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石经寺“楚山禅师研讨会”综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石经寺“楚山禅师研讨会”综述

  “纪念楚山绍琦禅师诞辰600周年暨能海上师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唐希鹏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哲学研究)

  2005年10月15日至16日,“楚山绍琦禅师诞辰600周年暨能海上师诞辰120周年研讨会”在成都龙泉石经寺召开。此次学术会议由石经寺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协办。与会代表来自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广东、山西、云南、四川、山东、福建、浙江、陕西、澳门、台湾及日本国的15个省、市、国家和地区,除了海山法师、宗性法师等教内高僧外,主要有楼宇烈、麻天祥、王荣国、龙显昭、陈兵、严耀中、黄夏年、宣方、刘泽亮、徐文明、崔正森、邢东风等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共收到论文81篇。

  与会学者围绕“明朝著名禅师楚山绍琦和民国高僧能海上师”这一主题发表了看法,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对楚山绍琦禅师生平等相关方面,王荣国教授在九个方面进行了详尽考述:一、绍琦的俗籍,入“社学”与出家时间。二、绍琦初参无际禅师的时间及经历。三、绍琦再参无际禅师的年代。四、绍琦与江夏王的交往。五、绍琦游黄梅及与荆王的交往。六、绍琦抵达金陵的时间及情况。七、绍琦住持皖山的时间及情况。八、绍琦住持投子山的时间及情况。九、绍琦归蜀的年代。

  其结论为:绍琦俗籍为四川成都府崇庆州(今四川崇州市),永乐八年(1410年),八岁入“社学”。永乐末年至宣德末年之间,离开玄极通参无际禅师,正统六年(1441年)再参无际,获其付法。景泰元年(1450年),小驻于武昌洪山寺,与江夏王孟炬交往甚密,其后游黄梅,被荆王朱瞻堈请至宫中传授“心要”。景泰三年,绍琦抵达金陵并参访月溪、海舟诸老。约于景泰三年下半年至景泰四年上半年之间,绍琦往安庆府皖山(天柱山)拜谒三祖僧璨胜迹,受请住持皖山。景泰五年十月住持投子山寺。天顺元年(1457年),由匡庐溯长江归蜀。

  龙显昭教授通过考察新发现的、有无际禅师文献的相关记载,对无际禅师的生平和行事作了较详尽的考索,并进一步论述了无际和楚山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其结论是:这些新的史迹文献的发现,揭示了无际在明初禅宗的地位和贡献,而楚山绍琦继承无际,发展了四川禅宗,其禅风具有自己的特色。无际、楚山挽禅宗于颓势,为中国禅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唐希鹏对楚山绍琦的二百余弟子作了较详尽的考述,其结论是:绍琦弘化一方,从学者众,无论从数量,分布以及影响上看,楚山禅系都占据了当时巴蜀禅法的主流。

  在楚山绍琦禅法的诠释方面,日本学者邢东风认为,禅宗历来把心性看作众生的本质,又看作万法的根本,因此就禅宗而言,心性既有主体意义外,还有本体的意义。绍琦作为临济宗传人,同样把心性作为其禅法的基础,但他不是简单重复“心为万法根本”的观点,而是对这一观点作了更为周详的说明。邢先生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对绍琦的心性观进行了考察:一、关于心性的功能及心性在世界的位置。二、关于心性本身的性质及心与性的关系。三、关于妄心的根源及其对人生的影响。四、关于心性与三教。

  其结论是:一、绍琦的心性观既有对以往禅宗思想的继承,更有自己独到的发挥和创意。如虚灵之性,气禀之性等。二、绍琦的心性观涉及问题极其广泛,他的心性学说不仅在内容上充实丰富,而且在形式上比较有条理、成系统,这在禅宗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三、绍琦的心性观具有明显的包容性,他不仅吸收了儒、道学说的成分,而且融会了宋明理学的因素,例如对天地之性、气禀之性的运用等。四、绍琦将他的心性观运用于三教关系的解释,从而使心性观的意义扩展到禅学以外的范围,这在禅宗史和三教关系学说上是独树一帜的。五、绍琦的心性观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它对明代心学的发展有着开风气的意义。

  张勇教授认为,楚山绍琦虽然一度出蜀弘化,并名震江南,但由于其悟道、得衣,乃至最后归宿,都在地处内陆偏处的四川,故而在其逝后缺乏话语权,以致在沿海文化占主流的明清乃至于现代,其影响力受到相当的限制。绍琦处于佛教已经彻底中国化了的明代,其思想融合了佛、道、儒等因素,亦会通了宗门和教门,其中,他与弥勒信仰的关系颇值得玩味。张教授通过以下三个层面,论述了绍琦与弥勒信仰的关系:一、绍琦在阐述一些各宗派皆具备的佛教常识时,提到释迦从兜率内院将生为弥勒之事。二、论述本门宗旨,如“三要”时,以新的角度诠释弥勒。三、通过对弥勒中土化身的歌咏,明确表露弥勒信仰。

  李利安教授对楚山绍琦念佛禅的基本特征和内在结构进行了解析,同时,也结合宋明中国佛教内禅净合一的几个基本模式,对绍琦的念佛禅类型作了一基本判定。他认为,绍琦对于如何通过念佛达到最终的证悟,提出了两个并行的途径:一是,当下体悟心即是佛,从而豁然开朗,见性成佛,其关键在于将净土宗念佛法门所念之“佛”,还归于难以言诠、清静微妙的“心”;二是,若不通过上述心佛关系的体悟达到成佛解脱,则直接参究“念佛人是谁”,同样可以达到解脱境界,其关键在于把净土宗念佛法门中的“念”,改变为一种神秘的参究和体悟。前者,是从净土宗所依赖的根本对象入手,直接追问心源,当下体悟自心与佛陀不二,以达见性成佛;后者,则从净土宗所依赖的根本方法入手,不断追问念佛之人,体悟自心与众生不二,最后同样达到明心见性的地步。

  他的结论是:在绍琦的念佛禅体系中,禅净之间的融合是通过完全消解净土思想与修行方法达到的。这种融合,其实是一种以禅为主导的融合,是以禅宗融摄净土宗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杨维中进一步对楚山绍琦念佛禅的形成背景进行了考察,其重点说明了以下四点:一、明初“参究念佛”的开创者,大概可以推断为古拙俊禅师。曾经一度跟随古拙俊的空谷景隆了解“参究念佛”底蕴,而采取不提倡亦不反对的态度。而真正将古拙俊之旨意发扬光大的,是“专坐参究念佛”的无际禅师,且当时一心弘扬“参究念佛”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其弟子月溪澄和楚山绍琦。二、天奇本瑞是楚山绍琦的后辈,且二人有师徒之缘。三、袾宏《竹窗随笔·参究念佛》所说、且被广泛引用的起首语,有严重疏漏。四、明末弘扬“参究念佛”者,大多与无际禅师法系相关,这充分说明了无际禅师及其高足楚山绍琦,对参究念佛的流行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和贡献。

  在楚山绍琦的其他相关方面,黄夏年先生对楚山绍琦与巴渝佛教关系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明代的巴渝佛教可以说是一个转型期的佛教,亦即从以大足石刻密宗道场转向了禅宗的年代。楚山绍琦在巴渝山峦传播禅宗,广招弟子,对巴渝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通过考察楚山绍琦与巴渝佛教的关系,可以看出,棠城大足的佛教在宋明二代巴渝佛教中占有特殊地位。

  另外,谭世宝对楚山绍琦所行选佛制度的源流及其意义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南禅的选佛制度由慧能开创,世代相传实行了八百余年,至绍琦而告终。其观点于会间引起不小争论。魏如松对楚山绍琦与四位蜀王关系作了一番考察,从另外一个侧面勾勒出了绍琦在蜀地的行履,及其弘法盛衰始末。

  在能海上师研究方面,温金玉教授对能海上师的戒律思想进行了考察,肯定了能海上师在探索“僧团如何在坚持自身独立品格的同时,更为有效的化世导俗”,及“如何寻求与制定一种能够护法安僧的僧伽制度”方面的巨大贡献。圣凯对能海上师的忏悔思想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能海在阐述宗喀巴大师忏悔思想时,受到汉传佛教影响,如将“灭过现罪力”归结为“理忏”和“事忏”,并指出这是密教在汉地传播过程中所必须和必然的现象。

  综上所述,本次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当今佛学研究意义重大。正如黄心川先生所说,研究楚山与能海,实际上就是研究整个四川佛教。尤其是对楚山禅师深入的研究,找出他所在社会时代的佛教重心,清理勾勒佛教理论的特点,深入阐明政教关系,那么,我们就能将四川的佛教,进而乃至全国的佛教,取得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

 
 
 
前五篇文章

时轮金刚生起次第初修指要

王渔洋与禅宗

发愿忏悔戒YIN仪轨--海靖法师作

南怀瑾法师开示--断性欲

怡学法师谈素食与养生

 

后五篇文章

圣物咒药服用解脱丸的简介

密咒金刚乘超胜之理

论慧远创立净土宗的主客观原因

久违慈悲——禅修小记一则

关于密宗无量净土香巴拉的构成及信解善行资粮之种子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