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安住在无常之相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安住在无常之相中

  如是

  修行不是追求更多的平静,或者从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平静无法企求,身心的平静与不平静是不断转换的,修行就是体会平静的流动与转换,进而明白平静无法企求。心态就是这样,刚平静下来,立刻变成不平静。反复地体会平静等诸多心态的变迁,修行者最终将会明白,身心的平静很容易被打破,修行不能把平静的心态做为目标。

  如果不再企求平静,这会让修行进一步深化。如果你修行,你会体会到佛所说的“诸行无常”的道理。平静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无常变迁的,修行者无法保留它的存在。

  当不平静出现时,安住在那里,不要企求平静。当生气出现时,观照它,不要企求不生气;当贪着出现时,不要企求不贪,只要观察就可以了。当二元对立的一面出现时,不再企求另一面,这会让修行渐入佳境。佛陀在谈到观心时是这样说的:“当心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当心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有愚痴,当心没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没有愚痴......当心广大时,清楚了知心广大,当心不广大时,清楚了知心不广大;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当心解脱时,清楚了知心解脱,当心未解脱时,清楚了知心未解脱。”(见《大念住经》)

  很清楚,当贪着出现时,佛陀只是强调观察它,并没有让修行者消除它。佛陀教导的方法是超越的方法,完全彻底地超越贪嗔痴等,而非只是在表面上排斥或反感那些心法。

  在修行中,如果不断地企求平静,平静会不断地消失。你再次地把平静找回来,然后它又消失,修行者在一开始基本上都是这样修行的。从这种体验中,有些修行者也许会认识到,修行与生活总不能在这种不断建立,不断流失的情况下进行。你试着强迫自己平静,有时平静会出现,有时却不能。我们决不能再把平静视为修行的目标。

  平静是心法,是无常变迁的事物,它随时会来,也随时会消失。如果修行者把人生目标或禅修的目标确定为只要平静,这个目标就建立在绝对不稳定的基础上。不论如何努力,修行者终将无法达到目标。这正如佛陀所教导的,无常变迁的事物是靠不住的,必须超越它。

  如何才能具有纯粹的心理?完全纯粹的心理来自于不再反抗,不再无间断地追寻,这是安住在当下的方法。不论当下展现的是什么,只要接受即可。如此修行者将体会到心念与情绪的无比纷乱的状态,如果那种纷乱之流出现,那就安住在纷乱之流中。

  安住在任何一种情形下,可以导致纯粹心理的产生。如果修行者反抗感受,反抗情绪,会感受到痛苦与难过的滋味。感受与情绪是自然法则,日夜不停地流动着,这就象河水,如果你让它流动,它会自然而适展,如果你想阻拦这条大河的流动,就会遭遇阻力。心理障碍也是这样生成的,如果让思想情绪流动,它会自然而舒畅,如果阻碍它,就会形成烦恼痛苦。

  以随顺的方式让心理顺势流动,这就是说,让它自己流动,不要干涉,不要试图阻碍心理这条河流。心理必须流动,这是其本性——修行者正是要认识这个本性。

  心理与情绪变幻无常,当任何一个情绪出现时,你只要知道就行;当它消失时,你也只要知道就行。这知道生起与消失的过程,就可以让修行者最终明白,所有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如果修行者明白了无常之理,他的思路就会逐渐清晰,烦恼纠结的情形就会逐渐改观。一切的事物(包括我们的身心)都在不间断地流失,这是一条法则,如此你将看到有为法界的真相——无常。

  受过现代教育的人都知道,抗拒规律的结果只能是于事无补,多吃苦头。观察内心的思念、情绪和感受,最后确认它们的本质——生起之物必然消失,物质的事物和心理现象都是如此,无一例外。这是规律,无法抗拒,也无法改变,这会让人的心完全超脱出来。如果修行者看到了身心无常的法则,就能放开情绪,放开思想,让它们自己展现了。放开就轻松了,但放开的前提条件是看到它们是无法执着,无从执着的。它们是自然法则,而不是可以任由自己的欲望。尝试一下,让自己这样看问题,这样修行:压力感生起了,看着它;令人不悦的心念生起了,看着它。让压力感和不悦的心念存在并确认它们。小心翼翼,不要抗拒,只是了知它们——保持知道。这需要细心,如果你不再抗拒,你会发现心的紧缩开始消解。

  如果修行的功夫深厚,你会体会到情绪存在,而你并不难过;压力感存在,而你并不沉重;不悦的心理存在,而你却感到安详,矛盾的事物在这时完全调和了。以前,它们的存在是冲突与矛盾的;现在,事情出现转机。如果你曾体验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形,你将永远不再排斥情绪、念头、甚至于贪、嗔、痴都可以让它们存在。在这个层面上,它们的狰狞面孔完全变为详和。

  这是禅修的深度境界,你已经窥见了禅修带来的不可思议。让念头自己流动,让情绪完全展开,不再干扰它,不再限制它,让痛苦与快乐随时光临,我们欢迎这一切的到来!

  任何外在的事物都不是烦恼的根源,如此你将体会到佛陀所说的“苦集”——苦的原因——渴爱。痛苦的因缘是渴爱与排斥,如果不排斥它们,这些事物不会带来痛苦。你可以尝试让心不悦,让你自己生气,但这不会带来烦恼与痛苦。

  现在,烦恼的表面似乎存在,但它却不再干扰修行者。它们的来与去,并不会与你有关——你体会到了真正的解脱。你终于明白,问题不在念头、情绪、心境,而在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它们——这是需要了知到所有事物都是无常的本质以后才能生起的心态。

  如果能够理解并体验这种自在的流动,你的禅修终将深入。身体在变化,心理在流动,但不再带来扰动,内在的心是完全平静的,稳固的,不可扰动的。无须为它下一个定义,禅修者能感觉到它的平静。这就象大海,水面的波涛依旧涌动,但大海的深处是绝对平静的。修行者不仅在静坐时有宁静,在行走和工作中也是一样。

  这就是禅修,它的原理是,如果你完全了知身心的无常法则,你就不会执着一切现象。平静与不平静、贪与不贪,嗔愤与平和,它们都是二元对立的现象,你不再贪爱一面而排斥另一面——只有了解这个实相,才能生起超然的心态。

  所有的现象界有着共同的本质,它们确实如佛陀所说,是“无常”之相。当修行者通过千辛万苦的修习,认知到这一实相,他就离开了那非常局限的生存空间——无常的五蕴身心,而没有边界的“无限”将降临,没有人会拒绝无穷的空间与无限的时间,那是绝对的自由。

 
 
 
前五篇文章

二十一度母有哪些?

严持戒律之精神和原则

慧能大师顿悟——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禅净双修的传统

禅宗在岳西

 

后五篇文章

守戒与吃素

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

漫谈念佛法门

镰仓佛教——《南无妙法莲华经述论稿之四》

慧远大师伦理思想略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