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九讲 |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九讲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经本,请看经文【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好,先看这一段,这一段是开始了正宗分的第二大结构块段。就紧接着前面广陈极乐依正产生信心之后,下面就特别地劝勉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那么这里首先就揭示往生的意义,你劝众生往生,除了前面讲的依正庄严非常妙善美好之外,到底往生有什么殊胜的利益呢?这是一个关系非常重大的问题,十方众生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他的依据在什么地方?那在这一段是把十方诸佛度化众生的本怀揭示出来了,是净土法门建立的一大事因缘,无上的因缘,也是法界诸佛的度化众生的大因缘。大家从《法华经》里面知道,诸佛如来示现到这个世间,出兴于世,惟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这个一在事因缘是什么呢?主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里就体现着这个佛以无尽的大悲矜哀三界,欲拯救群萌的一个本怀,就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个“真实之利”就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示是来自佛那边的,开显指示众生本具的如来藏。然后令众生依法修行能够悟入,就是悟入佛的知见是什么?就是离念灵知,就是涅槃的自性,就是实相的本觉,就是超越三界轮回的这么一个佛的境界。《法华经》所揭示的佛的本怀跟《阿弥陀经》所揭示的是无二无别的。 那法藏菩萨发愿建立净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众生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乃至面对九法界众生令他离开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快速地圆成佛果。这是净土法门立教的根本,也是我们众生之所以求生极乐世界的核心价值。这个核心价值是来自于,你看四十八大愿,第十一愿,正定必至涅槃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正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就是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往生到我刹土的众生不能入到大乘正定聚,直至到大乘的涅槃佛果的话,那我就不成佛。注意了,这第十一愿是代表着四十八大愿的目的价值。就是让所有众生到那去干什么,要入到大乘的正定聚,这个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让他快速地得到一生补处,同时还有一生补处愿,在二十二愿讲菩萨一生补处愿,十方的众生到那去可以快速地获得一生补处。这一段所揭示的那种殊胜的利益,正是阿弥陀佛大愿的展开彰显。也是体现着阿弥陀佛令一切众生究竟圆成佛果的这种悲智,这种本怀,他是带着十方诸佛的这种悲智本怀的,所以就把往生的利益在这个核心点上展开。你看并没有讲到一定要享受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有很多的享受,但是我们不是为享受去的。那些胜妙的五尘,七宝为地、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楼阁、以及风吹的音乐的声音、讲经说法的声音、最终指向的都是要让我们成佛,它要指向这个目标,不仅仅停留在一种观赏价值。 所以这一段它是揭示了一个惊心动魄的信息了,在极乐国土,众生生者,这个众生是包括了所有的众生,九法界众生,不仅包括人道的众生,也包括蜎飞蠕动的众生,地狱道的众生。只要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只要刚刚去都能“皆是”,就是没有一个遗漏都是阿鞞跋致。这个我们有时候看这些经文,看的有时候会无动于衷,因为我们可能对通途修因证果的过程不是太了解。在大乘佛法当中讲这个阿鞞跋致的获得,第一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非常难的;“阿”是不的意思;“鞞跋致”是退转的意思;这就是不退转。那么从大乘圆教来说,你在十信位都是空中柳絮,随风东西。那如果进进退退的话,他可能动经无量劫又无量劫都不可能成就佛果。他首先要得到一个底线就是不退转,有不退转的底线他才能句稳步地、快速地到达涅槃城。所以一个菩萨修行,如果他还在鞞跋致这样的位次上,他要如救头燃,要精进勇猛地修行,一定要获得阿鞞跋致。那阿鞞跋致刚才讲你得到圆教的初住,破一品无明,你才能得到真正的不退转。 当然藏通别圆讲这个不退转,它有三种不退,第一是讲“位不退”,就是你进入圣贤的位次再不会退到凡夫位。那么这就在这个声闻教里面,就是藏通别圆,藏教,你断见惑得到初果的须陀洹,只要得到初果,断见惑了,你就不会退转到凡夫了。那在圆教,它是属于初信位,十信位的初信位,所以相当于初果的水平,不会堕到凡夫位。第二种是“行不退”,行不退就是你修大乘菩萨行,不会退转,不会退转到声闻自了的这样的位次上。那这个位次一定要得圆教初住,大乘的七信位是相当于阿罗汉的水平。进一步侵断尘沙惑到十信满心,破一品无明,它就不会堕到二乘位。你看这个舍利弗曾经在六信位的时候由于婆罗门,有个婆罗门乞他的眼睛的因缘他退转了,觉得这个众生太难度了,就在这个六信位退退转转六十小劫。尘点劫以前,这个在大通智胜如来菩提心的这些修行人都退转了。所以你想得到一个行不退,在这个世间都是非常难的。再就是“念不退”,念不退它的境界就更高了。那就是要大菩萨的境界了,八地以上它无作用道,无为用道。就是每一个念头都跟一切种智相应,从心所欲不逾矩,念不退。那么这三种不退,在我们这个世间是修行动经无量劫啊! 那看我们“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它传达的是什么信息,比如像我们,我们是凡夫。我们这些一品烦恼都没断的,见思惑一品都没有断的人。只要信愿持名,仰靠弥陀愿力,带业往生的话,也都是阿鞞跋致。那这个是我们通途的教理是没有办法进行解释的,因为你一品烦恼都没有断你应该就是凡夫啊!你不可能成为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菩萨啊!但他确切就是。但如果你是凡夫,但是你是阿鞞跋致;但你说你是圣人吧!你又是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所以极乐世界因为带业往生凡夫生到这里都是凡圣同居的水平。凡圣同居水平他的身份,你就很难标定他是凡夫还是圣人,这就叫“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你说他圣人,他不是;但又是阿鞞跋致;你说他不是圣人,他又是圣人;所以是我们这个世间的通途教理没有办法去诠释他的身份、功能、作用。那么这一点是这个往生的最核心的利益,你得到三种不退之后。在无量三不退,在阿鞞跋致的菩萨里面,其中大多数都是一生补处位,那就更殊胜了。一生补处那就是等觉菩萨了,转身就补佛位了,相当于弥勒菩萨那样的水平,观音势至普贤文殊这个水平,一生补处。那这样的数量之多,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算得清楚的,数量很多很多,但只能可以用无量无边阿僧祇说,数量很多。 那为什么能得到不退转,能不退?刚刚说除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之外,再就是来自于极乐世界道场的殊胜,这个道场的殊胜也是来自于阿弥陀佛的一个愿力。他是在法藏菩萨的时候就要建构十方刹土最殊胜的一个道场,叫“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让十方众生快速的到极乐世界,由于这个道场的殊胜让他快速的圆成佛果。为了使众生能够快速地得到阿鞞跋致,得到一生补处快速成佛,确实这个道场具有这样的善巧方便。比如前面我们讲,见色闻声接触的,所有的都是让往生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让他很快地伏灭烦恼开发智慧。尤其他的正报的身体,往生者正报的身体就得以根本的改造,你一去就是像佛那样的紫磨真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具有像佛那样的六种神通。你说你身体的样子都像佛的样子,身体会影响心理,会影响心理的状态,他就会心也会趋向像阿弥陀佛那样的大悲心、平等心、清净心、感恩心、智慧心,你看正报就做了这么一个改造。尤其他知道他方世界的这样一个造恶业的原因,是由于有我执我见,所以还专门发了一个愿解决这个问题,【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就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天人,不再贪恋执着思念这个身体,要知道这个身体,这个我执、我见、身见是虚假的。我们造恶业就是由于我们认为身体是真实的,我是真实的。有一个我执就会执着于一个我所有的,以我划一个核心之后就会要占有一切,拥有一切,就会贪恋这些五欲六尘为他作享受,这样就会造作种种的恶业。 所以我们如果在这个世间,一个我执比较轻的,特别是证到人我空的人,他就会把他自性的好的东西显发出来。了知五蕴当中没有一个我,我是缘生法,是假的,我们就不被这个身见,我执所骗。进而又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连这个法也没有了。如果能够把人我空,法我空获得的话,那他同体的大慈悲心,如来藏的性德就出来了。他自然而然地就会进入到不退转的状态,不会造恶业。所以我们看这个为什么能够得到阿鞞跋致,他有种种的这个情形让我们得到。包括这个阿弥陀佛光明常常注照我们,整个都是光明的世界,使我们的菩提心芽出来。风声、水声、音乐声都在讲说苦、空、无常、无我的佛法,三十七道品让我们听了都是念自性三宝。再就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菩萨作为我们的殊胜的善友,再加上寿命无量,所以等等这些因缘,都能够成就这个不退转,阿鞞跋致。好,如果从销归自性来看,我们的自性常住就是不退转的意思;自性决定成佛就是一生补处的意思。所以这个讲刚才讲到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他在发愿的时候就把这个不退转,在他的愿力当中非常明晰地建立起来。 释迦牟尼佛介绍阿弥陀佛的愿力,最后有一个偈子来表达这个意思【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力成就之后,只要闻信阿弥陀佛名号的众生,发愿要往生都能够去。“皆悉到彼国”,这个“皆悉”就是没有一个遗漏的,在净土经典处处讲说是万修万人去的。你只要愿去不会遗留一个,因为阿弥陀佛的大愿就是要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是要一网打尽的。比喻为如天普盖,似地均擎;就像天普盖一切,就像大地擎持一切,大造之中不遗一物。在这个造化当中不遗任何一个众生,所以皆悉到彼国,都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只要去了之后,有弥陀的愿力的加持,有极乐世界法性土的加持,他再加上往生者的这种自性的功德力,就自然而然的,你看“自致”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不退转,这就是净土法门非常殊胜的一点。如果按通途自己的力量要修戒定慧、六度万行、动经无量劫,自己积功累德,那是非常辛苦的,是难行道。 那么净土法门你只要以信心作为方便,愿意去,有弥陀愿力加持,你自致不退转,大家理解这个自然而然地获得不退转的位次。好,这个往生的利益就是我们最要往生的一个核心的价值,往生那里得阿鞞跋致,得一生补处快速成佛。所以我们念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往生成佛。这里要建立这么一个观念,这也是阿弥陀佛建立大愿,释迦牟尼佛给我介绍的本怀,这就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不是念佛去求人天福报的,不是念佛去求声闻缘觉的化城的,是要到那里快速地圆成佛果。 好,那么请看下边经文【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面陈述着往生的利益这个大事因缘,这一段就是劝勉发愿心,劝发愿心。下面有四重的劝勉,这是第一重,释迦牟尼佛真是苦口婆心。听到这么殊胜的利益不要像耳边风,佛法特别重视实践修行,不能说食数宝,不能以一种娱乐的心态去进行一个概念上认知的游戏。这是一个生命当中最重大的问题,一定要把净土法门利益在我们身上给实现起来。那么兑现出来就得要怎么办呢?就得要发愿。所以佛就很恳切地呼舍利弗的名字,呼舍利弗的名字是让他重视,下面的话重要,舍利弗是当机者。实际上跟舍利弗讲就是跟我们跟与会的大众去讲,乃至于跟末法的所有的众生去讲,重视这一点。“众生闻者”就是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的众生听闻到这种大事因缘,就应当在心里要发起一种愿心,要发愿,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发愿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要劝勉发愿?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建立起来的,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每一愿也都是要愿我们众生到那边去的。我们对应着阿弥陀佛的那种愿海,我们也要发出跟弥陀大愿相应的愿。他愿接引我们去,我们就应当呼应,我们愿意往生。那这个愿要发自真心了,这个真心的愿发出来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我们说阿弥陀佛建立净土是由他愿力建立的,十方世界的修行人,菩萨他成就佛果也是由了的愿力来推动的。所以就是通途佛法,你讲修菩萨道也得发菩萨四弘誓愿,也是四弘誓愿是一种动力机制,是一种指向目标的一种坐标。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是凡夫在这个三界里面轮转,实际上也是由于我们的愿来决定的。所以无论世间的这样的情况,还是出世间的解脱,都跟这个愿有关系。愿是影响我们的行为,愿影响我们最终的归宿。 你看,我们从这些《高僧传》上都能看到,你这个愿都不能随便发。你随便发就随便开玩笑发的愿,它都会兑现的。曾经有一个比丘,他就是修行了几十年,也觉得是不是能解脱啊!也没有什么把握。他有天行脚到一个山上对着一块石头就说,他正好山下看到有一位大将军非常有势力威风。他就跟那个大石头说,我如果今生不了道,今生能够得道当然好,今生万一得不了道,愿来生做一个大将军。他就对着石头发了一个好像开玩笑的愿,还真的他今生没有了道,因为你靠通途的方法要了道太难了。你必须要断见思惑,你才能够不在三界里面了。开悟了都不行啊!开悟了你见思惑没有断,还有后有,还要投生,所这位比丘真的是一转身就做大将军去了。还有的接受了一些施主的供养,供养了一辈子觉得不好意思,人家施主问“你愿不愿下辈子到我家来啊!”他只是点个头。好了,一下子就过去了,他要报恩啊!所以这个愿不能随便发的。对净土行人来说,你千万不要去发这个下一辈子我要出家,我要做大法师,我要这个广修佛法,这个你都不要去发这个愿,就是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这个佛也在告诉我们,一定是愿生彼国,没有第二个愿,目标非常单一,我们念的每一声佛号都是包含着愿生彼国的信心。绝对不能包含着要开悟,要得神通,要这样要那样的,那就不正确了。所以这个“应当”两个字,特别是包含着信心,你有深信再发愿,有这个深信切愿,你就绝对能够往生。澫益大师说深信切愿,临终十声乃至一声都能往生,得生与否,全凭信愿有无。如果你不具有信愿,只是把这个念佛作为功夫来使用,那么你纵然功夫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那样的水平,你也往生不了,亦无得生之理。所以这个发愿是非常重要的,你只要愿意往生,阿弥陀佛绝对能令我们往生。这个愿就改变了一种我们凡夫的心态,这种改变马上就会感应到。 这种感应我们可以用个比喻,比如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四十八大愿,它就是一个磁场,大磁铁,它能够有很强的摄受吸纳的功能,在整个法界都有吸纳的功能。但是比如这个大磁铁他能够把那个针吸过来,但是对一根草,它不产生作用是不是?它不同质。一块玉,也产生不了作用。那就你想想,我们如果是发的是凡夫的心;五欲六尘的心;求人天福报的心;就好像一根草,一根草跟大愿的磁场它产生不了一种吸摄的功能。那么,如果我们当下听闻这个在信心的情况下,真的从内心深处生起一个愿求西方极乐世界的愿的话,好,你当下这个心就从一根草变成一根针了。你变成一个针马上跟这个大愿的磁场,就产生一种吸纳的关系了,所以你的往生就是非常自在了。如果你还是一根草或者一片玉,比如那块玉就是他修其他的法门修得很清净,很有功德,但是你还是一片玉。虽然是比较透明,但是你还是跟个无缘哪! 所以净土法门不怕你的功夫,你的功夫就是到了阿罗汉的水平,如果你不发愿,你也去不了。发愿就是转变一种心态,跟阿弥陀佛的愿产生同质对应,吸摄的关系;所以这就是重视发愿的一个重要的原理。所以为什么我们每天要发愿呀!但是要注意这个愿一定要从内心发起来呀!不是念给其他人听的,心里说啊!我愿意往生,真的阿弥陀佛来了,哎呀!不行啊!我还得要告几年假呀!这个愿就有问题。这次我们在人才培训班上最后大家谈体会,让大家表演一下。其中有一位居士她就念那个莲池大师的西方发愿文,她念得非常恳切,跪在那儿念,念念,念念,她都念哭了,整个她用她的全身心的力量来念这个西方发愿文啊!念得非常好。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现事具备,非常好,大家要从内心恳切地把这个愿心发出来。那么这样,我们就被阿弥陀佛的愿海所摄受,我们就已经回归到了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了,就决定能够往生。 那么,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又有什么样的依据呢?他能得到什么利益呢?这里又进一步的说出了一句非常非常惊心动魄的话,【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为什么要发愿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是能够在极乐世界和诸上善人在一起。好,大家注意了,诸上善人,“诸”就是很多了;“上善人”是什么?不是一般的善人,无以伦比的善人,这些诸上善人就是指一生补处的菩萨。好,在凡圣同居的净土,如果按通途的教理来说,凡夫虽然跟圣人在一个地方,但是凡夫是见不到圣人的。我们这个世间也叫凡圣同居土啊!五台山也有文殊菩萨呀!但是有几个人到五台山能够见得到文殊菩萨。但自古以来有特殊因缘的他能见得到,但一般人见不到。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这个世间也有很多圣人,包括现在也有圣人,为什么?因为比如在小乘法修行,他修到初果之后,他还要七次往返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天上人间,他一定会来这个世间来进一步修行来断他的思惑的,欲界的思惑,他能够七次往返。所以,他来了以后,他也是圣人哪!还有尤其是,他方世界的佛菩萨是有他的大悲愿力,应我们众生的机缘,他示现哪!也来到这个世间。但这两种人没有特殊的因缘,我们不认识,我们接触不到。 寒山拾得称为是这个文殊菩萨的化身,普贤菩萨的化身。那么没有一个人说破的话,谁也不知道,只知道在国清寺,这个厨房里面有两个疯疯癫癫的和尚,谁认识他是圣人应化啊!而且他们比如说这些小乘的圣人,如果断了这个欲界的思惑,他就自然走了,不再来了。大权示现的佛菩萨机缘断尽了,他也走了。所以我们跟圣人在这个世间是暂时同居,而且你很难跟他亲近,很难认识他,或见非见哪!那么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一样,西方极乐世界你跟这些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我们在这个世间听到南无观世音菩萨,啊!这个天天都是很崇拜,只是念念而已,看看形像佛像菩萨形像而已。但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天天跟观世音菩萨在一 起,与观世势至把手同行,那就不一样了。你跟什么人呆在一起,他的整个的心理状态得到的利益完全不一样。所以孔子选择住的地方还要选择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你找一个居住地方还要找那些有仁爱心的善人住在一起,你受那个熏陶,你就慢慢地也是善人,也能开发智慧。如果你跟那些吃喝嫖赌的人住在一起,那你也会受他的熏染。 那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跟这些等觉菩萨在一起,它意味着什么?第一是意味着这个凡圣同居土圆融了上三土。从通途教理来看,你在凡夫同居土只能见到凡夫。但是你到了凡圣同居土的净土之后,还能见到声闻、缘觉的圣人;还能见到菩萨;还能见到佛。这说明你凡圣同居土就含摄着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这是表达这个意思。第二呢,就是你跟这些诸上善人聚众一处,这些诸上善人跟我们同为师友,工同修行、工同破无明、共同成佛、所以就在这三种不退当中,尤其是念不退当中,我们带业往生的凡夫就顿然超越了通途教理的那个次第,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这样的。那在西方极乐世界就不需要了,他就在念佛这个当中快速地到达一生补处。所以,这就看到在我们这个世间凡圣同居土是最难出得去的,你一定要断见惑,思惑断尽,才能出凡圣同居土。但是这个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就有他的超胜的一面,只要我们以信愿持名仰靠弥陀的愿力,就能够去,就横超带业,一到那儿去,他就能够跟上三土的整个的环境融在一起。所以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就等于生到上三土,这也是他能够快速成佛的一个善巧方便,一个殊胜的地方。所以这样,我们就会义不容辞地到诸上善人聚会的极乐世界去了,这是大家一定要明晰的。如果我们不能到极乐世界跟这些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如果去不了,那么我们可能下一辈子,就跟那些披毛戴角的人聚会一处;就跟阿鼻地狱的众生聚会一处;因为我们造的业太多,都是三恶道的因,想得人生是很困难的。所以这里面的选择就非常的鲜明对照了,你是愿意到地狱去,还是愿到极乐世界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个当仁不让,有一个很清晰的选择。 所以从销归自性来说,自性还归本体,是愿生彼意,自性万善同归是同会一处意。好,注意这个,极乐是我们的心性本体,这就讲故乡明月,是我们本有的家乡。回归到自性理体,这就是愿生彼国。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个聚会一处实际上不仅在事相上跟这些人在一起,跟诸上善人在一起。而且实际上我们跟他同心,都是以阿弥陀佛的愿心做为我们的心的。心和土是同构的,有什么样的心才会有什么样的土,心净则佛土净。所以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也说明我们所居的土,我们的心就通史快速地清净。所以为什么没有得到净心的往生者,就能快速得到净心菩萨的位次,就是这种环境的殊胜人,这种所接触人的殊胜,马上使我们顿超,回归到自性。 好,请看下面一句【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好,看这段,这一段就是正宗分的第三大结构段,正面开示行人执持名号来做为自己往生的正行。那么释迦牟尼佛又重新呼唤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句经文也许大家有种种不同的这种解释,从文势上来说,前面你看极乐世界那么殊胜,往生的利益又能够快速得一生补处,又能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他是从修行的过程来看,这些都是无以伦比的利益。那能得到这个利益,你就不是一般的情况可以去得了的,所以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殊胜的因缘才能去得了。所以佛用一种反语的方式来表达,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好,那什么是善根福德因缘?一般会把发菩提心作为善根,善中之善;把六度万行等等这些作为福德。那么福德有我们人天的福德,比如,五戒十善啊!修桥补路这些帮助人都在修福啊!造立寺院啊!佛像啊这些。那么,这里告诉我们,如果是求人天的福报,这就是无善根,因为他没有发菩提心。修出世间的声闻、缘觉、他有一定的善根,但是他不是大善根,叫少善根。这个意思,就是人天的善,二乘的善根福德都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那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是什么?这里就特别解释信愿持名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不是殊胜的因缘。而前面我们会谈到这个善根,不是来自于我们。大家可千万不要看到这里,哦!要多善根福德因缘才生,我赶紧去修很多的福,我很很多的善我怎么怎么样,都不是这个。这个善根来自于还是体现净土法门的一个特质,以果地觉作因地心。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作我们众生多善根之因;阿弥陀佛无量劫的菩提大行,作我们众生多福德之缘。我们能够信愿持名,就是把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转化为我们自性的功德,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殊胜的因缘。就凭着这个作为往生净土,得生彼国的正因,这就是净土的讲净土资粮信愿行,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 好,说完这句话之后,佛又重复舍利弗,你看又重复舍利弗,这是不断地叮咛哪!不断的提示哪!“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好“若有”,就是假设有善男子。善女人这里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什么呢?在九法界里面,只要他具足信愿的,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哪怕是五逆十恶的人,就是观经的下品往生的,他临命终时闻善知识劝勉来念十声乃至一声的,这种即将下地狱的这样的众生他也属于善车轮子、善女人。反过来说他很善良,修了很多很大的行,很讲修行,但是在净土一法当中,他不具足信愿啊!他不相信,也不能够得上这句话时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么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不仅包括人道,也包括畜生道,畜生道里面的雄的,雌的也都属于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他所面对的众生的面是很广的。 那么这些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乱。这段话是把这个行门的这种方法点示出来,阿弥陀佛就标显出所念的境缘,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表达念的方法。在念佛法门当中,我们知道常常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 、持名念佛、这些念佛当中,特别标显出名号。所以《阿弥陀经》为什么单刀直入,就把法藏菩萨因地的愿心揭示出来。法藏菩萨在五劫的思惟当中,为了实施他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的这种愿,这种大愿,思惟考察,用什么方法能够平等普度。十方诸佛度化众生的方便有很多,或者以神通度众生、以相好光明度众生、以说法度众生。那么,阿弥陀佛也都是具足这些度众生的方法,但在这之外,尤其施设了名号度众生的方法。【若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所以,净土法门实施究竟平等,广度一切众生的方法就是名号。那么,这个名号呢,就是不简单了,是我们往生净土的正行。那在这个名号里面,阿弥陀佛就把他的一切拯救众生的悲愿,他的神通、他的光明、他的善巧方便、都凝聚在这个名号里面。同时这个名号的体性又是实相,是一真法界。 所以我们净土法门讲的这个万德洪名哪!这个名号就是实相身,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的实相在名号里面。这个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寿寂照不二,就是实相;所以这个名号就是实相。然后又把阿弥陀佛的无量劫的修行的功德,凝聚在这个名号当中,所以这个名号就称为万德洪名。万德,就是所有的德都在名号里面。当我们念这个名号的时候,就以名召德,这个名号的功德就出来了。所以这个名号就是无尽的宝藏,用我们的信愿持名来开采,这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一个现象。因为我们对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以及他无量的功德,他要给我们,他用什么方法给我们,他就靠名号的方法给我们。但这些功德是无为、无漏的功德、是无形无相的,但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所以就借助我们能够把握的一个音声、一个符号,把这个无形无相的功德,透过这种有为的东西,传达给我们。这是一种非常玄妙的道理,非常形而上学的道理,但是他确实是靠这种方法来把他的功德传达给我们的,来令我们在这个名号当中得到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利益的。 所以就在《阿弥陀经》里面,你看直接就把这个名号的功德,虽然他没有展开,但是他对于这么殊胜的大事因缘就是让我们去念佛,念这个名号。那你看这个名号就能获得前面所说的所有的利益,无上大利益是在名号里面获得的,所以我们对这个名号要生起至重的恭敬心。所以“闻说,”“闻”就包含信,相信了阿弥陀佛的名号的功德,他才会去执持啊!“执”就是执受;“持”就是不让它失去,就是牢牢的抓牢。但这个“执持”就是专念不忘,专念不忘的意思。“执持”也有皈命的意思,我对这个名号有绝大的信心,我要把生命交托给阿弥陀佛。我们只有对这个名号具有极大的信心的时候,才能把这个名号执持得住,把握得住。如果信心很轻浮的时候,这句名号我们也念得很轻浮,是把不住的。为什么把不住?因为我们内心里面有很锪妄想杂念,像急流水。如果我们对世间的东西觉得很重要,比名号更重要,肯定这个名号就不在我们的心里,系不住我们这个狂暴的心了。 所以,这个大家讲这个念佛啊!念佛三岁小孩都能念,阿弥陀佛谁不会念。但试问要把这个佛号念好、守得住、把得稳、念得熟、念兹在兹、明记不忘、谈何容易啊!只有在佛号用过功夫的人,你才会感觉到这个佛号是太不好念了,甚至念的过程念得很枯燥乏味。本身这个佛号是万德洪名,是法味充足的,法喜浓厚的,但是由于我们的无明、烦恼执着太厚重,这个名号的那种法上的法性的光我们接纳不上。就是油和水的关系呀!透不进来啊!所以我们可能一边念着阿弥陀佛心里还在想自己的事情。所以这个“执持”是实实在在的,你每个佛号都在你的内心当中照过的,踏踏实实念出来的,才叫执持。如果你口里面念着佛号,心里还想着其他的事情,哎呀!这个股票的情况怎么样了?过一两分钟听听股票的行情啊!这个佛号,有时候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成他股票,股票、股票,他就执持不住啊! 所以这里面他一定要有一个极大的这样的一个信心,如救头燃,把死挂在额头上来念,以那种救命的心态来念这个名号,才能把持得住。以这个心态那就是提出了克期取证的时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这个一般解释呢,就是从因至果利根的能够一日就能够一心不乱;钝根的七日能一心不乱。那从保持这个一心不乱的功夫来看,它又利根上智能够七日一心不乱;钝根下智,能够一日一心不乱;一般会作这样的解释。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建立了深信切愿之后,要具体落实在执持名号的功夫上。执持名号功夫它有种种克期取证的时间,这里提出七天。像《无量寿经》提出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有的提二十一天、四十九天;甚至《般舟三昧经》提九十天;它克期取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总之是要在这段时间当中是要万缘放下,一念单提。 ———————————————————————————————————————————————————
扩展阅读: 大安法师佛教文集 大安法师佛教问答 大安法师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