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禅与禅宗思想
叶枫桦
[摘要]孔门禅是金元时期禅宗思想的新发展,表现在兼通佛儒:提出拜命名孔门禅的是元好问,核心是禅宗曹洞宗著名高僧万松行秀和他的一些僧俗弟子,如李纯甫、耶律楚材、赵秉文、雪庭福裕,这些政治家、文学家、高僧以孔门禅为思想武器,从而使孔门禅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孔门禅万松行秀李纯甫“以佛治心,以儒治国”
禅宗对於佛教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禅学思想本身也有一个演化过程。在金元交替时期,社会的巨变和禅宗自身的发展又催生了新的禅宗思想形式,即“孔门禅”。13世纪初,中国北方金元交替,多年的战乱,对士人和佛教高僧多有影响,而禅宗思想本身也有适应历史的自身要求,由是形成了禅宗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即“孔门禅”。顾名思义“孔门禅”是儒释融会的禅宗,即把禅宗思想和儒学思想结合起来,以佛法比拟儒学,以儒学证佛法,从而寻求治国修身的新途径。
“孔门禅”主要由禅宗曹洞宗第十九世祖、著名曹洞宗高僧万松行秀和他的俗家弟子、著名文学家李纯甫创立。他们周围汇聚了万松众多的僧俗弟子,包括耶律楚材、赵秉文等俗家弟子,出家弟子有雪庭福裕、林泉从伦、华严至温、复庵圆照等,还有东林志隆、木庵性英、乳峰德仁、和公、皓公、洪倪等。他们出入佛儒,与朝廷紧密合作,把禅宗思想和儒家精神结合起来,“以佛治心,以儒治国”,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万松行秀本人号为国师,与金元两朝统治者关系密切。耶律楚材、雪庭福裕等人积极人世,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高僧,官至封王拜相,担任高级僧官。“孔门禅”思想的参与实践者以具体的行动,对当时政治以及禅宗自身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最先提出并概括“孔门禅”是著名文学家元好问,他与万松行秀、耶律楚材、李纯甫同时代,与上述诸人相熟悉,有往来。元好问七言律诗《李屏山挽章二首》诗中有“谈尘风流二十年,空门名理孔门禅”一句,正式提出了李纯甫兼通儒释的“孔门禅”,概括了李纯甫的禅宗思想特点。全诗为:“谈尘风流二十年,空门名理孔门禅。诸儒久已同坚白,博士真堪补太玄。孙况小疵良未害,庄周阴助恐当然。遗编自有名山在,第一诸孤莫浪傅。”(《遗山先生文集》卷八)时元好问在嵩山下,出入少林寺,与李纯甫以及东林志隆、木庵性英等少林高僧有往来。
李纯甫(1177—1223)由儒人佛,是“孔门禅”的核心人物。纯甫号屏山居士,为金代著名文学家。宏州(今河北省原县)人,金承安进士。少年习儒,後在邢台遇到著名禅宗高僧万松行秀,转而虔心向佛。《五灯全书》卷六十一记载:“屏山李纯甫居士,初恃文誉,好排释老。偶遇万松秀於邢台,一言之下,遂获契证。乃尽翻内典,遍究禅宗。注《金刚》、《楞严》等经,序《辅教》、《原教》等论。尝著《少室面壁庵记》。”《宗统编年》卷二十五记载:“癸亥三年(1203),金国学士屏山李纯甫著《呜道集》。甫,字纯之,号屏山,参万松秀祖有得。”《续指月录》卷八和《五灯全书》卷六十一列有万松法嗣,记载说明李纯甫与耶律楚材是同门,“青原下第二十三世、报恩秀禅师法嗣:‘丞相移刺真卿居士楚材’、‘屏山李纯甫居士”,。万松行秀作《领中书省湛然居士文集序》(太宗六年十一月),其中有“屏山居士年二十有九,……日抵万松,深攻亟击”,“湛然尝以此诀忠告心友,时无识者,慨然曰:‘唯屏山、闲闲可照吾心耳’”。万松在文中提到“屏山”,是俗家弟子李纯甫,“闲闲”是指金朝另一著名文学家赵秉文。李纯甫参万松後继则深入佛典,并至少林寺参学,撰成《<金刚经>注》、《<楞严经>注》、《少室面壁记》等,弘传佛旨。李纯甫三十六时,为少林寺写了一篇《重修面壁庵记》,其中有“屏山居士儒家子也。……偶於玄学似有所得,遂於佛学亦有所人。学至於佛则无可学者,乃知佛即圣人,圣人非佛”。由此兼通佛儒,自儒人佛,後半生致力於弘扬曹洞法门,“开发後学,大有功於宗乘”。李纯甫主张“巷波阔於圣学之域,撤藩篱於大方之家”。会儒佛道三圣人理性蕴奥之妙要,而指归於佛祖。他提出,“使圣人之道,不坠於寂减,不死於虚无,不缚於形器,相为表里”。他声称“世法拘人处禅,忽惊龙跳九天门”,必须求“大解脱”。李纯甫“啸歌袒裆,出礼法之外”,“宁为时所弃,不为时所囚”,他的这些主张,被元好问称为“孔门禅”,这是禅宗思想的一次重要发展。其《少室面壁庵记》还说:“达磨大师西来,孤唱教外别传之旨,岂吾佛教外,复有所传乎?特不泥於名相耳。真传教者,非别传也。自师之至,其子孙遍天下。渐於义学沙门,以及学士大夫,潜符密契,不可胜数。其著而成书者,清凉得之,以疏华严。圭峰得之,以钞圆觉。无尽得之,以解法华。颖滨得之,以释老子。吉甫得之,以论周易。伊川兄弟得之,以训诗书。东莱得之,以议左氏。无垢得之,以说语孟。使圣人之道不堕於寂减,不死於虚无,不缚於形器,相为表里,如符券然。”显然有融合三教,独尊佛学之意。《金史》卷一百二十六“李纯甫传”称:“李纯甫,字之纯,弘州襄阴人。祖安上,尝魁西京进士。父采,卒於益都府治中。纯甫幼颖悟异常,初业词赋,及读《左氏春秋》,大爱之,遂更为经义学。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为文法庄周、列御寇、左氏、战国策,後进多宗之。……中年,度其道不行,益纵酒自放,无仕进意。得官未成考,旋即归隐。日与禅僧士子游,……晚年喜佛,力探其奥义。自类其文,凡论性理及关佛老二家者号‘内稿’,其余应物文字为‘外稿’。又解《楞严》、《金刚经》、《老子》、《庄子》。又有《中庸集解》、《鸣道集解》,号‘中国心学、西方文教’,数十万言。”李纯甫与万松另一著名俗家弟子耶律楚材有密切关系,耶律楚材在《楞严外解序》中说明自己与李纯甫关系非常密切,“余与屏山通家相与,尔汝曾不检羁。其子阿仝辈待余以叔礼”。
李纯甫所师的佛门高僧就是万松行秀(1166—1246)。万松行秀为金、元两朝禅宗曹洞宗巨匠,号为“国师”,於宗教、政治皆有重大影响,朝野倾慕。他既受到金章宗的器重,又通过耶律楚材,主动靠拢元太宗,在金末元初左右逢源。门下弟子众多,李纯甫、赵秉文等儒士也都拜倒在其门下。万松遍领大刹,其本身亦对禅宗的发展多有贡献。三教融合的“孔门禅”是其思想核心,提倡“以佛治心,以儒治国”,“儒释兼备,宗说精通,辩才无碍”(耶律楚材序《从容录》)。受其禅法思想影响,耶律楚材成为著名政治家,位极人臣;嗣法弟子雪庭福裕担任僧官“释教都总统”,通领佛教,为元朝最高级别的僧官之一。《补续高僧传》卷十八称行秀“自幼不凡,超然有出世志。……师登座一宣,万指倾听。以洞上孤冷不振之宗,一旦得师而起之,扶颓继绝,功不在青华严下也。”金末元初之际,万松凭借自己的影响,宏扬禅宗,确立了佛教在北方的地位。
万松道行高峻,佛学渊深,“纵横理窟,深入佛海”。佛学上融通儒释,不主一家,提倡“以佛治心,以儒治国”。《五灯全书》卷六十一万松“师於孔老庄周百家之学,无不俱通”。融通儒、释,融合三教的思想,正因为此,万松吸引了耶律楚材和李纯甫、赵秉文等儒生,同时拓展了佛法思想。李纯甫在万松的支持下发展成为少林“孔门禅”,更是万松禅法思想的重要体现。其“孔门禅”思想一般认为脱胎於“显诀”思想。《领中书省湛然居士文集序》中有“湛然居士年二十有七,受‘显诀’於万松。其法忘死生,外身世,毁誉不能动,哀乐不能人。湛然大会其心,精究入神,尽弃宿学,冒寒暑、无昼夜者三年,尽得其道。万松面授衣颂,目之马湛然居士从源。自古宗师,印证公侯,明白四知,无若此者。湛然从是自称嗣法弟子从源。……世谓佛法可以治心,不可以治国,证之以湛然正心修身、家肥国治之明效,吾门‘显诀’,何愧於《大学》之篇哉!湛然当以此诀忠告心友,时无识者,慨然曰:‘唯屏山、闲闲可照吾心耳。”’这里可以看出,万松的“显诀”有重要影响,更由於耶律楚材离开万松後,投效於蒙元统治者,而使“显诀”意义重大。据认为,经万松、李纯甫发扬,成为其以“心”为体,会通三教“心学”,发展出了金学独立的一支,相关论述,在佛教典籍和耶律楚材、李纯甫、万松的著作中多有保留。万松在兼通佛儒的同时,还恒业华严,“平时治学恒以《华严》为业”。其作於晚年之《从容录》更是杂取《圆觉》、《金刚》、《华严》相关经语。《五灯全书》卷六十一:“三阅藏教,恒业华严。”《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秀公暮年常课华严”。《华严原人论解序》:“裴公既序之於前,屏山李君复题之於後,万松禅老又开九对十八重以赞其说。三贤皆达道之士,不妄许可,自非理归至当,岂君子亦党乎。窃尝考诸圭峰笺注经论诠示禅宗逮百十余卷,唯华严圆觉金刚般若等章疏盛行於世。”在佛学思想上,万松属於禅宗曹洞宗,但他不仅仅局限於此。耶律楚材在《万松老人万寿语录》中称“万松老人,得大自在三昧:决择玄微,全曹洞之血脉;判断语录,具云门之善巧;拈提公案,备临济之机锋;泻仰、法眼之炉囗,兼而有之;使学人不堕於识情莽卤廉纤之病,真闲世之宗师也。”行秀为一代宗师,他在禅学理论上有精深造诣,著述宏富,这些著作是万松佛法思想的集中体现,至今仍有《从容录》等存世。《万松舍利塔塔铭》:“编《祖灯录》六十二卷,又《净土》、《仰山》、《洪济》、《万寿》、《从容》、《请益》等录及文集偈颂,《释氏新闻》、《药师金轮》、《观音道场》三本,《鸣道集辩说》、《心经风呜》、《禅悦法喜集》并行於世。”《全辽金文》收录万松文三篇,分别是《寄湛然居土书》、《领中书省湛然居士文集序》、《圆通大师像赞》。《全辽金诗》收万松诗三首,《龙山迎驾诗》、《和节度陈公一绝句》、《中秋日为建州和长老圆寂上堂答问》。
“孔门禅”的思想核心是万松行秀和李纯甫,万松的其他弟子则是“孔门禅”思想的受益者和实践者。其中最马著名的当是耶律楚材(1190-1244)。耶律楚材於二十七岁参万松,受显诀。“湛然大会其心,精究入神,尽弃宿学,冒寒暑、无昼夜者三年,尽得其道。”真正领会了万松以“佛法可以治心”的“孔门禅”精髓。耶律楚材自论幼而喜佛。逢金朝末年战乱,蒙古兵围困燕京城,转而学佛。初从圣安澄公习禅,後投於万松行秀门下,苦修三年,获师印可。1218年,元太祖闻其名,聘之,随太祖西徵,耶律楚材於是离开万松。太宗时拜中书令,多有建树。耶律楚材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推进了曹洞宗以及禅宗等佛教在元朝的发展。《五灯全书》卷六十一:“丞相移刺真卿居士,名楚材。本姓耶律,及金减辽,士归金,改姓移刺。……有万松老人者,儒释兼备,宗说精通,辩才无碍。公能见之,自当了公大事,士唯唯。走参万松於报恩,甚相契合。於是杜绝人迹,屏斥家务,虽祁寒溽暑,无日不参。焚膏继晷,废寝忘餐者几三年,乃获印证,号湛然居士。”《续灯正统》卷三十六:“丞相移刺真卿居士,……万松老人,宗门大匠,公能见之,自当了公大事。士唯唯,走参万松於报恩,甚相契合。於是杜绝人迹,苦心力究者几三年,始获印记,因号湛然居士。”《湛然居土文集》卷一二《琴道喻五十韵以勉忘忧进道》:“予幼而喜佛,盖天性也。壮而涉猎佛书,稍有所得,颇自矜大。……遂谒万松老人,旦夕不辍。叩参者且三年,始蒙见许。是知圣谛第一谛,不在言传,明矣。”《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五,《湛然居士集》序:“称其集多禅悦之语。考僧行秀所作集序,称楚材年二十七受显诀於万松。尽弃宿学,其耽玩佛经,盖亦出於素习。”耶律楚材进入蒙元朝廷後,把“孔门禅”加以应用,他在随元太祖西徵途中还专门写信给万松,就此加以感谢。制止蒙古军队的杀戮应该是其众多贡献之一。《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传》:“旧制,凡攻城邑,敌以矢石相加者,即为拒命,既克,必杀之。汴梁将下”,耶律楚材全力制止之,“时避兵居汴者得百四十七万人”。耶律楚材对佛教多有维护还表现於1229年刊出《西游录》,其中对道士邱处机已经有所不满,实际上是维护佛教在蒙元朝廷中的地位。明王世贞撰《读书後》卷八《书口风庆录後》其二:“後考湛然居士《西徵记》颇称长春之短。”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中多有关於其师万松的记载,也保留了其一些佛学观点。如《用万松老人韵作十诗寄郑景贤》、《万松老人真赞》、《万松老人琴谱诗》、《蒲华城梦万松老人》等。耶律楚材有《弹琴逾时作解嘲以呈万松老师》:“一曲悲风历指寒,昔年曾奉万松轩。本嫌浮脆删吟抑,为爱轩昂变撞敦。高趣酿成真有味,烦襟洗尽了无痕。禅人若道声尘妄,孤负观音正法门。”《辨邪论序》,论述万松以及儒禅之意。耶律楚材还在此前一年作《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序》(太祖十九年),《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太祖二十一年)。作《释氏新闻序》,《评唱天童拈古请益後录序》,《屏山居士呜道集序》(甲午冬十有五日)、《释氏新闻录》(甲午上元後一日)和《楞严外解序》(甲午清明後五日),此外还有《万松老人万寿语录序》、《屏山居士金刚经别解序》、《书金刚经别解後》。文中论及与万松、李纯甫等关系以及佛旨大意。
此外的一些著名文人如趟秉文、元好问等也很可能是“孔门禅”参与者和见证者,出入於佛儒。趟秉文喜好佛老,可能是万松的又一俗家弟子。《秋涧集》卷四十二《雪庭裕公和尚语录序》:“雪庭初参万松秀公,万松得法雪岩上人,纵横理窟,深入佛海。至於游戏翰墨,与闲闲、屏山二居士互相赞叹,为方外师友。”赵秉文奉佛唯谨,时与朝士谈论,又与释士过从。《归潜志》卷九:“(屏山)兴定间再人翰林,时赵闲闲马翰长。……每相见,辄谈儒佛异同,相与折难。”元好间《暠和尚颂序》:“岁甲寅(1254)秋七月,余自清凉还太原,……余在南都,侍闲闲赵公、屏山李先生燕谈,每及青州以来诸禅老,皆谓万松老人号称辩才无碍,当世无能当之者。”
“孔门禅”对当时禅宗思想和政治文化都产生了实际的影响,扩大了禅宗的思想体系,也使众多万松门人积极人世,构成了元朝崇信佛教的一个条件。表现之一,万松门人相继担任高级别的僧官,参与管理领导佛教。全一至温(1217—1267)禅师乃万松嗣法弟子,与刘秉忠同乡,同受元世祖宠信。虞集《佛国普安大禅师塔铭》:“师讳至温,字其玉,一号全一,邢州郝氏子也。……时宪宗命海云主释教,诏天下作资戎会。师持旨宣布中外而辅成之。世祖徵云南还,刘公(刘秉忠)请承制,锡师号曰佛国普安大禅师,总摄关西五路河南南京等路太原府路邢洛磁怀孟等州僧尼之事。”其他弟子有雪庭福裕、林泉从伦、复庵圆照、东林志隆、木庵性英、乳峰德仁等都是曹洞宗高僧。雪庭福裕还“统领释教”。
“孔门禅”主要是李纯甫在禅宗祖庭少林寺时所论述,是时,元好问也流连於少林寺附近,故“孔门禅”也多称“少林孔门禅”。此时少林寺为禅宗曹洞宗万松行秀、雪庭福裕一系所住持。其中万松弟子有东林志隆、木庵性英,乳峰德仁、雪庭福裕、复庵圆照都住持过少林寺。雪庭福裕被尊为“少林寺中兴之祖”,由於他是禅宗曹洞宗第二十世祖,由此标志著曹洞宗的正式回归祖庭,延续至今。福裕本人与朝廷的密切关系,致使少林寺在元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因而也继续扩大了“孔门禅”的影响力。
参考书目:
《湛然居士集》十四卷,[元]耶律楚材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91册。
《元史》二百一十卷,[明]宋濂等奉勅撰,中华书局,2000年。
《金史》一百二十五卷,[元]脱脱等奉勑撰。中华书局,1975年;
《归潜志》十四卷,[元]刘祁撰,中华书局。1983年。
《遗山集》四十卷,[金]元好问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5年。
《中州集》十卷,[金]元好问编,中华书局,1959年。
《少林寺志》,[清]叶封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1997年。
《全辽金文》,阎凤梧主编,山西占籍出版社,2002年。
《嵩阳石刻集记》,[清]叶封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