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深山宝刹——展现被人遗忘的春秋时期“天台寺”之赵杲观 |
 
深山宝刹——展现被人遗忘的春秋时期“天台寺”之赵杲观 前 言 诸位法师、诸位菩萨、诸位师长,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之同修者。我写天台寺赵杲观,是十几年来,数百余次来赵杲观资助已故妙满师修善寺庙,因此曾割舍不断对天台圣境的怀念。在这里记录着赵杲观之建立、历经汉、唐、宋、金、元、明以来累有增修的事实,高山圣境所化现的是无为者的缩影令人感慨。抚今思昔,深感作为灿烂的民族古典文化的绚丽花朵,作为悠久的东方精神文明的巍峨丰碑,中国佛教文化必将随祖国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断的演变进化。并在这一事业中,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世界人类文明进步和幸福带来巨变。可以说,二十一世纪之最是世界东方——中国。 弟子先后走访了中国佛教协会、北京大学佛学系与哲学系、及相关人士,承蒙指导及认可,广为流布。 一、作礼是观 天台寺赵杲观位于山西省代县城南四十华里处,山峰迂回曲折,形神兼备,峰峦高低错落,忽隐忽现,巍峨磅礴。有的险峭无比,峻秀越空。山势海拔最高1950米,最低1000米,寺庙周围气候各异,气象景观独特。无论远睹还是近观,都可谓放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耸翠祥云缭绕,飞泉瀑布川流不息;树借风声伴百鸟,其啼声余音缭绕;松柏奇花瑶草遍出芳香,空气清鲜;月圆星明,璀璨无比,仿佛触手可得。身临其境之中,无一处不令人流连忘返,因此,它吸引着无数善男信女的膜拜。 站在北洞仰而观之,各处宝殿的主要特点,素有恒山及云中悬空寺的雅称。它不但悬得壮观,而且还悬得动魄,令人心旷神怡,称妙道绝。其主要特点是自然洞窟构造,尤以真人骨架塑像为绝。共分南北两部分,即北洞和南洞。其中北洞为主要建筑群体。古往今来,它以天然的秀姿,给几千年以来的参悟者造就了不归之路,是修真者的涅槃山。 天台寺的中心寺院,呈现不规则的立体组合。三进院落,北洞大雄宝殿是天台寺的主殿,三开间,殿左右各有朵殿,前出廊,殿身后半部装进巨大的峭壁穴窝中,殿院周匝内气不泄,外风不侵,何如其全美也。廊额悬“大雄宝殿”横匾,门两侧的神柱上挂木镌对联一幅“随处现身宏佛力,闻声救苦遍婆心”。木联书法龙飞凤舞,功力外溢,是清代光绪年间遗物。殿内供“横三世佛”,中为释迦牟尼佛,右手结印,左手托金钵;左为药师佛,右手托金塔,左手置于胸前;右为阿弥陀佛,两手于胸前,作说法接引印状。东西墙两面塑有神形各异的十八罗汉。供座前香云缭绕,僧众诵经的声音回还映照,守护着太平与安宁。 走出宝殿,是开阔幽静的四合院,院内千年古松参天。南面是小阁一间,供奉精悍英武的韦驮菩萨,威灵庄严。东西配殿各两间,东为伽蓝殿,供美髯关公,持刀周仓和捧印关平,妙相尊严虎气十足;西为地藏殿,供地藏王菩萨和道明、闵公,法相庄严。 院落东南角的朝元洞是北洞的一大景观。其建筑上下七层,底部两层砖砌窑洞为楼体基台,上面五层木楼,依山就势,逐层缩小,形成密檐式的木构宝塔,整体镶嵌在峭壁之上一道直竖的大石缝中。飞檐斗拱的楼阁和多姿多态的天然洞窟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格调奇特的建筑组合。从楼台底部的洞门曲转而入,幽暗如在井底,一条两丈余长的铁链从头顶垂吊下来。攀环而上,爬出洞口,进入基座二层洞窟,再沿木梯逐层登楼。站在顶层,极目云山苍茫,近观胜景优雅,颇有身临蓬莱,超凡脱俗之感。《古碑》云:“山根至顶数十余丈,上下系铁索两根,远而望之,不连天,不着地,如悬空然登而临之,超万峰,俯云霞侣,飞升然命曰:‘天台境,诚然天台境也’。” 天台山东方的山崖穴窝处装嵌着一座三层楼阁,红墙彩塑,上与天接,名曰“三清洞”。一层面宽三间,二层面宽两间,三层面宽一间,为典型明代建筑式样。上有老鹰之盘旋,下有云雾之缭绕。楼内供奉三清道人,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尊像皆为古塑,属道教遗踪。大清康熙岁次戊戌五十七年三月十四日《重修南洞碑文》记载:“赵杲观有紫霞道人者,法名玉清,俗系大同府杀虎口人氏,姓梁讳翼,武家本富豪,事业诗书赋性不凡,自幼鄙厌繁华,父母与其订婚三次,辞之不娶,愿就清静。候至二亲病逝。紫霞乃一旦看破虚花,即存超脱之想,却已成之聘,是时二十二岁。别其兄嫂,弃却尘缘,投师郭太云,托籍黄冠,历览名胜。遂乐此山而寄足焉,以童真身学道,精修静养一十六载,想其人而必其成也。”以童子真身圆寂在三清洞内,后人将其色骨真身塑像观内。楼上仙阁登云的古匾,涵概了它的高耸和险峻。斜挂悬崖的百尺铁索是登楼的唯一通道。登楼者手抓铁索,足抵悬崖,艰难的一步一步攀登。当爬到半山腰,一块岩石凸现在头上,铁索横空,这时必须谨慎荡环,方能涉险过坎。面对着惊心动魄的一幕,游人无不惊叹,真不知当年建造者是如何在绝壁上筑建层楼,创造出如此罕见的人间奇迹!如此大胆的设计其匠心绝艺实在令人折服。 走下“大觉路”的石级,右为灵官一殿,镇守三门,往来信士鉴照邪心。左侧是历代僧人常住的三间窑洞。用山石碎片砌成房舍与墙壁连接在一起,显得格外庄重,令人好奇。向前连通外院的石雕门洞上端,门额里面嵌“蓬莱境”石匾,外面嵌“万圣门”篆书石匾。细细思索,“蓬莱”又显道家遗风,“万圣”具有儒家色彩,影影绰绰透露出这座几千年的古刹丰富多彩的历史面目。 走出石雕门洞,大院左侧碑文林立,示现着修道者的自信。左上方供“钉盘碗”老人塑像。相传在修建天台寺时,把挣来的钱分文不少的都上了布施,因此坐化此地。坐北向南的圣母大殿,依山傍壁,筒瓦盖顶,没有屋脊,门面为古朴典雅的十二个格扇,看似明代修筑,内供圣母娘娘尊像,是善男善女求子问孙的地方。大清光绪年间《改建天台山圣母殿碑文》记载:“圣母保我子孙黎民也……,圣母有灵,自必为之,广好生之……”。从古至今求子者络绎不绝,香火鼎盛,经常见到善男信女还愿之情景。寺门面东而立,额书“天台寺”三个楷体大字,回头望去,整个庙貌位于北部山隅的峭壁穴窝处,坐看云起时,随处山林叟,谈笑无还期,人们在这里往往可以感受到所向往的最高境界。 “药王殿”位于北洞东面山峰,是近年新建的一处仿明建筑。前出廊,单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盖顶,雕梁画栋,彩绘一新,巍巍峨峨坐落在沟掌凸显的山岗上。大殿前面悬匾“天医灵庐”,大殿中央供药师如来,均为端庄殊立的彩塑。据史料记载:东晋葛洪曾来过;北魏寇谦之曾居于此;唐代孙思邈在此修炼;宋代刘海蟾也在这里留下足迹。人们所熟知的药王爷孙思邈,则为唐代著名学者,他总结前人临床经验及医学理论,撰著了《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孙思邈本身道法深奥,二十多岁就已擅谈庄老及百家之说,被《旧唐书》列为“方伎”;被《新唐书》归为“隐逸”类,成为兼医林和山林的双重隐士。说法布道,普度众生为现身,药师殿的兴建就是源于孙思邈的缘故。大殿背后大小不等的石洞与山峰相衬托,面对山口,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作为四方四神之一的玄武,给天台山带来新的生机。大殿右上方“镇山仙石”、“佛坛道台”等,相传为赵杲涅槃所化,身隐悬崖之中面向悬崖之外,天然神工浑如雕刻。在宽阔的眉宇之间,所现的是得道者的慈祥。入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这其中的玄机实在令人难以破译。 与三清洞斜相对峙的玄女洞即九仙女洞,同样建在云雾飘缈老鹰出没之处。手扶护栏可以登临。这是一个较长的山洞,洞口作了门面装饰,重檐出廊,彩铺画梁,与石窟融为一体。洞里分内洞和箭阁两部分,内洞塑有九位仙女,各执乐器,琵琶琴箫样样俱全。据说,曾有洞外留宿者,夜间听到洞中歌声,又婉柔又缥缈,似倾诉久困的寂寞。传闻这就是代王的九个女儿,避难于凌空绝壁的洞穴中,长女不甘寂寞,思凡心切,想重温昔日荣华富贵重返人间。赵杲怕触动其余几位女儿的归旧之心,最后逃离下山惹出祸端,终日坐在洞口严加看守,洞外箭阁那位老慎持重,官宦装束的泥塑老翁即是赵杲其人。看这尊道骨仙风的泥塑,形单影孤,悲痛欲绝,展现的是忠诚者的孝道,是苦果苦因的消灭。 赵杲观坐落在天台山的沟掌里。据传,赵杲原系春秋时期代国的丞相,代王内弟赵襄子为了掠取代国领地,便等不及除去给父亲守丧的孝服,诱骗姐夫代王在夏屋山上会盟赴宴,在慷慨激昂盟誓背后,藏下了可谓手足相残的杀机。在宴席上,赵襄子暗中指使宰人以铜勺盛食,服侍代王及其随从用饭,等倒酒时拿铜勺一齐击杀,紧接着大举发兵侵占了代国。当他姐姐得知以后,呼天抢地的哭泣,最后绝望自杀身亡。因她生前辅政爱民,代国人为了永久的纪念她,把磨笄的殉难之地起名为磨笄山。 代王死后,身为丞相的赵杲深知大难临头,为了保全王室后代幸免于难,置个人安危于度外,连夜引护宫中幸存眷属逃出都城,来到天台山,隐居在重峦叠嶂的石洞中,过着躬耕穴居、潜心修道的隐居生活。在隐居天台山期间,赵杲由高居红尘的丞相到草履为民的隐士。这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是经历了巨大磨难,他入的彻底,也破的彻底,能够寄身山林潜心修道,最终圆寂成正果,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隐士和道家丛林制度的创造者之一,后人感念他的忠义,在天台山内筑洞供佛,取名为赵杲观,因此赵杲观是天台寺的著名景观之一。赵杲观遂成为以中国古代隐士姓名命名少有的道观之一,也是一位由儒、道思想演变进化为佛教圣地的创始人之一,其人文历史底蕴非常深厚,加之此地环境秀美,建筑奇特,盛名远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国务院批准为“赵杲观国家森林公园”。 离开北洞建筑群前往“古南洞”,要翻过中部山岳一个林荫蔽天的小山包。善男信女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古南洞位于中部悬崖的南腰,禅房前有一条宽不足两米的露天走廊,抬头仰望危崖凌空压顶,低头俯视深涧幽谷生风。入禅房,迎面后壁墙上有一小门,乍看好像壁橱,细瞧乃是洞门。启门躬身钻入洞中,漆黑拐弯登上狭窄的石级,再推开地道的内门而入,眼前出现一间石壁石顶,窗明几净的洞窟式居室。这里就是佛教所称的“自在禅”。 南台观音洞叠居禅房之上,是古南洞的主殿。后嵌石洞前接檐牖而建。前出廊,其内宽敞舒展别有洞天。迈进古殿仰望圣境,顷刻之间使人身心清凉空净无为。“三大士像”居于正面,中为观世音菩萨,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周围是十八罗汉及护法使者,散居在洞壁两侧的自然台坎上,有执卷受用者、切珠念佛者、秉钵者、举棋者、坐禅者,各具神态,惟妙惟肖。在进门的内壁上各绘有四幅“观音救难图”,均为琅嵌壁画,甚为珍贵极具研究价值。 从观音洞下来,沿曲曲小路东行数百步即到水帘洞前。石洞中,池大如盖,不溢不涸明亮似镜,清澈见底。水从壁缝中聚珠而下,击起涟漪,宛如荷花盛开。若举杯盛饮仿佛玉液琼浆之纯美。 “西方三圣殿”建在水帘洞之上百米处的一个半坡崖窝里,居高临下,十分壮观。殿前一百零八级台阶陡立下落,犹似云梯。殿面悬匾“天庭”,配联“深山藏古刹,绿树隐圣地”。殿内宽阔敞朗,四米多高的三尊铜佛像,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铜佛仿明造像,颇为珍贵。沿台阶返回水帘洞,石阶右下方有两米高的一座小祠取名“挑水僧庙”,所供奉的就是担水和尚。他左手按着桶梁,右手置于膝盖前,眯缝着两支眼睛,似睡非睡,好像还为担水的事情醉心不已。其睡相展示了禅定者的无罣碍,塑像为真人骨架。正如庙门两侧对联所言:“不修之修,无德则德。”据说他姓李,是五六百年前从北京而来,坐化时只有三十六岁。当年修建古南洞时,他负责从水帘洞往工地上挑水,尽职尽责,即使肩膀被磨破生蛆也不歇脚,甚至连掉在地上的蛆还要再捡起来放在肩上供养。一次小憩池边,托着水桶倾身圆寂在此处。同修者感于他的献身精神,就地塑身建祠。担水和尚临终时将扁担插在地上竟长成一棵老榆树。由于他生前是抓药郎中,老榆树也便通了医道。相传,剥点树皮,研成粉末泡上服用,就会药到病除。所以说天然洞窟孕育着动人的故事,仿佛在这里勾勒出一副《溪山行旅图》。所到之处静而观之,仿佛如是尊者就在我们身边,每一处所化现的是无为着的缩影,凝聚了饱受春秋战国时期所带来的创伤与屈辱。倾秃而简陋的宝刹庙宇,峻峭的石壁微妙变化。显现隐士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深层哲学含义。 “隐士”之说并非偶然,许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姓名。传说在尧舜时代,有一名叫许由的隐士,河南许昌箕山人。许由因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而受到推崇,因此成为古代隐士中名声显赫的一位,被尊为隐士的鼻祖。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曾称赞说:“许由善眷,重义轻利行显明。”隐士之说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符号,它土生土长。到商周而显赫,伊尹、姜尚、伯夷、叔奇,秦汉时期的商山四皓、张子房,汉时期诸葛亮、陆机、谢安等。从古至今,在不同的时期,由他们的思想背景及所处的环境而定位。可以说,中国古代隐士几乎成了一个个性自由、有着完整自我的代言。 二、天台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从发现洞顶呈淡黄色的微妙变化,各处露天崖壁及深陷古洞的色彩,感受到几千年的岩化过程形成的自然岩壁。旋系洞顶的云朵及夹层中的纹络,仿佛又是一幅岩壁画。独特气候变化有了特殊的植被,夏天湿润,冬天干冷,使古洞保留下来,甚为稀有。在这里充满着艺术气氛,是修真乐趣的家园。古人仰望叹息:“当观人生,寄迹天壤,如白驹过隙,一生劳碌,徒作马牛,从动名赫,奕终乌有,以视物外,潇洒优游,山谷之中,怡神养静,以乐平生之志者,其得失为何如布……?”。“它如神仙宝刹古迹……,则又天成数洞曰,‘金阙洞其最高’,而峻绝者曰,‘三清洞悬崖峭壁攀缘而可升者’,相传为赵杲炼修之即,故名为赵杲观。”从碑文感触到丞相赵杲不但精通医道,而且是一位历史及地质学家,到天台山也并非偶然,是绝望生中无奈定位,因此赵杲观是天台寺的一个景观。 (二)观古刹脚下遗址及诸多古村落名称,与天台寺遥相呼应。从天台山沿山间小路走向洪寺村。十几年来,每当我停留在碑文前,久久瞻仰,如梦如幻浮现在我的思维之中。再看洪福寺遗址及青石灰瓦砌成的房屋,古朴纯真,显然与天台山回还映照。通往探马石村黄土高坡,传说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了望台,探马驻守。赵家湾一代的繁荣,古建筑的特色如此紧凑,有着艺术的科学性。张仙堡村神奇之称及太乙庄的命名不是偶然所为。紧邻天台山这座千年古刹,隐藏着不可说的待解之谜,令人神秘更令人神往。历年来古刹脚下的善男信女来天台山就像回自己家一样亲切如故。一直把繁重修善的工作当作自己的责任,从没有终止对赵杲者的怀念、追思,遥祭这不可琢磨悲剧中的祖先。神山宝刹自古以来空净无门、是诸众等处处有法可依之圣境,记录着曾经的辉煌。《古碑》记载:“富愿输财,贫者效力,山前山后钱粮荐至,省南省北布施频来,随到随支,更无积蓄……。”多年来曾观《碑文》记载“贤相而送仙女,必求仙地,而居庑不负在之上命,亦不惮跋涉,三劳趋赴南山,地名交口迤东,深沟陡峻曲径崎岖,地势高山绝顶,泉水萦绕周围,昼则祥光独罩,夜则笙管弦声,松柏成林,鹿鸣虎啸,庙宇深沉,莺声燕语,南北二洞图塑八仙,赵杲曾孩列于内外,真乃仙府之地,代郡第一景也”。揭开了代王家族及赵杲一族的面纱,无形转有形,无相化有相,古刹脚下的人民皆是上古时代的后裔。他们创造了历史,出生在这里的名人豪杰形成了文人文化之脉络皆与赵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亡臣而后生的赵杲,从历史来看没有人描绘他。赵杲及随从家族隐居天台山,其思想沉重犹如泰山。千锤万击出深山,在这里开山造田,繁衍后代,用激情的胸怀安抚着这块土地。后人为纪念道家风范的实践者,建祠筑庙,把他当活菩萨来供奉。 (三)一块大清乾隆三十七年古碑《重修赵杲观落成序》注解:“赵杲观之建立也,因仙女曾孩而建,临幽谷傍奇岩,山清水秀,询代郡之胜境,人间第一蓬莱也。历汉、唐、宋、金、元、明以来,累有增修,其山形、其地势、其庙貌前人之赞咏已,尽善矣。余何敢妄赘一词哉...。”历经汉代至今以来,碑文为我们揭开谜底的事实,说明从汉朝时期赵杲思想及文化内涵已经逐渐在这片土地上凸显出来。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魅力之所在,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影响着世界。其文化底蕴经历了君主制宪的秦朝战火硝烟,埋藏了将近一个世纪。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小国林立,均属混沌的封建奴隶社会,诸侯称雄,互相残杀,互相吞并。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因此赵杲文献不复存在是自然之事。这位隐士,由权柄高位到清贫道士,由“仁、义、礼、智、信”转为“无为”又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忍辱,“空”到连片言片语都没留下来,留下了七月初一法会的传俗。 三、天台寺之禅宗圣地 (一)观“朝园洞”攒尖顶式古代风格仍保留着远古时期的建筑痕迹,留下了创造者的智慧。刻录着“惟砖砌洞基旧址存焉,复建此楼以少成先贤模范遂定”的事实,与民间传说丞相赵杲在此修练而得定一礼同观。山上山下三十多块碑文记忆者诸多学子承载和延续人类的文明进步,承载着人文进化之载体。从十几位涅槃得定尊者印证,由神龛拉向人间,在这里显现佛经所说:“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或现比丘、比丘尼、佛菩萨等身、非但佛身独现其前。”符合佛教微妙转世关系。名山名人、古碑文、传说、古村落、地名等,蕴藏着智慧与吉祥的含义。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记忆胸怀,成为研究赵杲文化的珍贵资料。它不但是代县人民的骄傲,更重要的是人类的物质遗产,有待智者进一步探索和挖掘。虽然经过几千年来的改修,但是地名就是史实的见证。 (二)“天台山”赵杲观是整个历史的浓缩,形成独立特殊魅力之圣地。盘根错节之地,逐渐演变为儒、释、道之宏观道场。细推可鉴“天台山”的创建在历史巨浪中依然屹立,以洞塑佛等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布局凸现在这里,展示了真正意义的“仁爱、正义、自强、天择物竞,适者生存”的人文哲学价值观。又体现了“真实、自由、生存”之载体,相继传承着杲之后得定者与守护者的足迹。明朝公元1382年即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大兴佛教“将善世院改为僧录司,确立中央,地方僧官,制定僧尼的服色”。由此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对僧侣及道衣重新规范化,有着各自的特殊服色。这里的佛事活动显然与古刹道教的来历难以对接,一块明朝古碑为我们解开这个谜底。万历十一年《重修仙观碑》记载“将地基修筑平易,建立正殿三间,东西禅房二楹,内塑三教圣像,乃三教者,儒、释、道教三仙师。”这段实实在在的记述表明,明朝时期“天台山”赵杲观供奉着儒家祖师孔子、三世教主释迦牟尼佛、道教鼻祖太上老君,呈三祖鼎力合一的局面。 为怀念实仁人振本之德,我太祖开天以来守此观者,儒由此地而谈经则诚正治平之道行焉;释子游此地而梵修则慈悲禅定之理得焉;道士游此地而悟真则修养飞升之术明焉。这里记载着无数大德屡有增修的事实。《古碑文》记载“净垢子赵师苦工百练,灵台筑就天台慧眼,一观照澈名山胜景,欣然谓曰,此山,峦岩秀丽、云霞呈祥,石岩上,覆石叠下、壅城天渠,仙境也。乃于洞口建阁三级,级各五楹...,净垢师入定参悟处也……。”“皇王有道,仙境显现,而净垢师值五百年仙运,真境真人两相适哉,是以山川震动,富者壮者输财效力,能者巧者献工售技...。自有此台而祝香,贤众始信天台为不诬矣……。”“何其工之速且伟也,意喜后之视今,犹今之昔杲之后,有羽流羽流之后,复有如羽流者,则此碑与此观并垂不泐余故。”碑文清晰,见证先秦诸子赵杲者在天台山修道而得名。宗教活动在这里达到兴盛时期,所以说“贤众始信天台为不诬也”。 (三)皈依一人唱万人。中国文化经过了历代洗盘,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宗教事务的关怀和支持,保护宗教持续发展的原则逐渐演变进化,惟佛最上乘的佛教圣地,为佛教一家所据。天台智者传承不绝如缕,把赵杲者皈依三宝并论之妙哉,因此跟随了机缘“应供”。他涵盖了佛家思想,体现了“诸相皆无我、诸法皆无常、涅槃皆寂灭”,符合三法印之说。故重塑横三世佛座落于大雄宝殿,形成一个宗教文化和旅游文化祥和融洽的聚合圣地。南有浙江“天台山”,因创始于智凯而得名,所以叫“天台宗”。北有山西代县“天台山”因创始于赵杲而得名,故名“天台寺”。从历代得定者可鉴,有成就者多数住在山林中,专注心性顿修、顿悟,凸显觉悟智慧。自耕自食,对于社会的依赖性不大,也不需要太多的典籍,专注于一法境之修,从真人骨架塑像及得道者的涅槃等,真实不虚尽收眼帘。不能说禅宗寺庙没有依据,这些事实是佛教圣地证据的支持,体现了人间佛学化之载体的象征意义,应该说它是一座教外别传的“禅宗”寺庙。 四、心系天台 诸位法师、诸位菩萨,十几年来弟子因赵杲而感慨激昂,曾割舍不断对深山宝刹及赵杲的怀念之心,夜不能寐。做优婆塞布施功德时就曾记忆书写过,2008年跟随了机缘相继整理,是写真求实之举。虽有障、庙貌穷秃,在无照明、无通讯设施的清苦环境下得以完成,希冀“爱我中华”之美誉重新传向世界,吾愿足矣。何以故?因与赵杲同姓也,而不负众望。千年的历史还在继续书写,生灵的碰撞、从太空探测光子图片证佛说稪度宇宙众生、佛陀宇宙观、佛学的问答、妙参佛经之感、佛教医方明,论高能生物全息论应用等文章,在这里将中国文化传向世界,让世界倾听中国。 当今世界人类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生活在不断提高。但是,面临着精神之空虚、无因病、心情压抑如同重症患者呈上升趋势,令世界医学界束手无策。如此看来人类的思维是否应该返朴归真呢?吾冒昧,试以六和制度为原则解之,何为“六和”?即心和、见和、利和、身和、口和、意和。遵守共同的友善之心,为心和;见解一致的共同修学,为见和;平等相互分享受用正知正见,为利和;生活上互相照顾,为身和;言语上互相劝善止过,为口和;思想上彼此友爱敬重,为意和。是和谐社会首选的基本条件,这就是新时期的人间社会佛学。对于参悟修学者而言,读书是受用,修学的目的是“今天为明天做准备,今年为明年做准备,今生为来世做准备,生生世世为成佛做准备。”修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本无树,何必惹尘埃呢?佛法不离世间法,修行的方法与作为不必争个输赢,不必争个高低,任何人都可以拿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理念:1、“把人当人”;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3、“诸善奉行,诸恶莫做”。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和谐,这就是华夏文化。弟子没有什么功德,文化水平有限,难免错字及断句有误,请给予谅解,在此跪叩顶礼世界人类和平安康。观者皈依诸如来,寿命转增除罪障,海外学子更聪慧,早还故里报佛恩。 感谢曲瑞恒县长及代县各级领导给予的支持和信任,感谢山西省人大代表、慈善家功德主韩树平先生的护持。感谢退休干部杨珍、郑文毅、邢生明、刘利民、王玉瑞、甄国梁及诸居士大众善男信女者的呵护。 中国山西省代县“天台寺”赵杲观 住持 释义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