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南怀瑾: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佛道品第八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行非道通佛道

菩萨行的反面示现

什么是如来种

大罗汉的感叹

普现色身菩萨发问

大乘菩萨如何饶益众生

大乘菩萨的应化

讲述《维摩诘经》回顾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着。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徧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为佛种。曰: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

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

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诸度法等侣四摄为伎女

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

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

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

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

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

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

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

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踰

降伏四种魔胜旛建道场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

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

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

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

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

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

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

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

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

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

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

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

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

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

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

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

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

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

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

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

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

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

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啖

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

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

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或现作YIN女引诸好色者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

国师及大臣以佑利众生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

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

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

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

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或现离YIN欲为五通仙人

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

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

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

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

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

假令一切佛于无数亿劫

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现在开始讲第八品佛道品,这一品是讲什么是大乘佛法的正道。中国文化中,一切的最高境界,习惯上用道这个字来代表,佛道乃佛之道。

行非道通佛道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居士,大乘菩萨修道,怎么样才是真正通了佛道?我们常用通这个字,古人问读书不问懂了没有,而是问通了没有。有人读书学位很高、学问很好,但是不见得通了,而成了个书呆子,只有知识,而不能实用到作人做事上去。古人骂这种人是迂腐子,学问好文章也写得好,但作人做事就一无是处。现代这种人更多,电视的知识、学校的知识、世界的知识都蛮好,就是不会作人做事。换句话说,就是不通。由通而到达,更难。达是到达,通达佛道是证得了。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这问题很严重了!维摩居士说大乘菩萨证道了,他的行为是不合道的。菩萨行于逆道,不是顺道的做好人做好事,菩萨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一无善处,乃至是大恶,其实是走逆道的教化。这个逆道的道,和佛道的道,观点是不同的。

禅宗祖师说过,有的人的修行见解可以成佛,但不可以成魔。这么说好像魔的成就比佛高,因为佛是行顺道,而魔是行逆道。所以大乘说,要十地以上的菩萨,才有资格做魔王,倒转乾坤,把天地都翻过来,这种境界不是普通人所能行的。十地以上的菩萨,才有可能作治世的帝王,所以有时他们的行为看起来像个魔王。这个道理是佛法的密行,例如密宗有一种修法是金刚密迹,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或所能了解的,因为外形都同一般的想法相反。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文殊师利菩萨问,所谓大乘菩萨道的非道修行是怎么样的?维摩居士就回答了一长篇。

「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恙,至于地狱,无诸罪垢」,像这样的行于非道不是简单的。大家听了可不要乱作人做事,说自己是菩萨道行于非道,那就真是非道了。

这五无间之业是重罪,犯了这样重罪的人要下无间地狱,永不得超生。五种无间地狱的罪是弒父、弒母、弒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入了无间地狱一定有极大的烦恼痛苦,也就是恼恚。维摩居士说修菩萨道的人,即使进了无间地狱,也不觉得烦恼痛苦。他即使入了地狱,并没有罪过,也没有脏的东西污染他的心。佛法里有两位菩萨给我们作榜样,一个是地藏王菩萨,他永远在地狱中度众生。另一个是佛的堂兄弟提婆达多,他一向与佛作对,生生世世处处想要害佛。有一次从山上推石头下来,压到佛的足趾出血,他虽入了地狱,却觉得那里的快乐胜过三禅天之乐。佛说提婆达多虽然与他作对,其实是佛的老师,是逆行佛道来磨练佛的,促使佛快快成道。所以佛在《法华经》中为提婆达多授记,当于来生成佛。

行逆道比顺道还难,你要想行逆道,但是有没有提婆达多的本事?他在地狱觉得胜过三禅天,无恼恚,无罪垢。有这个本事,才敢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就是菩萨道。我们普通修道只看正面,墙壁正面的自是很容易看到的,整个墙壁的黑,黑里有亮有光明你看不出来,那正是菩萨道的逆道。有行菩萨道的却杀人如麻,其实是在度众生。要懂这个境界就要读《华严经》,经中讲到善财童子去参访一位菩萨化身的皇帝,他残暴不堪,杀人如麻。善财童子看了吓死了,皇帝却说自己在清凉度人,叫善财童子不信的话跳入火坑试试。空中的菩萨也叫善财童子跳,他一跳入火坑,结果真是清凉之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正面的菩萨没有几位,外道、魔王、妓女都有,都是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的。

所以,佛法不一定在高山、在清净的地方、或在庙子,真正大菩萨可能嘴里一句佛也没有,不要用宗教的外形去看世界看人。社会上到处有菩萨,即使狗牛马这些畜生当中都有,像有位出家同学去了南部的庙子专修,她写信告诉我那里有只白公鸡,赶都赶不走,整日啄中发出「陀佛、陀佛」的念佛声,众人称奇。

佛法还是在世间的,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社会上无处没有佛法。虽然佛教说,末法时代佛法要没落了,可是佛在大乘经典上,根本没有讲末法、像法、正法。佛法在世间是不生不灭的,真理在世间是不会变的,不过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间,表达有所不同而已。它不一定是这个形象,也不一定是这个宗教,但所行的都是佛道。

「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人为什么造业会变成畜生?因为无明、愚痴、昏沈、没有般若智慧。我常告诫大家,打坐不要把昏沈当成了入定,果报是变畜生道的猪。你以为证果了,结果证到屠宰场去了。不要以为昏昏沉沉无所知是空,是无所住,这样下去头脑愈来愈差,记忆力也没有,愈来愈成白痴,果报也是变畜生。骄傲我慢、嗔恨心重,心中有毒的话,果报是变成毒蛇猛兽。

大菩萨也会投生入畜生道,这是为了方便去教化畜生,不是无明憍慢的果报,而是慈悲心,这叫作行于非道。所以有人问我信什么教,我说是信睡觉。我没资格作佛教徒,因为我这个人样样都不对,虽然不是太坏,但绝对谈不上是好人。真正够标准的好人,行正道顺道很难,由顺道而行逆道更难,只有菩萨才有资格行逆道。他虽然在畜生道中度众生,可是无无明,也无无明尽,已经没有无明、不无明了,当然也就没有憍慢,而是绝对的慈悲。因为有大慈悲心,所以才敢入畜生道度众生。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唯有菩萨道敢在饿鬼道中度化众生。饿鬼是下三道(地狱、畜生、饿鬼)中的众生。这鬼可不是中阴身,在佛法中,人刚死亡尚未再投生之前,这中间的存在叫中阴身。鬼是已经到了鬼道了,不是普通讲的灵魂,其中的种类很多。据我的了解,有些细菌类的生物,可以让人生病痛苦,是属于鬼道的。有形但不是肉眼能见,还有些是无形的。鬼道比我们灵光,这墙壁、门都挡不住,是滤过性的。

饿鬼道是很可怜的,那个子比我们大多了,世界上很多东西是饿鬼道的。大海中的鲸鱼,它的全身对人类都有利用价值。从它的观点来看,是很可悲的,那么大的身躯,喉咙却很细,永远吃不饱,而一辈子处于饥饿状态。佛经形容饿鬼的身体大,喉咙细得像针。我们常常去医院也看到些病人无法吞食,只有用根管子插入食道喂食,当然我可不敢说这些病人是饿鬼道的,但是看了真是无比难过。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就是过去生的业报所致。

我们人世间的饮用水,看起来很清纯,可是看在天人眼中却是无比的浊秽。所以中国的道书说在地底有种石浆,像是石头流出来的牛奶,是天人喝的,我们如果能喝上一口,身体会变得像玉石,永远不吃饭也会长生不死。此外在仙山中也还有石水,据说在广西境内就有。饿鬼永远口渴,看到了水想喝,但是无法喝,因为烫嘴。你听着像神话,其实不然。普通的水加热到了沸腾,手一碰就烫坏了,如果将水冷冻,手碰了也会冻到,这是物理作用。为什么饿鬼喝水会烫,这就是业报的物理作用。饿鬼是因为平时不做一点功德的业报,功德不只是用钱布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童子军的口号:「日行一善」就很好,我们每天一定要做点善事,不论大小。大家每天能做到童子军都能做到的事吗?还说在修道,多惭愧啊!菩萨因为积聚了无量功德,因此敢在饿鬼道中度化众生,这就是菩萨道。

「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这也是逆行菩萨道。正修佛法的人讲的是戒、定、慧的功夫,要断欲,要上升,更超脱欲界。修行不论大小乘,要是没有到禅定的境界,都是白修持一场。禅定的定境是什么呢?就是断一切妄想烦恼,断贪嗔痴慢,修到三禅天的境界才升到色界。这个在学唯识的课程中已经讲了很多,希望大家特别注意。超过了色界就到了无色界。到了色界已不是肉体的身,而是以光色为身,一片光明。到了无色界,生命仍有,但不是我们欲界、色界所看的光色。等于儒家的《中庸》所说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那就是无色界。

成了佛虽然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是并没有个第四界,是去了哪儿?是三界六道任意自在,是大自在。他的行为虽然是在修色界、无色界的清净道,但不以为胜,不自以为了不起。假如自以为得道了,那就入魔了。真得道的人此心是很平凡的。

菩萨行的反面示现

「示行贪欲,离诸染着。」行菩萨道的人,有时表现得比一般人的贪心欲念还要重,这欲是广义的,不只是男女之欲。等于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中,有位大菩萨叫作无厌足王,他对一切都贪求,没有满足的时候。其实我们学佛就是学无厌足路线,比如大家早晚念诵的四弘誓,就拿其中一句:「法门无量誓愿学」,请问你学了几种法门?要你学这样不干,学那样太难了没有时间。真要学佛法的就要学「无厌足」,世间、出世间学问无所不知,没有自满的时候。

你们同学自以为什么课都来听听,但是不染着。那可是学到畜生道去了,无记就是愚痴,是很严重的。不染着是得慧了,然后丢开了。你不得慧就谈不上不染着,是无明。所以菩萨道表现的是贪欲,但不染着,你在歌舞声色场合,都有可能会碰上这些人的,你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众生啊!《华严经》的赞词有云:「三德已明贪欲际,酒楼花洞醉神仙」,法身、解脱、般若是三德,有了这三德,明白了贪欲的边际,才有资格去酒楼这些地方。菩萨已经证得菩提,即使在贪欲仍然没有染污心。

「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行菩萨道的人,天天发脾气骂人,但是内心是慈悲的,对一切众生是没有怨恨的。等于是父母老师,为了孩子好而打骂,但内心可是在流泪的。

「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行菩萨道的人,比众生还要愚痴多情,其实表现出来的愚痴只是方便。他的作为只是「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钩牵」,众生都为欲所困,他不能不用欲来化欲。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行菩萨道的人,以布施利人为第一,但是在行逆行的时候,比铁公鸡还要小儿科,悭吝的不得了。当年虚云老和尚严格执行过午不食,吃过中饭会亲自巡视厨房上锁,看见一块锅粑都会收起来。跟他修行很苦,没有本事是吃不消的。你能入定的话,胃的消化迟缓,身体热量消耗很小。不然啊,那个胃空空地吊着,变得面有菜色,脸上是发青的。难怪在禅堂中,听到要打七不知有多少和尚来挂褡,因为每天可以有七顿吃,禅堂都变成馋堂了。

讲个禅堂的故事,一天晚上禅堂中僧人在打坐,其中有个是肉身罗汉,他的邻褡(坐在身旁的僧人)肚子饿得咕咕叫,罗汉就碰碰这位邻褡说:喂!要不要吃?厨房有锅粑。僧人答要。罗汉手一抓,就空手变了块锅粑出来给了邻褡。第二天大和尚上堂,说:昨天晚上犯戒的比丘出来!偷锅粑的比丘认了,大和尚就说,下去客堂。比丘去了客堂,跪着挨了香板,然后赶出山门。大和尚并不是为了少一块锅粑,而是这比丘显神通犯戒。你说大和尚有没有神通?他坐在方丈室中,怎么晓得禅堂上几百人之中有人偷了个锅粑?现在很多人还没真神通就玩起来了,手有点烫就说可以帮人治病,这不是真神通,不要乱玩。

学佛法是学作很平凡的人,规规矩炬、老老实实地做事,在那做事的环境中如何利益人家、帮助人家,就是修行。不要古里古怪地,整天闭目盘足,好像很神的样子,干什么呢?真正行菩萨道,虽然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牺牲自我不惜身命,才是真行菩萨道。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行菩萨道的人,有时外表行为看起来处处犯戒,毁坏了戒律,而实实在在内心比守戒的人还守戒,甚至于连一点小的疏忽都不敢。

「示行嗔恚,而常慈忍。」虽然在愤怒中,而内心大慈大悲,忍辱一切,这都是菩萨密行。

「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外表看起来懒散,其实随时在定中,历代禅宗祖师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在定中修功德,怎么修?这是菩萨的密行,不是我们能了解的。他可能化身出去,成为各种各类众生,去做功德。

「示行乱意,而常念定。」外表看起来很忙乱,不似修行人,但是真正佛法就在你一天忙乱处得定。成天吃饱了没事,在这里盘腿,其实是在散乱中,非但没有功德,反而是罪行。

「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外表看起来很愚痴,可是世间出世间一切学问都有,智慧成就第一。你们在社会上走动多了,会碰到有的人看起来是笨人,默默不言,但一讲起话来极高明,就是孔子说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夫人不是讲人家的太太,夫是个虚字。所以说,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是菩萨?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外表看起来是在拍马屁、奉承人或作假,可是都是方便。有的人说话中不提一佛字,但是讲的都是佛法。我常希望你们同学能走这种菩萨道,尤其是今天这个时代,一讲宗教人家就头大。你可以不用说教的方式嘛,宣扬佛法不一定要讲佛经。可以把佛经变成电视剧、电影、笑话,只要把真理放进去了就是弘扬佛法。说不好听的,这就是「曲学阿世」,把真正的佛法作了改变,来拍世上群众的马屁。但是行菩萨道的人不怕这些罪名,他宁可谄媚众生,用善巧方便的手法,去表达佛法的精义。但自己要有修持,有善巧方便,才可以不照老路子走,否则你不要轻言佛教革命。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外表看起来憍慢。有些老辈人走的就是这个路线,譬如欧阳竟无居士,那他之憍慢,脾气之大,额头的血管都是蓝色的,这种相的人脾气一定大,连太虚法师来看他,都不肯接见,憍慢到了这个程度。可是他真慈悲,有人向他跪拜,一定会被痛骂,但是你还没跪到地,他已经跪下来拜你了。你说他还要人拜他吗?他是拜人的。虽然憍慢,看不起任何人,可是你真的至诚向他求问,你跪下来了,他那么大年纪跪得比你还快,膝盖头着地还有声的。若是出家人拜他,他一定会提醒人家比丘戒律:出家人不可拜白衣居士。他虽然这么讲,你可要知道,大乘菩萨戒却要礼拜善知识的,善知识是不分在家、出家、男女、老幼。虽然菩萨示行憍慢,那是度众生的桥梁,以憍慢为教化。

你们学禅宗的有没有把禅宗语录都看完了?不要说把几千种语录看完,能把《指月录》《五灯会元》《传灯录》好好研究完的都没有一个。这些大禅师们的手法个个不同,有用骂的、用打的、用宽大的、用打坐的、乃至用睡觉的、用悭吝的,太多了。他们是用种种的善巧方便「于众生犹如桥梁」。学佛要度人,什么是度人?你作人家的桥梁是度人。度人的方法太多了,不只是劝人出家才是度人,那是作理发匠度人。度人是作众生桥梁,助他渡过苦海,解除他的烦恼痛苦,甚至进而使他证得菩提。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外表看起来比一般人还烦恼痛苦,而内心常清净。我想起当年陪同我的老师去四川遂宁,当地有所好大的寺庙名叫东山寺。那香火之盛,每年香会时,四川一省有一百多个县,恐怕有一半的县都有人来朝圣。那里有位得道的和尚叫疯师爷,名气很大,很不容易见到。他一年到头住在厕所里,那可不是现代的厕所,过去山间的厕所就两条板,秽臭得不得了,苍蝇一大堆。他就在那里打坐,我们要爬到厕所给他磕头。我跟着我的老师去见疯师爷,想看看他是怎么有道法的。

那个庙子在山上,坐轿子也要一个钟头才上得去,路两边都跪满叫花子要钱。我老师先告诉我要多带些钱,上山时就一路分。老师告诉我,你看这一路上有多少大菩萨在里面。我问他,是哪一个啊?他就骂我,蠢东西,这还要问我?统统都是!我还以为菩萨大概是会放光的,身上挂有宝饰的,这下挨骂了。照我老师讲,这些菩萨都在烦恼痛苦中,他就是给你作警惕的榜样,把不好的下场给你看。我老师还叫我钱不可以丢给人家,要一个个好好地放。我只好要轿夫放低一些,好够得到放钱。老师要我干脆不坐轿子了,可是我装迷糊,懒得下轿,这就是憍慢。我心里可是怕走不上去,看不到疯师爷了!可是,就这么一个动作,自己都要反省,才是修行。

大菩萨的心地法门清净,本是没有烦恼的,可是为了表示与世间众生一样,故意做出来的,这就是「示法」,表示佛的法相法行。这个与众生一样的做法,也就是菩萨道「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中的同事。可是大菩萨虽然外示一切烦恼相,而内心深处是没有烦恼的,永远是清净的。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外表看起来像是走魔道,可是真正是行佛之道,不会入魔的教化。近几年来,我常收到许多国内外的来信,询问我对某某人有神通或某某人所提见解的看法,这使人为难。我的规矩是,如果有人问我某一件事,或者我会答。但是如果问我,某某人是这么说的,问我认为对不对,那我是不答的。一牵涉到人我,决不答复,否则就是犯了菩萨戒的「自赞毁他」。中国老话说文人千古相轻,我改了几个字来形容宗教界,就是宗教界千古相仇,彼此攻讦不休。跑江湖献艺卖膏药的,就是千古相恨,等于做生意说同行是冤家。学佛第一个要学谦虚,例如济颠和尚,已经成就了,仍然装疯卖傻,让人家看不起。

我讲这一段,是因为有很多朋友要我出来公开密法,我都推说没有时间。不过我一向的愿力是将所知的密法公诸于世,佛无密法,可是公开了更秘密,你也看不懂。六祖说得好,「密在汝边」,秘密在你那里,不在我这里。佛说一切众生自性就是佛,大家都是佛,可是你怎么成不了佛呢?这就是大秘密,不是老师能传给你的,要你自己找出来。

世界上各种秘密法门,原来都是魔道外道,这是真话。经过龙树菩萨的整理,把佛法的中观正知正见,装进了世间流行的秘密法门,因此形成了各种密宗法门。如果修习秘密法门,而没有佛法的正知正见,那是很危险的,一定走上魔道,绝无例外。密宗的宗喀巴大师,就标榜中观的正知正见,所以你们学密宗的要注意了,不是学个咒子、学观想就是密法,那只是见、定、行三法印当中行的一种。真学密法,要先通显教的教理,得了中观正见才可以修持这些法门。你学密宗而不清楚中观正见,那已经走入了魔道,你不必来问我了。

大乘菩萨纵然走入魔王的国度,他还是佛,不是魔,永远不会跟着魔走错了路。

现在再提醒大家,《维摩诘经》讲的是解脱法门,重点在见地。见地在经教是见道,能见道以后才能修道,但也可以说见修要同时。拿大乘的真正修法,也就是所谓无上乘的密道,有三个大法印,在密宗叫大手印:见(见地)、定(修持)、行(行愿)。要想学佛成就,这是必然的道理。见道之后的修道法门有百千三昧,都是在定。小乘的四禅八定是佛法与外道的共法,大乘的定是不共法,因为要慧入,要有智慧进来后修道。百千法门的定是无往不定、无时不定、无处不定,也无定相可得。要得如来正定,就还要起行。没有久住而不行者,佛也不住涅槃,无时无地不为利世利他起大菩提心、大悲心。

要成佛,这三个大法印的重点还是在行。如何做到?例如六波罗蜜,这要起而行之,不是光谈理论,或只是观想了事。但是只有行而没有见地,就是只有功德没有般若,那还只是凡夫法。有般若而没有功德,也永远不圆满。所以见、定、行,都不可缺。

《维摩诘经》的佛道品,讲的是见地的大手印,不要轻易地把它当作佛学理论,那样自己的心地修持就用不上,修定时就不能得力,佛学只成了凡夫知见。最低限度,就抵不住生死、抵不住病痛。没有真见地、真修持、真行愿,是拿生老病死没奈何的。我们读这一篇会觉得文字很容易懂,但是行起来就很难。愈容易看得懂的,我们内心反而愈战战兢兢,因为难以做到。

大乘菩萨道是要在入世中出世,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以大宗教家的精神,作社会福利的事业。如果你到西方社会弘法,你的表达方法就要借用他们的习惯用语,才容易让人明白。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大乘菩萨绝不走小乘的路子。大家都知道的永嘉禅师,是通两个宗派的杰出人物,他修天台宗的止观而悟道,又得到六祖亲自印证,也能算是禅宗。他在《证道歌》中讲到:「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有人看了就认为可以马马虎虎,不用守戒律了。这是大错,这里的「小节」是指小乘道。声闻道、缘觉道都是小乘。为什么叫小乘?以刚才提出的三法印来看,第一是见小,所见有限。禅宗大师形容小乘是担板汉,形容担着条板走,只看得到前方而已。第二是行小,行愿小,只想逃避现实、成就自己、了生脱死,不敢入世。见小、行小,因此定也小,所以只成就了出离三界的小乘无漏果而已。

声闻和缘觉之间也有程度上、层次上的差别。声闻乘比缘觉乘还要小。坦白讲,佛的弟子中,声闻乘和缘觉乘的人,大部分(并非全部)是出家众。当然也有大乘菩萨示现为出家众的,例如地藏王菩萨。

那么,究竟什么是声闻?就是依赖性,都靠世界有善知识、有佛出世,追随他们的教化,而不能自悟自了。因为是由听闻教化,熏习自己的菩提种性而悟道的。他们是小乘基本的群众,例如本经中的舍利弗、大迦叶就是。佛在世时,对声闻众讲四圣谛,他们由此证入菩提的不计其数,因为他们亲闻佛的音声,容易入道。四圣谛的苦、集、灭、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只当理论,结果四圣谛者成了四剩谛,一点用处也没有。

真正四圣谛是不容易讲的,各位出家众要想发心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四圣谛,就要好好研究舍利弗、目连尊者的经教,譬如论部的《毘婆沙论》,他们都有论述如何由四圣谛很快证果位的方法。我常感叹,佛法仍在世间,并没有到末法时代,经教还在,只是我们不肯努力。如果肯努力,等于亲见了舍利弗和目连尊者。我也知道有人修行之外,还努力研究舍利弗和目连尊者的著作,因而经常有感应的。

但是,以大乘菩萨道来看,声闻众的法是不圆满的,所以他们甚至连佛说的大法都听不进去。例如《法华经》开头,佛正在说法时,小乘声闻的比丘就退席而去,总不进大法。

大乘菩萨为了教化根基小的声闻众生,就方便示现声闻身,但是毕竟是走大乘的大路。这就好像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愿意降低职位,去作幼儿园教师,可以教孩童他们未曾听过的大道理。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这和上一句是同样的道理。辟支佛是梵文的译音,意思是缘觉,有时也被翻成独觉。在无佛出世的时候,甚至佛经也不存在了,他由于多生累劫的修持,能够由因缘而成就,例如看到落叶,听到水声等,因而悟道,无师自通,独觉于世间。他的层次比声闻乘高,证得性空的面比声闻乘大。详细的道理各位去上《法华经》的课,其中都有的。所以严格说起来,辟支佛才能算是自了汉,一般的罗汉只能算高级的凡夫。

讲到这儿,想起多年前在基隆,有位已过世的道友,一定要拉我去看扶鸾,据说济公和尚显灵。我去到那里,他们正在开沙盘,结果就真写出了我的名字,还写了一首诗。基隆以多雨出名,那诗写道:

细雨蒙蒙天晚晴海山一角觅知音

时人不识余心乐踏破芒鞋访到今

写罢,这乩盘就停笔不写了,他们就说济公走了。这首诗好像是赞我,在场的人就有些惊奇,我就说瞎扯瞎扯。今天那位道友的夫人来看我,所以想起这一段。其实小说中写的济公和尚的故事,只有小部分是真的,大部分不是他的,而是梁武帝时志公和尚的故事。可是到今日济公和尚可是名闻中外,在欧美都有济公坛,有些地方扶鸾的一上来,就马上要酒,有时酒杯一端上鸾坛就干了。你说真有这事吗?要是我在场,一定会骂一声魔道,他一定不敢喝。

在西湖灵隐寺有尊济公和尚的像,手中还拿只酒杯。过去每天庙上要给他供一杯酒,第二天就干了。后来寺中来了位高僧,他要严格执行戒律,就去像前骂:活着时不守规矩,走了还要供酒,取消!济公和尚夜里居然托梦给庙中全体和尚,说老和尚骂得对,以后不要供酒了!这是在灵隐寺流传的故事。济公和尚其实是大菩萨,但是故意示现辟支佛身,正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是同一道理。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许多青年同学常问,出家人或在家人如何学佛?现在这句经文的话,就是告诉我们学佛的形像和办法。他说大乘菩萨平常示现自己非常穷,虽然身上没有钱,但是随时可以撒手千金布施他人,这就是有宝手。密宗有个法门叫作宝手金刚,修好之后,把手伸进去一个盒子,要拿多少金银就有多少。这句经文真正的意义是,行菩萨道的人虽然自己很穷,然而为了他人,什么都可以布施出去。菩萨要能随时有钱用,而不用担心怎么来的,非多生累劫无量布施功德不可。

过去有位朋友,他身上从不带钱,因为他名气很大,去什么地方只要签个帐就可以了。这境界现在大家都有,有了信用卡也不用带钱,都成了宝手菩萨。

「示入形残,而其诸相好以自庄严。」大菩萨有时示现残疾的形像,但是他的内在具足一切相好庄严功德。《庄子》中提到好多人,例如支离疏,他们外形不成人样,可是男女老幼没有人不喜爱他、不尊重他的,这就是个例子。

「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这一条在当时的印度尤其重要,因为社会的阶级分明,甚至到今日仍然有阶级之分。所以佛在当时能提出众生平等的口号,还不只是人类彼此之间的平等,实在是革命性的主张。佛当时所带领的僧团,主管纪律的弟子就是贱民出身,而受管理的众人如迦叶尊者、舍利弗等,都是家世显赫,可见佛确实做到了平等。

这里说,大菩萨的行径虽然示现出生于下贱阶级,但是一切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不受社会的阶级划分所限,具有与佛同样的庄严功德。所以六祖悟道后所讲的五句偈中,有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中具备了一切功德、智慧、神通、三昧。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人生本来是「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即使小小的不舒服,头痛、腰酸、疲劳、想睡,都是病。羸是有病瘦弱,劣是天生不健全。丑不用解释,不过丑和美没有标准的,看惯了的话,丑也不丑了,何况每个人的审美标准又不同。陋是不具全,像是特别的高或矮,特别的胖或瘦。

那罗延身,就是天人中金刚力士不坏之身。中国道家把适合修道的地点,分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佛家也有类似的说法。山东的崂山据说就是这样的道场,经常有神仙在此聚会,那罗延窟据说就在那里。身体不好的同学要注意,就怕你不修持,如果见道了,得了正定,行愿成就,去修那罗延法还是可以修得金刚不坏之身。每个人要自己发心立志。菩萨入世修持,示现多病丑陋,但是修行成就了,得那罗延身,就会是一切众生所乐见。

当年我有位皈依的师父,他是真罗汉来的,可是面孔长得非常怪。他眼睛奇大,大到要戴平光眼镜遮一下。鼻子像头大蒜,嘴也奇大,上弯到脸颊上,耳朵小得像颗棋子,眉毛只有短短的两点黑。他的相貌如此,可是我们成天喜欢亲近他,觉得他很庄严。他每天不洗澡,一年到头只穿同一件纳袄,照讲是很脏的,可是他决不让你觉得不干净,甚至他住的地方还有一股清香味。他身上还有虱子,有时他坐着会动一下,就是虱子咬了,但他决不会伸手去抓。有个同学看到他衣领上有只虱子,就一把抓住。他忙叫这同学不要杀生,还把这虱子放进他裤腰中。这都是我亲自经历到的。

我这位师父妙不可言的事太多了,他说他曾花了两年多,从四川一步一拜,去山西五台山朝山。可是到了五台山,他拜的路线走错了,应该从前山上的,他居然绕到后山攀顶,那个坡陡的不得了,他也这么一路拜上去了。前一天晚上,山顶庙中的方丈梦到文殊菩萨对他说,明天早上后山有个活罗汉来了,要全寺郑重欢迎。第二天一早,方丈率全寺僧人披袈裟夹道等候,结果迎到了他。他还莫名其妙,死也不肯承认自己是活罗汉,但是众人仍然簇拥着他上大堂用斋。他的活罗汉称呼,原来是这么得来的。

更早的时候,他在成都的宝光寺,管了三年的茅房。过去的厕所不是现代这个样子,管茅房真的是整天与大粪为伍。过去在丛林下,上大解不是用草纸揩,而是用竹片刮。用过的竹片不丢掉,几百僧人每天要用,怎么来得及削,所以用过就投入水桶中。管茅房的每天就要把用过的竹片洗干净,晾干再放回茅房。他每洗过竹片,就拿在自己脸上刮一下,看看竹片是否光滑,怕把僧人的屁股刮破了。他这种修行,是真修行,我们哪里能比?

像这样的师父我有好几位,另一位用舌头刺血写了一部《华严经》,还把两根指头用布缠起来沾油烧了供佛,成了八指头陀。看了这样的出家人,我两个膝盖再傲慢也非跪不可,管他收不收,我就自己跪下皈依他了。所以你们连皈依也不会,还要先问肯不肯,这又不是谈恋爱,有什么肯不肯的。你恭敬他就皈依他嘛!这是你的事,他不收是他的事,学佛连一点气派也没有!

我介绍的这些师父,他们一年到头都不生病,样子虽丑可是庄严无比。硬是不洗脸,脸也不脏。虽然身上长了虱子,可是我们却不会嫌他们,可爱到了这个程度。我亲自体验到,修行人的功德庄严,会影响到众生对他的观感到如此的程度。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人老真可怜,不是你们年轻人想象得到的:病得可怜也不是你们能想象的。有的大乘菩萨以老病示现,作为教化。年轻人有智慧的,看到了,能生起警觉之心,同时对老病者生起大慈悲心,能付出无比的爱心去照应他。

实际上,修行菩萨道是可以永断病根的,维摩居士在本经上表示有病,实际上他没有病,是在藉病说法。菩萨断了病根,度了生老病死的苦海,了了生死,示现老病只是为了教化。所以我常提醒同学,依佛所教,查遍三藏十二部,真要了生死,唯一的修持法门就是白骨观与不净观。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什么是资生?就是为生活做各种不同的生意、不同的职业,也就是谋生。要谋生就必须要入世,因为入世了,才有可能供养出世修行的人。行菩萨道的人,虽然在社会上做一切的事业,拚命的赚钱,他心里知道,一切都靠不住。钱财资产只是暂时属于我而已,毕竟不是我之所有,老病来的时候,什么办法都没有,所以「恒观无常」。懂了这个道理,虽然在谋生,一点也无所贪,没有据为己有之愿望。

「示有妻妾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古人是多妻制的,中外皆如此。菩萨现居士身,有家庭生活,但是他内心的境界没有五欲的染污。换言之,他不会陷下去,淤泥是陷下去的。他永远是出离的,是跳出去的。他作人做事老老实实,不会太过精明锋利,反而显得木讷。但是真牵涉到佛法时,却又辩才无碍。怎么样才能做到辩才无碍呢?要你的修持成就陀罗尼,就是总持法门。古人有一目十行,博闻强记,悟性特别好,学过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学过不会失忆,更不会无记,这样就是总持无失。不是像我们,读了经就忘了,听了过后也忘了。你可不要马虎,要好好忏悔,这就是无记业果,多生累劫失念,所以这一生记忆力差。要忏悔,求多闻,不然来生更笨。

不要用陶渊明形容五柳先生的句子「读书不求甚解」来自解,故作潇洒。学佛可不能这样,一定要多闻强记。有了定力以后,记忆力更强。你如果自以为打坐入定,什么事不知不记,你那个定境就要多研究,可能是到了无明定境。这个千万不可有的,这时就赶快要修观了,不要只修止。也有的连观行也不应修,而是要修休息了,休息不是无明,不是昏沈,要搞清楚。各种法门要晓得对治。

「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徧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大乘菩萨示现邪门的行径,而真正是为了使众生改邪归正,只是表达的方法不同。他旁门左道都来、都会,为的是度一切众生,就是前面讲过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也就是「现徧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的道理,佛的成就不是入于涅槃就不来了。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大乘菩萨能做到这样子,表面上看起来不是走修行之路,才是真正的修行佛法。

什么是如来种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维摩居士讲完了,现在他反过来向文殊师利菩萨提问题了。以世间法来讲,任何东西都有个种子,下了种子才能开花结果。我们为什么学佛?在什么地方学最好?根据佛经,佛说在这个世界学最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要到这个世界来留学,因为这里有烦恼、有痛苦、有善、有恶、有磨练的机会。极乐世界好是好,但没有磨练的机会。天人在天界中也太享受,也用不着解脱痛苦烦恼,因此在他方世界学佛,成就得很慢,成就也不大。我们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这个世界的烦恼痛苦很多,众生在这里能够忍受生老病死,因此容易成就。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文殊师利的回答是颠倒话,成佛晓得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的,但是没有这个身体不行,要借它修行,所以有身为种。无明和有爱是不好的,是烦恼的根本,我们不能悟道,因为念念皆在无明中。这个世界的生命是由爱来的,有贪爱则有欲。学佛本应该破无明得正觉,转爱为慈悲,可是没有它们作种子还不能成佛呢!

接下来的「贪恚痴、四颠倒、五盖、六入、七识处、八邪法、九恼处、十不善道等等」,都是学佛的种子,众生为了要跳出这些烦恼痛苦,受了不好的刺激,所以要学佛。文殊师利的结论是「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六十二见是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法为对象,起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等见,五四共成二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边际、无边际、亦有边际亦无边际、非有边际非无边际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四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去来、无去来、亦有去来亦无去来、非有去来非无去来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六十见;此六十见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见,共成六十二见,就是六十二种见解,是世法上一切不同的见解。佛法要解脱了这些见解,才得大般若智慧成就,所以文殊师利说,它们是成佛的种子。

「曰: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维摩居士问:你这么讲,要怎么解释呢?无为就得了道入了正位,成佛了。涅槃就是无为之道。文殊师利回答,假使是已经得了道的人,就没有什么好谈了,谈不上要发心,要大彻大悟了。像我们大家在这里是来学佛,如果我们都悟道了,那还讲什么《维摩诘经》?用不着来讨论了嘛!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佛教的标记是莲花和卍字,莲花生在干净的土里是不会开花的,一定要在又湿又脏的泥中成长才会开花。它生长在最脏的地方,可是生出来的花果却绝对地圣洁,不带一点脏。学佛的精神是要学莲花,不是学它花的干净漂亮,是学它的根栽在最苦最脏的地方。你们不要以为跑到我们这楼上的佛堂中,弄个棉垫子打坐就是学佛,你应该要去泥巴中打滚,要入世才能开花结果。文殊师利在这里,就用了这个比方。

「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同样道理,已见了道的人,已经是佛了,还成个什么佛?众生要在烦恼中自利利他,功德圆满,智慧圆满,才能成佛。

「又如植种于空,终不能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上面一个比方用的是莲花,要种在污泥中,才会开花结果。莲花的另一个特征是花果同时,开花的时候莲子就在里面。别的花大半都是先开花才结果,只有莲花是花果同时,代表大乘菩萨一旦悟道了,就证果位。现在文殊师利比喻小乘罗汉,他以为证到空就好了。把一颗种子丢在虚空中,永远不会发芽。要把种子丢到最脏的士中,才会成长。这也就是说,得罗汉果位的人证到了空,是不会再进步的。

「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所以说,得了道的人,不用再谈成什么佛了。一般说成佛之路都是被我见挡住了,先空我见,再空法见,才能成佛。这里文殊师利却说,宁可有我,即使这个我见大如须弥山,我慢贡高到了:格老子,我非要成佛不可!文殊师利你宁可保留这个我见,这样还能够大彻大悟成佛。像小乘罗汉,虽然没有我见,只得了半边空,认为这就是佛法,反而不能成佛。

所以禅宗有句话:「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许。」例如这里有位同学,自以为已经空了,不需要再修了。当然他还没有到家,可是这样就会有严重的偏差,连诸佛菩萨都拿他没办法。其实你认为空,那个正是我见,是见地的偏差。所以劝人学佛常以念佛为稳当,规规矩矩走「有」的法门。要走般若空的路子,非真有大福德大智慧是做不到的,只会走入狂了,连个定都做不到。《维摩诘经》上讲的这个道理,对大家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你落入了偏空,那就要转个三大阿僧祇劫再来,白走冤枉路。

「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所以如果没有了烦恼,还修个什么?修行正是因为自己有妄念烦恼,没有妄念烦恼拿什么修行?故说一切烦恼是修行的种子。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如果众生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至宝。众生学大乘佛法,就要不怕入世,能入世才能证入正道,才是大修行人。不是躲入山林茅蓬,一个人清清静静闭关修行,充其量,到顶了,你证个罗汉已经了不起了。当然能一定就八万四千劫,很舒服了,可是八万四千劫之后,你非出这个空定不可。出定之后还要回心向大乘,圆满一切功德,才能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大乘佛法要众生修行,这行就是行为,什么行为?是入世的行为,要在烦恼中行。譬如布施,钞票给人家,把自己的肉割给人家,是会痛的,但是这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自己虽在病痛中,看见别人有病,就忘了自己的痛,先为别人解决问题,这才是菩萨道。要在烦恼中起行,才能成就一切功德。功德赚到了,自己不要,还回向给众生,才能得大般若智慧成就,得一切至宝。

所以大乘佛法是入世的,但是入世仍为了出世。入世愈深,成道也愈快。你拍球时,愈用力拍下去,球反弹愈高。有人问佛,不到八地(不动地)的菩萨还会不会堕落?佛说,当然会。再问,菩萨堕落了怎么办?答,菩萨不怕堕落。譬如拍球,堕得愈深,弹出得也愈快。

维摩居士与文殊师利对话到此处,引起了另外一位小乘弟子大迦叶大阿罗汉的感言。

大罗汉的感叹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他赞叹文殊师利菩萨,说得痛快,说得对极了,真正的佛法就在世间的尘劳中。「尘劳之俦,为如来种」,这名句是出自《维摩诘经》,为后世文学所常引用。俦是同伴、同类,就是白话「这一些」的意思。尘是代表世间,这个世界上都是尘,你爬上高山看下来,都市都是笼罩在一片尘雾中,物质愈文明,空气愈染污。劳是形容众生在尘世中的劳苦奔波,所谓「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所以佛经中也有把我们这生命翻译成「劳生」,为什么我们劳劳碌碌一生,自己也找不出答案。可是虽然是尘劳,你可不要想脱离,就在其中才能修习一切的功德智慧。

「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大迦叶说,我们这些小乘的人很可怜,住在定中都不肯入世,就永远不能证得大乘的佛果,还不如下无间地狱永不超生的众生,他们如果一念忏悔了,重新发心修道,还能够成佛。可是我们以为空是究竟,永远发不起大心来。

「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譬如五根(眼耳鼻舌身)坏了的人,就什么声光色都不能见不能闻了。我们修小乘证空的人,把无明烦恼这些结使都切断了,就再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所以会沈迷在空境中,不肯动,也不肯入世了。

民俗相传,说宋仁宗是金身罗汉下凡的(他事实上也真是一位好皇帝)。当年玉皇大帝看到这赵家的王朝开始出问题,一查原来赵家和佛祖的因缘很深,就报给佛去办。佛就去问大迦叶所带领的五百罗汉,若有哪一个肯发心下娑婆世界去当皇帝。但是这些罗汉证得了空,全部在打坐,谁也不肯动。只有一位金身赤足尊者忽然一笑,佛就派他去。所以宋仁宗从来不喜欢穿袜子、穿鞋子,常赤脚跑来跑去。他出生时,哭得特别凶,皇后从宫外请来了一位高僧,高僧就对他说:哭什么?你当初不要笑,现在也不用哭了!结果他就不哭了。故事说他下凡之前,特别要求文武两个大臣辅佐,结果玉皇大帝就派了文曲星包公、武曲星狄青给他。因此仁宗在位时,宋朝天下就非常太平。他去世时,全国百姓,连远在山区的,都为他带孝,是历史上少见的。因此谥号仁宗。苏东坡吊念他的诗说:「先皇何止活千人」,他的功德太大了。

回过来讲,我有时也劝现代年轻人不要学佛,学了佛嘴上能说,菩萨道就做不到了,学了个懒,什么都不肯干。胆子也学小了,什么都不敢干。藉打坐念佛为名,什么都不做。还有,也学小器了,看别人都不对,都不是佛法,只有自己对。所以希望年轻人先从作人学起,学佛是要济世救人的,济世救人时,有时不免必须杀人,你敢挑得起这个担子吗?佛法还有句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连把刀都不敢拿,还放下个什么!你没有这个种嘛!当然,年轻人还是应该学佛的,但是要先学修行,日行一善是起码的。做好事有时会被人家骂,等于莲花种在淤泥中,你要不怕被骂,只问此心。做好事也要有智慧。

「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大迦叶继续说,所以我们得道的罗汉还不及凡夫。凡夫对于佛法,有时胡涂有时清醒还好些,我们永远清醒,反而不想动了。

「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他说,为什么?可惜我们落在小乘果位的人,以空为究竟,一辈子对于佛法如何证得菩提,如何证得佛十力、十无畏等,永远不行。

小乘罗汉要几时才行呢?先住定八万四千劫再回心发心,从大乘道一步步再修,才能成佛。但是如果他能在空定之中,一旦明了这非究竟,从横的过来,他立刻就达到八地菩萨以上的修持。这是小乘可以走的快捷方式,这道理就要研究唯识,研究《俱舍论》了。

《维摩诘经》讲到这里差不多过了一半了,在这前一半有几个重要的问题要注意。第一,维摩话虽是个在家居士,但他说的佛法是为在家人和出家人而说的,佛法本来就是不分在家和出家。第二,大乘佛法在世间,这并不是说非在家不可,不是这个意思。在这个尘劳世间就可以出离,证得菩提,不受任何形相的拘束。在这重点之下,有几个故事式的情节要留心,大家须要去研究,用禅宗的术语说,是要去参究的。不是经文听过了,文字了解了就算数的,光是文字了解是不算数的!

起初,本经是维摩居士由生病开头的。任何生命的存在,就有生老病死必然的过程,为什么会生病?我们坐在这里觉得自己没什么病,其实都是在病中。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病同生死是连在一起的,答案在经文中,但是你要自己去好好体会。

其次,三万二千人,怎么能全部挤进了维摩居士方丈大小的房间?这是个什么境界?当然,理论上可以讲,方丈代表了这个心。管你是代表心也好、性也好,我们要如何证到这个境界?这不是空洞的理论。除此之外,还有个座位的问题,这方丈的房间,容纳了东方须弥灯佛的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共三万二千张师子座,这又是个什么境界?

再来就是天女散花,为什么花洒下来不着在菩萨们身上,而黏在阿罗汉身上?这个问题在理论上都懂了,当然我们连小乘罗汉的境界也够不上,连小定小慧都谈不上,小乘的止观也没有,因此作人做事、起心动念处,样样皆着,没有做到无着无依的境界。如何能做到天花不着于身呢?

跟着是男人女人的问题,为什么有男女相?这色身的相,关系有多大?究竟男身真是男人,女身真是女人吗?你深思下去会发疯了,觉得都不是,那究竟是什么?我常说,为什么这女性留了长发,在嘴唇上涂一下,眼睛上画一下,就好像两样?为什么把头发剃了就不同了?这男女身相,同我们欲界众生的关系有如此之大。

《维摩诘经》讲了一半就有四五个话头,大家不要听热闹,听过算了,那这《维摩诘经》是白研究了。这《维摩诘经》的文字好懂,不过我现在正在发心,也有道友发心出钱,后世的注解不用,只把鸠摩罗什法师和当时参与翻译工作的大法师们对于《维摩诘经》的见解,集中起来成为《维摩诘经集注》。另外也有道友们发心,在整理《维摩诘经》念诵的节本。这工作看起来不困难,但是做起来很麻烦。在校对各种本子时,有时为了一个字要查很多的版本。连我们现在手中的这本《维摩诘经》就有许多错字。第一个封面字就错了!维摩诘被印成了维摩结,岂不是笑话。各位青年同学将来发心印经时,这些地方是不能马虎的。

(编按:怀师当讲经时不是用佛教出版社版本)

上面讲了《维摩诘经》好几个要点,现在下一个要点来了。

普现色身菩萨发问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当时在维摩居士的道场中,有一位叫作普现色身的菩萨在场。显教四大菩萨是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一样都是古佛。成佛的资历比释迦牟尼佛早,因为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界成佛,他们古佛就化身为菩萨来到这世界,辅佐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所以普贤菩萨也叫普贤如来。密宗的金刚萨埵,就是普贤如来的化身,他的像有单身的也有双身的。

有时候佛经中出现的普现色身,与普贤是同一种像,但是不同意义的化身。普贤是无所不在,以行愿为标榜,没有在家出家之分,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至你睡觉也可以悟道,打坐也可以,走路也可以,在厕所中也有他,上自净土下自秽土,天堂地狱,无所不在。所以《普贤行愿品》中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那么,普现色身菩萨呢?我们晓得法身就如同虚空定无所不在的,这个墙壁里也有虚空。凡夫的色身是受业果报应之身,佛菩萨的色身是虹霓之身。普现色身菩萨是讲他的色身,是入世的,不是法身,是大家都看得见的。

普现色身菩萨问维摩居士两个问题,第一,你的亲人、眷属(眷属范围广泛,凡是同你有关系的都是,所以每个人在世都有眷属,连出家人也有眷属,他的师父、徒儿等等都是)、吏民(维摩居士居住的毗耶离城的官吏和居民)、知识(包括善恶知识),这些人都是谁?第二,你所拥有的奴婢、佣人、各种交通工具,摆到哪里去了?

第一个问题是,每一个人在世上都有那么多的关系,没有办法脱离,即使你是单身一人仍然如此,没有其它的人你自己也没法活,人就离不开人的环境。第二个问题牵涉到各种生活必须使用的财产物资。维摩居士就用了很长的偈子回答他。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你问我父母是谁,般若智慧的成就,就是真正学佛人的母亲。我们有的人修七俱祇准提佛母法门,准提佛母是无男女相的,准提法的成就是证得菩提大智慧的成就。般若智慧的成就,是一切佛菩萨的生身之母,生这个法身、报身、化身。你们有学密宗的,对修气脉有兴趣,气脉不成就而能明心见性是无有是处,你明心见性开悟的那一剎那,气脉一定也成就了。你那么着相地修气脉,教理不通,智慧不够,是没希望成就的。你以为通了,只是受阴境界的感觉,是假的。成佛不是迷信,不是盲修,而是大智慧的成就。因此龙树菩萨着了一部《大智度论》。有了智慧,还要有善巧方便,包括了一切的修法,样样都可以成佛,所以说以方便为父。

一切众导师就是一切佛,是天上天下一切众生的导师。一切佛无不是由智慧和方便所生。这里一开头就把大乘佛法的重点告诉我们,光是盲目的崇拜和迷信不是究竟的佛法,那只是凡夫初步走向正道的加行法,是经由慢慢熏习,走向智慧功德和善巧方便之路。等于我们等电梯上楼,按下了钮而已,电梯还没有来。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学佛的人以何为家庭?这不一定是世俗的家庭。法喜充满就是夫妻,你有配偶的却不一定快乐。什么是法喜?菩萨内触妙乐,得到大定,不是小定,身心内外充满喜乐的境界。慈悲心是自己真正的女儿。善心诚实是自己真正的儿子。有善心一定对人对事处处诚实,修行就是修这个。不只是会打坐,会气脉动了,会放光了,会烧香礼佛,这些只是善巧方便的初步加行法门。

经典这些文字很容易懂,但是懂了文字不是我们研究《维摩诘经》的目的,是要用经典来比对自己日常的思想行为。我们把对自己世俗家庭的夫妻、儿女自私的爱转过来,就法喜充满,慈悲心发起,善心充满,这样才是真正的家庭眷属。但是这个家在哪里呢?这个家是「毕竟空寂舍」。自己常在本性空的境界中,这才是真正的家。禅宗祖师说,这样才叫做「归家稳坐」。昨天有位同学来找我,说自己对空性之理了解了。我说,你不要胡扯,了解理论有什么用?真正理到了事一定到,要住在性空境界里,就是无往不定、无事不定、无处不定。那才是法喜充满,慈悲心圆满,毕竟空寂。这个,才是我们的家,才是我们的妻子儿女。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普现色身菩萨刚才问维摩居士的第二个问题,你的佣人财产到哪里去了?这是他的回答,尘劳是他的佣人。尘劳是尘劳烦恼,中国文学形容这个世界是红尘,这是中原文化,因为中原地带是红土高原,风沙一起,空中都带有红颜色的尘埃。现代的都市,像台北虽没有风沙,但是空气污染,就不是红尘,而成了乌尘。尘是指这个世界,劳是指这个世界中的众生劳苦。在尘劳中的众生,每天都有无数烦恼。佛说众生在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何谓一念?一呼一吸叫作一念。你说自己没有这么多烦恼,对不起,那是你检查不出来而已,那还不够资格谈学佛。尽管你在研究佛学,也到处去听经,什么活动都有份,只不过是个佛油子,佛教中的老油条,一点用处没有,对自己都认识不清楚。要是自己起心动念可以检查出来,你学佛可以算入门了。

维摩居士说尘劳就是我的弟子,我利用尘劳烦恼促成我道业成长,怎么说我没有佣人?我到处有佣人!

回教的教长叫作阿訇,是回文的称呼。这研究起来也很有意思,在咒语中一切大的东西都是阿字音,是开口音,像基督教祷告结束说阿门,嗡阿吽,阿弥陀佛,阿訇。有个回教的故事说,有位国王打猎射中一只鹿,鹿带着箭逃走,逃至一个山洞,有位老阿訇在其中修道,阿訇就用自己的衣服盖住鹿。国王的随从有位将军追至,就问阿訇有无见到受伤的鹿。问了多次,阿訇都不理他。将军就说,再不开口我杀了你。阿訇就张开眼问,你是不是某人(他直呼国王的名字)的部下?将军大怒,说阿訇对国王不敬。阿訇说,国王也不过是我奴隶的奴隶,为何不能叫他的名字?将军正想杀了阿訇时,国王驾到了,将军把经过禀报,说阿訇欺君。国王就问阿訇为什么这么讲。阿訇说,所有的人都作了欲望的奴隶,人当国王的欲望是要统治天下,国家强盛,你难道不这么想吗?而我这修道的已经不用听欲望的了,它现在要听我的。你这国王要听欲望的,所以你是我奴隶的奴隶,并没有错。国王听了表示同意。阿訇就说,那只鹿跑了,不要再追杀它了,不要再作欲望的奴隶了。国王至此大为折服,就拜阿訇为师。这个回教的故事就可以用来说明「弟子众尘劳」。

学佛用功夫就在下一句「随意之所转」,自己不要为情绪烦恼所困住,要把烦恼思想转过来,转烦恼成菩提。维摩居士说可以随意转烦恼,指挥它像指挥佣人一样。

他接着说「道品善知识」,三十七菩提道品与四念处、四正勤等等,都是他的善知识。「由是成正觉」,学佛的人必须走这条路才能得道,才能大彻大悟。你去搞气脉,画符念咒……这些都不相干。而是要能在尘劳烦恼之中,随意之所转,转烦恼成菩提,修习三十七菩提道品(就是三十七种修佛道的层次),如果不走这条路,不管你修什么法门,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成就。

「诸度法等侣,四摄为使女,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这里维摩居士讲什么才是生活的享受。诸度法门(六度,亦可以扩充至十度)就是最好的道伴,是同参的道友,随时要参究的。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在六度上打个转身,看它是否相合。四摄法(摄是包含,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学佛的人用来娱乐自己的。古代文化,大富人家、王侯府邸养有自己的歌舞班,其中的歌舞女郎叫伎女,不是现代在大众场合作秀的歌舞明星。讲起来古代当大官的,可比今天的政府官员威风多了,出巡时要人清道,闲杂人等赶开。不像今天还要走入群众,到处和人握手,还拜托投我一票。时代太不同了。

像清朝乾隆时期的才子袁枚,二十几岁考取功名,作了两任县长就辞官了。他把《红楼梦》中的房子买下来,叫小仓山房,是非常享受的。有人问,只作了两任县长,不贪污哪有钱住这么好的房子?那当然有「贪污」了,不过是合法的、公开的。满清时代像县长这样的地方官,有规定的,钱你可以拿,但是不能贪老百姓或朝廷一文钱。所以说,「一任清知府,十万马蹄银」。那时即使是作个清官,退下来也有余钱享受,买个一大片地,起个庄园也不希奇。现在的地价这么高,还要交上地税,当个清官可买不起了,宁可出家算了。

讲到这个伎女,并不是妓女,在古代没有坏的涵义,伎同技术的技相同,是讲艺术的技术。唐代的诗人杜牧,被皇帝下放至扬州,那是当时国家经济商业最繁华的都市。他被派任分司御史,是个不大不小的官位,监督地方行政。当地有位退休在家的前任高官,生活奢靡,违反了政府限制官员铺张的禁令,还养了一批歌伎。一日高官在家大开筵席宴客,杜牧不告而至,酒过几巡后,杜牧就同高官要了他家中最好的歌伎带回去,还作了首即兴诗: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忽发狂言惊四座两行红袖一时回

你看他这红包要得大不大?帝王时代的官,居然就是这么做的,今日还当风流韵史流传下来。

维摩居士以四摄为伎女,他唱歌听歌吗?有的,他咏诵法言,法言就是佛经,他念诵经典作为音乐。所以我们早晚的念诵有用唱的,是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维摩居士是当地的大领袖,应该有个很大的后花园。你们年轻人没看过,大陆上很多旧日王府宅邸,都有很大的花园。像北京的雍和宫,是雍正皇帝还在当世子的时候所住的官邸,规模就那么大。这还不算大,我当年在四川,看过几个部队的军长公馆,那可有好几条大街包围起来的范围。我和朋友说笑话,我最想做的事是,到这些大公馆去作门房。这看门的大爷住的房子,起码有我们这讲堂四分之一大,他整天坐在里面,跷着腿抽烟喝茶,访客到来,还要先递名片给门房下面的小佣人,才转到门房手中。然后他还要瞇着眼打量打量访客,识相的马上送上一个红包,他这才进去通报。这份工作多好,有吃有住,没事打打坐修道,还可以摆威风,又可以收红包。

讲回维摩居士,他说自己的花园,就是通达一切法门,总持法门。咒语也叫总持或陀罗尼,总持就是抓住了纲要,一通百通。花园中的树木就是无漏法。证得无漏果的人,一切神通自在,要观想任何境界,这境界立刻现前。要和佛菩萨讲话就真能通话,不是你们作梦打坐所看见的幻相。

园林中的花是念念清净,念念不迷,是八正道中的正觉成就。所以《法华经》的妙莲花,是意的成就。学佛到了明心见性,悟道了,佛经上称为「意解心开」,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了烦恼习气的结使。拿密宗着相的观念,是「脉解心开」,因为心轮有八条大脉和许多小脉,比如八瓣莲花。

学佛是求解脱,如果一有点事就想不开,有一点烦恼就去不掉,那学个什么佛?自己要反省。维摩居士说自己得了智慧的果实,所以处处得解脱。你们何以气脉不通?因为色身不得解脱,总有身体的感觉存在。何以不能得解脱?因为智慧没有成就,智慧成就了,气脉自然也通了。你智慧还没成就,不要吹嘘说自己已通任督二脉,小心出问题。就算你通了,道家称为转河车,你要转到什么时候为止?要通到哪里去?你答得出来吗?不要乱搞了,你因此反而更不能得解脱,与学佛的目的相违。说学道嘛,你也没得个逍遥,整日哭丧着脸,为何学佛学道呢?不学还好,一学就得了狭心症,心量愈来愈小。

我们现在继续讲维摩居士为普现色身菩萨所说的偈诵。偈诵是一种佛教特殊的文学体裁,偈诵的用处,是把经文的意思作个归纳和浓缩,以便于记忆。《维摩诘经》这一段偈诵,包括了全部大乘佛法的内义。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这里的重点在最后一句。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学到无垢,一切善法恶法都不受染污,而真正得解脱了,这是佛境界。所谓无垢就是自净,是真正的净土,绝对地清净圆满。维摩居士说,用八解脱法门,洗练自己身心。八解脱不只是理论,是要用身心实证来的。解脱与道家的逍遥是一个意思,不为烦恼所困,但也同样不为佛法的观念名称所困,所束缚,才是真正得解脱。然后才能得如来大定,无往不定,无处不定。有解脱而无定,那解脱是狂禅、狂慧;有定而无智慧的解脱,那定也是外道定,都是不对的。

这里说,「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重点在湛然。凡夫何以不能得定?这有两种情况,一是生理心理的散乱,二是生理心理昏沈。能既不散乱又不昏沈就是定,是清楚的,是湛然的。不是那种什么都不知道的愚痴定,那成了畜生禅了,是很危险的。天台宗永嘉大师告诉我们,真得定了才可以入世,才可以作人做事,像止水澄波,万象斯鉴。在止水澄波的境界中,外界一切现象仍然物来相应,没有不知不明的,这才是定。也就是大家早晚课诵所念一句出自《楞严经》的「妙湛总持不动尊」。

参禅的人开口唱念这一句时就会想,唱时是否算动念?话头就来了。等于有个故事说一个小孩去拜佛,在大殿上对着佛像屙尿,他当然被僧人所骂。小孩就说,十方三世都有佛,我要向哪里屙呢?所以在唱这一句时,动念了是凡夫,不动是木头。动与不动之间就是佛法的真谛,也就是要参之处。动与不动都是寂然而定,永远清明,没有染污。

纵然到了这个境界,也才是佛法入门,还没有圆满。在禅宗算是第一关而已。因为只能空,不能有。所以「定水湛然满」了之后,还要进一步「布以七净华」,七净华就是七觉支。「浴此无垢人」这样去修持,去洗练自己,最后才修证到清净无垢。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普通人有了财产地位,当然会有交通工具,过去人类是降伏动物作交通工具,动物很可怜,这是人类可恶之处。古印度是用象和马作交通工具。中国从上古到近代都用马,古书也有用车马数量表示财富地位的,所谓百乘之家,千乘之家。乘是车子,古时以四匹马拉一车叫一乘。千乘之家就养有四千匹马,还有驾车的、乘车的战斗人员、照料马匹的人,声势之大,可想而知。

修行的人以五神通为交通工具,为什么只说五神通?因为第六通是漏尽通,就不动了。修行的人以大乘之道为车,大乘在梵文作摩诃衍,就是大车之义,是形容用语。驾车的车夫在古代称调御士,是调伏驾御车马,现在叫驾驶员。修行人能一心不乱,随时在定中,就是最好的调御。不能得定就是因为不善于调御。

我不止一次提醒大家,要切实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由四念处一直到八正道,有三十七个条例的程序,是大小乘道、显教密教共通的修行之途。例如四念处是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我们普通只把它当作佛学名词记住算了,没有用到功夫上,这就不是学佛。佛在世时,何以有那么多的弟子,立刻证入大阿罗汉?因为他们基本是修四念处的。四念处怎么修呢?念身不净,所以要修白骨观或不净观,真正观成了,一切生理上的感觉,不论是痛苦还是快乐,全消了,因此很快成就。佛虽然已不在世间,他的修持法门全都留下来了,不需要另外去找。要好好地去研究经典,怎么样才算「好好地研究」,就看你的智慧了。

法门,都在经典中,你读了而用不上,其奈经典何!佛也拿你没办法。《维摩诘经》这里所说的,依然离不开大小乘所共通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随便那一点抓到了,都可以到家的。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这完全是在讲学佛人内心的修养。佛讲一切法无相,尤其在《金刚经》中,明确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经》也讲「诸法空相」。既然强调无相,为什么又说成佛的人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净土经典也讲佛菩萨「相好光明无等伦」,为什么?在解脱道上,一切无相才能空,才能证到形而上本体。相好庄严还是由功德来的,所以要修一切功德,学会看相就知道,世上很多人都是讨债的面孔。讨夫妻债、讨儿女债……满街都是这种不友善的面孔,很多机关单位中服务的人也是,一个欢喜的相都没有。有人的相貌是「对面不见耳」,从正面看不到双耳,相学上说是富贵之相。但这还要其它条件配合。

「相具」是外表相貌具足圆满,真得定、得道的人,即使最丑的相也转庄严了。我在前面提过,自己在参学经验中,遇到过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些小说也写得对,说入定的人宝相庄严,脸相变了。如果打起坐来,满脸苦相,背还窝着,说入定了,那是绝无此事的。真得定了,色身气脉必然通的,所有神经细胞自然会松开(不是散掉),脸色自然是端正柔和的。所以相好庄严是从功德来的,什么功德呢?戒定慧的功德。修心能改相,这是必然的。

维摩居士说,「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得了定的人,身心都起变化,儒家说变化气质,自然与一般人不同了,并不用什么其它特别的打扮。我提醒过大家,不要认为学佛了,外形就可以邋遢,你仪容还是要端正。你看,没有一个佛菩萨像是不装扮的,身上挂的戴的满满的。只除了一位,地藏王菩萨,他是出家相,可是他的头发刮得比鸭蛋还光,也是装饰。但是过分重视外形也是不对。所以真修行,不装饰或过分装饰都不对,因为不合中道。

身心能转变,一切功德庄严就具备了。这要随时修惭愧心,就是谦虚,就是随时反省自己的过错,这就是惭愧心。真正知道惭愧的人,是正修行人。惭愧是我们修行最重要的一件衣服,随时忏悔反省,改进自己,修到功德圆满时,身心自然会转变。虽然没有修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一定与众不同。所以说「惭愧之上服」。

「深心为华鬘」,用深心作所戴的花饰。深心是般若,深心是佛境界,佛能穷一切智,通万法之源,所谓天上天下无所不知。等于是中国文化的儒者,「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真儒者一定学问渊博,无所不知,这就是深心,是最好的装饰。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对一个修行的人而言,不论在家出家,什么是财富呢?七觉知(信、戒、惭、愧、闻、舍、慧)的正道修行即是财富。但是如果自以为悟了道,有了大财富,不肯与别人分享,你的道也完了。为什么世人崇拜成道的人?因为成道的人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指导我们修行。如果他只想成就自己,那我们就用不着供养他了,这只是一个没有道的自私的人,连基本罗汉成就都谈不上。

所以,得了道的人,要「教授以滋息」,好像是存钱生利息,教授他人,看到别人能够有所成就,心中有无比的欣喜。孔子的学生说他「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就是如此,但是太难做到了。我们教书久了的人,想想实在很惭愧。「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三大乐之一,如果碰上了天下之笨才,就成了人生之一大苦也。可是你能放弃愚痴的人吗?那就不是教育者的心情,不是菩萨道。虽然骂,虽然生气,还是要教,这叫作我的妈呀,有时觉得这么叫还不够深度,应该叫我的外婆呀。即使教出来的学生跟自己一样的程度,老实讲,并不快活。禅宗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乃堪传授。」可是虽然找不到这样的人才,还是要教下去,这才是诲人不倦的精神。

「如所说修行」,这是维摩居士谦虚的话,也是告诫我们学佛的人,要如佛所教导的去修行,不是光搞佛经的思想。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但修行不是为了自己的成就,是要回向,也就是要布施出去。譬如我们现在讲佛经和在听佛经,假定有什么功德,都要回向给一切的众生。有什么利益自己不占有,就是回向的精神。只要有布施,一定有回向,你抛出去的力量多大,回转来的力量就多大,利人就是利己,也就是标语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回向就是大利,你能把一切布施出去了,你还怕会饿死吗?就算饿死也好,你的尸体还可以布施给蚂蚁、细菌,又再回向下去,那可真成就了。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大小乘佛法都是以戒定慧为基础,以四禅八定为根本。我们看到近百年来,佛法愈来愈衰落,原因在于修行人证果的太少,空口说理论的愈来愈多。真修四禅八定的人没有,连初禅定都得不到。维摩居士在此提出来,我们修行人要以四禅定为基本的床座。

为什么修禅定而不能得定?因为没有得净命。你要非常注意这个净命。我们是怎么活着的?有两个部分,一是身体,一是心念。任谁都想活长久一些,可是我们现在这世界上的命是浊命,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我们的命生来就是浊的,身心内外没有一样干净。能修成白骨观不净观的人,基本上是修得净命,气质都变化了,身上的细胞、骨节都变白净。其实我们死了,骨头是没法变得纯白的,都会带黄褐色,就是业重,除非是真修到白净。密宗讲气脉修成就了,这个色身转了,才能够得净命。

为什么打坐连初禅都到不了?就是因为肉体气质没有转化。维摩居士这一句偈子,就把秘密告诉你了:净命而生禅定。由禅定而得智慧,但是要得到智慧必须要多闻、多看、多记,所以说「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自觉就是明心见性,证道了。要先自觉才能觉他。真讲修行,就不要轻视世间、出世间一切的学问知识,这都属于多闻增智慧,正是培养你悟道的法音。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由定而生慧,自然可以得到有如甘露的无根水,甘是形容微带甜味,但又不是太甜的味道。得禅定的人说,是得到诸佛菩萨的甘露灌顶,也可以说自己为自己灌顶,自己的口水都是带甘味的。到了这地步,就不太在乎一般的饮食,因为自己在甘露法食之中,也自然得到解脱,烦恼少了。即使心中故意想着最痛苦的事,也不起烦恼。但是虽然解脱了烦恼,可是离解脱生死还早。即使有人可以做到告诉大家自己要走了,也真的就走了,他还不算是解脱,了生死。这只是定力功夫够了,能解脱分段生死,还没能解脱变易生死。

学佛有三样缺一不可的:解脱、般若、法身。要有般若成就才得真解脱,解脱圆满了才得法身清净。换言之,不得解脱,般若不会圆满,法身不会清净。而法身空性的影子都没看到的话,也不会得般若,也不会得解脱。

这里说,有禅定的定慧等持的甘露,以解脱的浆液滋润自己生命。这个时候自然没有烦恼,自然念念在净土,净心洗练自己,用持戒作为抹在身上的熏香。我常说笑,作菩萨要先会抽烟,否则被人家供奉起来,烧香熏得脸都黑了,不抽烟那里受得了。尤其中国特别喜欢烧香供佛,有句乡下话说,「烧香不敲磬,菩萨不相信;烧香不放炮,菩萨不知道。」把菩萨讲得很势利,这都是民间迷信。

佛经上所说的香有多种,有烧香、涂香、末香、熏香等等。我们这个禅堂,平常很少烧香,用一种喷的檀香代替。烧香会染污空气,烧得太多邻居还会出面去告你,其实真正供养佛菩萨,用心香最好。得定的人,戒律自然清净,这就已经供了香了,这就是心香。所谓心香一瓣,你在佛前一站,两手合掌礼拜,心中一念清净,就是礼拜,是真正的香供养。若你礼拜下去,心中还有一点烦恼,就是不干净的礼拜。真正礼拜,心中无所求,无所念,无我相,也无礼拜之相,就是心香供养。所以为什么上香供佛要上三枝呢?三枝就代表了戒香、定香、慧香。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踰,降伏四种魔,胜旛建道场。」刚才讲到了心香一瓣,要怎么成就呢?非修定不可。所以戒定慧,定在中间。真得定了,不要讲戒了。得定了,既不散乱又不昏沈,就无戒可犯,那是真守戒了,是性戒,自性清净为戒。起心动念如还会有烦恼妄想,纵然守戒,守的也是不干净的戒。虽然不干净的戒也是有功德的,但是守得痛苦,因为是用压制的。这功德不是道念的功德,有道念的人,对于声色犬马、钱财富贵是不动心的,看见了等于没看见,用不着压制心念,看黄金与狗屎一样。

五代的诗人杜荀鹤,是杜甫的后代,他写过一首诗:

利门名路两无凭百岁风前短焰灯

只恐为僧心不了为僧得了尽输僧

名与利都是没有凭据的,一般人都在追求。生命短暂,就算活了百岁,也只像是风中的烛火。只怕出家也不能了此心,若能了心,天下人都输给出家人了。

经中这一句偈子是说,能够摧灭了烦恼之贼,可以得罗汉果位,是大勇士,超越一切,可以降伏四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建立宏扬佛法的道场。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上面讲到罗汉证空,定在空性。何以罗汉还是算小乘呢?因为只见到性空,而不能起有,虽然勇健无比,放得下,但提不起;可以出世,但是不敢入世。到了大乘境界,见地不同了。虽然知道诸法不生不灭,为了示法(就是为尚未开悟的众生证明佛法),而由真空生妙有,展现十方诸佛一切国土,如同日出,没有看不见的。现代天文知识告诉我们,宇宙之中不知有多少太阳系统。同样的,诸佛菩萨的国土,也不知有多少。在念这一句经文的时候,不要忘了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多得很,无不现前。乃至在这桌上的洞眼中,都可能有一佛国土,这是没有智慧功德成就的人所不能了解的。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华严境界是重重无尽的。这本《维摩诘经》所表现的,都是真空起妙有,像一丈见方的房间,能容纳三万二千张天一样高的座位,以及天华着身等等。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这是真讲功夫了。我讲一下自己的经验给你们年轻同学参考。我在杭州的中学读书时,交了一位和尚朋友,他拿本《金刚经》给我,一定要我念。我这个人在这方面可能与你们不同,既然朋友一定要我念,我就念吧,而且是用最笨的方法,老老实实去念。我那时住学校宿舍,早上一定四点起床去操场练功夫,练完了有时再钻回床上,和大家一起睡到吹起床号再起床,就是有这么一股傻劲。现在早上又要多个活动念《金刚经》,我就一人躲到会客室去念,当然也不希望别人撞见,认为我老土落伍,居然读起佛经来了。

老实说,刚拿到《金刚经》时,我根本不明白内容,不过心里就生欢喜,管他是般若还是菠萝,也不去找佛学字典,就这么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念了下去。这样念到第四天,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就没有了,经典也没有了,都空了。我觉得奇怪,就不念了,跑去找那位和尚,告诉他我把《金刚经》念跑了。他是学禅的,见了我就向我道恭喜。我说我不再念了,他也说不必念了。

后来我又找到一位师父,问他要怎样去学佛?他说学佛一定要发愿,然后早晚作功课。我表示敲木鱼诵经我做不到,他给我一本《普贤行愿品》,要我早晚念,培养心愿。你们学密学显的,有没有磕满十万个大头,拜十万次佛?每天香花水果佛前供养个三五年不断?没有的话,不要求通什么气脉。还有没有起码读一万遍《普贤行愿品》?我相信你们在家出家的都没有做到!我当年学佛可是十多年如一日,再忙也要做。即使我到现在,还是有个自己的佛堂,虽然有同学偶尔会帮我供佛,但是每次清理佛堂,我一定自己动手。

你们拜佛时还做不到无念的拜,所以一拜下去,心中要观想到十方三世亿万不计其数一切佛前,都有个我在礼拜供养,这都要能观想得出来。所以说「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尤其是学密宗的,如果观不成功,也就不要吹牛学密了,不如买瓶蜂蜜喝喝多好!

如此拜佛,拜到后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拜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一切如来也在合掌拜我这因地上的佛。我们现在虽然还不是佛,可是都有成佛的因,谁说我们不能成佛!如果连这样的气魄都没有,那也不用学佛了。因此说「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根据《普贤行愿品》,我们供养十方诸佛,也就是供养我们自己。道理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故。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大乘佛法主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体本空。虽然本来是空,可是起行时是修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明白有是幻化的,不真实的。如果修净土而着净土之相,则非究竟,因为佛土也空。因为众生没有证入自性空相,所以用「有」法来教育众生。这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的大乘佛法的最高境界,不分出世与入世。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这句偈子对我们的见地很重要。修行的成就是证到即空即有,妙有真空的境界。用唯识的道理来讲,是证到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一切众生的形体、声音、姿态(行、住、坐、卧是四大威仪)各个不同,现象差别很大。但是一切众生自性的本体却是一体的,没有两样。这个「一切」的也是假名,因为在言语上不能不这么说,可不要真当成有具像的东西。譬如同样是电流,通过了电灯、电视、扩音器,所表现出来的相不同。这也只是比方,我们的自性毕竟不是电。

尽管众生各类千奇百怪不同,无畏力菩萨可以在一时之间,使他们完全呈现出来。这位菩萨的神力如此之大,但是我们都没看过他的塑像,对不对?这要了解,佛经上菩萨的名号,代表的是他的功能,学大乘佛法的人,不应在佛菩萨名称上着相。例如过去有些人的名字中有土、水、火等字,就很可能是因为要弥补五行欠缺的缘故。现在比较少人这么做了,但是又流行什么姓名学。也有人非常信风水的,像我就不来这一套,专找所谓不好的地方去住。道理是,在德不在命,在心不在行。所以这些术数之类,你说看起来好像有关系,真有关系吗?也不一定。懂了道理就能安之若素。

说到菩萨的名号,无畏力菩萨是哪一位?我看就是诸位,大家犯戒时好像什么都不忌畏。有人找你帮忙出点钱,就要好好算算,怕自己不够用,这时就成了有畏力了。有畏就有所顾虑,有所计较,有所打算,这就是凡夫。真修到无畏,就是大解脱。所以无畏力菩萨是等同虚空,在空的自性中,才可以亿万类众生同时呈现。了解这个道理,你们年轻同学学禅定,想神通,不用来问我,我不会告诉你,我也没神通。你本来很通嘛,会自己搭车子到这里来听课,吃东西下去也没有大便秘结,为什么还要去学鬼道?要学,可以啊!通从定发,先求定。哪一种定才发得了大通呢?见了自性真空,明心见性了,自然就是通。

我们虽然还没有到达这境界,但是依佛所教,信受奉行,依此发愿,久而久之,功德成就,自然可以到达。

「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修大乘佛道的菩萨不怕魔,也不怕邪,因为自己精通邪魔外道。如果仅通佛事,而不通魔事,就不叫作佛。仅知有善念,不知有恶念也不叫作佛。就像有人只有在白天看得见东西,到了晚上就看不见东西,那不是健康的人。有成就的人常在一片光明中,不论什么邪魔外道,光明一照,全都变成了佛道。所以说:「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又譬如一把刀,医生用来动手术救人,也可以被用来伤人。刀的本身没有善恶之别,差别在用的动机。

诸佛菩萨要度一切众生,善人恶人都要度。因为要度恶人,甚至会示现魔行,这就是四摄法,用现代话来说,是教育的方法手段。摄是摄受,就是包容。再重复提一次,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讲到爱语,我小时候读的课外读物《增广昔时贤文》,你们应该去读,其中有一句:「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句话可以作两种解释,一种是:碰到人总要打个招呼嘛,不要理都不理,这是爱语的表现。另外一种解释,是自己人生经验丰富了以后才知道的,也要谢谢当时的先生们不愿意讲穿。说句笑话,这两句话给情报工作的人来用却很好。讲到利行,就是凡有利于他人的事就去做。同事就是别人喜欢做的事,就一同去做,用这个方式引领别人,走上正途。

常见有人一定要勉强他人做事,例如找人一起去庙子烧香拜佛,别人不去就说人家业障重。换了我在年轻的时候,恐怕会揍你,怎么可以这样说人?伤自己口德,况且是不是业障还难讲。行菩萨道不应这么做,比方你找人去听《维摩诘经》,人家想打麻将三缺一。好!我就牺牲,陪你打牌,但是你要下个礼拜陪我去听经。这四摄法要做到真难,我就做不到,所以我没资格作佛教徒。有时真是累极了要休息,偏有人要来谈话,如果说对不起没时间,那犯了戒了。能忍着疲乏,陪他坐下来谈,即使他不是真有需要,满口空话,也耐心听了,这才是菩萨。这真难了,虽然做不到,然而心向往之。

这四摄法是一种诱导教育,像是在哄众生。所以说「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了解这道理就会明白,真正修行不在山林中庙堂上,要在魔境中修。明代人瞿世耜诗中有句名言,我在自己诗中也借用过,注明是借句的:「欲坚道力凭魔力」,经过一次魔障,道力更坚强。我写的下一句是「始信逃名是重名」,后来才相信原来不想名,反而变得更出名,逃名反成了求名,结果更糟,天下事有时真是逃避不了的。名和利本是魔境界,什么是魔?没有那种什么三头六臂的魔,如果真有的话,我还会觉得挺稀奇,一点不可怕。任何一点事使你沈醉,使你着迷的,都是魔。譬如我爱读书,即使坐在书城中,也会发愁没有新书可读,以修道境界来讲,这不也是魔吗?

大菩萨魔佛不分,不怕魔,因为得了智慧的解脱,「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他可以随意成佛或成魔。其实我们也做得到,例如我们都作过人家儿女,这里也有很多人是为人父母的。当父母的有哪一个不爱儿女?爱的时候就是佛。有时严厉督促儿女向上,就成了儿女之魔。同样地,菩萨有时会成为众生之魔。魔道是逆的教法,教育不一定要用善教的。等于后人讲苏东坡「嘻笑怒骂皆文章」。因为诸佛菩萨得了方便波罗蜜成就,所以能成佛,也能成魔。

「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讲到魔,众生有四个大魔:生魔、老魔、病魔、死魔,尤其是老病死。很多老朋友吹牛,说自己看得开,什么也不信,什么也不怕,但是一讲起他们的身体,血压高了,老花眼了,还是会难过的,这就是魔。学佛修道是为了生老病死之苦,古今以来有谁了了?假如可以了老病死的话,人类早把地球占满了。只有成道的大阿罗汉,才可以了生死之魔,只有了了生死,什么老病就都谈不上了。

平常人一切生活上的努力,都是为了怕这魔境界,想逃避它、防止它而努力,可是谁也没做到。我常跟医生朋友们说,你们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反正没有一样医药可以把人医好的。《增广昔时贤文》说:「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其实只有一种病是真的,就是死病。要死的时候,不管什么药都医不好。

了了老病死的大阿罗汉住在哪里呢?住在常寂光土,不一定住在西方极乐世界。

菩萨在哪里呢?不一定在大殿上庙子里,但你不要听成庙子里没有菩萨,你们诸位都是菩萨,而且现在菩萨最多的在殡仪馆,为什么?他们亲身示范,凡是人都有老死。有的菩萨故意显示老的可怕,我们有些老朋友九十多岁了,过去地位高,钞票多,现在老病无依,送进养老院还要嫌环境不好,真是痛苦。

最近有位老前辈道友过世了,给其它道友很大的刺激,心想,唉呀,某人都走了,我们赶快用功吧!这就是示老病死,成就众生。

但是,菩萨虽然示老病死,仍然「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他非常清楚生老病死都是如梦如幻,不真实的。所谓生灭世间,一切皆如梦幻空花,他早已了生死,一切通达,没有障碍,只不过在现象上表现生死,是一种教化的方法。

「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上面讲的菩萨道境界,还是以人乘为本的。现在开始说明心物一元,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是一体的。学佛明心见性,悟到自己的本来,是法身的成就。我们现在的肉体,有形像的是报身。山河大地物质世界,也不是与我们相对而立的,是报身的依报所依附的。研究哲学的人讲心物一元,大体是讲报身与依报之间的事,再进一步才谈到法身本体。至于万有一切,包括所有众生,都是同一法身的化身。成佛的人,法报化三身一定都成就的。这就是法、报、化三身的大道理,是佛学的基本观念。同时告诉你们,有同学发心要建丛林大庙,丛林大庙大殿之上所供的,同样的佛像有三尊,为什么?那是代表法报化三身。又例如庙子的大门称山门,也有写为三门的,意义不同,代表的是戒定慧。要成就三身,得先从戒定慧修起。想起过去见过的大丛林,有的真大,整个山头都是,每天负责关门的,要骑马一路关各殿山门,下午五点就骑马出去关山门,回来时天都黑了。大丛林殿上供什么佛像,供什么位置,都是有道理的。像杭州灵隐寺,大殿上有三尊佛,转到三尊佛的后面,就是观音菩萨,唯有成佛了,才能真起大慈大悲,于苦海中救度众生。用建筑和佛像的布置,把佛法的道理都说明完了,不止只是建筑的艺术而已。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这句偈子。「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物理世界是靠不住的,我们现在知道,这个地球也是会毁灭的,如同我们的肉体经历生老病死,物理世界要经历成、住、坏、空。世界性小灾难是小劫,大灾难是大劫,那时地球就毁灭了。劫有分地、水、火、风,这同我们的修持也有关系。例如有同学觉得身上发热,这不一定是病,有可能是本身火的功能发动,但你要有智能,能分得清,不要生病发烧时,却自以为是功夫境界,那样功夫就倒了。

菩萨境界有时示现大劫来临,地球都烧尽了,天地都在大火中。这个时候众生痛苦悲嚎,有如落下了无数个原子弹。「众人有常想」,众生都希望这肉身长存,天地常在,要依报庄严,亿万年不变。实际上不可能的,一切是无常。此时菩萨用智慧光明照向众生,帮助他们知道无常,「照令知无常」。水火这些都是生灭法,是现象,水火从哪里来?知道了就找到了本体。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假定这世界乃至他方世界所有的众生,都来请这位菩萨,这位菩萨就同一时间在每一个人的面前出现,教化他,使他心向佛道。这本事之大,能同时化身做不同的事情,多好!这不是不可能,纵然有人可能做到,还不能算是智慧成就的神通,不是真佛法境界,只是幻化。真神通是本性功能自然如此,我们每个人的前面都有一位菩萨,随时在那里,没有离开过。在哪里?在自己心中,心即是佛。了解心佛一体,就知道这经文并没有扯谎。我们用空气作例子,把经文改成:「无数亿众生,俱来请空气,一时到其内,化令向佛道」,那你就懂了。大家鼻子一吸,空气就来了,全体同时呼吸,各不妨碍。用光明作比方也可以,都是自性本体功能之所生。所以「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佛菩萨岂止来到众生面前,更进入所有众生心中,我们一念之间,自己都念念见到佛。佛在哪里见?不用跑到山上去,就在自心之内。

大乘菩萨如何饶益众生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本院同学可能常埋怨,我安排那么多功课,什么都要大家学,要学医,乃至命相,当然还要打坐……怎么有时间修行呢?我说这就是修行啊,是大乘菩萨道,样样都要学。「经书」不止是佛经,包括世间一切学问。「禁咒术」,包括内外道一切咒语。像道家的画符,要用枝新的毛笔,要有朱砂,早上起来向着东方,吸几口大气,一口喷在笔上,沾上朱砂,然后屏着气一笔把符画完。道家说,不会画符,为鬼所笑。有时候同学非要我帮着画个符不可,但又不好意思要我那么慎重其事,我为了省事就用钢笔,甚至用原子笔画了。我画什么?就写个「南」字,请大家不要闹下去了。

禁咒、禁术在密宗、道家叫作禁制,有功夫道力的人,把不好的事封锁住,制伏它。在大陆上有人要传我一个法,有人身上生疮,他一口气念一串咒子,用手隔空在病人疮上一抓,再往门上或树上一抹,那里就流出血来,生疮的地方就好了。你说他是魔术也好,幻术也好,那个病人真好了。他还能治骨折,不过要斩一只鸡,用鸡的骨头,在骨折地方敷些泥巴上去,两边用竹子一夹,念个咒,不出半日,病人就可以走路了。这一套就是禁制。这人一定要我跟他学,叫我拨一百天出来练,我哪有时间花一百天学这个!他还把一本秘笈硬塞在我口袋里,叫我读,可惜这本秘笈也不知道塞到哪个角落去了。

我看你们有人动念了,想到我那儿去找出来学。不用了,你们学不会的,因为你们同我一样,都太聪明了。那种咒是什么东方来个红孩儿,头戴红缨帽,身穿大红袍……之类的,我们不会信的。但是以一个没读过书的愚夫愚妇,用起来就是灵。这其中就有个道理了,究竟是符灵还是咒子灵?都不是,是心灵!是精神的力量,信了就生力量。我们这个头脑不信,读起来总有一丝怀疑,就没有用了。所以文明愈进步,这套东西愈没落。其实你们要学佛成道简单之至,我传你个秘诀,保证有用,要学吗?传给你们真可惜了,就是学「笨」!最老实的,说信就信了,大丈夫嘛!这就成功了。所以《华严经》告诉我们「信为道源功德母」,诸佛菩萨一切法门只有一个字,唯信能入,你一信就进去了。所以一切宗教都强调这一点,信就得救,错不了。有的同学一边学着修,还跑来问我这法门对他灵不灵?一开口问这句话,就该打三百板,他已经没信心了,何必问呢?何必修呢?都是妄作聪明。

其实不只是学佛,世界上一切事情也是如此,你看成功的企业家,他就是信,一头栽下去就做下去了。可是我们这些聪明人做不到,所以不会成功。

「工巧诸技艺」,这包括的就多了,化学、物理、计算机、水电、木工……你什么都要学,一切学问都要会。「尽现行此事」,每一样东西学到了家都可以入道。学菩萨道的人,为什么要学那么多学问技艺?为了要「饶益诸群生」,不是为自己,是为了帮助别人,解决人家的困难。这也是大乘与小乘的分别所在。在座受过比丘、比丘尼戒的就知道,什么看相算命、术数等,在小乘戒律都禁止的。到了大乘戒律,这些不但不犯戒,还是功德。有冲突吗?没有的,大乘道是大人之用心也。真是大人,就是前面讲过的:「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小乘的戒律是防止性的、消极性的,要避免为恶。大乘菩萨道则不然,纵然是魔事都敢做,这要多大的气魄、多大的愿力、多大的能力!因此,大人者能成其大事,若是小人,做些小事就好了,不要好高骛远。

所以我要你们同学去学医,救人最方便,能为人解除痛苦,起码总该会针灸,万一将来到了贫苦地区,既没有好的医疗设施,病人也没钱买药,你随身带着一包针,能帮人减轻些痛苦,不是功德无量吗?但有的同学今天发心学医,明天学相术,后天又学个什么,最后只学会了睡觉,做的都是空事。以大乘来讲,就是犯戒了,发心不真实!是儿戏,自欺欺人,小心得不好的果报。

「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这更难了,要到各宗教团体去出家,现在世界五大宗教起码都要入门。真正佛教从来不排斥其它宗教,还包容所有宗教。目前世界上有上百种宗教,有的很邪的。但是就算是邪,也是道,也是路,虽然一时走歪,还可以走回正路。旁门也是门,左道也是道,不过是可怜走迂回了。主要的五大教都是使人为善,教人做好事的,至于最高的道理对不对,那个我们不谈。《维摩诘经》这里讲大乘菩萨就有这个气魄,即使是邪教也加入他们,为什么?就在他们当中教化,引导他们走上正途。但是你自己要能够不被外道迷住而堕落,才做得到。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上面讲过心物一元,菩萨在哪里?你们吃素的小心,那青菜就是菩萨的肉,是真的,心物一元,你不要以为自己没有杀生。你吃的鱼、肉,尽是菩萨的肉,不过你不知者无过,他正是要你吃,吃了他帮你入正道。所以大乘菩萨道的人,有时候现身作太阳、作月亮、作天人。有时候成为色界天大自在天主,一身白衣,也就是基督教所讲的天主。有时候转生作世间的帝王,所以《华严经》说大魔王与治世帝王、太平盛世的帝王,都是十地以上的菩萨投胎转生的。善王好作,魔王难当,没有那个功德和气魄,谈何容易!

或者有时候化成大地,化成水、风、火,变成了物质。我们人活在世上,这四样一个不能少的。甚至于到劫数来了,各种怪病就多。这话我说过无数次,十九世纪威胁人类的是肺病,二十世纪是癌症,二十一世纪是精神病,现在已经开始见到很多精神病人。等科学更发达了,又会有什么怪病,还不知道。佛说等到这个世界快要毁灭的末劫时代,连草木都可以杀人。现在农作物的农药洒多了,我们吃的果菜都可能会慢慢杀人的。这个时候菩萨化身来了,就现身化作草药,你服下去,病就好了。看了这经典,真令人感叹,菩萨这样的行为,我们怎么做得到!他心愿多大啊!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到了有饥荒之劫的时候,菩萨化身变成饮食,供养一切众生,先解决饥渴的问题,再以佛法教化众生。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到了有战争的劫难,菩萨就起慈悲,化身来消弭战争。常有人问我,现在世间这么乱,诸佛菩萨和上帝怎么不来?我就说,诸佛菩萨和上帝被关起来了,被谁关起来了?大势至菩萨。这是定业的问题,明代的苍雪大师说过,「佛也此时难救世」,佛到了某个时候,也无力救这个世界,因为世界的众生一定要受劫难果报。诸佛菩萨和上帝也束手无策,要这个劫难转过来就好。但是,不要说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中好几次在劫难中,有好几位高僧像邓隐峰和尚,在兵马交锋的时候,他在双方头上飞锡而过,下面的人看了都跪下来,受感化而自动退兵。

「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碰上有大的战争,菩萨就现出无比巨大的金刚之身,站在敌对两边的中间,可以降伏双方,带来和平。你说真有这境界吗?很难说的。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文字很容易懂,就不用翻译了。这等于是《普贤行愿品》的愿力,是学大乘菩萨道都应该有的愿力,不只限于地藏王菩萨。一切学大乘的人,都要发愿到最苦难的地方去度众生。我认为这已经变成学佛的人的口头禅了,实际行为却是逃避苦难,专挑清静的地方去,只住没人打扰的地方。完全违反了大乘的原则。另外,我觉得学佛的人,也把发愿两个字变成了口头禅,好像嘴中讲过要发什么愿,就有交待了。这种愿都是空发的。读了《维摩诘经》这一句偈,要起惭愧的心了。

再说,经典中所描述的地狱,还不算太可怕,其实人世间到处有地狱,比经典中的地狱还要可怕!你看人间一切的苦难,都是果报。例如,你去到医院,不用去手术室,即使在头等病房中,就算地位再高、财产再多的人,还是要受果报的。再看自己本身生老病死的遭遇,都是像地狱般的痛苦。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对苦难中的众生,能够有一分力量帮助别人,就应该去做。我们看学道的朋友们,遇到有人需要帮忙时就逃避,甚至会非常狠心地说,那是假的,不要理。这种心理和行为,可能比不学道的人还要糟,真应该深深反省。

「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噉,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释迦牟尼佛讲过他以身饲虎的本事(也有经典翻成本生),他在多劫以前修行时,看见老虎饿了,就舍身喂虎。在经典之外,真有人做这种事的。我在峨嵋山认识一个人,他原来是位邮政局长,忽然出家了,出家后没有受戒,也不去山上的大庙,他找了个非常小的庙中的出家人当师父,每日打坐念佛。那个庙子环境很差,到了晚上蚊子多得不得了,他却只穿条短裤打坐,对蚊子布施。我起初觉得反感,他当年还是交通大学毕业,地位也不错,怎么思想还是这样落伍?养蚊子干什么?不是在培养害虫吗?去见他时真快认不出人了,一脸的红点。我就消遣他说,老兄喂蚊子之乐,乐乎?他笑笑,念句阿弥陀佛,不回答。我们好多人在场都问他、劝他,他始终一句阿弥陀佛。最后我说,算了,人各有志,只是不晓得蚊子觉得我们这位朋友的肉是酸是甜。他仍然是阿弥陀佛。我们从小庙辞出时,内心非常感叹,他毕竟不是个普通的迷信的人,当年大学毕业生的文化程度很高的,与你们现在的大学生不一样。他地位也可以,又不是盲目出家。过了三个月传来消息,他进了医院了。原来他被蚊子咬得发病了,情况很严重,却不肯走,被几个朋友硬是架到医院去的。在医院中他还说很怀念蚊子,他不在庙子中,不知道蚊子会不会饿死。这不是笑话,是我亲自看到的真人真事,讲到这个偈子想到他。至于他的行为对不对,我不愿意批评,但是他的愿力是真的,值得向他顶礼膜拜。而且据我所知,他被蚊子咬时会对蚊子说,阿弥陀佛,你们吃了我的血,快快超生吧,将来不要再变蚊子了。这结的善因缘和造的功德,真不知有多大。假如今天不是因为讲到《维摩诘经》这一句偈子,这件几十年前的事情我早忘了。我讲出来可不是鼓励你们去喂蚊子,这要特别交待清楚。

念到这一句偈子,讲到畜生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去吃别的生命,我们要自己反省,人类也是一样的,我们统统吃,尤其吃畜生。人的行为不见得比畜生可爱,这又想到这里山中十八罗汉洞的那位法师,他洞外的悬崖下有一条大蟒蛇,常与法师为伍。法师说起第一次遇到这蛇之时,心中初时很怕,本想逃跑,后来一想,如果蛇要伤他要吃他,就布施蛇吧,这么一念就不怕了,就坐着不动。大蛇在他身上游动却没伤害他。以后法师打坐时,也会在法师身上爬过,相安无事。我听了就对法师说,还好你当时没动,否则搞不好蛇反而会咬你。再者,你当时的心念平和,如果动了杀机的话,动物本能就会感应到,对方的杀念就会起来的。

所以人类是有兽性,畜生道就在人身上,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有时起心动念连畜生都不如。吃荤的朋友要注意,你的所为不就是畜生相食吗?算不定吃到菩萨肉了,你觉得好吃,这些账都会记下来的。所以菩萨道之难行,有时候真是不敢看经典,我们哪里能算学佛?就算刚才讲的那位法师,如果蟒蛇来舔你,你定得了吗?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在家人学佛是在五欲境界中修行,维摩居士比喻是在火中生莲。火里不会长莲花,莲花是生在水中的,这是代表修持功夫,密宗就有火中生莲的特殊修法。世上五欲都是火,尤其是人欲的笑视交抱触(小五欲),代表男女之欲,更是火。宋代的名儒朱熹,他对后代的文化影响非常大,宋元明的读书人,一定要根据他的注释作文章,否则考不上功名。但是我对朱熹的评价是正反面各一半,在我的《论语别裁》中,好多地方反对他的注解,虽然不好意思痛骂。他对中国文化究竟是功还是过,是个问题,他个人的品德当然很好,这我是佩服的。他当年有个年长的朋友下放到岭南,多年之后得到平反回来,却娶了个年轻女子,朱熹很不以为然,写了首诗送给朋友:

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梨涡倍有情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这首诗我们在前面也引用过,要注意的是后面两句,「欲」这一关难过啊!欲不单是男女之欲而已,譬如, 色欲和情欲就不同,色欲是看到异性受吸引,但是这个色,什么才是漂亮是没有标准的。情欲比色欲严重,情欲不是被色引起,是由感情引起的。色欲难了,但相对还比较容易了,修持功夫够了,就可以了色欲,可是情欲是更难了。

我们生命在欲界中,在欲界中修行,就是在五欲中修。五欲就是火坑,在火坑中修行谈何容易!「几人到此误平生」,不止男女之欲,各种引诱你起烦恼、起贪嗔痴的,没有哪一样不是欲。即使修道人贪图山林清静环境修道,也是欲,因为离开清静就不行了。欲让你贪着清静,到了执迷,非这个不可,已经是痴了,到了闹市就起了厌恶之心,又犯了嗔了。

但是如果五欲当中都不敢去,五欲的关都过不去,你修什么大乘佛法?维摩居士讲,大乘菩萨要「示受于五欲」,他自己是现居士身,与五欲接触,「亦复现行禅」,可是在五欲中也示现给世人看,他还能在其中修行得定。五欲中到处是魔境界,大乘菩萨在五欲中修行,不但没有被魔住,反而磨到了魔,「令魔心愦乱」。魔的心都乱了,「不能得其便」,起不了魔障。

这里问题来了,魔还会心乱吗?魔的心理本来是乱的,所以扰乱别人也扰乱自己。给人家烦恼痛苦,也给自己烦恼痛苦的就是魔。但是行菩萨道的人却可以成为魔之魔,能作魔之魔的,就是佛。所以这里没有明确的讲,就是魔佛一体。禅宗祖师常批评弟子只能成佛,不能成魔。所以只能作二乘道的善知识,不足以作大乘道的善知识。大乘菩萨是既能成佛又能成魔,魔佛道中都是他的莲花世界,这才是菩提道的正果。

了解这个道理,就晓得真正大乘道是要在五浊世界、五欲中去修,面对现实地去修。而且面对现实连跳出来都不用,如果还要跳,就已经不是大乘菩萨了,大乘菩萨就坐在五欲当中,把它变成净土。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这是跟着上面的一句,赞叹大乘菩萨在五欲中修行成就。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真正大乘菩萨,如不在五欲中修,绝对不会成就的。这其中的道理,需要专题研究,我们在此就不再发挥了。你们有些人,或者马上会想到密宗的双身修法,那还不是这个,双身修法只是低层欲界中的修法。还有高层欲界的修法,修到欲念能够化,化不是离,化出来了才是火中生莲华,这是《维摩诘经》的比方。

这几年受西藏密教流行的影响,有些同学修习密宗,就跑来问我关于拙火的事。拙火是由瑜珈翻译来的,拙就是笨,拙火就是笨火。那是不是还有个灵火?不是的,我们生命本身有一股力量,拙火是在我们这个肉身报体上的力量,它一辈子没有发动,人死了就没有了,所以说它笨拙。瑜珈有时画一条灵蛇,潜伏盘据在我们身体的海底轮,没有经过修持,这灵蛇永远不发动。瑜珈术形容它是条蛇,不是真有条蛇在身上,所以也有翻译成灵能,这比较进步。灵能一发动,非得定不可。你们学密宗的想打开身上三脉七轮,灵能不发动是打不开的。学禅的人开悟的话,心轮就开了。心轮有八条粗脉,细的不算,所以说心轮是八叶莲花。悟道了就意解心开,或说是脉解心开。悟道了一定灵能发动,中脉通了。又一种翻译叫灵力,那更好。一边翻成拙,另一边翻成灵,只是译法不同,因为密宗流行,就把大家搞胡涂了。但是我讲的这种密宗还不是黄教、红教、花教,所谓甘珠派、宁玛派这些。

那么这拙火、灵力、灵能,在我们的修持上也有吗?绝对有的。那么密宗不同于显教吗?绝对相同,否则不叫佛法了。那拙火在显教叫什么?就是四加行的暖,得暖。修密宗的认为拙火发动了,丹田之下海底之上,就应该发烫了吧?很多人来到我这里,态度傲慢,说自己拙火已发动了,我只笑笑说好。这个好不是赞许,是我不下论断的回答方式。后来有位委员身份的多年老友,告诉我也修习密宗,拙火发了,下腹暖暖的,颇为自得。因为他是老友,我只好直说,这是病,不是真拙火,要他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他一听大为光火,但是最后果然病发,全身发热,医生均检查不出病因,只好来问我究竟是什么病,我说是骨蒸。他怕热,到了最冷天的时候,连一条薄的被单也盖不住,换了别人,那一定吹牛功夫有多好了。

真正的拙火发动得暖是什么呢?就是三昧真火。什么是真火?这就要教理通达才行。《楞严经》告诉过你:「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起徧世间,宁有方所。」它没有固定的位置,你一定说它在丹田之下就完了。等于常有人来问我气脉的事,我不胜其烦,身体好像是个皮袋,里面都通的,外表有九个孔。你吸口气下去,能说这口气停在皮袋的中间吗?你给橡皮球打气,能控制气只停在皮球中心吗?能做得到吗?气进去了是周徧的,如果你感到丹田那边聚成一块,对不起,很可能有肠癌!三昧真火也是如此,火也只是形容词。你愈是念头空了,三昧真火愈发得起来。发起来如何呢?寒暑不侵,冷了不怕,热了也不怕。这是真的,是生命的本能,这是三昧火。

真火就不同了,真火发起来有没有发热的火光呢?有,你定力够了,到四禅八定成就了,到了那一天,与世界的因缘尽了,像经典写的一些大阿罗汉,要走时一定,自己发起三昧真火把身体烧化掉。后世人何以做不到呢?这就要说到了大乘佛法兴起后,大家不在四禅八定切实下功夫,所以三昧真火发不起来。

在教理上说四加行的「暖」,是把烦恼习气转化了,也通。但是按实际修持功夫来讲,暖是三昧真火发起了。怕热,发烧都不是的。我这是很诚恳地告诉诸位,但我是一介凡夫,只是把所知有限的道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贡献出来。你平时单独找我谈这些,我实在没有时间一一答复这些闲话,今天讲到火中生莲,顺便一提。

定力够了,四大就能转了,到那时灵明之中因缘熟了,要走了,念头一动,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在空性中一念起,四大的火大一加强,就走了,哪里还需要送去火葬。

所以火中生莲的境界确实是有的,要真做到了空,真空生妙有,四禅八定功夫到了才有。我很注重四禅八定,不要尽是参话头,玩弄机锋转语,不管你走佛法什么宗派,没有禅定基础,什么也不用谈。你到了这境界,岂止生莲而已,观想虚空法界都是莲花。而且不止是意识的观想,而是阿赖耶识的动念,那就变成事实了,真可以让一切众生都看到莲花充满虚空,那是风大的功能。你去学密宗,就是学死了也得不到密诀,我把密诀告诉你,是心风得自在,心息得自在者,一念观想就成真实。你再问,怎么样能心风得自在?我只好说,等哪一天我怎么怎么了再告诉你吧,不要着急。你们有几位学密宗的小青年,要特别注意我这几句话,不要去盲目乱练了!

维摩居士说,「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他说火中生莲华是希有,而不是没有。所以语带双关的说「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在欲的境界里修禅定,也是同样地希有难得。

「或现作YIN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大乘菩萨化身示现为YIN女,就是在声色场所中的女性,以男女之欲引导好色之人,慢慢引导他入佛道。我们看《维摩诘经》很先进,这样提出来。《华严经》中也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一位菩萨,大善知识,就是YIN女。这个道理也是延续火中生莲华而来的,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大愿,「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段偈子也可以说成「应以YIN女身得度者,即现YIN女身而为说法」,也补充了《普门品》之不足,因为《普门品》只说了三十二应身,其实还有百千亿的无量应化。

读了这个偈子就明白,大乘菩萨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年轻的同学特别要注意,就是千万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众生。即使这个人现在或过去是YIN女,也不要看不起她。所以弥勒菩萨戒的第一条是「自赞毁他」,轻视人就犯了这条戒。我对同学们说过,真正的菩萨戒绝对禁傲慢,要绝对谦虚,因为谦虚到了极点,反而是无上的崇高。不轻视任何众生,这是何等的谦虚啊!这也就是菩萨道。不要因为学了佛法,就看这个行为不对,那个行为不合佛法,都看不惯,这就犯了根本戒,是没有资格学佛的。

我们看到别人做了世俗中认为是低下的工作,你怎么知道不是菩萨在火中生莲华,在度人?你轻视他,你就造了恶业。如果他不是,那更值得我们同情他的堕落,就更不应该轻视他。

前面这三个偈子是相连贯的。接下来的又是一转。

大乘菩萨的应化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佑利众生。」这是讲入世的,讲大乘菩萨的各种应化身不同,随处都是佛道。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在家世间法中,处处有菩萨境界的人,处处有菩萨修行的人,这同三十二应身是一样道理。「邑中主」是都邑地区的领导人,「商人导」,拿现在话说是资本家、企业家、或者是经济学者。「国师」是帝王之师,「大臣」是高级干部。所以菩萨到处都有,各行各业中都有。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前面四句偈子讲权位,这四句讲财势。大菩萨是要发财的,你们同学最好多发财,最好是像明朝大财主沈万三那么有钱,连开国皇帝朱元璋都会妒忌,说他富可敌国,不过他终究被朱元璋没收了财产,下放到云南饿死了。讲到这里,想起四十年前,我和我的袁老师意见不同就在这里。我老师认为,弘扬佛法还是要走传统的路子,要帝王、王者、大臣、居士发心,才可以振兴。我说时代不同了,今后文化和佛法的弘扬,要建立在平民基础上,推动的力量,不能也不是靠帝王或国家领导的权位,而是靠资本家的钱财。几十年下来,看起来好像还是我的意见对了。然后我还跟我老师提出另一个相反看法,在今后的社会,弘扬佛法不那么简单了,要真行菩萨道,就得一手拿佛经,另一手抓只老鼠。为什么抓老鼠?密宗的财神手中都抓着老鼠。要一手布施钱财,一手布施佛法,就是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才能弘扬得开。后世的年轻人学佛,是要有钱供给他才来,要不然他来学你这个干什么?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两个相等的力量,代表着未来众生的两个心理,他眼睛看着佛像,也看着后面的钞票。是啊!我看阿弥陀佛顶上有点红红的,好像就是这东西。所以要财法二施才能行,这也意味着未来浊世众生的业力之重,之可怕。这意见对不对,由诸位评断吧。

维摩居士在这里讲,真要弘法度众生,大菩萨有时现身成大富人,财法都平等布施,使贫穷的人受到帮助,劝导他们发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贡高在佛经上比较少见到,祖师的语录中常用。什么叫贡高?贡是形容词,同拱。贡高是自以为了不起。《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人要做到虚心实腹,这有好几层意思。依禅定功夫来说,虚心是没有杂念,头脑和心脏部位没有杂念。实腹是禅定三禅境界的气住脉停,道家所谓的三丹田充满(头脑是上丹田,心口是中丹田,小腹是下丹田)。另一个道理,思想空灵,只要饭吃得饱,没别的要求,这是凡夫的世间法。与虚心实腹相反的,是禅宗祖师骂人的话「空腹高心」,说人气往上提,思想不定,多心怀疑,搬弄是非,心气浮在上面,三丹田空空的,定不住。

我慢,憍和慢是佛学名词,佛经的原文是「憍」,后世用的「骄」是将错就错,憍是心憍,同马没有关系。憍是人眼睛往上望,目中无人。慢不同,是内心的傲慢,外表看不出来,尽管嘴上说人家好,内心觉得还是自己好。憍和慢两种不同,表现于外在的,外形的气势态度是憍,而内在的是慢。读书要注意,为什么这里不说众生心憍慢,而说我心憍慢?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是一字不苟的,凡是憍慢的人一定是我见重,所以是我心憍慢。

如果有贡高我慢的人,菩萨要教化他,就现金刚大士之身,威摄憍慢的人,使他回心无上道,这是逆化而不是顺化的手段。这就想到中国历史中有许多侠义之人,孔子没有说他们,但司马迁写《史记》,特别为他们列传,非常之推崇。侠客不是太保流氓,用刀子捅人,这不是侠客行为。因为天下有许多事情,道德解决不了,法律解决不了,阿弥陀佛没得办法,观世音菩萨来也只好掉眼泪。只有侠客来了,格老子,我拳头大,你这种作法我就拿下你的脑袋。好了,问题解决了。

「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这也是侠义道,同前面两个偈子连成一气。布施有三种,财施,是外布施;法施,是内布施;无畏布施,没有几人做得到,就是这里所说的无畏。你要做无畏布施,自己先要有大乘菩萨的气派,有些同学听到个鬼字,就吓得比老鼠还不如,你怎么布施无畏啊?

我们讲这个长偈已经很久了,现在再重提一下,《维摩诘经》的中心是讲大乘佛法不离世间,不论出世、入世,在家、出家,只有一乘道,没有三乘,也没有五乘。《法华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所谓的三乘或五乘的分法,都是方便的法门。《华严经》把这些道理说得更完备。这个偈子所讲的是全套的佛法,如何不离世间修行,直到出世间的成就。现在继续下去。

「或现离YIN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一般人学佛学道,最有兴趣的就是神通,因此很多人得了神经。还有的人搞成一脸乌气,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了什么,以为这就是神通,都不是的。但这些事有没有灵呢?有时有的。小事非常灵,大事保证不准,因为非正神通也。神通的生起有修通、报通、依通、鬼通、妖通五种。因为修行做功夫,走戒定慧的路子而得的神通是修通。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行,这一生生来就带来的神通是报通。

你们年轻人接触的人不多,我有三句口号,是把古人的两句加上一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做到了或许对人生能有些了解。因此我各种朋友很多,我的一生像是接待员,专门陪人谈话,那很痛苦的,躲人也躲不开。有时烦起来溜到一个地方关门不见客,不到三个月,又是宾客盈门。譬如我刚来台湾时,住在基隆的一间旅馆中,昼夜不出房门一步,三个月下来,我房间的房门昼夜都是开的,访客不断。

我因为交友多了,看得人多。有位前辈的画家朋友,他天生是鬼眼通,他不用翻什么眼珠、瞇眼睛的怪相,随时可以看见鬼。他说鬼有什么稀奇?走在街上到处都是,有时还从我们的肚子穿过去,愈闹热的地方鬼愈多,冷静的地方反而少。我们跟他去别人家中作客时,就先警告他不要乱看,他如果老朝着那边看,那边一定有东西。有时他还会讲,这个穿着清朝的衣服,那个大概是这家人的祖先,还坐在客厅中。你说听了能不让人毛骨悚然?不过他有一个好处,那时躲日本人空袭,我们就跟着他躲,他看到哪边无头鬼多了,那边就可能会落炸弹。只要跟着他跑就没事。他虽不研究佛学,讲鬼的情形和佛经上说的一样。这就是报通。

另外有一位过去的朋友,他曾经是个军阀,后来当过省主席、总司令,地位很高。他有一次悄悄告诉我,眼通是真有其事的,他自小就可以看见空中有很多人在走路,而且空中的人很少穿现代的服装,脚下也不是踩着云。但是他到了结婚那一天就看不见了,这就是问题,所以修通要由修行戒定慧而来,YIN是破戒的。

鬼通是有灵鬼附在有鬼通的人的意识上,而他自己不知道,还自以为是得了道。这一类的人很多,我有一位老朋友,他什么都会,听到哪里有人看相有神通的,他就去看。如果说的都对,他就心中念「唵嘛呢叭咪吽」,那人就实时不灵了,只好对他说,老先生,我不看你了。这就是鬼通。

妖是佛经上称非人之类,无色无相。他附在人身上就是妖通,妖通比鬼通的力量大,但都靠不住,你不要信。

真神通是诸佛菩萨、大阿罗汉明心见性之后,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是大智慧的成就。

神通的种类有五种,是佛法与外道都有的共法。五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论练任何功夫,得定了,或者会得一通,最高的可以得五通。通从定发,你不要认为打坐就是定,打坐是准备修定的基础。有了天眼通之后,天耳通就跟着来了。天眼通和天耳通是一种,他心通和宿命通又是一种。有他心通的人,你心里在想什么他都知道,而且不止你一个人,好几个人的念头他都知道。再高层次的神通,连佛在说法都听到,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已经悟道了,这和悟道是两回事。宿命通是前生的事都了解,知道自己这一世是什么因果而成为这样子的。

我朋友当中有宿命通的也有好几位,有一位老前辈朋友生于清朝末年,文章学问都好,也写得一笔欧体字。我们都只知道他前生是宋朝欧阳修,但是他说自己这一生的前生最差,是一条狗。不过只作了两个月的狗,他就自己生气,气死了。他还说,变狗的时候看到大便都觉得是香的,挺诱惑的。

神足通是最难的,你们看的《密勒日巴尊者传》,过去翻成《木讷记》,因为密勒日巴祖师就是木讷祖师,既翻了音,又形容他老实诚恳的样子。密勒日巴最后修成了不是在空中飞吗?这就是神足通。

佛法除了这五通还有一个第六通:漏尽通,这是不共法,外道可以修成五通仙人,但无法修到漏尽通,如果修到了,他就证得大阿罗汉果了。漏尽通是六根不漏,不来也不去,见思惑烦恼顿断,一念不生,念念无生,是智慧的成就,就是悟道。

修五通的第一要求是离欲,所以比丘、比丘尼戒第一条要戒YIN。广义的欲包括一切的贪嗔痴,狭义的欲只两样东西:饮食、男女。孔子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界众生的生命就这么来的。告子也说:「食色性也」。要想得定,必须从生命起头的饮食男女而来,如何能在欲中离欲?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如「火中生莲」,是很难的。因此在家修行就特别难,要加好几倍的功力才行。

真想修到五神通,除了要修到戒定现前,还要修到慈。守戒很严,如果没有慈心配合,还不是戒。为什么?戒律讲求规规矩矩,持戒的人,看人家不严谨,往往就会动嗔念。讲道德的人往往嗔心重,把善恶是非分得很清楚,其实是大嗔心。你说那不要分别善恶是非好了,那又成了大胡涂蛋、大痴人。所以得定必须持戒,而持戒必须配上慈忍,定力成就才能证得五通。这还没有证得菩提,因为神通不是道。所以菩萨戒不准表现神通。除非他马上要走了,那可以玩一下神通,给世界上的人见识一下,证明佛法是真的。为什么不准现神通呢?因为会把众生搞迷糊了,以为神通是道。神通最容易迷人,等于我们迷上了钞票,以为钞票就是财富。金钱只是财富的一种工具,真正的富有并不在钱多。

所以,有了五神通,是非善恶太清楚而没有慈忍,不能容众,就会成为阿修罗,天人都作不成。阿修罗就是嗔心重,就是魔。男的阿修罗嗔心重,女的阿修罗痴念重,情痴得要死。不过也不要看不起阿修罗,阿修罗还是很有福报的,他和天人一个是仁慈和蔼,一个是嗔心痴念重。天、阿修罗、人还算是上三道,佛教有许多护法的大神,都是阿修罗,他也不是一天到晚发脾气,有时是很有善心的。你得罪他,他就发脾气了。可是菩萨不同,不论你对他如何,他始终都是好好对你。

所以维摩居士教化人,不是只用一种方式,是看人的根器而定。对于想成为五通仙人的,他就现离YIN欲相,以此开导众生,使他立于戒、忍、慈。忍辱不是说忍受侮辱,你不要曲解,我们在前面也说过了。你买了奖券不中奖,后悔白花了钱,就是不能忍辱。一切不如意就是辱。修定时起了妄念,能切断它就是忍。中国老话说「慧剑斩情丝」、「提得起,放得下」都是忍辱。

这一句偈子透露了一个消息,你想修神通的话,就要修戒、忍、慈,能离YIN欲得五神通正定,就成为仙道。仙道不容易的,修成了要去哪里,心念一动就去了。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帮忙别人就是供养。只供养佛菩萨,而不供养众生,也犯了戒,犯了拍马屁戒。学佛有这种心理就不对了。所以,看到有人需要帮忙,就现身作僮仆去帮忙。别人自然高兴,也可劝他学佛,是教育诱导的方法之一。我经常鼓励青年朋友去教书,真教育家要牺牲自己,是很痛苦的,与职业教书匠不一样。我难道不想在家睡觉,为什么到这里来和你们卖弄嘴皮子?就是因为这是个责任,不是针对任何一个人的责任,只要是应该做的,再累都要做。

「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行菩萨道的人,不论出家、在家,出世、入世都一样,看他的需要,引导他进入佛道。做好事也需要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要靠般若,要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很不容易,我们一般只讲方便,方便就是方法。度人就是教化人,你度人要使他到哪里去?是要影响他,要教化他人就要有善巧,要懂得方法,才使他能得到满足。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现在这长偈子快要到作结论的时候了。我们在上面讲了好几个礼拜,接下来的内容,是讲学佛就要这个样子,这个「道」不是菩提道,是讲各种原则。各种的道、各种的法门无量无边,大乘菩萨道所定的路,所应该做的事,是无边无涯,没有一定的范围。你说非要怎么样才是佛道,就已经不是佛法了,佛法是圆融无碍的。所以说「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

总而言之,学佛不是迷信,也不是修一切善法之功德。功德是修佛道必备的资粮,成就是由智慧而来。因此更具备无边无际的智能,要善巧应用各种的方法,才能使脱无数众生。

「假令一切佛,于无量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纵使让一切佛(还不是菩萨),经过无量劫数,赞叹一个大乘道的菩萨如何度人的功德,都是说不尽的。前天有位朋友打电话问我,他要送一份礼给泰国国王,准备了一尊名贵的观音菩萨像,但是又担心泰国是小乘佛教的国家,可能不合适。我说送观音菩萨在东南亚都是可以的,但是要他先数一下菩萨像有几只手,他先算十六只,后来再数一次,是十八只。我说,你搞错了,这应该是准提菩萨像,不是观音菩萨。我当时正在开会,没法和他细说。到了晚上,他到我家里,我正巧有一本刚买的五百罗汉像,就顺手交给他,用这个送泰王好了。再一想,这样的礼怕太薄了,就又找了一本中文的《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于恭维一下泰王是仁王。这样一配,刚好。

就是这么样的一桩小事,也要应用智能。学佛不要学成浆糊,整天昏头昏脑的诵经拜佛,那些只是佛法的加行而已。真正的佛法在世间,你讲话、作人、处世,没有哪一点不要用心,没有哪一点不要尽心而为,都要用到善巧方便。《维摩诘经》说「如是道无量」,你们每天念「法门无量誓愿学」,外道魔道你都应该要学、要会,你才能教化外道、教化魔。大乘菩萨道是不要走上一条窄路。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因此维摩居士讲了那么长的偈子,他下结论说,谁听了这样的道理,还不发菩提心的话,那真是不像人了。你写信给父母要自称不肖,千万不要写成不孝,那是父母亲去世了的人的自称。自称不肖是形容自己没有父母亲那么好,不配作他们子女之意。你写信给老师也可以自称不肖生。《维摩诘经》这里写不肖人,就是说不像人,那不像人像什么?就不用答了。这种人也是冥顽无智慧的可怜人,对他要起慈悲,并不是放弃他。

这个长偈到此结束,这是《维摩诘经》的中心所在,要多注意。另外,我讲这个《维摩诘经》拖得太长,乱七八糟的东西讲得很多,把修行和各方面的知识介绍给大家。现在趁这个机会回顾一下。

讲述《维摩诘经》回顾

《维摩诘经》是本很有意思的经典,很有意思这话不对,还不足以形容,应该说,这本经是真正的大乘佛法,是在世间法中成就的佛法。有两部佛经对中国的佛法影响最大,一部是《维摩诘经》,一部是《法华经》。后来的禅宗、密宗,都离不开这二部经的观点。

如果把《维摩诘经》当小说来看,它的编排次序也很有意思。开始是维摩居士生病了,佛很怀念他,要派人去探病。大弟子众没有一人敢去,这位居士很可怕,大弟子都挨过他的骂,每个人都被他刮过胡子,算不定连头都是他剃的。大菩萨们也怕兮兮不敢去,只有文殊菩萨勉强愿意代表佛去,因为他是七佛之师,地位同佛一样。这里要注意,维摩居士是在生病,你说一位得了道,有成就的人会不会生病?这是很严重的事。学佛是想了生老病死,结果,出家的释迦牟尼佛、在家的佛维摩居士,两人都不能离开病。故事由问病开始,既然还有病,就还有生死,这个重点要把握。

到了维摩居士方丈大小的房中,文殊菩萨带领的三万二千人,居然都进去了,然后见了面就谈生病。我们要研究,学佛有了成就的人,在这个物质世界会不会生病?一般学佛修道的人,第一个目的是祛病延年,口头上可能不承认,你也不用谦虚了,哪里不是这样?再就是想得神通,最好出国也不用飞机票,多半都是有这些目的。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有生命就有肉体,有肉体就有生老病死。学佛法就是学解脱,解脱生老病死的束缚。问病的这一段,就是在反复讨论这个严重的问题。

讨论了半天,这三万二千人站着,听文殊菩萨同维摩居士讨论,这位居士可是半躺在床上,可能说了五六个钟头都不止了。维摩居士就同另外一个世界借座位,那个世界的座位有八万四千由旬那么高。维摩居士一下子弄了三万二千张这样大的座位,到他的房间来,居然也都容纳进来了。可是众人之中的大阿罗汉们,包括神通广大的目连尊者,却因为座位太高了,跳都跳不上去。后来维摩居士教他们一个方法,就坐上去了,这是为什么?又是一个话头。

大家坐上去了,就讲如何修行自心,对付自己的思想情感烦恼。这是修行第一步,大家打坐念佛最感烦恼的,就是此心不能安。维摩居士透过对答的方式,把这个问题交待了。这一段就是不可思议品。

正讲到不可思议精彩的地方,维摩居士家中有一位天女现身,散下天花供养大家。花落在这些罗汉们的身上就黏住了,可是花在菩萨身上就黏不住。这花代表着什么?虽然证到了阿罗汉,天花仍然黏身,因为结习未尽,习气业力的根根没有消灭(这也是现在有人争论带业往生,或是消业往生的问题),潜伏在那里,所以还不是真正的解脱。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我们普通人尽管学佛修行,这结习一点都没动,甚至更加重了,那个我见、见取见等等,更厉害,造业更重。这个道理没有参透,是不可能成功的。

由于天女的散花,引起了佛的出家大弟子舍利弗(他就是《心经》中的主角)和天女的对话,他问天女来到维摩居士的家中有多久了。天女就告诉他无始无终的道理,不要问这个多久的问题。然后舍利弗问天女,既然有那么大的神通,为什么不变成男人?天女抓到机会了,舍利弗因为是小乘罗汉,还有分别心,还有男女相之别。因此,天女当场把舍利弗变成了女人,自己变成了舍利弗。这个又是佛法的大问题,自性到底有没有男女老幼之相?解脱了生病问题、生死问题,现在还有个两性男女老幼的身相,要如何解脱,才能说是得道。

这还没有完,故事发展到此,大家还没有吃饭,可能连茶都没喝到一杯。你们各位听了肚子饿吗?我们讲《维摩诘经》都有半年多了,经中的各人还是饿着肚子在听。这其中高潮迭起,维摩居士和天女先后现了神通,跟着维摩居士又说了个长偈,下面又是一个重点来了,但还不是高潮,高潮等到吃饭时再来。

接下来的重点是不二法门。不论是佛法还是世间法,道只有一个,没有两个。只有表达的方式不同,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对于外道或其它的宗教,不要轻视人家,排斥人家。只要是教人为善的,都有可取之处。只能说每人的机遇、理解、需求不同,说不定人家将来的成就,超越你这自称学佛的呢。所以,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众生,真理只有一个,现在就开始讲入不二法门品。

-------------------------------------------------------------------------------------------------------------------

扩展阅读:

南怀瑾佛教文集

南怀瑾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前五篇文章

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现观庄严论颂词

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第一品 遍智(索达

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第二品 道智(索达

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第三品 基智(索达

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第四品 正等加行(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起烦恼你还有救,起颠倒的话,你就没救了!

教言汇集 四法宝鬘论

教言汇集 修心七要

教言汇集 沙弥五十颂

教言汇集 水木格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