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白话文:法句经 25 忿怒品 |
 
白话文:法句经 25 忿怒品 译文 忿怒品的大意是说:人若能够看出瞋怒、怨愤的危害性,自持宽弘慈爱柔和之心,则上苍保佑人所共爱。 忿怒(之时)就看不到佛法,忿怒(之时)就不知大道:能够消除忿怒之人,幸福与喜悦常常随身而在。 ㈠ 贪婪YIN荡就看不到佛法,痴愚之人也是如此:驱除YIN欲赶走痴(意)之人,他所获得的福报为第一等(福报)。 ㈡ (有)愤怒但能自我控制,犹如止住奔跑中的大车:这样的人可称是善於驾车之人,抛弃了昏冥而进入了光明(之境)。㈢ (人生必须)承受住侮辱战胜愤怒,善(德)最终战胜不善:(真正的胜者)能够博施(恩德),至诚(之德)最终能够胜欺诈(之行)。㈣ 不自欺亦不愤怒,(心)意也不多贪求:能够做到这三件事,死後便可升入天界 。(五) 常常自己管东身(心),心怀仁慈不杀生灵:这样的人可以升入天界,直到彼岸亦无忧愁。㈥ 意(念)常常明悟事理,朝暮勤恳学习佛法:烦恼消尽意念觉解,(如此)便可进入涅槃(境界)。(七) 人们之间相互毁谤(攻击),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既毁谤人们多言,又毁谤木讷寡言;也毁谤中和(君子),世间众生之相无不遭毁。(八) 有心要毁谤圣贤,自然就不能中道而行:人世间的一毁一誉之间,无非都为了利益与名声罢了。(九) 明智(之人)所证誉的(德与行),只有贤(德)之人与之相符;智慧之人坚守戒律,没有什么(把柄)让人讥毁诽谤。(十) 假如同罗汉般的净洁(无垢),就没有什么能让人毁谤了;诸天(之人)为之感叹为之赞美,梵释亦将称誉(罗汉般的净洁) 。(十一) 经常守护(意念)谨慎身体之行,从而调伏瞋怒(之心)不起:除去身(心)中的恶行,进而修炼大德品行。(十二) 经常守护(意念)谨慎自己言语,从而调伏瞋怒(之心)不起:除去口中恶毒的言辞,诵读习学佛法言语。(十三) 经常守护(意念)谨慎心(念)所思,从而呵护瞋怒(之心)不起:除去(心)意中的恶毒念头,思惟谨以道法为相。(十四) (使)身行有节言语谨慎,守护管束其心(念)的(活动):舍弃愤恨踏上「大道」,忍受住侮辱最为坚强。(十五) 舍弃愤怒远离傲慢,避开各种爱意贪欲:不在各种概念表相以及世俗物相上滞粘执著,无所作为便可熄灭人生痛苦。(十六) 开初若能慧解愤怒(的害处),YIN欲产生之时自然能够加以控制;舍弃没有智慧武装的世俗刚健(强壮),这些均能获得人生的平安。(十七) 瞋意(已)断则睡卧安稳,愤恨熄灭、YIN欲忧愁(也消除殆尽,人生获安):愤怒(之意)乃是歹毒之本源,柔和之间接近清净之志;言语和善必益,断然不会遭遇祸患。(十八) 志同道合之人(本来)相互亲近,(却)假装不知故意为恶:後来分别之後留下愤恨,(余恨)之火燃烧自我烦恼不已。(十九) 不知道惭愧,没有(持)戒之德便有怒(意):人若被怒意牵制,(就)不会满足自我应做之事(而另有他图)。(二十) 有力(之人)容易靠近(械斗之事),无力之人靠近柔和(之心):只有那忍(的功夫)最为上策,应该常常忍於赢弱的状态之中。(二十一) 大凡众人都轻视这种(人),有力之人忍(受欺侮):只有那忍最为上策,应该常常忍於羸弱的状态之中。(二十二) 无论是我还是他,最大的畏惧有三种:如若知晓这三一种畏惧)已经萌芽,应当熄灭在自己?心意)之中。( 二十三) 同时坚持两种(对立)的义(理) ,我向这种想法进规一言,如若知晓这种(两行之义)念头已经萌发,应当熄灭在自己(心意)之中。(二十四) 最好的智慧(终能)战胜愚闇,(以及)粗陋语言邪恶说教:想要常常保持胜者(的姿态),应该在言辞方面保持缄默。(二十五) 那些作恶之人,怒行之後必有怒报,怒行若不遭遇怒的回报,那么要战胜他人(必然以争斗决出胜负)。(二十六) 原典 忿怒品第二十五二十有六章 忿怒品者,见瞋恚害;宽弘慈柔,天祐人爱。 忿怒不见法,忿怒不知道①;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随身。 ㈠ 贪YIN不见法,痴愚意亦然,除YIN去痴者,其福第一尊。㈡ 恚能自制,如止奔车;是为善御,弃冥②入明。 ㈢ 忍辱胜恚,善胜不善③;胜者能施,至诚胜欺④。(四) 不欺不怒,意不多求,如是三事⑤,死则上天。(五) 常自摄身,慈心不杀,是生天上,到彼无忧。㈥ 意常觉悟,明暮⑥勤党,漏尽意解,可致泥洹。(七) 人相谤毁⑦,自古至今,既毁多言,又毁讷诃⑧;亦毁中和;世无不毁(八)。 欲意非圣,不能制中;一毁一誉,但⑨为利名。(九) 明智所誉,唯称⑩是贤;慧人守戒,无所讥谤。(十) 如罗汉净,莫而⑾诬谤;诸天咨嗟⑿,梵释所称。(十一) 常守⒀慎身,以护祐恚;除身恶行,进修德行。(十二) 常守惧言,以护瞋恚;除口恶言,诵习法言。(十三) 常守慎心,以护瞋恚;除意恶念,思惟⒁念道。(十四) 节身惧言,守摄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强。(十五) 舍恚离慢,避诸爱贪,不著⒂名色,无为⒃灭苦。(十六) 起而解怒,YIN生自禁,舍不明健⒄,斯皆得安。(十七) 瞋断卧安,恚灭YIN忧⒅;怒为毒本,輭意梵志⒆;言善得誉,断为⒇无患。(十八) 同志相近,详(21)为作恶,後别余恚,火自烧恼。 (十九) 不知惭愧,无戒有怒,为怒所牵,不厌有务。(二十) 有力近兵(22),无力近輭,夫忍为上,宜常忍羸。(二十一) 举众(23)轻之,有力者忍;夫忍为上,宜常忍赢。(二十二) 自我与彼,大畏有三(24),如知彼作,宜灭己中。(二十三) 俱两行义(25),我为彼教;如知彼作,宜灭己中。(二十四) 善智胜愚,矗言恶说;欲常胜者,於言宜默。(二十五) 夫为恶者,怒有怒报;怒不报怒,胜彼鬬负。(二十六) 注释 ①不知道:不晓得大道。道,人生最高法则。 ②冥:昏暗。 ③善胜不善:善最终会战胜不善。 ④欺:不诚实、欺骗。 ⑤三事:指不欺、不怒、不多求。 ⑥明暮:早晨傍晚。 ⑦谤毁:诽谤诋毁,相互说坏话。 ⑧讷韧:不善言辞者为讷,说话迟钝为韧。 · ⑨但:只。 ⑩称:相符。 ⑾莫而:没有什么。 ⑿诸天咨嗟:诸天,佛教特有概念,认为三界共有二十八天,从四天王天到非有想非无想天,总称诸天。咨嗟,感叹并且赞美之。 ⒀常守:经常地守戒。 ⒁思惟:即思维、思想。 ⒂不著:不执著、不粘著。 ⒃无为:无所作为。 ⒄不明健:无明健,即缺乏智慧的强壮有力。 ⒅恚灭YIN忧:此语颇费解。依上文句法推之,应是恚灭无忧。 ⒆輭意梵志:輭,通软。輭意与怒相对。软意近乎梵志。 (20)断为:斩断有为意念之根。 (21)详:谨惧、小心,不要冒失。 (22)兵:武器,引伸为战斗。 (23)举众:所有的凡夫。 (24)大畏有三:依前文意,三种可畏惧之事物曰痴、曰怒、曰YIN。这三种事物都足以引起灾祸。 (25)俱两行义:俱,同时拥;两行义,两种相反的价值原则。如同意善,又随顺恶,便是两行义。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