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净界法师

        以下这四段是佛陀对阿难尊者的表白的赞许: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前面四段,阿难尊者陈述他自己的修学心得,也为末法时代请法,佛陀对于这样的一个态度是怎么样的心态呢?佛陀说:善哉!善哉!赞叹阿难尊者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正如你所问的安立道场,以这样的一个持戒的功德力,跟持咒的一个功德力,这两种力量来救护末劫沉沦的众生,是有它的必要性。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佛陀就正式宣说─末法时代,当我们修理观的时候,第一个、产生魔障,你无始劫的冤亲债主不会同意的,这个是魔障。第二个、你心中产生理观,你开始回光返照,你就刺激你心中生出的烦恼,真妄交攻啊,你的烦恼也会障碍你。所以面临这内、外的魔障,应该怎么办呢?佛陀就讲到破障的方法:

        这根本戒法是在对治内障,诵咒是对治外障。

        佛陀先彰显在三无漏学当中,以持戒做根本,没有持戒就谈不上定慧,它有它的根本。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陀在讲持戒之前,先把持戒跟止观的关系,戒定慧的相互关系,做一个说明,因为佛陀是先讲止观再讲持戒。为什么要讲持戒呢?佛陀把理由说出来:你应该经常听闻──我经常宣说这毗奈耶(毗奈耶翻成律,调伏的意思。)那么以这个律法来调伏我们的内心,这就是整个大乘的三决定义。

        什么叫决定呢?就是一个不变的法则。佛陀的出世,面对很多差别的众生,他开出的方便会有所不同,但是原则是不能变的,就是戒、定、慧,这是一个三世诸佛共同的法则,是决定不可改变的。这样的法则是什么呢?就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首先以摄心为戒,这个地方是重点──小乘的戒法是收摄身口;大乘佛法是直接摄心。因为把这个戒摄住了,你才有可能会引生禅定,有禅定才开发智慧。这个就是成就无漏功德的三种的法门,依以此戒定慧而成就无漏的功德。

        海公师父在解释这个摄心为戒的时候,他有这样的一个说明,他说:当我们在研究四种的戒法,以下《楞严经》的四种清净明诲,你一定要跟声闻戒拣别出来。他老人家说:声闻戒是以事相为本,它偏重身、口二业的修学;因为声闻戒的重点在出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它是令正法久住。一个出家众的身口二业,必须让居士产生恭敬心,所以它是一个事相戒。

        大乘佛法的戒法不同,它是一个心地戒,他先有心中的止观,然后才付诸行动的。我们可以这样讲──声闻戒的修持---戒、定、慧是由外而内,他先收摄身口,然后慢慢慢慢再收摄内心。声闻戒持戒的重点是从外面持进来的,先调伏身口然后再调伏内心。菩萨戒法──你一定要安住菩萨种性,你才有资格受菩萨戒。

        什么叫菩萨种性呢?菩提心,空正见!空正见就是前面说的正念真如。所以菩萨戒是由内而外,它是先有理观的正行,然后再带动这个菩萨的戒法,这叫摄心为戒,是这样解释的,它直接收摄内心。它是先从本来无一物的理观当中,然后再来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是这种态度的。你要懂得摄心为戒这四个字,后面的戒法,你就懂得它跟声闻戒差别在哪里。

【楞严经修学法要】---精选篇132
 

-----------------------------------------------------------------------------------------------------------------

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净界法师佛教问答

净界法师佛教文章大全

净界法师佛学视频在线观看及下载

净界法师佛教讲义下载

-----------------------------------------------------------------------------------------------------------------

 
 
 
前五篇文章

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二十世纪的中国佛教

正果法师:禅宗大意 一 达磨以前的中国禅学

索达吉堪布:佛教科学论 第二章 第八节 以广阔的心胸来

索达吉堪布:佛教科学论 第三章 第一节 人死并非如灯灭

索达吉堪布:佛教科学论 第三章 第二节 鬼神等生命的存

 

后五篇文章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 【第十二章】从密教盛行到近代佛教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 【第十二章】从密教盛行到近代佛教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 【第十二章】从密教盛行到近代佛教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 【第十一章】笈多王朝及其后的佛教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 【第十一章】笈多王朝及其后的佛教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