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金刚经研读之七十五--一体三宝之识(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我们再看,在一个家庭里,为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为什么个性会不一样?有的个性非常乖巧,或者懂得自动自发,把自己管理得很好,不用父母操心,而有的就一定是要被呵护的;有的能够承受父母亲对他的爱护,他不会纵容自己的个性,可是有的呢?就禁不起父母给他的爱,他会变得纵容自己,养成一种任性的习惯;为什么在同一个家庭里面,同父母所生的子女就有那么大的习性上的差异呢?透过佛法可以认识!

  这都是人无始以来造作所积聚的结果,其自然性就成为了人的一种本性,然后再加上后天的教育生长环境,当然这也关系到他,无始以来自己的造作所形成的因缘法则和因果关系,于是形成了种种的顺逆现象,其实这在佛法中都可以道理去解释它,就是:一切都是自己作自己受。那一切的果报的现象,事实上,都是自己曾经造作的结果。造作的结果呢?它在今生的这一世才会显现。

  比方我们说,兄弟姊妹会投入到这一个家庭,都以这一家的父母为父母,说明了它有某种相同的因缘和因果关系,以及他们自己彼此之间的一个因缘和因果关系。可是相同的因缘、因果关系当中,它还有不同的因素,又有不同的种种的因因果果的复杂的现象;所以即使同为一个家庭的这些子女,它显现出来的发展以及个人的际遇也会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业作和福报因缘不同。所以佛法就是帮助我们去面对现实的人生,去了解一些道理,帮助我们认识生命中的种种的现象,知道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是有其来由的。

  所以所谓佛法,其实就是帮助我们去探讨一连串的为什么,而在解析这一连串的为什么之后,让我们面对未来的生命,知道怎么样去掌握。就像刚刚举的例子:别人对我说不好听的话,自己会感觉到不舒服,那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个问题,而只是在声色上讨生活,针对他讲的话,计较执著,然后呢?一味地抗拒,生起烦恼,然后计著对付对方,忘了探讨对方为什么要说这一句话?如果我们掌握住从〝为什么〞上去着手的话,很可能发现其中深具的因素,而能够把这个问题化解,如果进一步能够照到自心,而从当中去转变的话,那么这个结就可以化解掉了,也就是对方对你的那种没有好感的因素,很可能慢慢就可以化解掉。

  佛法之饶益性,就是促发我们去发现那些问题,去探讨一连串的为什么,而后能够进一步去化解一连串的为什么,于是对于会造成的业,我们就能够掌握,起码经过佛法的熏习,我们知道这个业你造作了之后,你将会承受什么样的果报。因果律显示:造善业会得乐果,造恶业会得苦果。这种因果律它肯定的一个现象是:自己造作的必须自己去承受,无人能代替。那么面对每一个当下,我们该如何呢?自然是当承受乐报时,要知道感恩,不可得意忘形;虽然说,这可能由于以前曾经造作过善业,所以今天才得到这种种如意满足的乐果,可是还是必须要怀著感恩的心去领受它,去面对它,然后才会更珍惜,精益求精去经营,方不辜负所拥有的。

  如果所面对的是不顺利的,佛法也有提示,其实佛法说了很多的道理,让我们自己去面对,去发现问题,进而化解问题。如果我们面对是不顺的事,我们该思维到,因曾经造作过不好的,以致今天要承受这苦果,理智调心,那承受这苦果的时候,就应该用忏悔、坚忍心来面对,佛法中叫做忍波罗蜜。这忍波罗蜜,我们不一定要把它狭隘地讲成忍辱波罗蜜,其实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顺时,也必须要以安忍的精神去面对,这也是一种忍波罗蜜。如果我们明白了,一切的苦境都是自己咎由自取的话,那就唯有用欢喜心去承受。

  老禅师提出:〝心存和乐气,念起无怨尤〞的修行要诀,而不是用逃避的方式否定现实,其实业也不是可以逃避得了的,当业报显现时,就一定要承受,即使逃得了一时,也逃不了一世;佛法的认知是:业是要受报的,受报了你才会清净。而在佛法里面,必须建立起认知,相信透过佛菩萨的愿力修养,可以增加我们的信心和善念,转而增福。好比称念十九字观音圣号〝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即可化解苦闷烦忧,这是让自己跟佛菩萨慈悲喜舍的精神去相应,减轻内心的苦楚,勇敢去承受自己曾经造作的结果;另一方面,还是要自己兴起忏悔心,再则可以想到还有比我更苦的人,承受苦难为的是使我们的生命更茁壮,称念菩萨,使菩萨的悲愿入我心中,让我能够安详,在未来的路上,能够具足能力去开发未来的前途。

  因为生命是恒常的,我们这个色身的有年,只是一个分段生死,或者叫做一期生死,死后呢?它又依业的性质再去轮回,重的业或者是念力强的,往往都会成为亲因,在人死了之后,它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牵引力,牵引著你去受报轮回。佛法里面它是不讲断灭论的,〝人死如灯灭〞是外道的说法,佛法对生命的认识是,它是永恒不息的一种轮回;也就是当我们迷的时候,我们在业的造作之中,所以就永远在三界六道里面轮回不休。

  〝三界〞也叫做〝三有〞,所谓的〝有〞,是依于我们人──自我的执著形成为造作,而成为了〝有〞;它是依于我们根与尘,也就是能与所相应作用而来,本来它是不存在的。比方你看到一条蛇,你不去理会牠,牠走了之后,也就消失了;但是如果你偏偏跟牠过意不去,你去打扰牠,乃至打死牠,这就成了〝有〞了,有什么?有了造作的行为;有了造作的因,就会有业果;因为蛇牠是有生命的,你打死牠,牠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尘境非实有,如果自心相应它,执著它为实实在在的有,那就幻化出来我们的自心──透过五蕴的作用而形成〝有〞。

  所以说〝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自心便是如此幻化出来的现象。

 
 
 
前五篇文章

金刚经研读之七十四--一体三宝之识(二)

禅与诗词创作

禅的实践方法和证量

秉受菩萨戒的种类

《香山大悲菩萨传并赞》注

 

后五篇文章

金刚经研读之七十一--佛陀思想的精华(四)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妙法莲华经决疑--安乐行品第十四(三)

妙法莲华经决疑--安乐行品第十四(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