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东禅寺传奇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东禅寺传奇

  一寺一和尚

  东禅寺历代名僧辈出,其中最有传奇色彩的是北宋初年一位名叫遇贤的僧人。据宋代佛教典籍《五灯会元》卷八记载,遇贤是长洲(今属苏州)人,俗姓林,相传其母梦吞大球而孕,出生时多异祥。在七岁那年,他曾经掉到一个深潭中而安然无恙,甚至衣服上一滴水都没有沾上,因此就出家为僧。先是拜嘉禾(今嘉兴)的名僧永安可依为师,后回到苏州东禅寺,唯事饮酒,醉则成歌颂、警道俗,因号酒仙。

  据《吴郡图经续记》载当时的酒家都盼望遇贤去自己店中饮酒,因为只要他一来喝酒,该酒家的营业额就可以比往常多好几倍。遇贤算命很准,“告人祸福必验”,有病的人去他那里求得一符就痊愈了。建隆二年(961)他来东禅寺住锡,对该寺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创佛屋,修路衢”,花钱不下数百万,这些钱他都说是自己募化所得,人们却不知他究竟是从什么地方募化来这么多。他的相貌奇特,尤其是长了张大嘴,据说口内甚至可容双拳,很像灵岩山开山的南朝神僧智积和尚,他每次给人符治病也以智积像为标志,所以大家都传说他是智积和尚的后身。

  清初苏州人褚人获在他的《坚瓠秘集》卷四中还记载了遇贤和尚的一件趣事,据说这位东禅寺名僧喜欢吃虾,此等大违佛家戒律之爱好当然经常会受到训诫,但每次被人发现了他就把虾从嘴里吐到水里去,被他嚼得一塌糊涂的虾竟然遇水即能游走,所以这方面也没有被抓到过什么把柄。一直到清初东禅寺前的小河里仍然有红色的虾,为苏州所独有,据说就是林酒仙吐出的被煮熟虾的后代,因为被煮熟,故为红色。

  荒诞不经的传说之外,遇贤和尚还是当时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他喜赋诗,诗风通俗明快,清婉自然。其中一诗云:“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他时若到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遇贤是一位特立独行,很有个性特征的有道高僧,也可以说是一位隐于佛隐于酒的有识之士。

  吴门名士的雅集之地

  明代中期的东禅寺成为吴门名士的雅集之地,当时该寺有一位名为天玑的禅师,他颇事风雅并热情好客,和当时的吴宽、沈周、唐寅、文徵明、祝枝山、王宠、王守、蔡羽、汤珍等名士关系很好,经常请这些人在东禅寺的一个名为清溪堂的地方唱和,也留下了不少作品。

  这些名士中最常来的是沈周,他甚至还特意为清溪堂题了一个名为伴月的匾额。现有记载的沈周到东禅寺就有数次,弘治八年(1495)的端午节,沈周又客东禅寺写《蜀葵百合图》。正德四年(1509)四月二十一日,八十三岁高龄的沈周在东禅寺清溪精舍观牡丹,并作七律一首,可见沈周对东禅寺的喜爱。沈周去世后,东禅寺的清溪堂中还一直挂着他的遗像以示缅怀。

  文徵明也是东禅寺的常客,除了常在此雅集外,还经常在此读书、避暑,至今可考的就有十多次,留下了不少诗画著作,如《东禅寺与蔡九逵同赋》。沈周生前曾有一次在东禅寺留诗,期盼文徵明唱和,可惜文徵明“久而未能”,一直到沈周去世三年后的一天才在天玑和尚的提醒下步韵唱和,“感今怀昔,抚卷凄然”,不胜人琴之叹。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至二十五年在东禅寺中阁故址上建文星阁,附属于长洲县学,与县学西南之双塔左右对峙,“以补形胜之不足,并壮学宫之声势”。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方塔。重建时将方塔稍向南移,即方塔之现址,清代科举世家葑门彭氏曾多次出资兴修,并在此讲学,成为里中名儒文士讲学会文之胜地。

  东禅寺的红豆树

  东禅寺值得一提的还有红豆树,据说这棵红豆树也是那位有神秘色彩的遇贤和尚所种,清初吴江人钮琇的《觚剩》卷二《吴瓠中》有如下记载:

  吴门东禅寺白鸽禅师,偶拾红豆,种之寺内,指而嘱曰:“汝宜速长,但他日不许无故开花。世变有大小,则花开有疏密。”今其树已数围。人所见者,崇祯九年小开,十七年大开,随遘国变;顺治十六年小开,有镇江之扰;康熙十二年复开,是冬滇黔寇作。花色如梓,荚小于槐角,霜后荚落,其子深红可爱。

  据此我们可以对此红豆树有所了解,至于花开疏密能够预测国事,实为无稽之谈,仅是巧合而已。这棵具有悠久历史的红豆树在明末清初就成为画家们描摹的对象,被“四王”之一的王时敏赞誉为“神韵生动,应在妙品中”的当时著名画家王武就在东禅寺完成了他的名作《东禅寺红定图》,成为王武的代表作之一。

  东禅寺的红豆树能够名垂青史是和清初“吴派”经学大师惠周惕祖孙三代分不开的,据清人江藩的名著《国朝汉学师承记》记载,惠氏本居于太湖畔的东渚村,后来惠周惕迁居到东禅寺边的冷香溪北面,北宋白鸽禅师所种的红豆树本来早已老而枯干,此时竟然复萌新枝。惠周惕移一枝栽于阶前,更是生机盎然,因此惠周惕自号“红豆主人”。

  惠周惕的儿子惠士奇也是著名经学家,著有《红豆斋小草》等一大批著作,海内学者称为“红豆先生”。惠士奇的次子惠栋更是经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惠氏三代开启了“吴派”经学之门并发扬光大,当时的苏州人习惯上称惠周惕为老红豆先生,称惠士奇为红豆先生,称惠栋为小红豆先生。清代中期的《吴门补乘》记载东禅寺的红豆树“结为连理枝,高至三丈”,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壮观了。

  惠氏宅院中的红豆树据民国《吴县志》卷三十九记载该树从栽种者惠周惕传到他的孙子们手中,已经有六十多年树龄,长势良好“铁干霜皮,有参天之势。”但是“庚申兵燹,树被伐,遗址仅存。”可见是毁于咸丰十年(1860年)清兵和太平军的战火之中,东禅寺的红豆树未见记载,可能也是毁于此时。

  东禅寺后被废弃

  据清人姚承绪在道光年间编辑的《吴趋访古录》卷三记载,当时的东禅寺有棋盘街、红虾池、蟹眼井、清溪堂、红豆树诸胜。后经太平天国战乱,该寺遭受较大破坏,但在民国时期东禅寺又渐趋复兴,当时的住持为心岩法师,他曾创立佛学研究社,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组织僧抗会,以伸民族大义,新中国成立后任苏州市佛教协会筹备会主任,为组织苏州地区僧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国前后东禅寺保存得还相对完好,纪念遇贤和尚的“酒仙堂”尚有三开间正殿,供奉着白鸽禅师装金仿真身塑像。此像跏趺而坐,光头无帽,侧首右上视,张口笑欲语,左手并两指斜上点梁间白鸽,右手持佛珠而数,形象生动,后来不知去向。

  后来东禅寺慢慢被废弃了,其地划为清洁工具厂所有,该厂为建设停车厂,填没了寺内的月牙形水池(该水池填没前长宽各6米,下有泉眼9个,水清流急,疑为东禅寺的名胜红虾池。)后来又在寺址上建造了前进化工厂,九十年代后期此地又成为苏州大学的一部分,东禅寺彻底成为了历史的陈迹。孙中旺 撰文 薛马义 整理

 
 
 
前五篇文章

禅法与净土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下)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上)

《大智度论》之般若波罗蜜(四)

《大智度论》之般若波罗蜜(三)

 

后五篇文章

泰山:让禅师道行碑

泰山:肃禅师道行碑

探访智者大师隐居地

探寻北京法华寺

往生极乐净土的方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