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十册 第二百零一节课 |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十册 第二百零一节课
今天讲《入行论·回向品》最后一堂课: 何时欲相见,或欲问法义, 愿我无障碍,面见文殊尊! 修行人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疑问,自己实在没办法解决。故而作者在此发愿:无论何时何地想请教法义,愿我都能无有障碍地面见诸佛智慧总集——文殊菩萨,解除一切疑惑,通达诸法的真实本义。 许多大德的传记中,均有蒙受文殊菩萨加持的经历。例如麦彭仁波切,虽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但显现上,在与格鲁派格西辩论时,亲见文殊菩萨的宝剑和经函融入自己,顿时对藏地如海般的广博经论通达无碍。还有上师如意宝朝拜五台山时,于善财洞中闭关21天,4月29日亲见文殊菩萨,法王唱了一首金刚歌,传记中也有简单的描述。 面见文殊菩萨的障碍,一方面是我们没有祈祷,另一方面可能是享用信财过多。以前在青海一带,据说有位格西非常出名,他可与文殊菩萨如人与人对话般交谈,随时都可以照见。后来一段时间,他见不到文殊菩萨,于是就向上师请教。上师问:“你最近是不是财富特别多?”他说:“确有此事。”上师要求他把所有信财都处理掉,他如是照办后,一切恢复如初,又能面见文殊菩萨。可见,若对有漏财产的执著很重,心不诚,纵然是现见本尊的人,对修行也有一定的障碍。 文殊菩萨是智慧本尊,我们若有缘分随时面见,这是最好不过的了。但如果没有这种缘分,即使在梦中请教法义,也是非常殊胜的。我们一定要对智慧有希求心,智慧的本尊就是文殊菩萨,故应经常念诵文殊心咒,同时也要用这个偈子来祈祷。在藏地,这个偈子可谓脍炙人口,家里送孩子去寺院出家,上师给他剃度时,一般都会用这个偈子加持,希望他学文字时不太吃力,修行时能面见文殊菩萨。 1987年,法王带领一万僧俗前往五台山,在去之前,上师每天在课堂上都讲面见文殊菩萨的有关公案。我在藏文的《五台山志》中也写过:藏地多少大德于五台山见到了文殊菩萨,汉地虚云和尚为主的高僧也见到文殊菩萨……我们每个人都做好准备,去五台山要见文殊菩萨。然而见到文殊菩萨时,也许认识,也许不认识,因为菩萨化现众多,有时候是国王形象,有时候是婆罗门形象,有时候是乞丐形象,有时候是官员形象,有时候是动物形象,有时候是彩光、彩云等形象,一般人都难以测度。《极乐愿文大疏》中达西[40]的公案,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但当时法王说:“只要想去五台山,就一定能见到文殊菩萨。不管路上看到什么,都要想是文殊菩萨。”所以,我一路上观清净心,看到耕地的农民,也觉得是文殊菩萨。到目前为止,这种习气仍根深蒂固,到哪里都有种特殊的感觉:“他是不是文殊菩萨来接我啊?”当时,所有出家人和居士都念这个偈颂,在我印象中,秋巴堪布念的声音最大,不管在成都也好,在五台山转塔也好,他都大声地念:“刚采达瓦多巴昂,炯洒这瓦多那样,滚波江阳切尼讷,嘎美巴样同瓦效[41]。” 大家今后也要用这个偈颂来祈祷。若没有见到本尊获得加持,依靠自力来闻思修行,力量是相当薄弱的,因此一定要经常祈祷本尊。如果始终不离本尊护佑,自己的修行会很方便、很成功,弘法利生的事业也有护法神、天龙八部的鼎力相助。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来,有些人弘法利生轻而易举,有些人则违缘重重,这主要跟他发心是否清净有关,同时也跟护法神和本尊的加持有关。 假如想面见文殊菩萨,应在家里挂上文殊像,时常虔诚祈祷,有机会最好能朝拜五台山。我曾研究过藏传和汉传的大量史料,深信它是文殊菩萨的清净刹土,如《六十华严》[42]云:“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菩提流志翻译的《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也说:“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金刚手)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中国),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很多可靠经典都说文殊菩萨住在五台山,藏传佛教中萨迦班智达等高僧大德前往时,也确实见到了文殊菩萨,回来后弘法利生的事业完全不同。 上师如意宝在1986年给我们讲过,明年前往五台山,目的有两个:一是要摄受大量的汉族四众弟子。(当时由于地域隔阂和语言不通,大家觉得非常稀有。在我们藏人眼里,汉地众生都不信佛教,很多老上师,包括堪布嘎多,纷纷反对上师的行为:“您不要去!那个地方像罗刹国,去了就不一定能回来。”)二是我们这里的很多小堪布,若朝拜五台山祈祷文殊菩萨,弘法利生一定会有不同的能力。当时我记得很清楚。 确实,圣者的智慧不是分别念所能衡量的。回顾这20多年,当时法王的慧眼洞察到了现在很多状况。成千上万的汉族弟子,如今能学习藏传佛教,尤其与学院有这么殊胜的因缘,都是以此缘起而来;不是自赞毁他,我们学院一些大德的修行,远远超过藏地和汉地很多大德,原因也是当年去五台山祈祷文殊菩萨所致。 当时,我们好几个堪布,年龄都比较小,从五台山回来后,上师刚讲《释量论》,大家感觉智慧完全不同了,以前不是这么聪明,现在好像特别聪明,一听就懂。也许这是我们的信心或分别念。但不管怎么样,佛教是有不可思议的缘起和威力,这一点大家不可否认。 你们如果有缘分,应该去五台山拜见文殊菩萨。东台有一个那罗延窟,经论中记载,文殊菩萨经常住在那里;还有善财洞,法王于此曾面见文殊菩萨。这些圣地的加持都不可思议,若能诚心祈祷,念100万遍文殊心咒,你回来肯定开智慧了。以前是笨笨的,什么论典都不懂,在五台山住了一个月,任何法义都通达无碍——过段时间,你们会不会都跑到五台山去了啊?总之,我们要发愿:让任何众生依靠文殊菩萨的加持,通达一切教义。 为于十方际,成办有情利, 吾行愿得如,文殊圆满行! 为了成办遍布十方虚空际芸芸众生暂时与究竟的利益,愿我的行为也能像文殊菩萨那样圆满行持。 我们一定要发这个愿,学习这么大的论典,最后理应有所收获。什么样的收获呢?尽量地断掉自私自利,像文殊菩萨和地藏王菩萨那样,誓愿饶益一切众生。我最近感到很高兴,以前见到一些居士,他们经常说:“上师给我加持加持!有一个人跟我关系不太好,我想降伏他,您可不可以传个金刚橛咒语或莲师猛修法?”或者说:“您给我加持加持,我想要当官!”很多发愿都不正确,而现在,他们在上师或佛像面前发愿,都会提到:“愿我相续中生起无伪菩提心。”这样想真的很好!也许有些人因为我讲《入行论》时赞叹这种发愿,故意这样说的,但大多数人不会这样,他们是发自内心想度众生、利益众生。 大家现在有非常好的条件,不但获得了人身,而且具有诸佛菩萨的加持,在这个时候,应该像文殊菩萨一样发愿,愿十方众生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不管他们对我如何,我一定要利益他们。《文殊十大愿》(能海上师译)中言:“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则是我身,共我无别。”意思是说,无论你与我文殊是否有缘,只要想利益众生,与我同一大愿,则与我无二无别。昨天也讲了,文殊菩萨并非只是拿宝剑的一个本尊,想利益一切众生的这颗心,从某种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的行为就是利益众生,上师如意宝讲《普贤行愿品》时说过,我们平常念诵的“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主要是讲文殊菩萨的修行无有量,不止是帮助一个众生、修一个法门,由于发心无量之故,他所获得的功德无量,依靠无量功德和无量神通,饶益的众生也无量。我们也应该发这种愿,不要只停留在帮一个人、做一件事上面,否则这种心态非常狭隘。 上师如意宝在每次传法的开头,都先顶礼文殊本尊,念一遍前偈与此偈来发愿,以确定自己传法的方向和目标。其实上师如意宝跟文殊菩萨一味一体,发愿对境的众生都无量无边,利益众生的修行和行为也无量无边,示现的神通不可思议。 此处,我们学的是文殊菩萨不可思议的行境。现在有些人不了解文殊菩萨,其实大乘经典中介绍得比较多,经典记载,佛陀在世时,所有的眷属中,文殊菩萨的功德令人刮目相看。譬如,未生怨王造多个无间罪后生起追悔心,想从痛苦中拔出来,就去求佛陀解除他的罪恶。佛陀说:“除了文殊菩萨外,谁也不能消除你的痛苦。”因此,未生怨王想迎请文殊菩萨及迦叶尊者到宫中应供。他问舍利弗:“文殊菩萨有多少眷属?”答曰:“五百人。”于是他就回去准备了,(每个小袋子里装一些饼干和饮料,开玩笑!)请他们明日来赴宴。 第二天,文殊菩萨从十方刹土带来八万二千菩萨侍众,迦叶尊者也带了五百眷属,人数大大超过预先准备的份额。未生怨王傻了眼,大生畏缩,有一位药叉现身对他说:“不要紧,文殊菩萨有善巧方便,可满足一切来者受用。”这样说后,他才安心。到午宴时,上万菩萨都没有带钵盂,未生怨王又特别着急,忙问文殊菩萨该如何是好。文殊菩萨说:“到进餐时,他们的钵盂自然会从各自的刹土飞来。”刚一说完,所有菩萨的手中都已有了钵盂。通过文殊菩萨加持,未生怨王所预办的饮食,一点也不嫌少。进食之后,钵盂又自然飞走。未生怨王叹为稀有,对文殊菩萨生起极大信心。 应供后,文殊菩萨为他开示罪业的自性,宣说种种胜义法门,由此消除了他的悲伤和疑虑。为了酬谢,他把最好的法衣供养文殊菩萨,结果文殊菩萨不见了,空中有声传言:“谁在就供谁吧!”他就以衣供养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也不见了。实在没办法,他想:“只有我在,就给我自己吧!”没有想到,连他自己也不见了。以此因缘,他顿时断除了我执的分别,住入空性境界中,原来所造的无间罪也得以清净。 文殊菩萨的故事不胜枚举,法王如意宝也曾讲过:有一次,迦叶尊者当管家负责安居,文殊菩萨跑到波斯匿王的王宫去了,跟王妃们在一起。迦叶尊者发现后,准备开除文殊菩萨。他击打犍槌的时候,十方刹土的文殊菩萨都来了,佛陀问:“这么多文殊菩萨,你想开除哪一个呢?”迦叶尊者心生惭愧,想放下犍槌,但放不下来,犍槌声仍不断地响。他只好到文殊菩萨面前忏悔,犍槌声这才停下来。 又有一次,“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向祼形外道说法,可是他们不愿听,无法调伏。后来由文殊菩萨变化出五百文殊,才将这些外道调化了。 佛陀在世时,这类精彩的公案非常多,《八大菩萨传》里面也有。今天有一个人,请我务必要翻译《八大菩萨传》,当时缘起比较好,我基本上答应了,到时候看情况吧!《八大菩萨传》共分八品,第一品就是《文殊菩萨传》,以后若能翻译出来,大家应该详细地看一看。 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 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 这个偈颂也很关键,平常也要这样发愿。虚空是不能毁灭的无为法,它无处不遍及,既然虚空没有边,虚空所遍及的众生也没有边,依此众生的业和烦恼也无量无边。我们应发愿:乃至虚空存在、众生存在期间,愿我一直住在世间,不希求自己的快乐,而要像“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萨一样,住于五浊横流的世间中,尽心尽力利益一切有情,遣除他们大大小小的身心痛苦。 若没有先遣除众生的痛苦,如《致弟子书》所说,我们理应深感惭愧。把母亲扔在苦海中,儿子独自享受快乐,纯属不孝之举。同样,我们已发了大乘菩提心,却不顾身处三界火宅中的众生,自己一味贪图清净刹土的快乐,这是不合理的。因此,大家一定要像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那样,哪怕能令一个众生的相续生起一分善根,自己也愿意无量劫安住在轮回中。 小乘当中,也有十六罗汉常住世间。据《宝云经》所说,乃至弥勒佛出世之前,十六罗汉受释迦佛嘱咐不入涅槃,住于世间各个角落,守护佛法、弘扬佛法。在密乘中,大圆满传承祖师无垢友(布玛莫扎尊者)也是如此。他于8世纪中叶应藏王赤松德赞邀请,以近两百岁高龄从印度来到藏地,在藏地传法13年。之后他前往五台山,成就一种暂时不灭的虹身,并承诺在贤劫千佛事业未圆满之前,他的身体不灭,并且每一百年示现一位化身,到藏地度化有缘。千佛事业圆满后,他才到印度金刚座示现成佛。《上师心滴》的传承历史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所以,现在有很多圣者住于世间利益众生。我们也要这样发愿:“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虚空无尽,众生无尽;众生无尽,业和烦恼无尽,同样,我的发愿也无尽,乃至虚空穷尽之前,一定要住于世间。 当然,我虽然口头上会说,你们也能想出一个总相,但到底能不能做到呢?很多人希望自己先成就,可文殊菩萨愿众生先成佛、自己后成佛,这种发心才是至高无上的。《普贤行愿品》长行文还说:“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无有疲厌”也非常重要。有些人发心一两个月就不行了:“可不可以给我放个假?我想休息两三天,安住在世间琐事中。”其实如果你真有菩提心,只要有一口气,就不会放弃利他。但很多人做得比较差,虽然知道文殊十大愿、普贤十大愿的精神,明白利益众生无有穷尽,每时每刻都应念念不忘,但凡夫人到了一定的时候,身体疲劳了、心不堪能了,这种誓言就忘光了,这是值得惭愧的! 因此,大家要经常提醒自己:只要虚空无尽、众生无尽,我的发愿也无尽。法王如意宝发的就是这个愿,经常都会重复这两个偈颂。我们自称“法王弟子”,到底发的是什么愿,自己应该心中有数。如果以前发的愿不正确,那从现在开始,应当调整发愿:只要我有一口气,会尽最大努力来利益众生。我们虽做不到文殊菩萨那样,一刹那间度化无量众生,但只要有这样一颗心,在有生之年中尽心尽力,这个功德乃至成佛之间都不会耗尽。 《入行论》马上就要讲完了,你们今生中有没有机会再听受也不好说。这次最大的收获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发愿,这是至高无上的大愿,大家务必要牢记! 众生诸苦痛,愿悉报吾身! 愿因菩萨德,众生享安乐! 愿三界众生的痛苦全部成熟于我身心上。我在生病时,若能代替众生受苦,永远病下去也心甘情愿。而我发心的功德和所有菩萨利益众生的资粮,回向给一切有情,愿他们获得暂时人天福报和究竟三解脱的无上快乐。 我们时时应这样发愿,这是自他交换的菩提心,若没有修,想成佛非常难。前面也讲过:“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寂天菩萨说自他交换是相当甚深的窍诀,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所以这种窍诀每个人都要记住。 自他交换的修法,阿底峡尊者有七大教言,《修心七要》也讲过,依次为知母、念恩、报恩、悲心、慈心、胜解信、生起。1)知母:了知三界轮回的一切众生皆做过自己的母亲;2)念恩:当她们做我母亲时,对我如何恩重如山;3)报恩:了知母亲的恩德后,作为一个孝子应想方设法报恩;4)悲心:在报恩的过程中,看见老母有情非常可怜,愿她们远离一切痛苦;5)慈心:愿她们各自获得无上安乐;6)胜解信:使她们离苦得乐的重任,其他众生不一定能成办,唯一要由我来承担;7)生起:如是认真观修后,能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我们可以依阿底峡尊者的教言来修持,当然,也可以通过寂天菩萨的窍诀来串习。 原来我去汉地时,有个人说:“我身体不好,本想让上师加持,但又怕上师代受了,所以不敢去。到底请上师加持,上师会不会痛呢?”我说:“不会吧!上师一加持,病就跑到上师身上,这种现象应该没有。不然的话,我们去医院让医生治疗,病全部跑到医生身上,那所有的医生都不敢看病了。作为上师,他是祈求佛菩萨的加持为你遣除痛苦,上师不会有痛苦。”她又继续问:“既然这样,有位上师代狗受挨打之苦,为什么他喊‘哎哟哟,好痛啊’?”我说:“在显现上,上师是痛的,但有能力自他交换的上师,实际上并不会有麻烦。这一点,你看过《释迦牟尼佛广传》便会清楚,佛陀因地时接受别人的痛苦,布施自己的肉身,但由于他具备一定的境界,自己不会痛苦,即使有痛苦,也能迅速得以恢复。任何一个修法,若通达窍诀则轻而易举,因此不会让上师痛苦的。” 我们始终要希望众生离苦得乐,有了这样的发心,看到众生痛苦一定会去解救,对自己的快乐也不会重视。假如对自己的快乐非常重视,说明你菩提心的力量比较薄弱。因此,大家应当再三发愿,以菩萨的威力让所有众生获得无上的快乐。 丁三、回向共同所说之义: 愿除苦良药,一切安乐源, 教法伴利敬,长久住世间! 愿解除众生身心痛苦的甘露妙药、暂时究竟一切安乐的源泉——佛法如意宝,伴随着众人的利养恭敬而长久住世。 佛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它的力量无法衡测,但若没有对它供养恭敬,佛法不可能住于世间,也不可能弘扬于各方。上师如意宝平时经常讲,佛法受到尊重和供养非常重要,真正的佛法是教法和证法,若想得到这样的佛法,一定要具有恭敬心。因而,很多上师弘扬佛法时,先要从各方面观察缘起:观察弟子对他的信心、恭敬心,观察众人对他的赞扬…… 按照藏地说法,所谓的持教者,是以三衣庄严身体、三藏庄严语言、三学庄严心识,这种人才算是名副其实的大德。所以,真正弘法利生的人,要么具有修行,要么能传讲佛法,这样的大德应当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恭敬。就像当年国王赤松德赞做施主,迎请堪布菩提萨埵和莲花生大士,堪布菩提萨埵弘扬显宗佛法,莲花生大士弘扬密宗佛法,以他们作为缘起,藏地佛法至今仍非常兴盛。 任何上师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都需要各种各样的助缘。以前我去汉地时,有些方丈带着几位大施主、大居士说:“这是寺院的大护法,您一定要加持他!大雄宝殿是靠他建起来的,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我的事业只好暂时告一段落。”的确他们也言之有理,毕竟一个上师想弘法利生,旁边需要一些大施主、大发心者,借助他们威力获得利益众生的机缘,这叫做伴随着利养。 还有伴随着恭敬。从诸多大德的传记中看,他准备把极其殊胜的佛法弘扬到一个地方时,首先会观察当地对他的恭敬和缘起,如果人们恭敬心非常大,在那里弘法就有希望。大概20年前,我们学院也想在汉地建立一些团体和中心,我去了几个地方,有些城市对上师特别恭敬,观察各方面缘起,觉得在那里建立道场有必要,就顺便给他们取了金刚法会等名称,以此缘起,他们一直在学习佛法,各方面很令人随喜;而有些地方,相关的法师、居士对佛法和上师的态度,感觉上比较冷淡,后来我就打消了念头,他们到现在也没什么变化。因此,在一个地方弘扬佛法,必须考虑种种因缘和缘起。 没有佛法的地方,可以说是暗无天日,所以寂天菩萨发愿,让真正的佛法弘扬于人间。如今的修行人比较多,但通达佛法者寥寥无几,真修实证者更是凤毛麟角,此时我们应当高树法幢、大击法鼓,将大乘佛法广弘于世界各地,尽己所能为佛法作一些贡献。 丙二、忆念恩德之作礼: 礼敬文殊尊,恩生吾善心, 亦礼善知识,恩长吾功德。 全论十品讲完之后,寂天菩萨于最后一颂中,诚心诚意以三门恭敬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依靠他的恩德,才生起了寂天菩萨的善心。 传记中讲过,寂天菩萨在家时是寂铠太子,从小福报、智慧、辩才超群。后来国王去世,大臣准备拥戴他登基,在举行授权灌顶的前一夜,他梦到文殊菩萨坐在国王宝座上,对他说:“唯一的爱子啊!这是我的宝座,我是你的上师,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应理的。”(另有说他梦见度母用开水给他灌顶,并开示了做国王的很多过患。)第二天醒来,他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厌离心,于是舍弃一切离开王宫。因此,依靠文殊本尊的恩德,他生起了善心,也有出家的机会,后来造了《学集论》、《经集论》、《入行论》等殊胜论典,每一部论典弘法利生的威力都不可思议。(我们很多道友经常说“观音菩萨叫我到这里来的”、“文殊菩萨叫我到这里来的”,都是依靠本尊授记来学院的。那你们以后造论时,也不要忘记顶礼本尊啊!) 然后,他顶礼自己的善知识——那烂陀寺五百班智达之首的胜天阿阇黎。他在阿阇黎面前剃度出家,法名寂天,于其座下听过很多佛法,暗地里又在文殊菩萨前聆听教法。他依靠善知识的威力,相续中的三藏、三学得以增长。 有些人可能提出疑问:“当时寂天菩萨已是圣者,有必要依靠善知识来增长功德吗?”实际上,作者此举是为了告诫后学者:纵然你有成就、对佛教有贡献,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大恩上师。我们一丝一毫的功德、一点一滴的知识,皆是依靠上师的加持和传授而得。以前你连基本法义都不懂,现在对众生发起大悲心,甚至获得了圣者果位,这一切无不来源于上师的恩德。 我经常这样想:“自己现在有一颗善心、有一颗菩提心,全部的来源就是上师善知识。如果没有上师善知识,我可能还沉溺在轮回中,始终得不到解脱。”如今大家学会发愿,也是依靠善知识的恩德。(无著菩萨在《善说海》后面有一个偈颂,我觉得这个发愿很好:“无论于我贪或嗔,赞毁以及作利害,愿凡见闻念我者,悉皆速得胜菩提。”)不然,“无论对我生贪或生嗔、赞叹或诽谤,愿所有见闻觉知我的人速证菩提”这样的发愿,在一百世中上无数高等学校,恐怕也不一定能通达。因此,我们要报答上师的恩德、报答诸佛菩萨的恩德。 要报答他们的恩德,我们除了利益众生,没有第二条途径。《入行论》云:“除令有情喜,何足报佛恩?”《本生论》亦云:“所谓报恩供养,即是依教奉行。”佛法利益的来源就是善知识,善知识赐予了这么大的恩德,我们一忆念起来,就很想全力报答。可是用其他方式报恩,也不一定有意义,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金粪等同圣者前,供四洲富有何用?受持彼心铭刻法,必定满足其意愿。”作为圣者,对金子和粪土一视同仁,就算把四大部洲的财产全部供养他又有什么用呢?上师唯一欢喜的是我们依教奉行,如理如实地行持正法,若能如此,上师就心满意足了。因此,要令上师生欢喜心,就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修持正法、利益众生,只有这样,本尊才会欢喜,上师才会欢喜! 我自己确实这样想,上师如意宝等诸位上师给我传了这么殊胜的法,想起他们就感恩不尽,特别想报答。但其他方式也不一定能回报,所以我今天再次发愿:“乃至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我会尽心尽力地弘扬正法和利益众生!”希望大家也能发下这样的誓愿。《入行论》已经学了两百多堂课,我也花了一定的时间讲述,有些人可能获得一点利益,若真如此,其他报答我也不求,没必要为了水泡般的身体贪图什么享受,唯一的希求就是你们利益众生和弘扬佛法,这就是给我最好的报酬! 我刚来学院时,在上师如意宝面前发过这个愿。第一次听《入行论》是在嘎多堪布面前(他已圆寂好多年了),后来在上师如意宝座下也听过很多次,想起每一次的听受,内心都很感激、很感恩,所以我再次发这个愿! 这次传讲《入行论》,一方面非常感谢学院的很多法师,包括整理音频、视频、讲记的发心人员;同时感谢菩提学会等佛教中心的负责人、高僧大德、寺院住持,竭力弘扬《入行论》,对很多人的相续有所帮助;更感谢生命电视台、国内外诸多新闻媒体和网站的负责人,为传播这部法提供了种种便利条件。我本人发自内心地感谢,但感谢的方法,用财物或赞叹不一定有意义,所以我再次发这个愿! 希望你们所有的人,若对传承上师有感恩之心,心里也要默默发愿:从现在开始,就像文殊菩萨、寂天菩萨、法王如意宝等诸大圣者那样,我也要依靠佛法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第十品释终〗 好,《入行论》传讲完毕!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违缘。你们以后应该好好修持,有机会的话尽量弘扬,其他也没有什么要求。下面大家一起回向,回向时要想到:我们这么长时间闻思修行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世间的一切灾难消除,众生暂时得到人天福报,究竟获得圆满正等觉如来的无上菩提! 二○○八年六月初四佛陀初转法轮日 于喇荣圣地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