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南怀瑾: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方便品第二 |
 
有辩才有神通方便度人 六度波罗蜜成就 在家身出家心行为美 维摩居士成就的功德 居士病了 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 如何成就佛身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殖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正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YIN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是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病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方便」这两个字不要随便看过去了,你们学佛的同学答一下:方便波罗蜜是十波罗蜜中的第几波罗蜜?是第七波罗蜜!这就是打你们一香板,连这个佛学基础知识都没有。所以方便是修菩萨道的一个法门,是但登彼岸的一个法门,不是要你让让路的方便。方便是一个大法门,十波罗蜜中的一条大路。现在《维摩诘经》告诉你方便波罗蜜,你看这一品中包含着什么,你就了解方便波罗蜜,这就是话头了。普通看经以为文字都懂了,其实一点都不懂。 前面是由释迦牟尼佛演出的序幕,这一场戏的真正主角是在家佛维摩居士。佛是教主,必须现出家身。在家的也可以成佛,这就是佛法的方便法门。这一品是《维摩诘经》全经的关键所在。现在方便品正式推出,维摩居士出场了。 有辩才 有神通 方便度人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这里赞叹形容维摩居士的每一句话都要注意,都是我们学佛的方法,都是方便波罗蜜。维摩居士,「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在过去生乃至当时,已曾经供养不晓得多少佛。 「深殖善本」,这里用的是繁殖的殖,而不是种植的植,是说维摩居士多生多世做善事,深深的繁殖,不是只做一件,否则就该用木字边的植了。 「得无生忍」,悟了无生法忍,是八地以上的菩萨。 「辩才无碍」,不是说人很会讲话会强辩,而是什么问题都解答得了。为什么他能辩才无碍呢?因为多生多世修得口业清净。其实他的口业修法正如禅宗祖师讲的:「言满天下无口过」。即使骂人也是功德,不是过错,因为出发点是慈悲喜舍。同样的话,他说的人家会信;同样的话,他说的就有份量:同样的事,他说了就可以定案。如果这一生没有辩才无碍,要深自反省,是生生世世没有口业清净,老是批评人家,刺激别人,不讲好话,怎么会有好果报?更不要说辩才无碍了,以世间法来说,要找有演讲天才的学生都没有。现在的歌星或是播音员,他的声音悦耳都是前生的善因得的善果。有人相貌虽不是很好,但是声音好就盖过了一切外相的不足。 「游戏神通」,神通已经很难了,他能游戏神通。什么是游戏神通呢?六神通的前五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是共法,魔道外道都有的。第六通的漏尽通是佛法的不共法,是魔道外道所没有的。游戏神通,是具足所有的大小乘魔道外道神通,可以游戏自在。游戏神通第二个意义是,这位大菩萨活在这个世界是来玩玩的,随时可以走。 「逮诸总持」,佛经讲咒语也叫总持,因为咒语包含了一切意义。总持的真正意义是一切的总纲,总是涵盖一切的意思,维摩居士已经成就了一切总持。 「获无所畏,降魔劳怨」,比丘有怖魔之意,破掉烦恼、生死等魔,证得无所畏的阿罗汉果。有些比丘说法不能圆融,而大阿罗汉、大菩萨,因为生死烦恼之魔已经破除了,说一切佛法得无所畏,大小乘佛法、所谓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世法出世法、外道法、魔法,无所不通。所以在魔道外道中说法无所畏,能够降伏世间的尘劳烦恼魔。你觉得作人作得很累,因为没有到达菩萨境界,不能降伏尘劳。自觉对人万分慈悲,却换来以怨报德,而生恼怒。菩萨若不能降魔劳怨,就不能停留在这个世界上游戏。到这里有个问题你们参一下,维摩居士能够降魔劳怨,为什么不能降伏病魔? 「入深法门,善于智度」,大乘佛法的不共法注重的是智慧的成就,就是智度,不是普通人所追求的神通或者是禅定。世人以为佛法的究竟是共法的神通,那是绝对错误的。要得到智慧的成就,就要懂得入深法门,不是浅薄地懂了几个佛学名词,看懂了一些经典的文字,就可以了,而是要拿身心来求证,深入又深入。入深法门与善于智度是互为因果的。 「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我们学佛都晓得先要让大愿,惯用的第一个大愿是慈悲,可是不但普通人很少有慈悲的,就是学佛的人也很少有真慈悲的,都只是有限度的,以自我为主的一点轻微的同情心而已,而且时间也是很短暂的。真正能有大慈大悲心的愿和行的人,他不成就也已到了成就的边缘。我们观察不只是佛教界,任何宗教或学术界,有了地位或学问的人,他的行为跟他的思想往往差得很远,乃至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人。这原因就在于不能通达方便,没有方法,不学无术。 话说回来,我们年纪大了,看的各种人多了,就了解这很不容易。宋朝有位大臣寇准,权倾一时,官拜宰相,有次问一位好朋友对自己的评价,朋友劝寇准回去读《汉书》的霍光传,他回去翻《汉书》,原来史书对霍光的评语是不学无术,寇准才知道被朋友骂了。不学无术的术,就是方便。我们年轻时常爱批评别人是不学无术,现在年纪大了,觉得不学无术的人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不学而有术的人,这是我几十年的经验。有人自己没有能力,做事没有条理,一朝当权或做一件事情,耽误别人更大,你说不可怕吗?佛家有句话说:「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一味的讲求慈悲和方便,如果没有智慧,就反而出问题。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是非常难的。这两句话也是互为因果的。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除了已经成佛得他心通的人外,一般人不能明白众生心里的思想和方向。但是就算你能明白,也不能度了每一个,有些众生心中业力的关系,绝不是这一生能成就的。这一生能让他种一些善根已经很了不起了,要想即生成就,谈何容易。所以要度人,首先要能明了众生心之所趣。 「又能分别诸根利钝」,有利根器的人是多生累积修持功德来的,这种人反应敏捷,看到烟就晓得有火,就是禅宗祖师讲的:「良马见鞭影而驰」。众生根器利钝的差别与心理的趣向一样,利根的人心理趣向非常坚决,反应灵敏。孔子再三赞叹他的学生颜回,《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问另一个高足子贡,要他自己同颜回比较,子贡回答说无法比,颜回闻一而知十,自己闻一而知二,孔子听了就说,不只你不如他,连我也不如他啊!从这里可以看见,众生根器的利钝可以差得很远。历史上的张良,所以辅助刘邦而不去帮项羽,就是因为他看出来刘邦是利根,脚在桌子下一碰他,刘邦马上就会意了。今天讲教育,真的教育家必须看出来学生能领受的程度,甚至于他的性向所趣。现在西方教育很注重小孩子的性向,其实中国三千年前已经知道了。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这里说维摩居士实际上早已悟道成佛,久远以来对于佛的菩提大道早已经纯熟了,因此「决定大乘」,决定走大乘道路线。我常跟与我平辈的和尚说笑,不要和居士争,他们听了都笑,心里明白,你看,每天拜的诸位菩萨都是居士身,观音、文殊、普贤、弥勒都是。弥勒的本像不是大肚子的,那是中国塑的布袋和尚像,是弥勒的化身。只有地藏王菩萨一位是出家菩萨。大乘道是不限于出家在家的。大乘的菩萨道简单的说有八个字,永远都做不到的:「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能做到了就是决定大乘,决不退转的。 现在演绎什么是大乘道的基本道理,就是「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离。」大乘道做所有事情要再三思量,这是大乘与小乘不一样的地方,小乘人动辄想无念,求空,不求思量,万事怕啰嗦,山里头打坐最好,不敢用思想;大智度的成就是能善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一切用心而菩提正道没有动过妄念,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所以是大乘道的人能善思量,不是情感的冲动,喜怒哀乐都自智慧发出。但是他的内心是「住佛威仪,心大如海」,就是佛境界,就是现生的佛,他的心量之大,包容万象。而且十方诸佛都向他求教,他的学生,欲界天的天主帝释天,色界初禅天的天主大梵天,人世间的帝王领袖,以及三界天人都尊敬他。因为要度人,以变化神通的方便,现普通人一样的身像,不是从石头里跳出来或者是莲花里生出来,为的是与众生亲近,否则众生不会修道了,以为成佛的人必须是天生的。所以维摩居士以善方便居住在毘耶离。 (此时南师忽对某同学说:某某人,你在干什么?不要装模作样,放松!休息!很轻松地学佛作人就好了。听到没有?对了,笑了就好了,一个人每天笑几次多好!不信试试看,躺下来休息,躺下来听,不要打坐了,知道吗?去后面躺下来。) 六度波罗蜜成就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维摩居士资财无量,财富多得不得了,没有限度,像是有个中国的聚宝盆似的。明朝初年首富沈万三,据说就有个聚宝盆,朱元璋建都南京,沈万三财富的力量很大,出钱修了三分之一的城。后来朱元璋要杀他,他被佛教人士称为马如来的马皇后所救,财产没收,流放边疆。朱元璋的脾气真坏,我现在发现很多学佛的人脾气坏,包括我在内。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变本加厉,不知杀了多少人!讲到维摩居士「资财无量,摄诸贫民」,一切的穷人都救济,这是他布施的功德。 「奉戒清净,摄诸毁禁」,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是他奉守一切在家出家戒律,不会犯戒。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最高的忍辱修养,调伏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忍辱而没有嗔恨心,轻微的怒是恚,再重的就是发怒、真正重的就是嗔,也就是恨心了。有嗔恨心的人可能会堕入畜生道,因为他所有的神经肌肉都带一种恨意,很严重的。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我们学佛的榜样就是如此,昼夜都在大精进,随时都在努力,对自己不松懈,.没有懒惰怠慢。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他的心永远在禅定的境界中,寂灭清净,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乱。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这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他智慧力之高,对无量法门有决定性的判断力,无智的人到了他这里都变得有智慧了。 上面这一路经文讲的就是六波罗蜜门,原文说:「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就是布施的意思。因为经典讲究文学的境界,两句一对排下来,很美。所以看《维摩诘经》,文字好像都懂了,观念都没搞清楚,中文程度不好,佛经禅学都看不懂。如果加一句,成为「资财无量,摄诸贫民,是布施也」,就清楚明白了。 大乘道为什么讲六波罗蜜?是为了这六个大方向的成就。因为布施,可以摄诸穷苦的人,免除他们穷困的痛苦,这就是度人。因为维摩居士资财无量,可以救助世上的穷苦人;因为他持戒的成就,影响了旁人不犯罪;因为他能忍辱,不会发脾气生嗔恨心;因为他修精进,就不懈怠不马虎;因为修禅定,心没有散乱;因为修般若成就,对天上天下一切事无所不知。学佛学六度,为的就是这个,不是空口说白话。下面是我们在家居士要学的榜样。 在家身出家心行为美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白衣是代表平民的意思,是相对于做官或出家的人而言,中国的出家人穿缁衣,是染了不漂亮颜色的布。我有时写信给出家人,具名的地方就写白衣,就代表我是在家俗人,因为我也不好自称是他的弟子。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能够奉守出家人的一切戒律的行为,心是出家的。 「虽处居家,不着三界」,虽然表现是在家人,心已经跳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一切不执着。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虽然与在家人一样,有太太和孩子,可是一直修的是清净行。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本身有许多眷属围绕,像是父母、妻子、朋友、学生等等都算,可是他的修行境界是不会留恋这些的,已经超越了。好像我跟老朋友说,儿女大了,就不要再牵挂了,互不相欠,也不要指望儿女回报,否则你下辈子可能变成儿女的儿女来还债。也有朋友为儿女不肖而愁,我便劝他们看开些,社会上年轻人一定有好有坏,不可能个个都好,也不要要求自己的子女一定全都是好的,总要分担一些吧!自己家里样样都要好的,不是菩萨道。别人的苦难我们挑一些,这也是回向。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常有些人向我说某某女士已经学佛了还打扮那么浓。我就说,这有什么奇怪?难道学了佛就不顾形像,使一切众生不愿亲近你吗?你看观世音菩萨打扮得多好看,头上挂的,手上拿的,都满了。菩萨要相好严身,不要使人讨厌,并不是为了漂亮。维摩居士也带珠宝,不是为了诱惑人,是要庄严这个色身。我们人的色身太脏了,把皮剥下来里面又脏又臭!所以要庄严色身,但是心里不要执着。 普通凡夫打扮都是为别人看的,汉武帝有一个爱妃生重病,武帝去看她,这妃子硬是把脸遮起来不给武帝看,侍女问这妃子为什么,她就说皇上宠爱自己,是因为爱自己的容貌美丽,如果把病容给皇上看了,不但自己要失宠,连自己的家人往后都会失去照顾,就是这个道理。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在家人当然要吃要喝,但是一切的饮食营养是为了自己得道用,如果吃了反而妨碍自己学道就不吃了。 「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维摩居士也进出赌场,也下棋,也去娱乐场所,但是他去这些地方是为了方便教化度人,在那个场合仍然还在布施持戒。这不是你们所做的,尤其你们出家人,要懂这道理。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学了一切外道,同外道都有来往,但是以佛法的正信教化人。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世典是世间一切学问,他没有不会的,但是他真正的中心是修佛法,是大乘道的居士行为。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因此维摩居士到任何场所都最受到尊敬,受人供养。另一个意思也可以说,维摩居士自己对待一切众生,都是以最尊敬的心,没有看不起任何人,都是在以法供养。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他坚持走正佛法,毫不马虎,就是我常说的:宁可将身下地狱,不把佛法当人情。一讲到佛法,毫不客气,没有人情讲的,不对就是不对。同学在这里常挨我的骂,但是一旦离开这里了,偶尔回来,我会客客气气地当他是客人。不论是什么人,真是学佛法的,我尊敬你供养你,若是冒充的,决不理你。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维摩居士也做生意噢!一切谋生的事业都来,所以养了那么多人,像宝积菩萨这些人,不做生意,钱哪里来?谐,是描写他谈笑轻松和谐的样子。偶,是什么都来。但是赚了钱也不会高兴,都是为众生赚的。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他外出游玩,随时随地都在做利益别人的事,到了哪里,哪里就沾他的光了。俗话说「龙行一步,百草沾恩」,就是这个意思。 「入治正法,救护一切」,他在所住的毘耶离城等于是当地的主席,尽量爱护犯错的人,重的罚减轻,轻的罚取销。如果居士从政或者执法的话,要有智慧,但是不能一味的慈悲,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到了学术团体,他会用种种的方法,引导人走入佛法的大乘道。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到了幼儿园小学,会用诱导的教育教导不懂事的孩子们。 「入诸YIN舍,示欲之过」,他连妓女院都去,但是他在其中说法,使人解脱YIN欲。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他也去饮酒场所,有酒德,喝酒心不醉乱,因自己的清醒,能使酒徒不沈迷,能自救自拔。 这篇文章我就把它标题为维摩居士行为的美,你会怎么标题呢?你不要把这一段理解成了赞叹维摩居士的德行,真实这里每一条都是我们学大乘佛法要引为榜样、引以为鉴的。不然《维摩诘经》还是《维摩诘经》,你还是你。在家学佛戒律的榜样都在这里了,没有一点要你做个面有菜色婆婆妈妈的人。 像有些年轻人一来就要行跪拜礼,你有恭敬心一进门就看出来了,打个招呼就好了嘛!不须要来这个,害我还得跪着还礼。你规规矩矩学佛,好过跟我磕头。你成了佛我还来拜你。我一辈子不受人跪拜,因为我受八关斋戒,不坐高广大床,这都是沙弥戒、比丘戒的基本,不坐上位。我讲经白衣升座已是不应该了,所以我一定摆个佛像在前面。你们是拜佛不是拜我,这样一来有人来磕头我也不在乎了。 《维摩诘经》没有一点形式主义的味道,真正大乘道不用装起那个学道的样子,有的人一脸佛相,满口佛话,一身佛气,进了房间把空气都染污了,我最怕这种人。当然不只佛教徒如此,我看到这样的基督徒同样害怕。有一次有辆基督教的宣传车开到我家门口,讲了两个钟头还不停,我已经忍辱波罗蜜吃了好几个了,只好写张条子递出去,上面说;上帝曰不要骚扰别人的安宁。他看了只好把车开走了。人家问我递了什么条子,我说是道教张天师画的符,只有他懂我懂。所以,不要搞这么多形式,反而引人反感。 维摩居士成就的功德 上文都是在述说维摩居士的成就德行,道业是这样深。接着是说明维摩居士成就的功德。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佛法所谓的长者,在过去印度是四种姓之首婆罗门阶级中,年高德劭之人称为长者。后来佛教传入中国,长者居士要具备十种德行,年高、有学、有德、有道等等,才堪称长者,我们现在有时也依佛教的习惯,写信给前辈时尊称对方为长者。维摩居士即使在众多婆罗门阶级长者众中,也受长者们尊重,为长者们开导说教更高的出世法门。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这里的居士不是指长者居士,而是普通居士,是在家学佛的。维摩居士在居士众中受尊重,在家居士多半对世法、世间的因缘还有贪着,不能完全解脱。维摩居士对居士说法,可以断了居士的贪着习气。以下的叙述句子都差不多,我们就不详细讲了。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剎利是剎帝利,是印度的四种阶级之一,是帝王将相等人世间的统治者,仅次于婆罗门,释迦牟尼就出生于剎帝利阶级。好武功的人多半是不会忍辱的,无勇之人能忍让固然是很好的德性,但是可能只是窝囊,有勇而能忍才是真忍辱。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婆罗门是教士阶级,至今仍然存在。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王子是世子,研究历史深刻了就知道,愈是帝王家庭,富贵之家,就愈没有忠孝,愈是骨肉相残,古今中外皆然。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内官是太监,中国历史上也称黄门或中宫,佛教戒律中也有提到黄门,是非男非女之人。看中国历史就觉得内官力量之可怕,完全是变态心理。得势的内官连皇帝的性命,挑选继位的皇子,都捏在手里,外廷的大臣大将,一点办法也没有。看了《维摩诘经》可以了解,印度历史也一样。化正宫女是使后宫能够清净。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庶民是老百姓。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梵天是色界初禅天的天主,是得了定的,已经是有大修行的天人,他们有定而无最高的慧。维摩居士还是可以教诲他们般若胜慧,因为梵天仍然贪着色界天的境界,不能得般若胜慧解脱。天人也有欲望,例如爱干净是好色,艺术家爱美是好色,爱山水是好色,爱清净庄严也是好色,都落在色界中。如何是解脱?能做到爱山林清洁同猪圈厕所一样就解脱了。从前在四川我就碰过一位出家人,神通很大,只晓得大家管他叫疯师爷,他一辈子住在过去那种茅房厕所中,不垢不净,这就是解脱三界相;但是如果他是贪着厕所,那后果不得了,来世要变蛆虫。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帝释是欲界天的天主,就是中国所讲的玉皇大帝,不是大梵天,大梵天比玉皇大帝还要大。玉皇大帝生在欲界天中的三十三天,这不是第三十三层天的意思,而是那个天界的名称就叫做三十三天,是由三十三个区域组成的,勉强比方说等于是天上的联合国似的,玉皇大帝就是其中推举出来的天主。欲界和色界有何不同?欲界天的天人同我们一样,贪恋五欲之乐。大的五欲是色、声、香、味、触,小的五欲是笑、视、交、抱、触。欲界天人也有男女之欲,不过帝释天的孩子是由肩膀上生出来的,不像人世间孩子是向下生出来的。到了色界天,就没有欲了。据说如此,你修到那儿去求证吧! 大家做功夫,欲界这一关就过不去,精满不思YIN做不到,晚上会漏丹,天人都会漏的。宋朝朱熹写给朋友有首名诗,就是讲欲: 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梨涡倍有情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梨涡,就是酒窝,指美人而言。欲,最基本的一关是男女之欲,两性关系都是荷尔蒙在作怪,你要是能化掉这荷尔蒙,也不要谈修定通气脉,就成功了一半。过了这一关,到了色界的几关就比较容易。看各位修道,都是在二界关上徘徊,像跷跷板一样,醒了就上升,不醒就再下堕。作功夫修道,到了一定程度就像站在跷跷板上,难啊!道家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确有这样的次第。炼精化气做到了就精满不思YIN,气满了就不思食,神满就不思睡,都是确实的功夫。到了这样的程度,才能说基本上破了两性欲的这一关,只是身欲。还没破眼、耳、鼻、舌四个欲关呢!看了美丽的衣裳、秀丽的山水你还喜欢吗?喜欢就着欲了。舌是食欲,比身欲还难解脱。譬如这有一杯茶,茶叶要一万块钱一两,想喝一杯吗?这一念就可以把你的欲逗起来,饮食之欲难解脱啊! 你能解脱欲就超越欲界天去了色界天,可是在色界天还要求解脱。这里代大家提出个问题,你说欲、色这么难解脱,可是有的人不爱漂亮,是无欲无色了吗?还有的人,自己长得体面,可是偏偏爱上众人认为不漂亮又笨拙的人,原因何在?刚才说欲界是荷尔蒙在作怪,色界不是荷尔蒙在作怪,是神经在作怪。无色界呢?是感情的情在作怪,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情的原因。所以「乍睹梨涡倍有情」,碰到情,你一点办法没有。我积数十年之经验,很多男女同学告诉我,他们这一辈子决不谈情。我说,这个话好像是我前几辈子发过的愿,你碰到了个冤家,他不想你,你要想他。这就印证了红楼梦的话:「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聚头几时休」,这就是情。 欲界的天人还同我们一样有色身,到了色界的天人就没有肉身,只有光明的光身,若有若无。无色界的天人连光身都没有,但是这一念情还在。有再大的成就,父母、儿女、兄弟、男女的情不能断,是永远跳不出三界的。问题来了,既然断了情又何以称菩萨菩提萨埵呢?萨埵就是有情,一切诸佛有情。中国有句老话,「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菩萨度一切众生岂不是多情吗?他们是已经把情、欲化作慈悲。当然,从逻辑立场来讲,慈悲就是有情,但是佛菩萨的有情,是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的大有情。所以,诸佛菩萨都是我们的大情人,你念他们,他们就会念你,会加庇你。这个情就不是世俗的情,是真慈悲,爱一切众生。为什么要再三跟大家讲这个道理?要真求修证,根本就在这条路上,就在此处下刀子,这里病根拔除不了,解脱无望,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回到经文,所以维摩居士在帝释天教化天人,一切无常,不要贪恋欲。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护世是天神,庙里的四大金刚就是护世天神。是欲界天中层的四天王天的天神,我们这个地球世界就受他们的保护。譬如韦驮菩萨,相传就是四天王中南天门毘沙门天王的一名天将,他是在中国唐朝时始为人所知。当时有位禅师在终南山上坐禅,一时陷入昏沈跌下山崖,被护法天神托住而没摔死。禅师叩谢,请求天神现身。天神现身自称是韦驮,禅师把韦陀相貌描真绘下,才流传于世。在我们这一个贤劫中,一共会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出世的佛。韦驮菩萨是发了愿,将会是贤劫一千尊佛当中,最后一位出世的佛。 上面说了维摩居士成就的功德,无论他处在哪里,在哪一行里,都是第一流的圣者,都能够领导他人。他是我们在家出家的人学习大乘菩萨道的榜样,也是儒家所讲的「化民成俗」,教化民众而变成社会的一股风气。维摩居士不但做到对世间人「化民成俗」,还能教化天人。我常用一句俗话来说笑,人家问我多大岁数?我说「逢人大一岁」,地位呢?是「逢官高一级」,至于作人,则是「见人矮一辈」,作到了这样,就是维摩居士了。下面开始是进入《维摩诘经》的正题了。 居士病了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维摩居士修成功了前面所说的,以无量无数的方便法门,充分地利益一切众生。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但是维摩居士生病了。佛为了解脱生老病死而出家,以维摩居士这样一位居士如来,虽是古佛化身,成就如此之大,结果还是有病,这佛法怎么去学?不但维摩居士,连释迦牟尼佛到八十一岁入涅槃,寒风发背,生病而死。怎么寒风发背?佛年轻的时候在雪山修苦行六年,现在要你们打坐时身上披盖好,佛当年可没有这样的设备,所以成了宿疾。佛有一次这老毛病发了,叫弟弟阿难去化缘,要酥油来熬药。阿难去到维摩居士家里化缘,被维摩居士骂了一顿,本经后面会讲到。我们众生有病,为什么诸佛菩萨也不能离开病?这是个大问题,是个话头,要去参。 我们看佛经,佛与佛见面时会彼此问讯;「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可见,成了佛在现身时免不了病,也免不了度众生的烦恼。众生不容易度是当然的,有时度得佛都要生恼。有些同学写信问候我:「少病少恼否?」我看了真啼笑皆非,我又不是佛,你也不是佛。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因为维摩居士有病,消息传来,从国王到各界人士有好几千人,都去探视。那个时候整个印度没有多少人口,这么多人去看他,那是轰动了全国。可以看到维摩居士道德学识的威风之大。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对前来探病的众人,维摩居士以生病作机会教育、教化大众。 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维摩居士怎样说法呢?我们可以想象他躺在病床上,向来探病的人说,诸位,我们这个父母所生的肉身是不会永恒存在的,而且不坚固,脆弱,很快就会坏掉了,不要信赖这个身体。 由这句话我们反省一下,大家打坐修道搞气脉,求健康长寿,都是在信赖这个身体。以为是在修道,已经错了,非正见也。「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看看自己年轻时的照片,那个你、三年前的你、去年的你,早就死了。我们觉得活着,真实那个你一天一天都过去了。这个肉体的我,不是真我。 「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这个身体是痛苦的根本,这个身体是烦恼的根本。我们所有一切身心的痛苦,都是因为这个肉身而来。佛经上说过,我们一生当中所可能患的痛,以大类算,有四百零四种,因为地、水、火、风这四大,每一大所发生的痛,各有一百零一种。同样的意思,老子的表达是:「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他说,诸位,真有大智慧的人,不会怜惜爱护这个身体。失掉父亲叫无怙,失掉母亲叫无恃。这不是叫你自虐身体,而是不要姑息它。我们对身体愈不姑息,它愈健康,听起来很奇怪,但确实是如此。 接下来一段话,是维摩居士讲这个身体的,文字很好,如果把它当文学境界看过去就可惜了。这每句话都是方法,是修止观修密宗的观法!观就是上面讲的「明智」,把自己观察清楚。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我们这个身体,等于水面上浮聚了一堆的泡沫,我们的细胞、血液、血球堆拢一起,外面罩上一层皮,就成个人样。这层皮剥开来,泡沫一流走就完了。所以讲聚沫是真的,不是文学上的形容。「不可撮摩」,是捏不得,抓不住的。身体像泡沫,水泡不会持久,一下子就散掉了,就像文学上说的「百年一瞬」。中国文人的文章好,多因通了佛学的缘故。你能悟到佛学的境界,虽然写白话文,照样可以写得优美。 讲到一瞬,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字寒云,人家比他是曹操的儿子曹植,是个才子。当时他写了首诗 小院西风向晚晴嚣嚣恩怨未分明 南回寒雁掩孤月东去骄风动九城 驹隙留身争一瞬蛩声吹梦欲三更 山泉绕屋知深浅微念沧波感不平
「驹隙留身争一瞬,蛩声吹梦欲三更」,是讽喻父亲不要想当皇帝,不要争了,光阴似白驹过隙,人生一瞬即逝,不要再作梦了,夜都已到三更了。真是好诗,外表不像是佛法,真实里子有佛法,等于是引用了《维摩诘经》「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他作了另一首意境相同的好诗: 乍着吴棉强自胜古台荒栏一凭陵 波飞太液心无住云起魔崖梦欲胜 偶向远林闻怨笛独临虚室转明灯 剧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唉!不要讲诗了,贪恋诗词的文学境界就堕落到了色界、无色界里。我有时作作诗,一首接一首,正在陶醉,又意识到了,马上自我警惕,不要沈迷。文学也是情,堕不得。不过你不会文学,可不要抓住这一点来解嘲,要会而能解脱。你本来不会,根本没有绑住,解脱个什么!怕是文学家,恰恰堕在色界无色界的情里。实际上情也是欲,文人当然有欲,渐渐就会好名好胜,然后就「天下文章在三江,三江文章在我乡,我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跟我学文章」,这样我见就来了,欲望就生了。 学佛是起心动念都要检查,这是观的法门,一旦意识到自己对什么事情沈迷上瘾的时候,要实时甩掉,决不受它拖累。当年我下功夫练字,有老前辈看了夸我将来一定成为名家。我听了从此不练字,不要成了书法家反而被这竹管子、黑墨困住了。当年于右任一天到晚为人家写字,真是辛苦,就为了书法家这三个字,我才不上这个当呢! 但是这些你说不会也不行,要样样会,又样样解脱丢得掉,这才是佛法。样样不会,然后说自己是学空的,那是莫名其妙。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看得懂吗?这都是修观法,讲身体像火焰。你看某人气色好,红光满面,就是身体放的烟火,所以精神好,身体状态好。身心不健康,就没有光泽。这是怎么来的?从爱欲来的。咦!刚才不是还在讲爱欲不可取吗?男女爱欲是荷尔蒙来的,这点荷尔蒙能转化以后,就是密宗讲修气修脉修成了,肉身变成虹霓之身,就报身成就了。佛经上说佛在说法的时候面门放光,是真的,就是虹霓之身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反映,由不同的众生不同的眼睛,看到的色彩均不同。 所以「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观法。如果用普通的说法,是男女爱欲暴发,成为饥渴的状态,如果用定力和智慧把渴爱转化,将所有身上的荷尔蒙精气神转成真液下来,就如醍醍醐灌顶似的清凉,色身就转了。 佛在世时,很多人在佛的跟前只消半天甚至片刻功夫,就证果了。到我们后世的人,因为福报不够,虽然一心专修,恐怕也要十几年才能证果,同时还得一点魔障都没有。如果碰到「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梨涡倍有情」,嘿!那就他生再说吧! 凡夫的身体是从渴爱而生,有父母二人贪欲交合的因缘,加上我们的中阴身,三缘和合入胎。只有精虫卵子没有加入神识,是不能成胎的,纵然成胎也是死胎。我们得这个人身可难了,虽然维摩居士在本经里那样的贬低身体,但是我们还是要珍惜自己这个难得的身体。 佛说:「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明师难遇,佛法难闻」,共有四难。佛形容人身难得,如大海中的盲龟浮上海面,正巧头能钻进浮在水面上的一只车轮孔中。这个机会是如此之难!我们年轻时总觉得佛说得太夸张了,后来懂了成胎的医学道理,才大叹佛的高明。我们晓得男性一次排放精虫的数目之多,如几亿盲龟在海中,进入女体还要正巧碰上排卵。健康的卵子只有一颗,而众多精虫只有一个能与卵子结合,其它都牺牲掉了。卵子受精成胎之后还要能安度十月怀胎期,并且顺产,这人才出世。够难得了吧!我们幸而得了这个人身,又能听到像法时期的佛法,自己再不好好修,下一次的机会恐怕「百千万劫难遭遇」了! 《维摩诘经》每一句话好像都很浅近容易懂,仔细研究下去,每一句关于修持的内容有这样多。因此再一次告诉大家,看起来容易的反而艰难,看来困难的却没什么了不起,这道理在世法出世法都一样。 「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芭蕉树的树干是中空的,不是实心的。 「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我们都认为现在这个身体是存在的,你看看以前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就会觉得如幻梦,照片中的人与你的样子已经不同了。这个身体只是暂时属于你,不能算是你永远所有,终归是要耗尽的。究竟此身是不是我?这是个大问题。其它的显教皆认为这个身体不是我,四大是假的,四大皆空。但这个空又从何而来?何以会起四大?又都是问题。 「是身如梦,为虚妄见。」认为身体存在能作一切活动,是在做白日梦,是虚妄的见解,把假的当作是真的。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人人都有五官,但是人人就是长得不同,健康不同,肢体也许有残缺,这没什么遗憾,都不是这一生的事,是多生多世因缘业力凑合而来的,身体只是果报所显现出来的影像。此中道理很深,要在法相唯识里去解决,普通经典没有说,但《瑜伽师地论》就讲得很清楚。 「是身如响,属诸因缘。」音响音声是由因缘而来,身体也如是。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这看起来是文学境界,真实详细分析是科学的。 「是身如电,念念不住。」各位不要光用耳朵听这些句子,要拿心来听,你把这些句子听到心里面,看看清楚,是不是如此,这样听经才有用。你听经时拿耳朵听,再拿眼睛盯着文字研究,那只是搞普通文学,是白搞了,属于妄想境界。这里讲如电是一闪即逝,思想一个接一个,无法停留。大家喜欢讲空,什么是空?空是形容不住,不是你去空它,是它要空你。你打坐求空,觉得空了,清净了,都是在假造妄想,那可不是空。你不打坐呢?空就没了吗?空者是念念自性空,不是你去空它。这个道理不懂的话,你坐一万年也枉然。 「是身无主,为如地。」如同大地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身体也是无主的。你说买块地有所有权,那是人类社会假定的,反而人是属于大地的,人最终都归于大地。 「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身体像火一样,烧完就灭了。身体无所谓寿命或时间,几十年就像一阵风吹过去了。 「是身无人,为如水。」我们看到大家每人都有个身体,人世间的观念把每个身体叫作「人」,但每具身体都是骷髅堆上血肉,外表长了五官,你称这是人,真实就像流水一样,你看到的就已经过去了,决不回头,身体正如此。智者如孔子看流水就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国演义》一开头也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身不实,四大为家。」地水火风四大房东凑起这个身体给我们住,我们也要交租金,餐餐要喂它,天天要洗它。 「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这个身体是空的,离开我,无我,也没有我的。身体自己没有知觉的,一口气不来就同草木瓦砾一样。 「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我们的身体会动作是因为有口气在,是风大。风大不来就不会动了。皮肤底下尽是脏的、臭的,你进开刀房去看看,或者看看受灾而死的尸首,就不会觉得身体可爱了。 「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人们为身体洗浴穿衣抹香水,还给它吃喝,但它毕竟是留不住的,会消失的。身体一切灾难的根本,地水火风四大,每一大各会引发一百零一种病变,使人死亡。 「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身体像是陷阱,人陷在其中,看着老死向自己逼近,终归有一天要死亡的。 「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身体如此可怕,我们检讨自己的生活,都为了这个肉体的需要在忙,都是为了我们暂住的这个家伙在忙,不是为真正的自己。肉体需要吃,又拉出来,不是在整你吗?它要睡,你就得睡下去,它要起来,你也得跟着起来,不是冤家吗?空聚就是旋风旋气流,中间没有东西的。「阴界诸入所共合成」,简单地说,就是心理和生理合拢起来,假想地构成了今天这个假我。 上面是维摩居士,对来探视他的人说法,把这个肉身说得一文不值。下面他做个结论: 如何成就佛身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诸位!我们的肉身极可厌,你们不要上当。我们要追求每一个人自己生命真正的身体,那就是佛身。佛身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他们才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个个都有佛身;你找到了这个身,你就成功了。禅宗所追求的所要悟的,是悟这个身,就是法身。法身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我们真正的生命,而我们都找不到。法身并没有藏起来,它就摆在你肉身上,但是和肉身没有关连,可是它又随时在这里。你找到了这个身,就证到了法身佛。这是个要点,学佛追求的也就是这个。常有年轻同学问要怎么去学禅,用维摩居士在这边讲的一段话就可以回答了,这是正统的禅宗。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接着说法身是怎么证得的。不是你小忠小信小根器表现一下就证得的,而是来自无量的功德和智慧,这是学佛的两个资本,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这是讲证得法身的原则。 「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这是求证法身的下手功夫了。修戒定慧成就了,就得解脱;解脱之后的所知所见就开发了,透澈了,法身就可以成就。光功夫还不够,下面说还要从各种作人做事的行为上着手。 「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由四无量心证得法身。由各种波罗蜜证得法身。 「从方便生。从六通生。」无量法门誓愿学,遍学一切方便法门证得法身。从神通具足证得法身,就是法身成就。 「从三明生。」三明是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由此证得法身。真悟道的人没有不知前生事、将来事的。虽然道不在神通上,但三明六通都是知道的。你自己有没有开悟,从这里自己可以印证。 「从三十七道品生。」是证道的三十七种资粮,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从止观生。」前边已讲了止观的道理。 「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这些名词也不细说了。 「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切佛法不用发什么大愿,你能做到这两句话就成功了。 「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从上面这些无边无量的清净法门,才生如来身,得到成就。 「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维摩居士的总结,真证得了法身就能了生老病死,否则这个肉身免不了生老病死。纵然肉身修成金刚不坏,还是有病噢!不是这一种病,是另一种病。如修禅时得的禅病,那还不是世间药治得了的。没有到大乘菩萨第八地不动地以前,小病小恼,乃至大病大恼都在所不免。所以菩萨要具备的五明中,有一明是医方明。而要得法身,了生老病死者,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发大心,发无上正等正觉,追求大彻大悟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发心,发菩提心。菩提心也是慈悲心,真发了心的人,对众生一定慈悲。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病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维摩居士藉病说法,令无数来探病的人,都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扩展阅读: 南怀瑾佛教文集 南怀瑾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