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大智度论》之般若波罗蜜(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智度论》之般若波罗蜜(一)

  释厚观

  (2008年7月,美国佛法度假讲座之讲义)

  一、“般若波罗蜜”是何等法?

  《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9a26-140a3):

  问曰:般若波罗蜜是何等法?1

  答曰:

  (一)无漏慧根(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04]p.8)

  有人言:无漏慧根是般若波罗蜜相。何以故?一切慧中第一慧是名般若波罗蜜,无漏慧根是第一;以是故,无漏慧根名般若波罗蜜。

  ※ 菩萨未断结,云何能行无漏慧

  问曰:若菩萨未断结,云何得行无漏慧?

  答曰:

  1、未断结故行相似无漏般若(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04]p.8)

  菩萨虽未断结,行相似无漏般若波罗蜜,是故得名行无漏般若波罗蜜。譬如声闻人行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先行相似无漏法,后易得生苦法智忍。

  2、未断结行相似无漏,已断结(三毒)行无漏般若(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04]p.8)

  复有人言:菩萨有二种:有断结使清净,有未断结使不清净。断结使清净菩萨,能行无漏般若波罗蜜。2

  ※ 若菩萨已断结,云何复行般若

  问曰:若菩萨断结清净,复何以行般若波罗蜜?

  答曰:

  1、十地未满,未庄严佛土,未教化众生故应行般若

  虽断结使,十地未满,未庄严佛土,未教化众生,是故行般若波罗蜜。

  2、于菩萨功德五欲结未尽故应行般若

  复次,断结有二种:一者、断三毒心,不着人天中五欲;二者、虽不着人天中五欲,于菩萨功德果报五欲未能舍离──如是菩萨应行般若波罗蜜。……

  以是事故,知二种结中一种未断,如是菩萨等,应行般若波罗蜜。

  (二)是有漏慧,至道树前未断结故(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04]p.8)

  是阿毗昙中如是说。

  复有人言:般若波罗蜜是有漏慧。何以故?菩萨至道树下乃断结;先虽有大智慧,有无量功德,而诸烦恼未断。是故言“菩萨般若波罗蜜是有漏智慧”。

  (三)从发心至道树下所有智慧(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04]p.8)

  复有人言:从初发意乃至道树下,于其中间所有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成佛时,是般若波罗蜜转名萨婆若。

  (四)有漏无漏慧是——未断结名有漏,观涅槃行道名无漏(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04]p.8)

  复有人言:菩萨有漏、无漏智慧,总名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观涅槃,行佛道,以是事故,菩萨智慧应是无漏;以未断结使,事未成办故,应名有漏。

  (五)无漏无为,不可见无对(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04]p.8)

  复有人言:菩萨般若波罗蜜,无漏、无为,不可见无对。

  (六)离四句不可得相(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04]p.8)

  复有人言: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得相,若有若无,若常若无常,若空若实。是般若波罗蜜,非阴界入所摄,非有为、非无为,非法、非非法,无取无舍,不生不灭,出有无四句,适无所著。譬如火焰,四边不可触,以烧手故。般若波罗蜜相,亦如是不可触,以邪见火烧故。

  ※ 因论生论:般若波罗蜜六解中何者为实

  问曰:上种种人说般若波罗蜜,何者为实?

  答曰:

  1、皆是实(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04]p.8)

  有人言:各各有理,皆是实。如《经》说:五百比丘各各说二边及中道义。佛言:“皆有道理。”3

  2、后为正义(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04]p.8)

  有人言:末后答者为实。所以者何?不可破、不可坏故。若有法如毫牦许有者,皆有过失可破,若言无亦可破。此般若中,有亦无,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如是言说亦无,是名寂灭、无量、无戏论法。是故不可破、不可坏,是名真实般若波罗蜜,最胜无过者。如转轮圣王降伏诸敌而不自高;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能破一切语言戏论,亦不有所破。

  二、三种般若:1、实相般若,2、观照般若,3、文字般若4

  (一)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p.3:

  佛说的般若,到底是什么?依佛所说的内容而论,略有三种:

  1、实相般若:《智论》说:‘般若者,即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5如经中说的‘菩萨应安住般若波罗蜜’6,即指实相而言。

  2、观照般若:观照,即观察的智慧,《智论》说:‘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7

  3、文字般若:如经中说:‘般若当于何求?当于须菩提所说中求’8,此即指章句经卷说的。

  (二)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337:

  现证慧是实相般若,是胜义般若。

  修、思慧是观照般若。

  思、闻慧是文字般若(思慧是依文的,也可不依文的)。9

  闻、思、修是世俗般若,因为可为胜义般若的因缘,因中说果,也就假名为般若了。

  三、般若属谁?

  《大智度论》卷43(大正25,370c22-371a7):

  “是谁般若波罗蜜”者,

  (一)第一义无我,般若当属谁(导师《大智度论》笔记[D016]p.260)

  第一义中无知者、见者、得者,一切法无我、无我所相,诸法但空,因缘和合相续生。若尔!般若波罗蜜当属谁?

  (二)世谛说般若属菩萨(导师《大智度论》笔记[D016]p.260)

  佛法有二种: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

  为世谛故,般若波罗蜜属菩萨。10

  凡夫人法种种过罪,不清净故,则不属凡夫人。般若波罗蜜毕竟清净,凡夫所不乐,如蝇乐处不净,不好莲花;凡夫人虽复离欲,有吾我心,着离欲法故,不乐般若波罗蜜。

  声闻、辟支佛,虽欲乐般若波罗蜜,无深慈悲故,大厌世间,一心向涅槃,是故不能具足得般若波罗蜜。

  是般若波罗蜜,菩萨成佛时,转名一切种智。11

  以是故,般若不属佛,不属声闻、辟支佛,不属凡夫,但属菩萨。12

  四、般若波罗蜜有何功用?

  (一)证真实以脱生死、导万行以入智海

  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p.10-p.11:

  般若何用:从般若是实相说,这是万化的本性──一切法毕竟空故,世出世法无不依缘而成立。这是迷悟的根源──众生所以有迷有悟,凡夫所以有内有外,圣人所以有大有小,有究竟有不究竟,皆由对于实相的迷悟浅深而来,所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大正8,749b17-18)

  从般若是观慧与实相相应慧说,可有二义:

  1、证真实以脱生死:一切众生,因不见性空如实相,所以依缘起因果而成为杂染的流转。要解脱生死,必由空无我慧为方便。这观慧,或名正见,或名正观,或名正思惟,或名毗钵舍那,或名般若。从有漏的闻思修慧,引发能所不二的般若,才能离烦恼而得解脱。解脱道的观慧,唯一是空无我慧,所以说:‘离三解脱门,无道无果’。13

  2、导万行以入智海:大乘般若的妙用,不仅为个人的生死解脱,而重在利他的万行。

  一般人修布施、持戒等,只能感人天善报,不能得解脱,不能积集为成佛的资粮。

  声闻行者解脱了生死,又缺乏利济众生的大行。

  菩萨综合了智行与悲行,以空慧得解脱;而即以大悲为本的无所得为大方便,策导万行,普度众生,以此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佛果。要般若通达法性空,方能摄导所修的大行而成佛。

  这二种中,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14

  (二)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普慈众生故,能得五功德

  《大智度论》卷37(大正25,332b27-333b3):

  【经】“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般若波罗蜜, (1)恶魔不能得其便;(2)世间众事,所欲随意;(3)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皆悉拥护是菩萨,令不堕声闻、辟支佛地;(4)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亦拥护是菩萨,不令有碍;(5)是菩萨所有重罪,现世轻受。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用普慈加众生故。

  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15

  【论】释曰:

  1、总说行般若得五功德(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39]p.75)

  今赞是菩萨,如上行般若波罗蜜得大功德,是名菩萨智慧功力果报,得此五利。

  2、别释得五功德之因缘

  (1)释“魔不能得其便”

  问曰:魔是欲界主,菩萨是人,肉眼不得自在,云何不能得其便?

  答曰:

  A、诸佛、诸大天拥护故(导师《大智度论笔记》[F033]p.366)

  如此中佛自说:“诸佛、诸大天拥护故。”

  B、行自相空,一切无所著故(导师《大智度论笔记》[F033]p.366)

  复次,是菩萨行毕竟不可得自相空故,于一切法中皆不着,不着故无违错,无违错故,魔不能得其便。譬如人身不16疮,虽卧毒屑中,毒亦不入;若有小疮则死无疑17。

  C、于佛不着,于魔不瞋故(导师《大智度论笔记》[F033]p.366)

  又是菩萨于诸佛中心不着、于诸魔中心不瞋,是故魔不得便。

  D、入忍波罗蜜及慈三昧故(导师《大智度论笔记》[F033]p.366)

  复次,菩萨深入忍波罗蜜、慈三昧故,一切外恶不能中伤,所谓水火、刀兵等。18

  (2)释“世事如意”

  世间众事者,资生所须,所谓治生谐偶19,种莳20果树,旷路作井,安立客舍,如法理事,皆得如意。若欲造立塔寺,作大福德,若作大施,若欲说法教度众生,皆得如意。

  如是等世间众事,若大若小,皆得如法随意。所以者何?

  A、久集无量福慧因缘故(导师《大智度论笔记》[F033]p.366)

  是菩萨世世集无量福德、智慧因缘故。

  B、一切法中心不着,结薄善根生故(导师《大智度论笔记》[F033]p.366)

  复次,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中心不着,心不着故结使薄,结使薄故能生深厚善根,深厚善根生故所愿如意。

  C、诸天龙鬼敬念助成故(导师《大智度论笔记》[F033]p.366)

  复次,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故,诸大天皆敬念是菩萨,赞叹称扬其名;诸龙鬼等闻诸天称说,亦来助成其事,是故世间众事皆得如意。

  D、诸佛所拥护故(导师《大智度论笔记》[F033]p.366)

  复次,是菩萨为诸佛所念、威德所加,皆得如意。

  (3)释“诸佛护念”[何故佛偏念菩萨]

  问曰:十方诸佛心等,何以偏念是菩萨?

  答曰:

  A、菩萨智慧功德大故(导师《大智度论笔记》[F033]p.366)

  是菩萨智慧功德大故,诸佛心虽平等,法应念是菩萨,以劝进余人。

  B、菩萨得佛智慧分故(导师《大智度论笔记》[F033]p.366)

  又是菩萨得佛智慧气分故;别知善恶,赏念好人,无过于佛,是故佛念。

  C、不欲令堕二乘地故(导师《大智度论笔记》[F033]p.366)

  复次,佛念不欲令堕声闻、辟支佛故。所以者何?入空、无相、无作,以佛念故而不堕落。譬如鱼子,母念故得生,不念则坏。

  (4)释“诸天拥护”

  诸大天拥护者,

  A、不欲令其失所行故(导师《大智度论笔记》[F033]p.366)

  不欲令失其所行,诸天效佛念故。

  B、知其尊贵故 (导师《大智度论笔记》[F033]p.366)

  又诸天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都无所著,不乐世乐,但欲教化众生故,住于世间,知其尊贵故念。

  (5)释“重罪轻受”

  A、得实智慧,佛种中生故(导师《大智度论笔记》[F033]p.366)

  所有重罪者,先世重罪,应入地狱,以行般若波罗蜜故,现世轻受;譬如重囚应死,有势力者护,则受鞭杖而已。

  又如王子虽作重罪,以轻罚除之,以是王种中生故;菩萨亦如是,能行是般若波罗蜜得实智慧故,即入佛种中生;佛种中生故,虽有重罪,云何重受?

  B、行般若智慧心虚故(导师《大智度论笔记》[F033]p.366)

  复次,譬如铁器中空,故在水能浮,中实则没。

  菩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智慧心虚故,不没重罪;凡人无智慧故,沉没重罪。

  3、总说得五功德之因缘:普慈众生故

  复次,佛此中自说因缘:所以得五功德者,用普慈加众生故。

  ※ 释难:行般若波罗蜜故具五功德,今何以言“用普慈加众生”?

  问曰:先言“行般若波罗蜜故,具五功德”,今何以言“用普慈加众生故”?

  答曰:

  (1)般若波罗蜜生慈,慈能生无量福

  能生无量福,无过于慈;是慈因般若波罗蜜生,得无量利益。

  (2)恶魔不得便、诸佛护念、重罪轻受是般若力;世事随意、诸天拥护是大慈力

  复次,恶魔不得便、诸佛所念、重罪今世轻受,是般若波罗蜜力;世间众事所欲随意、诸天拥护,是大慈力。

  (3)菩萨缘众生是慈心;缘法则是行般若波罗蜜

  复次,有二种缘:一者、众生,二者、法。

  是菩萨若缘众生则是慈心,若缘法则是行般若波罗蜜。

  (4)慈从般若波罗蜜生,随顺般若教故说慈无咎

  是慈从般若波罗蜜生,随顺般若波罗蜜教,是故说慈无咎。

  (三)般若波罗蜜能出生神通利益

  《大智度论》卷30(大正25,279 a19-b1):

  问曰:若行檀波罗蜜,得无量果报,能满一切众生所愿;何故言“欲满众生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先已说,以般若波罗蜜和合故,得名檀波罗蜜。今当更说:所可满众生愿者,非谓一国土、一阎浮提,都欲满十方世界六趣众生所愿,非但布施所能办故。以般若波罗蜜破近远相,破一切众生相,非一切众生相,除诸碍故;弹指之顷,化无量身,遍至十方,能满一切众生所愿。如是神通利益,要从般若出生。以是故,菩萨欲满一切众生愿,当学般若波罗蜜。【待续】

  --------------------------------------------------------------------------------

  1 般若:

  一、六解:1、无漏慧根是([1]未断结故行相似无漏般若,[2]未断结行相似无漏,已断结(三毒)行无漏般若)

  2、是有漏慧,至道树前未断结故。

  3、从发心至道树下所有智慧。

  4、有漏无漏慧是:未断结名有漏,观涅槃行道名无漏。

  5、无漏无为,不可见无对。

  6、离四句不可得相。

  二、二评:1、皆是。

  2、后义为正。(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04]p.8)

  另参见《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0a-191b)。

  2 二种菩萨┬ 未断结不清净

  └ 断结使清净┬ 断三毒,心不着人天五欲 ┬ 二种断结

  └ 断习气,不着菩萨功德五欲┘

  (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05]p.8)

  3参见《杂阿含经》卷43(1164经):“佛告诸比丘:汝等所说皆是善说。”(大正2,310c24-25)详见《杂阿含经》卷43(大正2,310b20-311a2)。

  4三种般若,参见净影慧远《大乘义章》卷10(大正44,669a-670a)。

  5(1)《大智度论》卷43(大正25,370a21-24):

  何等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者,是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若有佛、若无佛,常住诸法相、法位,非佛、非辟支佛、非菩萨、非声闻、非天人所作,何况其余小众生!

  (2)《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0b10-18):

  问曰:云何是诸法实相?

  答曰:众人各各说诸法实相,自以为实。此中实相者,不可破坏,常住不异,无能作者。如后品中佛语须菩提:若菩萨观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等,亦不作是观,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是义,舍一切观,灭一切言语,离诸心行,从本已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相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

  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248b22-c1):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教一切众生令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教一切众生令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有法得此岸、彼岸,如是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中,教一切众生令行般若波罗蜜;譬如工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中化作大众,教令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大庄严。

  7《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0a16-23):

  问曰:云何名般若波罗蜜?

  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

  问曰:若尔者,不应名为波罗蜜。何以故?未到智慧边故。

  答曰:佛所得智慧是实波罗蜜,因是波罗蜜故,菩萨所行亦名波罗蜜,因中说果故。是般若波罗蜜,在佛心中变名为一切种智。菩萨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罗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种智。

  8(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8:“尔时释提桓因语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当于何处求?舍利弗言: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当于〈须菩提品〉中求。”(大正8,278b1-4)

  (2)《大智度论》卷56:“此中所说般若波罗蜜者,是十方诸佛所说,语言、名字、书写经卷,宣传显示实相智慧。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诸观语言相,而因语言经卷,能得此般若波罗蜜,是故以名字经卷,名为般若波罗蜜。”(大正25,458b2-6)

  9《俱舍论》卷22〈6 贤圣品〉(大正29,116c10-14):

  闻所成慧,唯缘名境,未能舍文而观义故。

  思所成慧,缘名义境,有时由文引义,有时由义引文,未全舍文而观义故。

  修所成慧,唯缘义境,已能舍文,唯观义故。

  10 参见《大智度论》卷58(大正25,469c5-6)。

  11《大智度论》卷83(大正25,643b5-6),卷82(大正25,636b11-19),卷11(大正25,139c8-10),卷58(大正25,471b7-15)。

  12参见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p.11-p.12:

  般若属谁?约实相般若说,这是三乘所共证的,即属于三乘圣者。约观慧般若说,如约解脱生死说,般若即通于三乘。所以经中说:‘欲学声闻地,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欲学辟支佛地,应闻般若波罗蜜。欲学菩萨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8劝学品〉(大正8,234a15-21)但佛说般若波罗蜜经,实为教化菩萨,即属于菩萨。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说:‘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大正8,750c13-14)《解深密经》也说:第二时教‘惟为发趣修大乘者说。’(大正16,697a28-29)不过,佛说般若,虽说但为菩萨,而也有二乘在座旁听。经说:要得二乘果,必须学般若,这固然是三乘同入一法性,也即是解脱生死的不二门──空无我慧。然也就是密化二乘,使他们听闻大乘胜法,久久熏习成熟,即可宣告“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而回心向大了。所以般若是“通教三乘,但为菩萨”。

  13《大智度论》卷41:“如《经》中说:若离空解脱门,无道、无涅槃。”(大正25,363c9)

  14 导万行以入智海—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

  (1)智—以空慧得解脱。

  (2)悲—以大悲为本的无所得方便策导万行,普度众生。

  1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3 习应品〉(大正8,224 b7-15)。

  16不=无【宋】【元】【明】【宫】【石】。(大正25,332d,n.12)

  17[无疑]-【宋】【元】【明】【宫】【圣】【石】。(大正25,332d,n.13)

  18(1)《大智度论》卷20:“问曰:行是四无量心,得何等果报?答曰:佛说入是慈三昧,现在得五功德,入火不烧、中毒不死、兵刃不伤、终不横死、善神拥护。以利益无量众生故,得是无量福德。”(大正25,211a24-28)

  (2)《增壹阿含经》卷47〈49 放牛品〉:“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当获此十一果报。云何为十一?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盗贼终不侵抂、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大正2,806a18-22)

  19治生:经营家业,谋生计。(《汉语大词典(五)》,p.1122)

  谐偶:和合。(《汉语大词典(十一)》,p.336)

  20莳=殖【石】。(大正25,332d,n.16)

 
 
 
前五篇文章

大佛寺佛事仪式

话说沃洲山禅院

中国禅宗发源地——湖北黄梅县

真心被六尘所覆盖的八个原因

佛教戒律原则与儒家道德观念契合?

 

后五篇文章

《大智度论》之般若波罗蜜(二)

《大智度论》之般若波罗蜜(三)

《大智度论》之般若波罗蜜(四)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上)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