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声闻乘(一) |
 
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声闻乘(一)
一、声闻乘简释佛陀在鹿野苑说四谛法,因为陈如等五人,是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所以叫做“声闻”,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总称为“声闻乘”。 “乘”是运载的意思,即是把众生从迷岸运送至悟岸的工具,这工具乃指教法,故乘是譬喻,即指四圣谛的教法,由闻四圣谛可到达悟道之彼岸。 声闻乘的果位——声闻乘修习四谛法而证悟的果位有四: A、初果——须陀洹(预流) B、二果——斯陀含(一来) C、三果——阿那含(不还) D、四果——阿罗汉(无生) 备注: 1、声闻功夫是最浅的第一果位,梵语叫做须陀洹,汉译“预流”,即预入圣流(进入圣果之位)。 2、二果梵语斯陀含,汉译叫做“一来”,意思即修到此果位,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3、三果梵语阿那含,汉译“不还”,即是修到此果位,不来人间受生死,称为“不还”。 4、阿罗汉是声闻乘中最高果位。梵语阿罗汉有三意: A、杀贼——破烦恼之贼。 B、无生——解脱生死,不受后有。 C、应供——应受天上人间供养。 二、四圣谛 (一)四圣谛简表四圣谛— 苦谛(迷的果,即苦果) 集谛(迷的因,即苦因)—世间的因果 灭谛(悟的果,即乐果) 道谛(悟的因,即乐因)—出世间的因果 (二)四圣谛简释 佛成道后,初转*轮,是在古印度波罗奈国的鹿野苑(SARNATH),为陈如等五人说四圣谛法门。四圣谛的“圣”字是“正”的意思。谛是真理,即是表明苦、集、灭、道的四谛法,是圣智所亲自证验的四种人生正确真理。 1、苦谛——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生老病死是人人都免不了的痛苦,除此之外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都是苦的果报。 2、集谛——集是招聚的意思,集谛是说明人生集起贪嗔痴等许多烦恼的“因”,去造种种的不善业,才会招受种种的苦果,故“集”是“苦”的因。 3、灭谛——是指修道所证的圣果,即是烦恼灭除,获得无生(解脱生死)的真理。 4、道谛——道就是正道,道有多种,主要的指修习八正道,就会得到最胜智慧(般若),修善断恶,解脱生死痛苦。 “集”为“苦”的根本,此二谛是流转于世间的因果;知苦而断集,断集以离苦,这是声闻乘厌离世间的观行。 “灭”为“道”的收获,此二谛即是超出世间的因果;求证灭而修道,由修道以证灭,是为声闻乘修证涅的行果。 声闻乘证得涅果,即断集谛所集起之烦恼见思二惑,此见思二惑若广说则有十使:即(1)贪、(2)嗔、(3)痴、(4)慢、(5)疑、(6)身见、(7)边见、(8)邪见、(9)见取见、(10)戒禁取见。修戒定慧三学断此十使,以破我执,可证得我空真如,从而解脱生死。 当时佛以三转四圣谛开示陈如等五人,令彼等悟道。现将三转四圣谛列表于下: 三转四圣谛苦谛—苦果初转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次转劝修:此是苦,汝应知 三转作证:此是苦,我已知 集谛—苦因初转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次转劝修:此是集,汝应断 三转作证:此是集,我已断 灭谛—乐果初转示相:此是灭,可证性 次转劝修:此是灭,汝应证 三转作证:此是灭,我已证 道谛—乐因初转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次转劝修:此是道,汝应修 三转作证:此是道,我已修又称三转 十二*轮 备注: 1、五阴炽盛苦——身心欲求如火之炽盛,故苦。 2、转*轮——佛说法,叫做转*轮,轮的意义:①如碾米之轮,能碾破糠秕,喻佛法能破五住烦恼。②如舟车的轮,能通行抵达于目的地,喻佛法能通达四德涅(常、乐、我、净叫做四德涅)。转的意思,谓诸众生能所改转,即转迷为悟,转染为净,转凡成圣。故*轮依第一解,使众生借以破五住烦恼,依第二解,使众生由闻佛法喻如舟车可运载到达四德涅之岸。 3、五住烦恼——①三界见惑,②欲界思惑,③色界思惑 ④无色界思惑,⑤无明惑。 4、四谛法中苦集二谛是世间迷妄的因果,灭道二谛是出世间证悟的因果。苦谛是迷惑的苦果,集谛的主力为贪痴等诸烦恼是苦因。灭谛是消灭烦恼,证涅果,道谛是修道的正因。 5、佛初转*轮说四圣谛三转十二*轮,佛教史上称此次所说的法为《转*轮经》。 6、佛陀在鹿野苑初转*轮度五比丘,是佛教有僧伽的开始。也是有具足三宝的开始。(最初的具足三宝:佛宝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谛法,僧宝是五比丘。) 7、五比丘的译名根据巴利文音译与汉音旧译对照列下: A、KONDANNA(音 译空达诺)旧译陈如。 B、VAPPA(音译瓦伯)旧译婆沙波或伐钵。 C、BHADDIYA(音 译里雅)旧译跋提或婆提和跋陀罗。 D、MAHANAMA(音译玛哈那嘛)旧译摩诃南或摩诃那摩。 E、ASSAJI(音译阿沙据)旧译阿说示或阿湿波恃和阿舍波又译马胜比丘。
---------------------------------------------------------------------------------------------------------------- 更多KJ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