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生死心切勿预计,远离求度之愿,心声相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西方确指》生死心切勿预计,远离求度之愿,心声相随 

    众欲积田为修行计。菩萨曰:“汝等欲矢志同学,久聚不散,谢绝世故。于衣食所从,不复为求人计,故发此议。以我观之,念头虽好,然毕竟是贪恋尘劳,非清净法。何以故?街头一饭,冢间一宿,先佛道范。若必藉田而修,倘一不就,则汝诸人终无修行之日矣。又若言自无其赀,将出自募化,更为不可。佛一代教,无此二字。盖自末世不识礼义、不惧因果、不知廉耻之徒所为。真修道人,生死念切,断断不作是想。然更有一言,汝诸人但执持正念,各各努力,是即不聚而聚。若身心散逸,事无常恒,是虽聚而实散。苟明此意,止应随分随时,莫去闲思预计。”

    请看下面第十九段:生死心切勿预计。就是当下我们真为生死,不要为了修这个法门来预设很多的条件。就是众多的弟子设想了一个什么事情呢?想积一些田地作为修道的道粮。菩萨对这个事情怎么开示呢?说:“你们这些人发大心,想共同聚在一起修学净土法门,长久地聚在一起不散,谢绝世间的事务,于衣食这些资身用具不再去求人,所以才发出这样的议论、这样的策划。那对这桩事情,在我看来,这个念头虽然是好的,但是它毕竟还是贪恋尘劳,不是清净之法。”也就说菩萨不赞成这样。为什么呢?真正修道人不一定要在这个田地、资身用具上去预作策划。“街头一饭”,对修行人来说,托钵,“冢间一宿”——住在坟墓之间。这是先佛道范,佛当年就是这样的:三衣一钵,树下一宿。

    “如果必须要借田地才能修行,你们策划的这些资身用具、田产有一项不能成就,那是不是你们这些人就没有修行的时候呢?”这告诉一件什么事情?修行人要把这些外面的东西弃舍,依赖外面的条件越少,自己越自由。所以佛陀在世的托钵制度,真的是很清净。他就不需要去“我要去种植,我要去烧饭,洗碗”,这些都放弃了。反正到了吃饭时候去托钵,能托到就吃,托不到还是去坐禅,就不需要在自己的寺院——阿兰若里面设计厨房。这个托钵的制度是先佛道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但是很遗憾:在中国没有保存下来。所以我们的寺院还得要有大寮,甚至还要搞小寮,一天到晚就要为这个吃饭的事情去搞。寺院搞这些,我们还要去作个界,作净地;不作净地还违反戒律。所以真为生死的人,要仿效佛陀的道范,尽量把这些依赖的条件降低。

    还有人说自己没有钱财,一定要去“募化”——去募捐一些钱来修行,那更是不可以。募化,你看看菩萨对这个问题严峻的态度: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时教,没有“募化”两个字。一个出家人离开名利,一天到晚去募捐,这成何体统?实际上一个出家人,首先的本分是放在道业上。你的福德、智慧修行到一定的程度,人家对你非常的推崇,来对你供养;这时候你用慈悲心给众生做福田: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一定不能主动地去募化,化缘。化缘是不符合佛法精髓的。“这正是由于末法的时代,那些不识礼仪、不害怕因果、不知廉耻的人所作的事情。”你看这话都讲得非常严峻了。所以就告诉我们这些修道人:我们出家人不要去化缘,把我们的僧格都搞没有了。我们要深信因果。深信它什么?释迦牟尼佛曾经向我们做了承诺。他为什么在人寿一百岁的时候,八十岁入灭?他是留二十年寿命的福报给末法的修道人:只要你真心办道,佛的毫光里面就有一束毫光提供末法修行人的道粮。只要真心办道,不会饿死的。哪怕这个地球只有一巴掌的田地,修道人都不会饿死。所以你只要真心办道,还怕没有道粮吗?人家自然就会供养。但你没有道心,主动化缘,就不知廉耻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这样的一个原则。真修道人,他的生死念头很恳切,断断不去做化缘的行为。

    现在这种行为还变成什么?有很多假和尚。他确实是假的,登门——敲着人家的门,说:“我们要建立一个寺院,要做佛像。”穿着出家人的衣服,或者是比丘,或者是尼姑,挨家挨户敲门哪。我听到一些社会人士说,人家都对我们很反感:“你看,都有一天,我正在家里好好地看书,听到敲门声,一看是一个和尚,说怎么怎么样——要化缘,我实在是很讨厌,没有办法,给了他一百块钱,把他打发掉了。”人家常常用这个话来说。我会告诉他:“这种敲门化缘人的绝对不是真和尚,你可以不给钱他。”都是假和尚的行为,还有在大街小巷,都是这么做。实际上政府也得管一管,这样的假和尚化缘太多了,对佛教形象有极大的损害。

    那么这种事情不仅在国内,已经蔓延到国外去了。去年我到马来西亚,人家就问我——马来西亚居士说:“哎呀!现在有很多大陆来的出家人在这里化缘,大街小巷化缘。”我说:“这绝对不是真和尚。”人家东南亚国家一些华人对出家人都比较恭敬了,他可能见到出家人托钵,人家都会布施。布施可能也比较好,比较多一点。所以就有些人假冒和尚,利用这个旅游签证半个月的机会,签个证到那里呆半个月,化了半个月缘再国。回国,过段时间又去。搞得人家已经很反感,政府都在关注这个事情。部分中国人这么不知廉耻,把我们的形象都败坏到国外去了,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情。

    所以我们不走化缘的道路,宁可饿死也不化缘。即便是建寺院,造佛像,也随缘——随分随力:有就建一点,没有就等待条件。不一定要建富丽堂皇的寺院,不一定要建的多么高大的佛像,这些都是众生的共业——善业所感。有因缘,你就做;没有因缘,你就放在持戒、念佛上,守好自己的本分。我们今天中午谈倓虚老和尚,他修了七个丛林。我们看每个丛林修建,都不是他攀缘的。他一心就放在弘法上,在弘法的过程当中,就有那些大居士找他来建庙。他有时都想推,但实际上推也推不掉,就应这个因缘来建庙。他每个寺院都这么建立起来的。所以这都要值得我们效仿。没有因缘,老实念佛,修行。有因缘——万一这个因缘只有你出头才能建成,也就发菩提心来做这个事情。一切都要随顺因缘为好,不要去攀缘,不要去化缘。

 (头陀十二功德:一、阿兰若处;二、常乞食;三、次第乞;四、一受食;五、节量食;六、中后无饮浆;七、弊衣;八、但三衣;九、冢间住;十、树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长坐不卧)

   “然后还有一句话,”这个菩萨开示,“你们这些人只要执持正念——就抓住当前这一念放在阿弥陀佛名号上,每个人都这么努力地念佛,只要这样做,是不是聚在一起没有关系。”大家都能真诚念佛,就是各自住在自己的家里,或者各自住在自己相应的寺院,也没关系。“虽然表象上没有聚,但你们都在执持正念念佛,这叫不聚而聚——心聚在一起;如果你的正念不能现前,身心都很散乱、放逸,做事又没有长远心,即便是聚在一起,身体好像聚在一起,实际上心都散掉了,这叫聚而不聚。”所以修道人还是做一点本质性的事情、实在一点的事情,不一定要追求那种形式上的东西。“你们明白这个道理就应当随自己的本分来做事,随时节因缘来做事。”不要去策划一个什么事情——去搞很多田产,去化缘些钱财,我们这些人聚在一起弄点房子,这叫“闲思预计”,没有必要。这就是我们对待做事的一个心态,这就是洒脱,这就是随缘,这才能真正得利益。包括我们做一个道场,做一个佛事,都要有这种心态来做;否则我们就很辛苦,最后的效果还不好。保持正念为至上。

    菩萨又告众曰:“汝等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干净耶?我有一法:汝但发个远离求度之愿,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心,换却奔走利名之心,便能即尘劳而觉路矣。”

    请看第二十段:发远离、求度之愿。这仍然是谈发愿的问题。“修行要务,立愿为先”,建立大愿为当务之急。菩萨又向众弟子开示:“你们都忧虑自己的身还纠缠在世网里面。”就是在家居士上有老,下有少,要谋生,要养家活口,有很多的事务要去做。“所以就担心自己念头不得干净,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念佛。”对这么一种忧虑,菩萨就开示了一个方法。这方法就是:你们只要发一个愿。发什么愿呢?远离娑婆、求佛加持度我的愿,即烦恼为菩提。世间的事情是很多的——纷繁复杂,你想了世间的事务,永远了不了。如果有道心的居士,觉得家里事情太多,太麻烦,恩恩怨怨、人我是非——这样那样是麻烦,但是麻烦里面,你就感觉到这是我们的业力所感。我们有这个身体,就得为这个身体去操劳,就得要吃、喝、住、行;又有一个家庭,有子女、家亲眷属,这些子女、家亲眷属到这里一来,又有缘——有善缘,有恶缘,有冤亲债主,有什么……错综复杂,于是人际关系也很复杂。所以这些让你就很麻烦,很烦恼,不得清净。怎么办?远离,厌离。一定下辈子不在这个人道里面,纠缠这些人我是非、恩恩怨怨、功名利禄了。你要把这个愿发起来。

    这个愿发起来,我的心就牢牢地归投到极乐世界去,我一定要见阿弥陀佛。当你的这个愿心很强的时候,那就会有一种转换的功能。实际上这个愿心就是菩提心,当这个菩提心发出来之后,原来奔走那些世间功名利禄的心,就会被这个往生见佛的心所转换。至少在你的念头当中,这个厌离娑婆、求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的心占主宰地位。虽然也有名利的心在那里,但是原来的主宰地位退到了其次的位置。那临终的时候,是愿力最先显现,往生就如箭出弦,直奔极乐世界。这就叫“即尘劳而觉路”。“尘劳”,就是这个烦恼五欲劳烦我们,这是凡夫众生日常生活当中谁也避免不了的。在家人就是要进入这个尘劳,但是这个尘劳你能够觉悟,能够生起厌离心,能够把它观空,能够转换一种求往生的念头,这就是即尘劳而觉路,即烦恼为菩提。就看我们的念头怎么转换。

    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成熟。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时达本于座下,忽戄然念数声。菩萨曰:“如是如是。”

    请看第二十一段:息想定虑,心声相随。这是教怎么样做念佛的功夫。念佛的时候,要把“想”——就是妄想、思虑,妄想、思虑就是第六识分别的妄想、第七识的那种思虑的执著——把它放下。然后念佛的时候,这个念佛的心和声音要互动,要相随。有人就问念佛不能得一心:“我念佛很难一心,很难清净,不知道有什么方便的方法能够让我念佛得一心?”针对这个问题,觉明妙行菩萨开示:你要念佛就是“息想定虑”,放下万缘,一念单提。所以你在念佛的时候,内心当中要把这些事务性的东西全都放下:也不要去接电话,也不要去想其它的东西,也不要去……你做公司领导,好像“我在念佛,放不下”,你要知道:没有你,地球照样转。你把一切放下,然后心很安详,徐徐地念去。“徐徐”代表心、声很安详,很平稳念这句佛号,绵绵密密。不要念得那么躁妄,不要念得那么激情,要使这个音声跟我们的心产生一种互动的格局,就是这个音声、当下这个心就在这里,你能听得清楚。这个佛号是从心里出来的,由口里发出声音,再从耳根把声音听进去,也就是念清楚,听清楚:这就是心和声音相随在一起。如果不相随在一起,你听不清楚,说明你心跑了。

    心和声相随,这样念久了,自然你的妄想、杂念就越来越少。这句佛号像清水珠,使我们的杂念、妄想、染念渐渐地澄清,能念的心、所念的境界就是孤明历历了。然后——直接——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号都打成一片了,就能契入到念佛三昧,能、所一如。到念佛三昧,也就是不移跬步,金地涌四色金莲,当下就是极乐世界的境界:阿弥陀佛处处说法,莲华朵朵绽放。这个念佛三昧的境界,还是平时必须多念。多念佛号,多多益善。所以你每天能够念几万声佛号,就是好现象。从几千到几万,这个心念这个佛号不间断,这样我们的身心——修道的根器,就容易成熟。成熟是什么?就是熏习。我们见闻觉知这个外界的世间都是污染的,所以它熏习给我们内心也是污染的。这句佛号是清净的,是佛的境界,是真如,所以这句佛号你提起来,是真如熏无明。真如熏无明,无明就会在这个真如光明当中慢慢地稀薄,所以我们的身心,就能够香光庄严。以佛号的功德来熏习我们业识的心,也能够趋向佛号的功德。所以这个事情是功夫的问题。

    念佛也要谈功夫。功夫是我们水滴石穿的产物,要日积月累,要在每一声佛号的累积当中来谈功夫,这就是信、愿、行中“行”门里面的科目。你在念佛的时候,开始不要说“我一定要让它得一心”。你想求一心的这个念头,也是一个妄念,你都不要去求。你求一心,最终得不到一心。所以这个念佛,你得要做功夫。叫什么?水到渠成;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抓住你当下这一念,在这个佛号当中,心和声相依,念清楚,听清楚,把数量念得越多越好。你就做这个耕耘的工作,慢慢的就心越来越清净,慢慢的就有功夫成片。有一段时间佛号念得非常清净的一个情况,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轻安法喜。如果再扩大,在功夫当中我们自性清净心的力量非常巨大,就像大势至菩萨一样。什么叫大势至菩萨?就是通过执持名号,把我们的心打开,内心有大的势力。这种大的势力就能穿破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直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就是自性的天真佛。这是心性大的势力所导致的,这不是勉强去求的。

    这段开示完了之后,当时达本就在座下,忽然戄然——“戄然”就是很震惊很振作——地念了几句。就好像晴天霹雳似的,出了这几句佛号。这几句佛号是他至诚恳切、感激的心念出来的。菩萨给他一个认可:“如是如是。”——你这种念佛很好。所以这个念佛要贯注我们全身的力量,不是昏昏沉沉、泛泛悠悠、有气无力地念,要集中我们全部的心力去念,它才有感应的力量。

                 ——2009年11月9日大安法师讲于秦皇岛 

———————————————————————————————————————————————————

扩展阅读:

大安法师佛教文集

大安法师佛教问答

大安法师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

 
 
 
前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如何才能令止观现前?

净界法师:产生了寂静相,但是你不能住在上面!

净界法师:你不能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对治妄想,不可以这样!

寂静法师:你眼睛里看到了什么

寂静法师:如何提升孩子成绩

 

后五篇文章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皆有觉明妙行、求加被驱障缘、佛号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精诚持咒除恐怖、祈母病愈法、何名

智谕法师:万般皆下品唯有往生高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二

智谕法师: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二期

智谕法师:一心不动了了明明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二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