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六十九节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六十九节课

 

  继续宣讲“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

  首当先阅览,虚空藏经部,

  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

  佛子恒修行,学集广说故。

  我们发了菩提心之后,必须要了解菩萨学处,而菩萨戒的学处,在佛陀甚深广大的经典及高僧大德们的论典中,都有广泛叙述。可是经藏浩如烟海,从何处开始着手呢?在这里,寂天论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经论,建议让我们阅读。

  最先要读《虚空藏经》,此经宣说了菩萨的十八种根本学处以及支分学处,详细阐明了堕罪与还净方法。此经又名《虚空藏般若波罗蜜经》,或《虚空藏菩萨经》(佛陀耶舍译)。在藏传佛教中,修行人对这部经典比较重视,经常都会去阅读,但是在汉地,学佛者虽然有此经的汉文本,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也有简单介绍,但普遍来讲,受过大乘菩萨戒的人并没有特别去弘扬和了解,大多数人所重视的,仅仅是《金刚经》、《楞严经》、《妙法莲华经》、《弥陀经》等几部经典而已。作为释迦牟尼佛的传承弟子,尤其是已受过菩萨戒的大乘行者,我们理应学习这部经典,因为此中广泛宣说了如何发心、怎样受戒、学处开遮等内容,这些都是需要首先了知的。

  在汉传佛教中,唐玄奘、鸠摩罗什、义净等大译师呕心沥血译出的甚深宝典,现在几乎很少人去翻阅了。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历史上除了个别佛学院和道场外,很多人对闻思不是特别重视,故不熟悉这些经典;二是此经译文为唐宋时期的风格,不像藏文《大藏经》和论著那样易懂,后人读起来比较困难,没有一定古文底子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其中含义,于是读经的兴趣逐渐消失。

  其实,我们佛教徒现在最缺什么?就是对佛陀所讲经典的了解。这种了解,并不仅限于十来部经,而应进行广泛的闻思。我认为在短暂的人生中,最有意义的就是读经。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自相续中的很多疑团成见、邪知邪念都会被逐渐根除。现在的人有各种疑惑,这应该说跟自己的闻思有一定关系。如果能够长期地学习,久而久之,自相续就找不出任何怀疑,也产生不了什么邪见,遇到任何一件事情,都觉得释迦牟尼佛说的千真万确,百分之百没有错误;遇到任何一个问题,依靠佛法的思维方式,也完全能够迎刃而解。所以,虽然现在的人很忙,生活节奏很快,但也应抽出一段时间来修学大乘经典,这绝对有必要!

  “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按照藏文原译,“勤阅读”就是再三地阅读。再三阅读什么呢?《学处总集论》,也即《学集论》。因为此论对菩萨常常要行持的事宜,阐述得极为详细。在宋代时,曾被法护论师译为汉文,全名是《大乘集菩萨学论》。在这部论典中,菩萨的整个学处,比如怎么样发心、发心后的受戒方式、得戒后应如何护持、护戒的功德等宣说得非常圆满。

  从寂天菩萨的传记中可以了知,当年他造了《入菩萨行论》之后,还分别造有两部大论:比《入菩萨行论》广的,是《学集论》;比《入菩萨行论》略的,是《经集论》。这部《学集论》,我以前在广讲《入行论》时要求大家学习,还给你们每人发过一本,现在也有部分道友在看。前段时间,我将《学集论》跟藏文版本做了一下对照,发现汉文译本的确比较难懂,没有依靠藏文的话,好多地方我都看不懂。当然,你们很多人,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我是其他世界的人,阅读另一个世界的文字,必定有语言方面的隔阂,不像我们藏文那样易懂。但不管怎么样,重新翻译的必要我觉得也没有,要翻译起来,确实篇幅比较大,最近也是不现实的事情。

  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都希望能度化众生,但在度众的过程中,若不了解这些学处,很有可能在无知的情况下违越,或在没有重视的情况下触犯,这种现象比较多,也很危险。因此,寂天论师再再地要求我们,必须精勤认真地阅读《学集论》,这是他所著的一切大乘学处要义总集。在这里面,不仅是菩萨的学处,整个大乘见修行果的窍诀和密要,也都讲得非常清楚。读了这部论典之后,今后自己对如何做人、利益众生,都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学习的方式应该精勤,没有精勤的话,做世间事也无法成功。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人的知识越广,人的本身也越完善。”为了获得广博的知识,他一生中非常精进,虽然精进的目标与我们不同,是为了今生的名声、财富等利益,但这句话却极富教育意义。确实一个人的智慧越高,他的行为越规范,若想令某人如理如法,最好劝他多学一点知识,当他的学问增上时,行为自然会变得十分调柔。

  高尔基早年生活非常贫困,小学三年级就因读不起书而辍学。尽管他过着流浪的生活,但每天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不顾老板的鞭打责骂,仍挤时间偷着学习。他在一家商店当学徒时,干完活便躲在物品储藏室里读书。没有蜡烛照明,就把老板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做灯夜读。他在一家面包房当工人时,在揉面台上架上书,一边揉面,一边看书。这样的用功努力,最终使他成为一代著名文学家。

  同样,学习佛法也需要一种勤奋。听说我们这里有些道友,一边做饭一边背书,一边炒菜一边背书,听到这种话以后,我心里真的很高兴。求学就应该这样精进,只有将时间尽量用在闻思方面,自己才能获得一种成功。

  有位青年曾问爱因斯坦:“您今生有这么大的成就,到底有什么秘诀?”爱因斯坦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成功是勤奋学习,加上正确的方法,以及少说空话而取得的。”这句话听起来很平凡,但实际上,我觉得学习佛法也是这样:有些人虽然很聪明,但人不稳重,一点都不精进,有些人虽然勤奋学习,但由于没有正确方法,今天得罪这个人,明天得罪那个人,再加上经常说大话,也不一定有成功的机会。所以,世间智者的经验之谈,有时候跟佛法也有不谋而合之处。

  大家既然选择了大乘佛法,这一条路该怎么走?这些道理应该去了解。前段时间,我要求大家多看《学集论》,可能在座各位比较忙,几乎每个人要背好几部论,抽时间也有一定困难,但外面的人不知道怎么样了。我们在网上的参考资料中,专门提供了《学集论》,可是很多人整天忙于无意义的事情,真正有时间去学习如此具加持的论典,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我们活在世上,应该选择有意义的事情,避开一切无义之事及贪嗔痴引发的种种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不仅会给今生带来痛苦,来世也会苦不堪言。尽管我们是凡夫人,但方向并不是固定不变,以正知正念是可以改变的。此处寂天论师要求学习这部论典,因为佛子恒时应守持的学处,在里面讲得非常圆满细致。学了这部论典后,就像这次学习《入行论》一样,怎么样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什么功德……这些道理都会了然于胸。

  近期我通过网络、电话、信函等方式,发现大家跟以前有了很大改变。以前除了喜欢闻思的人以外,跟其他人接触时,他们从来不提菩提心,甚至有些已经皈依十几年的人,说难听一点,我觉得还没有进入佛门。他们虽然皈依多年,自己认为是个老修行,还有人认为自己是大成就者,但从言行举止、发心目标来看,不要说是大成就者,就连佛法的门也没有摸到。(当面不敢说,本来我胆子也比较小。)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感到很多人基本上了解了佛法的基本道理,了解这些道理以后,就不敢轻易说“我的神通如何”、“我的成就如何”,更不敢把佛法当作一种神话,或是成就神通的一种手段。所以,学习这些论典非常有必要。

  现在,有些人经常鼓动大家:“这个上师很了不起,那个上师是成就者,你们都去看看啊。”很多人就到处跑,忙着去找上师。当然,找上师也很重要,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最关键的,寂天菩萨说:你们有时间的话,应该多看看《虚空藏经》,还有我所造的《学集论》,应该多看一看本人的书。再方便的话,看龙猛菩萨的书也可以,我们两个关系比较好一点。开玩笑!

  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论。

  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

  对于广博的《学集论》,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读,作者告诉我们可暂时先读《经集论》。这也是寂天菩萨所造,总结了所有大乘经典的句义,宣说了人身难得、菩提心功德等教言,言简意赅、非常易懂。

  《经集论》的汉文本叫《大乘宝要义论》,也是宋代法护翻译的。虽然他已经翻译了,但汉族人中读过且能了知内容的,不知道有多少。而《经集论》的讲义,是印度一位大师所造,现收藏于藏传佛教的论著中,但汉地的《大藏经》中没有发现这个版本。

  大家方便的时候,应该阅读一下这部论典。但现在的很多人,有意义的经论不看,天天捧着一张报纸或乱七八糟的杂志,谈论的也是:这个人生贪心了,那个人生嗔心自杀了,那个人生痴心吸毒了……对贪嗔痴的话题津津乐道,而对智慧、慈悲、菩提心的内容,很多人都抛之脑后。其实,作为发了大乘心的人,还是应尽量看一下《入行论》以外、寂天论师所造的这两部论典。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阅读龙猛菩萨的两大论典。龙猛菩萨是圣者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亲自授记、将来弘扬深广佛法的大菩萨,世人称之为“第二大佛陀”。他所造的两大殊胜论典,也叫做《学集论》和《经集论》。

  遗憾的是,《学集论》不但在汉传佛教中没有,藏传佛教中也没有它的译本。要知道,藏地对教典的重视程度不是一般的,现在有些人对寺院收钱很重视,有些居士对搞生意很重视,有些世间人对名声很重视,但藏地的高僧大德们,对古代的经书论典相当重视,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去保护,无论遭遇什么困难,也会排除万难去求这些传承、学习这些论典。因此,龙猛菩萨的《学集论》没有译出来,大家都觉得非常遗憾。

  而龙猛菩萨的《经集论》,藏传佛教中是有的,里面主要讲了很多难得——人身难得、佛法难遇、菩提心难发、在家修行机会难值。尤其是在家人如何学习佛法,《经集论》中用相当一部分教证讲了这方面的道理。当时我看后特别想翻译,但后来又想:“翻译得再多,也不一定有人看。没有人看的话,译出来也没有用。”

  以前我每次遇到印藏大德如意宝般的经教,自己就羡慕得不得了,心想若把它译出来,肯定对很多人有利益。然后,自己白天晚上辛辛苦苦地翻译。但译出来后给大家,有些人的反映是:“哎,你还是好好休息吧,不要译得太多了。翻译再多也没有人看,不要做了!”如果做光盘,“不行,没有人看”;做法本的话,“不行,没有人看”,很多人都这样说过。我自己也是大失所望:原来觉得内容那么好,肯定很多人喜欢得不得了,但结果译出来后……当然,少数人可能稍微有一点接受:“可以可以,译出来也可以。不过,我现在没有时间看,就放在书架里面吧。”很多人是这种现象。

  但不管怎么样,对现在这一代人,我觉得可能不一定有利。因为他们生活比较忙,再加上希求的目标也比较多,不像修行人一样少欲知足。他们需要发财、需要长寿,有多少书倒无所谓,但只要听说哪个地方传发财的心咒,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包多少天的车到那里都可以。我有时候真的有种感觉,这些法本对现在的人可能没有利益,也许因缘巧合,对后代人会不会有一点帮助?即使没有多大帮助,我也跟有些道友讲了,翻译算是我的一种爱好吧,自己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生起极大景仰,还是获得了不少利益。所以,为了串习这些善说而翻译,有这样的目标也可以。

  龙树菩萨的第二部论典《经集论》,我查过汉文《大藏经》和网上的很多资料,据现在所了解的情况,好像这部论典一直没有译成汉语。也就是说,龙猛菩萨这两部论典——《学集论》和《经集论》,都没有汉文本,不懂藏文的人,想看恐怕也没办法。但很多人可能也没有想看的感觉吧,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有的话也没有时间看。这种态度的话,那我翻译也可以、不翻译也可以。说实话,藏传佛教的很多修行人与此截然不同,他们对法非常重视,特别想看龙猛菩萨的《学集论》,到处都在寻找打听。包括在印度居住的有些大德,他们也是千方百计找这部论典的梵文本,假如找到的话,要想尽一切办法翻译过来。但在印度的文库中,据说至今还没有发现。

  总之,寂天菩萨让我们尽量看五本书:一部经典,寂天菩萨自己的两部论典,龙猛菩萨的两部论典。尤其是龙猛菩萨的论典中,寂天菩萨没有宣说的一些菩萨学处和教言比较多,看了以后,应该有非常大的利益。

  所以我心里真的想,如果没有死的话,要翻译中观的《显句论》和龙猛菩萨的《经集论》。《经集论》我以前也看过,内容不是特别难懂,部分地方有一些讲义作参考,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但我现在手上的稿子特别多,有时候身体不好,有时候事情也多,尤其我最大的感觉是,翻译的论典好像没有人看。比如说《大圆满心性休息》等法本,自己认为特别特别珍贵,但译出来七八年了,外面的出家人和居士根本不看。当然,不仅是我这种凡夫人译出来的没人看,以前真正的大成就者,如唐代三大译师等,译出来的《大藏经》也全部摆在书架里“闭关”。这应该是一种传统,没有什么可失望的,但有时候觉得翻译也没有什么意义。去年有一位道友说:“你不要翻译得太多了,不然的话,别人都对你生厌烦心。”我想自己也没有害人,应该不至于这样吧。但人的分别念千奇百怪,有这种情况也不好说。

  不管怎么样,别人说了也不一定能挡得住我。我这个性格,自己想翻译就翻译,不想翻译的话,别人怎么用好话来劝,我也不一定听。如果寿命允许,我今天也发心翻译《经集论》,但能否成功也不一定。倘若译出来了,你们在座的人以及外面的人,希望到时候看我面子,最好能认真地看一遍。我说这些话的语气,你们应该清楚,我说这些话的心态,你们也应该明白,万一几年或几十年以后我还没有死,翻译出来了,这部论典应该对很多人有一定利益,到时候,大家应该好好学习!

  经论所未遮,皆当勤修学。

  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

  大乘经论中未遮止的行为,我们应当行持。前面的几部经论中,详细规定了菩萨身语意不能做的一些学处,而经论中未遮止的其他学处,我们后学者应该可以行持。比如说,有些行为在经论中不一定非常明显,你若不知道该不该做的话,可以看一下大乘经典和论典中有没有遮止,如果里面没有说不准,做了不会有太大过失,那就可以放心去做。

  为了维护世人对三宝的信心,所有了知过的学处,我们都应认真去行持。《宝云经》中说:“大乘佛子为了保护众生、圆满资粮,一切言行应该如法寂静,语言和蔼可亲,经常远离愦闹,依止寂静的地方……”要知道,护持众生的心特别重要,不管你是在家人、出家人,言行举止应如理如法,从方方面面呵护众生的信心和悲心,千万不要断别人的善根。如果自己行为和发心不良,令他人对大乘佛法退失信心,从而舍弃佛法,那对我们发心者来讲,有相当大的过失。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务必要严格要求自己,尽一切能力去保护别人的心。其实,护别人的心也不是非常困难,只要念念不忘,经常提醒自己,每个人应该都能做到。尤其是自己周围的人,应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护持他们的心,不要让他们散乱于世间八法中。

  现在有些寺院的出家人,对旁边人造恶业根本不管。包括藏地有些地方,像甘肃那一带,寺院周围的在家人天天杀生、搞非法行,出家人根本不劝诫。而现在宁玛派的好多上师,有些地方还算是不错,心比较好,一见别人杀生就竭力劝阻,告诉他们杀生的过失,对众生确实有一定的帮助。

  我们在座的出家人,以后在不同范围内,肯定有弘扬佛法的机会。在此过程中,你们不要把精力都放在寺院建筑上,整天搞各种接待,对旁边的人置之不理。而一定要关心与自己有缘的人,看他们心态怎么样,如果他们不懂佛法,就尽量地给他们讲,如果他们的行为不如法,就尽量传达佛法慈悲的精神,这样以后,他们的行为逐渐就会有所改变。这一点,不仅是我们出家人的责任,所有的居士只要有一点能力,都应该义不容辞。

  当然,在传授的过程中,有些地方经常打着佛教的旗号,自己收钱,做一些欺骗众生的事情,这非常不好!依靠佛法来害众生骗众生,这是最下等、最下劣的行为,还不如用世间法来骗人好。以佛法作为买卖品,为维护自己的生活而宣扬佛法,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不允许。反过来说,如果你的心非常清净,在没有条件的地方,尤其对自己周围的人,应该用佛法来帮助他们。

  我炉霍寺院的附近,原来好多老百姓非常野蛮,经常杀生打架,认为“我们这一群很厉害,自古以来就是英雄”。后来我们想了一些办法,每年安排寺院里的法师(我自己没有时间),给他们讲经说法,这两年来变化很大。那天我问当地的领导,他们都说:“这几年来,的确对他们行为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以前是怎么也不听劝的人,现在知道因果道理以后,行为上有了很大的约束。”

  我们开的法会,不是念咒语、烧烟烟,也不是搞一些热闹的形象,而是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当中,每天学习佛法的内容,如《大圆满前行》、《极乐愿文》,让人们明白取舍因果的道理。法会也没有一些隆重的仪式,就是大家一心一意地学习。凡是有缘的在家人,几百个人集聚在一起,上午给他们讲,下午也给他们讲,这样以后,他们的心逐渐逐渐就转过来了。原来非常野蛮猖狂的有些人,现在也产生后悔心,真正觉得佛法并不是形象上的东西,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认识。

  我们应该把佛法的道理,以交谈的方式来跟别人沟通。懂道理的人都会为未来考虑,要考虑的话,佛所说的真理无懈可击,他们若没有反驳的能力,就会用佛法来衡量自己,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原来我们那里有个人比较野蛮,他对因果不是特别信。前一段时间我在炉霍碰到他,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我以前觉得因果只不过说说而已,但后来很多法师给我讲了以后,现在心里特别害怕。以前自己太愚昧了,做的很多事情的确不对,现在这种忏悔心一直不断地产生,我到底怎么办啊?”在以前的话,他这个人根本不会说出这些话。所以,我们确实应该通过一些沟通将真正的佛法传递给别人,这样对他们一定是有帮助的。但是,我不太喜欢搞一些热闹,这一点希望大家记住!

  此处说,众生的善根十分脆弱,如果我们行为不如法、说话不如法,很多人可能会退失信心,因此大家一定要保护别人的善心,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上师如意宝接近圆寂时,说过两句话,含义非常甚深。第一句是“信心稳固”,意思是人不要漂来漂去,不要今天是出家人、明天是在家人,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秉性一定要稳重;第二句是“勿扰他心”,不要扰乱众生的心,“他”不仅仅是人,还包括其它动物,也就是不要故意害众生。上师老人家最后给我们留下来的教言,只有这两句——信心稳固、勿扰他心。

  因此,我们不要扰乱其他众生的心,平时在工作过程中,或者在任何一个环境中,尽量保护别人的心。如果自己有能力,最好让他们的心转到行持善法方面;如果实在没有能力,也应遵循上师如意宝的教言,不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扰乱别人的心,这就是我们的一种原则。总之,人应该有方向,就像车要有刹车一样,在危险的时候悬崖勒马,对恶行有一种控制力,这才是对的!

  壬三、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我们务必要以取舍的智慧来再三观察,观察什么呢?颂词里说是身体和心的状态,间接也包括了语言的状态。在身体方面,应仔细审查它到底在做什么,坐势对不对、睡觉方式对不对、平时的身姿对不对,经常要找一些毛病,以如法的行为来对治;在语言方面,“噢,我今天吵架了,说了一些别人的过失,不该说的两三句话已经说出来了”,或者“我今天念诵了、背书了,这个语言是对的”,对自己有个好坏的评价;内心也要时时刻刻观察,我早上在想什么、中午在想什么、晚上在想什么。略而言之,这就是护持正知的法相。

  本品有一百多个颂词,反反复复所讲的,就是让我们护持正知正念。现在很多人受了菩萨戒或别解脱戒后,但在守护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正知正念,违犯戒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大家学了这一品之后,自相续应该有所改变。龙猛菩萨说:“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同时做对自他有利益的事情,此即为智者。”《佛子行》中云:“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佛经中也说:“菩萨应恒时审察自心是行善抑或造恶。如行于善法,则生欢喜,并随喜而生定解;如行于恶法,则生不喜,尽一切方便制止恶业。”

  然而,我们凡夫人有一种毛病:若长期观察监督自己,还是有一种转好的希望,但如果掉以轻心,没有这样继续下去,自觉能力非常差。就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要么老师监督,要么家长管教,这样他才愿意学习,以后会有一定的前途,但若是让他自觉学习,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除了一些圣者外,所有的凡夫人都是这样。

  有些道友经常说:“我虽然已经出家了,但天天都要管着自己,像个小孩一样,好痛苦啊,我很想自杀!”其实没什么痛苦的,凡夫人就是这样,自己还没有成熟的话,哪能像菩萨一样非常自觉?菩萨是多生累劫中修持善法,很多善行是无勤而显现的,就像凡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无勤生起恶念一样。菩萨经过长时间的串习利他,别人让他造恶业,他也根本不会,就像水不会往上流一样,行为自然而然非常如法。而凡夫人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对自己肯定需要监督。

  因此,我们三门如果稍微不如法,自己也不要太失望了。这就是凡夫人的特点,不仅仅是你,还有很多人也是这样,只不过有些人不说而已,假装像大菩萨一样每天特别自觉,其实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他睡得很厉害。(众笑)

  己三、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法应恭谨行,徒说岂有益?

  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

  身心若没有实地修持这些应行的修法,只是空口言说,又能有什么收益呢?比如仅仅读一读、看一看药方,疾病怎么会痊愈呢?所以,我们应当实际修持佛法。

  龙猛菩萨说:“盲人手中虽然持着明灯,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利益,只是听闻佛法而不去实践修习的人,也是如此。”现在《入行论》学到第五品了,这五品的内容,大家在生活中、修行中要尽量用得上,不要只是夸夸其谈。有些人平时说起来天花乱坠,没有遇到事情时,大家都觉得他是真正的修行人,可是一遇到严厉的对境,原来的境界就荡然无存,所说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

  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以致用,闻思后一定要去修行。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佛经的教证说:“如果没有好好修持,所学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虽然落到水里,但也有口干而死的现象。”佛经中还说:“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听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

  听到这儿,有些人可能找到了借口:“对对对,听再多也没有意义。那我以后不听法了,明天到山洞里专修去!”可是,这种专修也不一定能成功。因为你以前听的法特别少,十部论典也没有,虽然自认为广闻博学,但有些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如果这样去修的话,犹如没读小学就想成为博士一样,很容易就修偏了。当年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在求学时,也是非常勤奋、非常努力。所以一般来讲,法王如意宝要求,四十岁之前必须要精进地背书闻思,过了四十岁以后,才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修持。其实,一边闻思一边修行,乔美仁波切说,这是最好的。白天闻思教义后,晚上再加以修持,每天在实际行动中不断串习法义,这就叫修行。反之,如果一点串习都没有,光是字面上夸夸其谈,这也没有什么用。

  佛经中有一个公案:有两个贵族少年,同时在佛陀座下出家为僧。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实际去修持,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却只注重闻,不重视修,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有很多弟子。有一次,三藏法师想用一些难题难住那位阿罗汉,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羞辱他不懂什么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后,不忍心他这样造业,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赞叹实际修持佛法的功德。当时,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很不平,议论佛陀为何赞叹那个什么都不懂的长老,而对熟读所有经典、为五百僧人讲法的法师,一句赞叹也没有。(佛陀在说话时,都有一群比丘议论纷纷,那我们有些法师讲法时,下面的人不能接受,甚至说“法师不应该这样讲,堪布不应该这样讲,应该按我的思维方式讲”,这种情况也是理所当然。)佛陀了知这一切,故意问道:“僧众啊,你们在议论什么?”当他们告诉佛陀后,佛陀便开示道:“要知道,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一个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那位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弟子们闻后恍然大悟,原来只说不修是不行的。

  现在世间上有许多学者,把佛法当成宗教艺术来研究,从来也没想过用它来调伏自己的烦恼。包括一些比较出名的大德,他们的学术方法,我也不是特别赞叹。他们的有些书里面,全是讲一些理论和历史,根本没有实修方面的教言,这样的话,对人的相续不会有太大帮助。因此,我们应按照上师如意宝的传统,既要有闻思,又要有修行。若没有闻思,很容易盲修瞎炼;如果没有修行,就漂在字面上。所以,现在这两个危险都没有,大家应该值得高兴。

  颂词中还用了一个比喻:“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就像一个医生特别会讲,但遇到病人时却不会应病予药,对病人没有丝毫利益;或者一个病人把药方背得滚瓜烂熟,可从来也没有抓药服用,疾病也不可能不药而愈。因此,我们应该遵循大慈大悲佛陀的教言,哪怕听到一句偈颂,也要在实际行动中去修持!

  〖第五品释终〗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白话文:比丘尼传 2 晋 建福寺惠湛尼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思考题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注释

白话文:比丘尼传 2 晋 延兴寺僧基尼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三殊胜

 

后五篇文章

白话文:比丘尼传 2 晋 北永安寺昙备尼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六十八节课

白话文:比丘尼传 2 晋 建福寺康明感尼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六十七节课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六十六节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