一个好道士,也就是说,如果连一个普通公民都不如的人,根本不可能是个有道之士。

  二、 坚定自己的信念,树一个好形象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相信通过修炼可以得“道”成仙而长生久视,便是道士的最高信念。道教的教理教义其内容十分丰富,它历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重考验,一直被中国人民所承认,被广大信徒所接受。这正是因为它的精神本质,一直熏陶着人们,一直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一直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文明和进步。道教文化和道教生活,使世俗性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地得到了升华。可以说道教理义,从一个时期走向又一个时期,经过不断的提炼和充实,愈来愈显得成熟而可信,它不但规范了道教生活,也在约束社会行为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因此,在现实社会中,道教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注重,探讨、研究道教文化的有识之士也不断涌现。当人们身体不适时、当人们遭受挫折时、当人们心神不安时、当人们需要心灵得以忏悔向善时、当人们感悟到应建功立德时、当人们欲求长生时,便纷纷走进了神圣的殿堂,他们是那样的毫不吝啬、毫不骄傲、毫不巧舌,他们所具有的只是十分的认真、万分的虔诚。而我们教徒自己怎么办?

  新的世纪里,作为一个道教徒,如果对“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道教没有深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那就无法进行自身的修炼,也无法受信于社会,就更无法度己和度人。《道德经》中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这就提示我们必须“抱一”、“抱一”就是守“道”,这是道教徒最基本的修养功夫,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信念,否则,就会失去“道”的根本。

  这就要求我们,在这新的形势下,新的社会环境中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为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所动,不被世俗的社会生活所影响,要不断地、进一步地挖掘、充实和弘扬道教文化,要用道教文化去感染社会,用道教生活去升华世俗生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过去的道教靠的是道教本身的精华和历代众多高道的自身形象,才得以生存。面对新世纪中新的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不能不思进取,更不能再抱着“道不外传”的保守信条和自私观念去“唯我独尊了”。因此,我们不但要大力弘扬道教文化,并且还必须注重个体形象和整体形象的树立。树立个体形象,不但是教徒个人的外观形象,更重要的还应有个好的内在形象,也就是说穿着道装,要有一定的道教学识;树立整体形象,不但是要建设好自己的合法场所,更重要的是场所内要有浓厚的宗教氛围,有正常的教务活动和实在的道教生活。

  我们不反对在清规戒律上有什么改革,但也不能公然承认全真派道友去成家立业,享用大鱼大肉;我们可以提倡用现代宫观管理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也不可主张正一派道友换上西装,带着道士身份,走上社会去经商;我们可以走进一些社会性服务场所,但绝对不能容忍那些进入非法场所的人和事;我们为了便于参与劳动,可以对道装作适当的改制,但应该有个大的统一,而不能道装不象道装,俗装不象俗装;我们可以通过组织,适当外出参访学习,但不能不带路费私自云游参学;我们可以为宫观经济创收而努力,但绝不能一头扎进个人的经济圈。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外树形象,内建个人道德品质的新要求,不良言行都不是我们应该去适应社会的内容,我们只有彻底去除这些不合道教教理教义的行为,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所以,坚定自己的信念,同时又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才能纯洁于道教内部,受信于道教外部。

  三、 弘扬老君哲学,建一个好环境

  道教根植于中国本土,它生存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道教也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修炼者也就无法成仙得道。因此,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大力弘扬老子哲学思想,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纵观老子哲学,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对现代社会环境中的不良现象,还是对现代自然环境的保护都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其一、 老君“上善若水”思想与现代人生观。《道德经》第八章中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种与世无争,淡泊名利而又济世利民,广施博爱的人生态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使道教形成了脱俗超凡、乐善好施的主流风格。大多清修德高之士,都具有老子说的“大直若屈”、“常善救人” 的风格和气象,而被世人所敬仰。然而,社会在进化到文明富强的今天,仍不乏利禄之徒、贪婪之辈,腐败现象中,有些人是利欲熏心,权力膨胀,财富上贪婪无度,职位上明争暗斗,最终却成为人民的罪人,这些人,所缺乏的正是老子的“若水”思想和奉献精神。

  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说:“若处事安闲,在物无累者自属证成之人。”又说“有事无事,心常安泰。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不贪,故无忧;不积,故无失”。著名道士吴筠在他的《形神可固论·服气》中说:“欲不可纵,纵之必亡,神不可辱,辱之必伤。”他们认为要守静去欲,不为物累,就必须保持身心清洁,做到“恬澹无为”、  “不悲不乐”,其次,还要做到“滤静神闲”。为此,他们强调应去掉一切私欲,不求物质享受,随分而安。这些观点,具体地体现了老子的清静无为、上善若水思想。几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若能清心寡欲,不作过高的奢望,不作自然、实际外的妄作,即可不为物累、不为情躁,使之身心清静若水。这样,为民才是一个安分守己、利人利国又利己的善良公民;为官才是一个淡泊名利、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的公仆。古为今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哲学无疑亦符合当今社会树立新的人生观的要求。

  其二、 老子的“上德若谷”思想与现代社会的道德重建。《道德经》中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其意所指有道德的人,依自然本性而行,不求世俗之得,为社会所付出的牺牲与奉献,是出自无为的,并不是想达到什么个人目的,行好事和善事,是出自本能的反映,自己却并未感觉。而有些人是带有目的性的行善,此乃有心而为,未能达到纯真境界。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一些人确实干了许多工作,但他们是为自己的政绩而干,目的是将政绩当成上升的阶梯;还有一些平常百姓连下德之士也不如,遇见别人遭遇灾难,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社会如此发展下去,还有何道德可言?因此,现今江泽民总书记在以法治国的举措后,又提出了以德治国,这是非常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情的,也是极其必要,非常及时的。现今社会提倡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一点是要进行道德重建。

  老君又说:“上德若谷,大白若辱。”是指有道德的人心量广大,可涵受一切,如空谷一般。心里洁静的人,如明月普照,像莲花出于污泥,他们的纯真贞洁,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似若受辱,但却善良。老子作出修“道”养“德”的哲理,好象是针对现代社会种种弊端而发的,这样的思想见解,具有历史的超前性,在如今道德虚伪、心理失调、贩毒吸毒、精神失落的现象中,足以引起人们的警惕和深思。

  其三、 老子的无为而治理论与现代社会管理。老子说:“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现代社会管理,如果以私欲之心执意有为,那将难以如愿,必须增加道德仁义来感化世人,去除人民的精神压力,才能主动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反之,凡事都强加于人民且又没完没了,人们就会感到厌恶了。老子的这种无为而治理论对现代化的社会管理十分有益。

  当代社会管理上的重大问题之一是上下脱节,上级不注意调整与下级的关系,造成紧张和失控。如何“以百姓心为心”,加强“不争之德”,学会“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调整好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现代管理者应十分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老子在《道德经》中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为: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但要善于洞察人的善恶与贤愚,区分别人的是非与正误,而且要能够随时反省自己的过错,知道自己的欠缺,不但要做一个能够战胜自己的欲望的人,而且要能够做一个善于知足的人。这样才能使自己知此知彼,不作妄为的言行,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善于处置复杂难测的事态,采用自己的智慧,艺术地处理问题。

  其四、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与自然环境的保护。《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根据万物自然生长的现象,针对各种事物的矛盾,分析了人、地、天、道的关系后,所产生的哲学思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物质欲望膨胀,毫无节制,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任意违背自然规律,毫无顾忌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随意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对森林乱砍滥伐,破坏自然植被,致使大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原荒废,自然灾害连年发生,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危害,珍贵自然动植物面临绝迹。这都是违背自然法则,缺乏自然保护意识,妄为无度所致。

  因此,老子又言:“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就是说能够体悟到宇宙的真正永恒法则的人,才会明白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能体悟这一法则,妄作妄为,就将招来灾殃了。长期以来,人们总把自己当作万物的主宰,将自己置于自然的对立面,结果受其害的还是自己。我们必须接受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正确掌握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物质和条件,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上几个方面,只是部分老子哲学内容,在一些社会现象中所体现的针对性,老子哲学思想极为丰富,社会不良现象也存在着较多方面,所以,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老子哲学,大力弘扬道教文化,才能与世人共同建设好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才能使道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说,面对新世纪,道教如何更好地立足于当代社会,这就需要我们作多方面的努力。做一个好公民;树一个好形象;建一个好环境。这只是学道、修道、弘道的最基本的条件和要求。除此以外,人们应进一步地将道教的尊道贵德、仙道贵生、清静寡欲、自然无为、柔弱不争、返朴归真、天道承负等教义内容圆融于社会和生活,使道教精神得益于社会和人民,使道教生活被世人广泛接纳,从而改善社会风气,提升世俗生活的质量。再则,我们要不断摒弃那些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和有碍于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抑恶扬善,健全教制,提高自身素质,纯正道风;要进一步地办好教务,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要提高为社会、为香客游人服务的质量,提高宫观的自养能力;要更好、更广泛地开展对外的友好交往,让道教文化更多地走出国门,推向世界,从而为祖国的统一,世界的和平,作出更大贡献。

  这样,道教才具有其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才能适应现代社会,而不被时代所淘汰,也只有这样,道教才能在新世纪中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作者单位:茅山道教文化研究室)


 
 
 
前五篇文章

一个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文化”

解读春节 祝福中国

水母四处泛滥成灾 全球变暖是“祸首”

漫漫黄沙 敦煌的梦幻表情

合理安排任务,有效利用时间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讲《弟子规》七

矮象和硕鼠

海洋专家捕捉到海底怪鱼奇异表情

渤、黄海海冰严重 冰融需待三月中旬

父子情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