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藏传佛教的各类造像 |
 
藏传佛教的各类造像 概说 喇嘛庙里各种佛、菩萨、明王、护法、佛母、祖师等等造像非常多而复杂, 在这方面是内地寺庙的造像远远比不上的,到底有多少尊,谁也说不清。有的文章说有二、三千种,虽然不太精确,但有上千种是可信的。 清代一些这方面的僧人学者曾编过这类图谱,如18世纪的藏族僧人饶为?道 尔吉(即三世章嘉呼图克图)编过一本《三百尊图像》,收集了三百尊造像。 解放前还有一位美国女学者埃文思夫人和我国佛学家王岩涛编过一本《密宗五百佛像考》,收集了密宗的五百尊造像。 在国外也还有数种这方面的图录,但佛像总数确实无法统计。 这是因为,藏传佛教中的造像除了显宗方面的以外,还有许多密宗方面的,特别是密宗造像更复杂多变。再加上莲花生大事在和本教徒斗法的过程中,把许多本教的神祗和作法仪式也吸收到藏传佛教里来了,使藏传佛教的神鬼队伍大大“超编”。 此外,藏传佛教里教派众多,各派崇拜的神祗和供奉的祖师也不完全一样,由于这许多原因,使各地喇嘛庙中的造像也就形象繁多,互有出入,有些造像甚至连僧人也不一定认识。 就佛像来说,同一尊佛在喇嘛庙里有几种不同的形象,一会儿是表情平静,肢体正常的,一会儿又是多少个头,多少只手脚,青面獠牙的,还有那双身男女拥抱形的,这又应该怎样理解呢? 按照密宗的理论,佛具有两种变化身,有时显现真实身(自性身),有时显现忿怒身(教会轮身)。真实身也就是我们平时都认识的标准形象的佛、菩萨像。这些表情平静、四肢正常的造像,在图像学上也称为寂静尊。 忿怒身的形象也就是那种牛头马面,表情激愤,多眼、多头、多手多足,张牙舞爪的各类明王、金刚等等。图像学上称为忿怒尊。 不过,这些忿怒形的佛像是护法神,不是恶鬼。这些都是佛菩萨故意变化成那种凶恶的模样来吓唬邪魔的,当然这邪魔除了指有意破坏佛法的魔鬼外,主要还指阻碍僧人修法的思想上的魔障,例如,佛教认为贪、瞋、痴等等都是人生一切苦恼的根源,而有些人就是摆脱不了这些苦恼的干扰,所以佛只能变化成这种怪模样来吓唬和教化他,使他惊醒并教以咒语来令他修法。咒语也即明言。这就是所谓的明王。 例如,喇嘛庙的护法神殿里必然要有的大威德金刚,或叫大威德明王,他是牛头,露着大肚皮,有许多只手和六条腿,脚下有踏着几个小人物,头上又有三层头,挂着骷髅项链,形象是够凶恶的了,可他并不是魔鬼,他就是人们平时挺尊敬的无量寿佛(长寿佛)变化而来的。 还有那愤怒的头发象狮子的鬃毛一样竖立起来的马头金刚,也是圆睁着三只眼,六条胳膊,拿着各种兵器,可又有谁能想到他就是那最最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观世音变化而来的呢? 就连祖师,也有变化身,例如莲花生大师,本来是抱着骷髅杖,一手端着骷髅碗,一手拿着金刚杵,端坐在莲座上面的,可他又有八种变化身,也是个个如同凶神一般。 以上这些都是些简单的举例,后面另有各尊的详细介绍。 再者,这些造像,又往往拥抱女伴,呈现双身形,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欢喜佛,关于欢喜佛,我们将另加叙述。 以上这些虽然乍看起来显得既神秘又混乱,但我们看得多了,仍然能够摸到规律,特别是在喇嘛庙里,一般仍是那些最常见的形象居多,这些形象绝大部分还是根据密宗经典而来的,形象、色相、手里的小标识也都是有根据的,不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的,看多了,那形象并不难识别。 何谓“欢喜佛” 上文说过,在喇嘛庙的密宗殿里有不少忿怒形的造像往往都拥抱着女性,游人们往往将其统称为“欢喜佛”。 所谓欢喜佛,一些明清的笔记也有不少记载,但也多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根据表面现象及主观想象所作的。穿凿附会地认为是男女相交或是人与兽交的形象。这其实是不尽正确的。 首先,这些所谓的欢喜佛,称呼并不准确,因为他们也都有各自的佛名,内中虽有双身佛叫“喜金刚”和“胜乐金刚”(含有双身大乐的意思)但统称这类佛为双身佛较为合理。 西藏佛教密宗是受到印度性力思想影响的,印度原始宗教有一派是性力派,这派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由于创造女神的性力而产生和繁衍的,因而,把性行为看成是侍奉女神的方法和对女神的崇敬。在古代印度的石窟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男女拥抱的神祗造像,特别以巴拉王朝(8—11世纪)时制作兴盛。 根据佛教密宗经典《大日经》和《金刚顶经》的理论,女性是供养物,他以爱欲供奉那些强暴的神魔,使他们得到感化,削弱他们的斗志,然后把他们引到佛的境界中来。佛经上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即是这个意思。 例如,佛经上有位双身大圣欢喜天,男像名叫昆那夜迦,象头人身,是大自在天(也就是湿婆神,古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是毁灭、苦行和舞蹈之神)的儿子,性格极为荒暴,所以又叫大荒神。为了软化他的暴戾,观世音菩萨化身为女性,与她拥抱相合,得到了他的欢心,从而把他调伏,使之改邪归正,引导到佛教中来,因而皆大欢喜,称为欢喜天。 因此之故,密宗里的大日如来(也叫毗卢遮那佛,是释迦佛的法身佛)和受大日如来教令的为了降伏各种障碍秀发的魔障而变化的各忿怒形的明王、金刚,也都有相应的女伴和他们一起修法,这些女伴称为明妃或佛母。明王和明妃拥抱相合是表示“悲智和合”,(明王的威吓是悲,色欲调伏为智)也就是说男女相合是调伏魔障,引向佛智的象征。 根据这个义理,在密宗修行的最高阶段是必须有女伴合作才能修法的,称为“双修法”,也叫“双空乐运”。例如莲花生到西藏传播密教时,就有五名尼泊尔和西藏妇女陪同大师一起修法,这种双修行造像也有人叫“父母佛”,即把师傅称为父,把陪伴师傅修法的女性称为母,叫佛母、明妃或空行母。他们把男女双身大乐作为修法成道的手段,所以双身修法也称为“女道”。藏语称双身佛为“雅布尤姆”,意思即父母佛。 修习什么佛的佛法,就要模仿什么佛的姿势和手印,还要念诵那尊佛特定的咒语,即所谓“心”、“口”、“意”三密相应。那么,上面说过的各种双身金刚、明王也就是僧人们观想和模拟的目标,只是一种教理的表征,不能据此误解藏传佛教是纵欲的。但由于密宗义理非常繁琐和艰深,能在密宗方面修习女道的僧人极少。 释加牟尼 朋友们到喇嘛庙中游览,释迦牟尼的形象是不难识别的。他一般都被安置在 佛堂正中莲座上,双手在胸前或者成说法形象,或者左手捧钵,右手指地,形象也可分成几大类。 按照佛经的说法,释迦佛形象的庄严完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无论是身体各部的比例、颜色、形状、都是完美无瑕的。这些优点可以归纳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实际上,这些应是古代印度人对人体的审美标准,因而,寺庙中释迦佛的形象也都是依据这些标准来塑造的。 如《方广大庄严经》第三卷,说三十二相,即有,第一释迦佛头顶上有肉髻;第二头发程螺形向右旋,颜色是青绀色;第二额头宽广平正;第四两眉之间有白毫,晶莹如雪(白毫就是佛眉间的痣,是智慧的标志);……十三,双颊像狮子一样丰满;……十八,肤体柔软细腻呈紫磨金色;……而是,双手下垂过膝部等等。 而八十种好,例如手足指甲如赤铜色;手指圆润;嘴唇红润美好如苹果;脖颈圆满等等。总之都是人间最美好的比喻。释迦像千百年来已经形成定型,历代各民族塑造时,虽然都有细部变化,但总的形象大致没变。 释迦佛的形象和我们在内地寺庙看到的基本一样,他的姿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成道相 释迦佛结跏趺坐(俗称盘腿打坐)在莲座上,左手垂放在左脚上或者手捧钵盂(喇嘛庙常见捧钵形),右手垂直指地,叫作“降魔指地印”或“触地印”,表明释迦在成佛前,经过无数磨难,降服了破坏修法的恶魔,终于得道,这些只有大地之神才能作证。因为这段经历是降魔得道,所以这种形象称为“得道相”。 佛经中把释迦从诞生、成道、创立佛教到进入涅磐共分为八个阶段,叫作“八相成道”或“八相作佛”、“释迦八相”。下面就把这八相大致解释一下,以便大家在寺庙里看到涉及到这些内容的壁画或帛画时,大致可以看明白。不过,藏传佛教中编的释迦传记比汉地佛教要复杂而细腻,重要的事件有一百一十八种或一百二十五种,因此,表现在壁画和唐喀(帛画)上的画面就很多,但在一般情况下,用八相大体都能概括。 1、下天。释迦乘着六牙白象从兜率天宫下降。按佛经说法,释迦牟尼已经转生了五百五十多次,他转生过国王、太子、樵夫和各阶层人物,甚至于梅花鹿,猴王、兔王等多种动物。在每次转生中他都舍己为人,作了无数好事,这些都称为“本生故事”。这其中有大家都熟悉的“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的事迹。但这次是最后一次转生人间了,这段属于成佛中的经历,所以称“佛传”故事。画幅右上角,释迦由仙人簇拥着,前有六牙白象,在祥云缭绕中由兜率天宫飘然而下。 2、入胎。乘象从净饭王皇后摩耶夫人右肋入胎。 3、住胎。在母胎中行住坐卧,一天六次为诸天说法。以上两相可有其它画面表现,但第三相画面则较少见。 4、出胎。摩耶夫人在孕期满时,准备回娘家分娩,但走到半路,即在兰毗尼园一棵无忧树下从右掖下将释迦诞生了。画面上摩耶夫人右手扶树枝,下有仙女接护释迦。画面左下角,即释迦出生后,有难陀龙王兄弟从天上吐水为他沐浴,释迦上下前后左右走七步,指天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在他走过的地方,每一步都生出了莲花,又叫“步步生莲”。最后下角披发长髯的老者在合掌致敬,他就是雪山(喜马拉雅山)的苦行僧,老圣者阿私陀。他预言那初生的婴儿,若出家则能成佛,如果在家就会成为转轮圣网,并用他的慧眼指出释迦身上的种种灵异现象。画面上看得最清楚的即是释迦两眉间的白毫,那是智慧和光明的象征,还有顶上的肉髻等。 5、出家。释迦在二十九岁时,本应是依仙人预言继承净饭国王位的,他却因看到人间的生老病死及各种丑恶,内心矛盾无法解脱而出家了。(图15)在这幅西藏不可的中部,是主人公净饭王太子。只见他郁郁不乐地坐在王宫里,尽管无数后宫粉黛竭尽声色以图取得他的欢心,却都毫无效果。楼上那睡态丑陋的宫女,是释迦在夜间发现的情形,他发现,原来白天那些姿态美好的少女,夜间睡觉竟是“纵横各倒卧,悉现诸丑秽,狼藉犹残尸”,于是,不论人间什么最美好的事物,他都觉得非常丑恶(这种观察宇宙的方法,佛学上称为“不净观”,中国佛教史上就曾发生过因僧人修不净观过了头,导致多名僧人自杀的事。)主要人物四周,从下往上,依次为释迦调伏大象、和提婆达多(释迦的叔伯弟)比赛射箭、太子游四门、看到人间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决心出家等情节,图最上角即释迦骑着他心爱的白马出家了,簇拥着他的是四天王,在祥云缭绕之中为他捧着马足。接下来表现的是:释迦来到森林,告别了马夫和白马犍陟,用利剑(西藏画面是月牙刀)割断头发,有仙人把发送还天宫。周围表现他出家后和隐士阿私陀住在一起,并作了他的弟子,后又离去。下中部即表现他来到摩揭陀国受到国王和臣民的尊敬供养。右上部表现他虽然受到种种骚扰,却不曾动摇他的决心。左下角是他在尼禅连河畔苦行六年,身体已极度衰弱,这时牧牛女善生向他献乳糜(奶制品),释迦在尼禅连河洗浴,恢复了精力,认识到光靠苦行不能达到解脱,但对此弟子们却不能理解,背离他而去了。 6、成道。经过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成道。魔王波旬恐怕他得道后,自己的魔力被破坏,于是变化为一群魔军用各种兵器、水火毒焰向他射杀。但火焰不能接近释迦的身边,只能在外面形成一道光环。于是,释迦召地神来作证,降服了魔鬼,右下角三个丑陋的裸体老妪是魔王的三个女儿,受魔王指使企图以色情迷惑释迦,但释迦用法力使这些裸体美女们变成了老太婆。图中的释迦像即我们常见的释迦成道相。 7、转**。成道后说法传道五十年,普度众生。 8、入灰。八十岁时在婆罗双树下进入涅磐(即进入永无轮回的最高修行境界)。 二、说法相 一手或双手在胸前,拇指和食指扣成环形,这种手印也称为“说法印”,表 明释迦在鹿野苑首次说法。上文所说八相之第七相即是。这种造像寺庙不难见到。 三、旃檀像 这是一种站立形的释迦像。据说是释迦在世时,优填王用旃檀木按释迦形象雕成的,但不是所有的站立佛像都是旃檀像。 旃檀像的特点是他保留了很浓重的公元4、5世纪是印度笈多王朝秣菟罗地区雕像的特点,如释迦穿这无领通肩式的袈裟,袈裟像湿了一样紧贴在身上,衣纹在胸前像半个同心圆一样层层密集。右手在胸前作“施无畏印”,意思是解教众生的痛苦。左手下垂,掌心向外,称“予愿印”,既满足众生的愿望,合起来称为“施无畏予愿印”。 我国3世纪时的画家曹不兴,据说就最擅长于画这种出水式的袈裟,故世称“曹衣出水”。 在喇嘛庙中,旃檀像也可以见到,但不是太醒目,并且大型造像较少。 北京雍和宫的照佛楼内供奉着一尊高七尺的旃檀佛像,像外有精美的楠木佛龛合火焰光背。 关于旃檀像,佛经上说,释迦的母亲在生下他七天后就逝去了,释迦得道后升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不还,优填王思念释迦,于是特请工匠雕造了一尊旃檀香木释迦像。我国的旃檀像据说是这尊像的图样经过西域、凉州、长安而传到了江南,宋朝时又传到了汴京(开封),金朝时又流传到了燕京(北京)圣安寺,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又供奉于万寿山仁智殿,十四年时又移至大圣万安寺,皇室特建瑞祥殿供奉。元朝程钜夫专门有一篇文章叫《瑞像殿记》记述这尊佛像的来历。清康熙时,旃檀佛由北京西城鹫峰寺(复兴门外卧佛寺街)移供于西安门内弘仁寺喇嘛庙,后改名旃檀寺。雍和宫这尊旃檀像是乾隆命养心殿的工人仿照弘仁寺的佛像雕凿而成的。 四、太子像 喇嘛庙中还经常供奉释迦没成佛前身为太子的形象。作为单独供奉的情况,内地寺庙是极少见的,这也是喇嘛庙佛像的特点之一。 因为释迦还没有成佛,那么形象上只能是菩萨装束。一般是头戴宝冠,身上穿这花缎的袍服,或者是头上梳着高高的发髻,上身袒露,佩戴着各种精美的项饰、缨络、臂钏、手镯等等物件。手和脚的摆放也较自如。不一定非要像佛那样庄重地结跏趺坐,可以轻松地盘放,称为“舒坐”,也可以是站立形的。 年龄据说是十六岁或二十八九岁时的。到底为什么要这个年龄的形象?按照《释迦谱》的记载,释迦在三十岁得道前,有不少事迹,如学经、访道、成家立业以及和各种外道较试武艺等等,有不少唐喀和壁画画的都是这类内容。 在拉萨大昭寺有坐觉阿殿,内中供奉着一尊金身的“觉阿”佛(藏语,意思即佛),是释迦十二岁时的等身像。这尊像是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来的。这尊像头戴天冠,面目圆润美好,身披彩缎外衣,还挂了许多条藏族人们献给他的哈达。供奉他的佛龛雕饰得非常精美,就像一座玲珑剔透的小宫殿。 传说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被迎娶到吐蕃时,各种物品都用骡马驮载进藏,唯有这尊觉阿像,唐太宗命专门造车运载,并派两名大力士挽车。当公主一行至拉萨北门时,车陷沙中,力士怎么也拉不出来,于是就在此地,围绕觉阿像,建立四柱,悬白绵帐供养。后来就在此地修建小召寺,以后又将觉阿像移到大昭寺。这尊像据说原来印度造的,南北朝时输入中国,后供奉于西藏。但从造像风格看,实际上仍带有浓重的唐代中原汉式雕像色彩,并不像印度风格的造像。 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也带了那尊八岁的释迦像入藏,佛名叫“米决多杰”,意思是“不动摇”,也即不动佛。后来将他供奉在小召寺内。而这两尊释迦像就被西藏人民统称为“觉夏囊秋”,意思是西藏的释迦牟尼。 三世佛★(★三世佛——燃灯佛、释迦佛、弥勒佛。) 喇嘛庙中的显宗佛殿供奉的各尊佛大致和内地寺庙一样,也有数尊并列的情 况。一般常见的是三佛并坐或五佛并坐,也有七佛并坐的。 五佛和七佛并坐的,佛名大体好确定。主要是三佛并坐时,佛名往往不一样,每个寺庙多不尽相同,除了中间一尊是释迦牟尼佛无论到哪里多是一样的以外,两旁两尊佛名就常不一样,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下面就分别叙述一下。 喇嘛庙中三佛并坐的造像有两种:一种是三世佛,专门供奉的殿宇称为三佛殿。三佛是释迦牟尼佛居中,燃灯佛居左,弥勒佛居右。三尊佛的造型完全一样,只是手势微有变化。 这里以三佛表现三世,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佛。 佛经上说,释迦佛成佛之前,燃灯佛已经成佛了,燃灯佛也译为锭光佛,据说他出生时一切光明如灯。释迦在没有成佛的前世曾经买了五枝莲花(一说七枝)供献给他,并将头发布于地面,以便燃灯佛踩过,燃灯佛预言释迦将来可以成佛,于是燃灯佛成为过去佛。 但这是通常汉地佛寺的说法,在喇嘛庙内的过去佛往往指迦叶(“叶”,读音社,she)佛,按佛经说,释加成佛前已有七个佛先成了佛,迦叶排行第六位,译为“饮光”,据说他也是释迦的师傅,曾经预言释迦将来能成佛。需要说明的是这迦叶是过去佛,不能和释迦的二大弟子之一的迦叶波弄混了。 雍和宫正殿有三佛并坐,但左边那尊佛仍被称为“燃灯佛”,他的双手作转**印,衣着面相仍和释迦佛一样,如不是三尊排列,单独看一尊,确定佛名就有些困难了。 总之,佛经中因译本不同,各种矛盾的说法常有,观众也不必感到神秘费解,任选一种即可,只要有出处就不算错误。尤其是喇嘛庙中的佛像,虽然在制作时有仪轨可循,但也因教派传承不一,经本互异,一尊佛可以变化为另一尊面目全非的佛。有时只有凭借某个小标识,才能分辨出来。 至于未来佛弥勒佛是在释迦佛寂灭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才从兜率天宫中下降人世,所以称为未来佛,他的形象变化就更多了。 从雍和宫这三世佛来说,外形看不出太多变化,只是他们的手印略有不同,释迦佛居中,右手作指地降魔印,左手作捧钵状,未来佛弥勒双手作说法印,过去佛双手作转**印。 以上三世佛的排列形式是指从成佛的先后时间顺序上说的,所以也称为竖三世佛。 三方佛★ (三方佛——药师佛、释迦佛、阿弥陀佛) 除了从成佛时间先后排列的三世佛外,还有一种三佛并坐是指三尊佛所处的三个空间位置说的,是横向排列的,所以也成横三世佛或三方佛。 这三尊佛中央是婆娑世界的教主,同样仍是释迦牟尼。左边是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简称药师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首尊阿弥陀佛。为了便于和竖三世佛区别,一般称为三方佛。 药师佛又称为大医王佛,据《药师经》说,他曾发十二大愿,为众生医治病苦,消灾延寿。所以在喇嘛庙的医学殿内也常供奉此像。他的形象也比较容易识别,左手捧药钵,右手食指和拇指撵一两头尖似枣形的药丸,其他身像和释迦佛一样,也只有凭手上这点小道具的变化才能分辨彼此。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药师佛和释迦佛、阿弥陀佛并列制成雕像时,一律都制成身金色、蓝色肉髻。药师佛的壁画和唐喀在喇嘛庙里很多,用图画表现的药师佛比较容易识别,他仍为如来形,但身色一般按佛经要求为青蓝色,如果带坐骑时是骑在象身上,左手中的药钵内还长有几片吉祥花叶,右手掌向外,拇指和食指捻一枝吉祥药草。 阿弥陀佛是梵文“阿弥陀婆佛陀”和“阿弥陀庚斯佛陀”的音译略称,意思是“无量寿”和“无量光”。据佛经说,他过去作为菩萨时,名叫法藏,曾发了四十八愿,长期修行,成为佛的,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他的形象也比较容易识别,即双手在趺坐的双膝上平行叠放,称为禅定印或定印,双手捧一个钵或宝瓶。 喇嘛庙中到处能见到他的形象,但奇怪的是,喇嘛庙中把阿弥陀佛一分为二,制成两种佛像,即无量光佛和无量寿佛。但无量寿佛(长寿佛)最受欢迎。 阿弥陀佛不分民族受到这样的欢迎,主要应归功于佛经中对西方净土的渲染。据《阿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是琼楼玉宇,莲池中宝莲盛开,到处是奇花异卉,鸟语花香。人死后灵魂往生到那里,有仙人歌舞奏乐,衣食供养,如此仙境,确实令信徒神往。 汉地寺庙中还常有接引佛,表现阿弥陀佛亲自迎接死者灵魂的形象。阿弥陀佛左手托金莲台,那是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后的座位。莲台又根据人的修行程度分为九级,称九品莲台。右手向前下方作接待形以接待死者的灵魂。 七佛 在喇嘛庙的塑像、壁画中有时还能看到七佛并坐的情况,这种例子,早在北 朝时就已出现了,比较好找的例子如云冈石窟第十三窟南壁中层就有七佛并行站立的雕像,他们的双手都作施无畏予愿印,装束形象也全都一样。 佛经上说,在释迦成佛之前已有六个佛先成了佛,他们是:毗婆尸佛、尸弃 佛、毗舍浮佛、俱留孙佛、俱那含牟尼佛、迦叶佛,然后才是释迦。根据这个理论,喇嘛庙中也可以看到七佛的情形。但上文说过三世佛,那过去佛就是迦叶佛,排在第六位,也可用迦叶佛一尊代表过去佛。 此外佛经中又有所谓药师七佛,是以药师佛为主体的七尊佛,各自都发愿, 有大功德,佛名很繁杂。有《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造像也偶然可见。 五方佛 喇嘛庙中还有五佛并坐或者中间一尊较大,四周有四佛围坐的造像,在曼荼罗图案中也常有这五佛组成的画面。 五佛代表五智,又称为五智如来,这也是西藏密宗的义理之一。这种理论认为,修行者仅仅依靠念诵真言(咒语)和观想曼荼罗仍然不能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还要有五禅那佛的五种智慧才能成佛。这五智只有大日如来(也叫毗卢遮那佛,佛经又说它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佛)才具有,为了教化众生,他变化为五佛。 五佛中央是毗卢遮那佛,代表法界体性智:东方是阿闪佛代表大圆镜智,又叫金刚智;南方宝生佛代表秒观察智,也叫莲花智或转**智;北方是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也叫羯磨智。这五佛一般是如来形的,按佛经《大藏秘要》形容毗卢佛是“色如白鹅,形如净月,悉皆圆满。”作为立体雕像时,他们的形象特别是身体颜色是难以区别的,但在绘制成曼荼罗时,他们的身色等就容易表示出来,下面就将这五佛的身色,手印表列如下: 佛名 1、 色相 2、 方位 3、 坐骑 4、 标识 毗卢遮那佛 身色白 智拳印 中 狮子 金轮 阿闪佛 身青色 触地印 东 象 金刚杵 阿弥陀佛 身色红 禅定印 西 孔雀 红莲华 宝生佛 身色金 予愿印 南 马 摩尼珠 不空佛 身绿色 施无畏印 北 金翅鸟 五色交杵 以上简表是依据蒙古族的佛学家工布查布所译著的《造像量度经》和另一部《大藏秘要》而来,也有的书上的记载同此略有出入。 在汉族寺庙中也有时可以看到五佛团坐的塑像,供奉以毗卢遮那佛为主的五佛殿也称为毗卢殿。例如著名的河北正定隆兴寺毗卢殿内即有一组铜铸的五方佛,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8年)的作品,高约七、八米。这组造像形制比较特殊。它共分为三层,每层的底座都呈圆鼓形,鼓身上铸满了层层小千佛,千佛座上是五佛团坐,最上一层中部是毗卢佛,俗称为“千佛绕毗卢”。这实际上是根据密宗教理而来的造型。 在北京著名的古刹法院寺毗卢殿内也供奉有一组毗卢佛,四方佛环绕主佛披卢佛而坐,下有千佛座。造型非常精美,也是明代铸造的。 三十五佛 喇嘛庙的大经堂是僧人集体诵经和作法会的场所,在大经堂的左右墙壁上多数绘有释迦牟尼一生的佛教故事画,也称为佛传故事画。或者画有以释迦佛为中心的三十五佛,三十五尊佛像一排排上下排列着。 他们都是如来形,高肉髻、斜披着袈裟、里面穿着衷衣,手中的小标识和道具也不完全一样,身色是红、蓝、白、黄等各不相同。 按照佛经《决定毗尼经》的说法,犯了罪要坠入地狱,必须要想三十五佛忏悔方能豁免。作为旅游参观,为了能更好地欣赏这些优秀的古代宗教艺术品,也许稍略具备一些这方面的常识,才能加深理解,否则,连画面最基本的主题都看不明白,就谈不到欣赏它的艺术性了。这三十五佛仍然是以释迦佛为首,还有金刚不动佛、宝光佛、龙尊王佛、精进军佛等等。据日本的西藏佛教学者逸见梅荣在40年代调查,在承德的普陀宗乘庙内当年有与真人不相上下的三十五佛共三十尊,都是铜铸的,非常精美,近年情况已不知怎样了。 龙尊王佛 这尊佛样子比较特殊,他也是结跏趺坐的如来形,脑后盘结着七条五彩斑斓的大花蛇。佛经上全称为“龙种上尊王佛”,又叫他“龙种上尊如来”,是文殊菩萨的法身(化身)。佛经上说,文殊菩萨虽然是帮助释迦教化众生的胁侍菩萨,但实际上他三世都得了果位的,那过去世就是龙种上佛,也叫龙种上尊如来,他的寿命有四百四十万岁,度尽了天人,自己才涅磐的。现在世称为欢喜藏摩尼宝精佛,未来世叫普见佛(《首楞严三昧经》)。 佛教中还传说文殊入大海沙竭罗龙宫点化八岁的龙女,参拜灵山,使龙女在大众前成佛。 金刚萨垂 佛经上说这个佛是本初佛,也就是佛之前最原始的佛,又说大日如来是第一 祖,他是第二祖,又叫他金刚手,总之,这个佛是最混乱的。《仁王经》中又说他是普贤菩萨,手里拿着金刚杵。可我们平时所见内地显宗寺庙的普贤菩萨是个骑象的文弱菩萨,和文殊一起作为释迦佛的左右胁侍,怎么又成为佛的原生佛了呢? 这里因涉及到显宗教理和密宗教理的不同,义理复杂,几句话是说不清的,从造像上看,金刚萨垂还是比较好识别的,他也是菩萨形,头上梳着高髻,戴着宝冠,耳旁飘逸的垂发散在肩上,在莲花座上结跏趺坐。他的最典型特征,还是那手里的法器,右手上扬,托着金刚杵,左手较低,拿着一个金刚铃。金刚萨垂还有男女拥抱形的,称为双身金刚萨垂。 持金刚 这尊佛也叫本初佛,和上面那尊佛也不能说没关系,不过他是噶举派崇奉的本初佛,藏语称为“恰那多杰”,“恰”的意思是“手”,“多杰”意思是“金刚”,也就是持金刚的意思,或者叫金刚手。 密宗认为,这尊佛是释迦佛讲说密法时所呈现的形象,是释迦佛的秘密化身,所以又叫秘密主,看来佛教中的佛菩萨可以随意变化,圆通无碍。 他的形象也很好识别,和金刚萨垂大同小异,手中也仍然是一铃一杵,所不同的是双手在胸前交叉,身色一般是青金色。铃杵表示金刚部的菩萨摧毁魔敌时的智慧和法力,持金刚也有双身的,拥抱着明妃“孙那利”菩萨。 不过,在蒙古一些喇嘛庙中,还有一尊金钢也叫“金刚手”,和这尊佛形象不太一样,他是站立形的,头发像愤怒的狮子头,上有倒竖起来的鬃毛,张着大嘴,表情凶恶,右手高举着金刚杵,左手托着铃,脖子上挂着一串人头项链,腰系虎皮裙,赤脚站在莲座上。这尊佛往往供奉在大雄殿内左右侧很醒目的位置上。 蒙语把这尊金刚叫做“恰格德勒”,意思仍然是金刚手,大概是金刚手的又一变化形吧! 法身普贤 前面已经把金刚萨垂说成是普贤化身,可这里有出来了一尊法身普贤,他名字的意思是佛法普及一切地方谓之“普”,妙善谓之“贤”,也就是说这个菩萨具有为大众所望的贤德,又叫普贤王佛。作为图像看还是较好识别的。按《金刚定经》的说法,法身普贤和持金刚以及金刚萨垂都是异名而同体。 这尊佛藏语名“曲古滚都桑波”,是宁马派所尊奉的本初佛,也叫普贤王佛。他的形象多少和如来佛(释迦佛)相似,头上长着肉髻,但不穿袈裟,全身是青色,裸体,多数还是双身的,拥抱着一位白色的明妃,在壁画和唐喀上见到较多。 菩萨 菩萨本来是释迦牟尼没有成佛前的称呼,以后人们将凡是修法觉悟了的人都统称为菩萨,意思是“觉有情”。 在天国里又有许多低于释迦一级的神祗,也称为菩萨。他们都各有分工,作者既利自己又利众生的工作,最有名的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等等。 在藏传佛教里菩萨的数量也很多,形象也多变,有许多天国里的化身,同时佛教还宣称人世间的一些帝王、贵族和大喇嘛也有不少是菩萨变化来的。例如藏传佛教里说宗喀巴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康熙皇帝也是文殊菩萨的化身等等。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我们在内地寺庙里是常见的,北朝的石窟里就有他的形象了,到了唐代,因为那个“世”字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相同,犯了忌讳,所以就把那个“世”字取掉了,一般就称为观音。 观音到底是男还是女,这也是个老问题了。由于他是个大慈大悲的菩萨,人们往往要把这种济世慈人的菩萨用温柔的女性联系起来,因此唐宋时的观音就有女性的倾向,但唐宋时的观音有的还残留着印度犍陀罗的遗风,多画有两笔蝌蚪形的小胡须。 按佛经说,观音有三十二种应化,可根据供拜者根器(本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应化,所以明清时的观音干脆都处理成女性,如水月观音、白衣观音、自在观音、媚态观音等,有的如衣带飘扬的天女,也有的如头戴风兜,身裹素披风的尘世少妇。那体态的生动娇好,表情的柔媚娴静,真可以和欧洲的圣母相媲美。 观音的形象也较好识别,一般手中拿这个净水瓶,另一只收拿枝莲花或杨柳枝,那瓶中的甘露是普惠人间的圣水,因此,又称为莲花手菩萨。和净瓶对称的位置有时还总有一支鸽雀之类的鸟,应是象征着观音行在的紫竹林。他还有一个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头戴的花蔓宝冠正中有一尊双手在膝上作定印的阿弥陀佛像。在《观无量寿经》和《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认为,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入灭以后继承他成佛的,所以,又把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称为“西方三圣”。 藏传佛教中对观音的崇拜也非常虔诚,观音的化身也特别多,信徒们每时每刻念诵的六字真言(后述)就是赞颂观音的,每年还有一个隆重的嘛呢法会也是为观音举办的。 双身观世音 藏语称为坚热西。例如拉萨大昭寺藏的那幅双身观音像,他一头、二臂、三眼,左手拿一朵莲花。明妃身体为橘红色,左手搂着他的脖子,右手高举着嘎巴拉鼓(骷髅鼓),这种双身观音是西藏密宗的神祗,汉族地区寺庙见不到。 四臂观音 常见的四臂观音有两种,分为寂静相和忿怒相的。寂静相的表情平静,造型优美。他一头四臂,主臂两手作合掌印,另外两手右手持念珠,左手持莲花,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身色是白的。 忿怒相的观音藏语叫“奇木格”,意思是“法生”,他有四个脑袋,下面三个,上面一个。最上一头是灰色,下面三头左边是红色,中间一头和身色一样是蓝色,右边的是白色。四只手各持月刀、头骨碗、水瓶以及匕首、镖枪等,腰里围着虎皮裙,挂着五个人头和人骨念珠,脚踏在仰面男体像上,象征着镇压邪魔,背景是熊熊的火焰。 骑吼观音 这是表现观音菩萨骑在一只白狮子身上的形象。观音也是菩萨装束,头戴花蔓冠,蓝色的垂发披在肩上,上身袒露,一代飘扬;腿的姿式非常舒展自如,不是那种盘腿正襟危坐,而是一腿屈盘,一腿跷起,像是休息的姿式,这种坐姿称为“舒坐”。那头白色的狮子,绿鬃毛竖立,头后扭,张口怒视。骑吼观音最容易和文殊菩萨弄混了,因为文殊菩萨的标准坐骑也是狮子。但文殊形象也很多,他不论怎样变化,右肩或右手总少不了一柄利剑,这是他典型的标识。狮吼观音常见的有二臂的、六臂的,他的典型标识是右手边总有一支三叉戟,戟杆上缠着一条蛇。六只手的狮吼观音中间两只手作转**印,其他的手作予愿印,还有拿着念珠和戟的。 骑吼观音在内地寺庙也有。按佛经上说,狮子是比喻佛法威严的。据说逝迦出生时,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观音骑狮吼也是形容他佛法广大的(释迦牟尼也被称作“人中狮子”)。 吼,即狮子吼,本来没什么文章可作,可是内地寺庙大概是怕和文殊骑狮弄混了吧,总把骑狮子的观音叫成骑吼观音,可是吼又不是一种单独的动物,为了和狮子形象有所区别,有时又在狮子脑门顶上多生出一只独角,就算做是吼。还有说吼是龙生九子之一。 其实,龙生九子到底哪九子也有不同说法,如所谓的老大叫蒲劳,好鸣,于是就把他铸在钟钮上;劳尔叫囚牛,好音,就把他刻在胡琴头上等等;那老五是狻猊(音酸尼),好坐,于是就当了佛座等等。但其中并没有吼。 千手千眼观音 佛经上说观音有六种,即马头观音、千手观音、圣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合称六观音。喇嘛庙中的千手观音是与十一面观音组合成一尊造像的,这十一种面相,分为五层,第一层的脸有三面,主尊是面容和蔼的慈悲相,白色;右边脸是蓝色,左边脸红色。第二层也有三面,主尊是悲哀相,色黄白;右面脸是明黄色,左边脸红黄色。第三层脸是红白色,微笑相,右边脸是绿色,左边脸是紫色。以上三层脸右边的都是颦眉微怒相,左边的脸都是喜悦相。第四层是单面,成大怒明王相,头发是青色的,在他头上又有一阿弥陀佛像(称为顶严),红色或金色,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为观音的本来面目。 那他为什么有十一个头呢?按照《造像量度经》说,罗刹鬼有十个脑袋,非常狂妄自大,观音为了降伏他,变成十一个头,将他降伏了。 再看他的手,有的观音像主要的粗胳膊有八条,中间两手作合十形,其他各手或做说法印或作予愿印,按佛经说这是他的法身。 还有一种是主臂有四十条的,称为报身。加上本身两手,就成了四十二只手。我们仔细看他的每只手掌上还长着一只眼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千手观音又叫大悲观音,据说他看到人间的痛苦,发誓要度尽世间所有的众生,可是茫茫世界,芸芸众生,一时照应不过来,于是他把身体化为四十二段,每段又变化成一尊观音,可还是难以应付普度过多众生的誓愿。这时候阿弥陀佛出现了(前面说过,阿弥陀佛入灭后观音才继之成佛的。所以他是观音的师傅,也有佛经说观音是阿弥陀佛变化来的),他教训观音说,你何必残害自己的身体去做这种傻事呢?于是他用法力把这四十二段身体合拢为一体,只留下四十二只手臂,每个手掌中又生出一只眼睛,表示一个化身,把本身两手除去不算,用每只眼代表二十五“有”(“有”代表因果),这样二十五乘四十即是一千。故曰千手千眼观音。 这左右二十手内各自拿着如意宝珠、锡杖、铁钩、宝镜、梵荚(佛书)、莲花、葡萄等等,可说是文物器具、宝具、美食俱全,这每种小器物也都是有各种喻意的。 在承德普定寺内有一尊高达二十二米的千手观音,他的手臂是四十二条,是用乘法表示千手千眼的代表作。 也有的千手千眼观音有八只主臂,身后又有两扇像放射状的层层手臂,加上主臂形成六层手,在画面上画还好说,但用金属铸造确实不容易,制造这样一尊确实够费工夫的。所以《造像量度经》里说:“单作法身八手者甚多,四十八手者已属罕见(这里是四十八手),满作千手者更少矣,……则面臂全具之功德自然大也。” 文殊菩萨 对于文殊菩萨我们都不太陌生,在汉族地区寺庙他经常和普贤菩萨一起作为释迦佛的左右协侍。文殊有时骑着狮子,普贤骑着象。文殊藏语称为“坚贝央”,他在藏传佛教中也很受尊崇。佛经说文殊菩萨常常居止在振那(震旦、支那)国的清凉山,山有五顶,也即山西的五台山。所以五台山的佛寺以供奉文殊为主,罗喉寺也是著名的喇嘛庙。文殊的形象也有不同变化,一般在释迦左旁,主司智慧。内地寺庙里常有不骑狮子,体态婀娜而侍立的,有些类似女性菩萨,这是显教中文殊的形象。 在密教中文殊骑着绿鬃的白狮子,右手举着利剑,发髻很高,上面结着五个发髻。宝剑表示智慧之利剑能断一切众生烦恼,狮子表示智慧之狞猛,那高耸的像宝葫芦一样的五髻象征着大日如来的五种智慧,这是金刚界(表德智)的文殊。还有一种文殊左手持青莲花,坐在白色莲座上,这是胎藏界(表理性)的文殊。文殊菩萨也有双身形的,他骑在狮子上,拥抱着明妃,有三个头、六臂,主臂拥明妃,其他的手或持弓或拿水盅,但右侧仍然有一手持智慧宝剑。在八大菩萨中也有文殊一席之地。 八大菩萨 在喇嘛庙里还常常供奉着八大菩萨像。按照《药师经》说,信徒在临终时,如信仰东方药师琉璃光净土,届时会有八大菩萨来引路,八大菩萨又叫八大适子。这八大菩萨都是站像,菩萨形,容貌清秀,头梳高髻戴花冠,有着披散的垂发和轻薄的飘带,袒露的上身缀挂着各种精巧的项圈、臂钏、手镯等物件,下穿薄透的羊肠大裙,身躯扭动自然,赤足站立在莲座上,无论面目和姿态都塑造得非常姣好生动,俨然是八位温柔的少女,佛经中称他们为“天男形”,并非女性。 这八位菩萨的形象基本没什么差别,只是手印和肩上生长的小道具略有区别而已。这些小标识有些造像只用一个,称为单标识,也有的是两肩都有,称为双标识。 各经记载的这八大菩萨名字有个别的出入,这也都不算错。一般统称的名称、标识等如下: 文殊菩萨 身色杏黄 肩有经卷 弥勒菩萨 身色杏黄 肩有** 观音菩萨 身色白 肩有莲花 普贤菩萨 身色红 肩有如意宝 大势至菩萨 身色绿 肩有金刚杵 虚空藏菩萨 身色蓝 肩有剑 地藏菩萨 身色黄 肩有鲜果 除盖障菩萨 身色白 肩有宝瓶 以上说的都是单标识,如果双肩都有标识,那么文殊右肩再加把利剑,也有的经上记载弥勒肩上生有军持,也即净瓶。按《造像量度经》说弥勒肩上加龙花树。如果依据《八大曼荼罗经》,则将大势至菩萨换成金刚手,也不算错。上述各菩萨大多数都解释过,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协侍,通常和左胁侍观音一起被称为“西方三圣“。按佛经说,他以智慧光遍照一切,使众生赖以脱离苦海。 地藏菩萨是释迦佛寂灭后,弥勒佛没下世之前临时主持天国佛教事务的。《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他发誓要先人后己,要把众生全部度完后自己才最后一个成佛,境界和誓愿非常宏大。他的性格又非常安稳静谧,像大地一样沉静,所谓“静虑如密藏,安忍如大地”,包含有无数个善的因素(善因的种子),所以称为地藏。 内地佛寺对地藏菩萨也很崇拜,安徽九华山就被称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但显宗的地藏一般是僧人形,剃发,手里拿着宝珠和锡杖。 除盖障菩萨也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他是专为拔除众生成道的各种障碍、救众生于水火的,并且能给一切众生以无畏,满足他们的愿望。 大势至的意思按《观无量寿经》说是:“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地狱、恶鬼、畜生,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也就是说,是解救众生不坠三途恶道的菩萨。 白度母和绿度母 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很多,他还可以变化为二十一位救度母,俊是女性化的菩萨,藏语称为“卓玛”。《大日经》说,这些女性的度母都是从观音的眼睛中变化来的。二十一位度母的身色都不一样,有金色的、蓝色的、红色的等等,但最受人们尊敬、寺庙里见的最多的是白度母和绿度母。 白度母蒙语称为“查罕多罗”,“查罕”即“白”意。她的双手和双足又各生一眼,脸上又有三只眼,所以也被称为七眼女。据说她的性格最为温柔善良,头脑非常聪颖,没有什么秘密能够满的过她,因此,牧民们有什么烦恼的事都要救助于她,她也总能热心救助人们,所以被称为救度母。 白度母的形象也很容易识别。她头戴着古代印度贵妇人的花蔓冠,发髻高耸,双耳坠着大环,袒露着的上身上斜披着络腋,帔帛环绕,双腿盘坐在盛开的莲座上;左手持一朵曲颈的莲花,右手掌向外,表示接受人们的救助。形象优美生动。 绿度母也是一位善良多情、助人为乐的菩萨。据说供奉绿度母能够解除八种苦难,即狮难、象难、火难、蛇难、水难、牢狱难、贼难、非人难,所以俗称救八难度母。 绿度母的形象和白度母大同小异,最显著的不同是她的身色是绿色的,左手拿一朵莲花;双腿不像白度母那样盘坐,而是左腿单盘,右腿向下舒展,脚踏在一朵莲花上。与白度母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她只有两眼,不像白度母那样额上和手心上脚心上还有眼睛。 藏民们又传说白度母是藏王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妻子赤尊共住转生来的。因她容貌艳丽、肤色洁白、聪明善良、性格温厚,为人们作了许多好事,久之便成了美丽聪慧善良的象征,因此将她佛化了。 而绿度母则被尊为唐文成公主的化身。文成公主进藏前听说那里生活艰苦,文化水平较低,所以特别请唐太宗多赐给她佛经和各种书籍,并带了许多制酒、制陶、纺织、铁工等各行工匠随同进藏,为发展边疆的经济文化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受到藏族同胞的爱戴,因而把她佛化为绿度母。 尊胜佛母 寺庙里常见的菩萨还有一尊称为尊圣佛母,藏语称为“措道那木玛雅”,蒙语叫“茨库德勒”。她也是一位女性化的菩萨,有三面八臂。主尊的肤色和八只胳膊都是白色的,额上又生一眼,头上梳着高髻,戴花冠。按《造像量度经》规定,佛母要作成十六岁的童女形象,头发半挽着,余发下垂,发梢要过手肘,面形要像芝麻,眼睛要像优婆罗花瓣(红莲花)。从尊胜佛母看,那形象确也很符合经典要求。 她左边的一侧脸是红色的,右面一侧脸是蓝色。主臂两手一手托着金刚交杵,一手拿着绳索。右侧第一只手托着一尊小化佛;第二只手持一只箭;第三只手的掌心向外作予愿印。左侧第一只手臂上扬;第二只手持一弓;第三只手托一只净瓶,瓶中生一朵花卉。这些手势和道具也是表示各种佛理的。 长寿三尊像 在画面上经常看到以长寿佛为主尊,左边是白度母,右边是尊圣佛母这三尊一起并坐的形象,被认为是福寿吉祥的象征。特别是在殿堂入口处门楣上方或供奉舍利塔的灵堂里,这三尊像是必须供奉的。 这种图案也只有藏传佛教的画像上才能看到,汉族寺庙中是见不到的,这三尊组合的形象非常受牧民的欢迎,再帐房毡包中也常可以看到。 玛哈嘎拉 玛哈嘎拉是梵语,意为大黑天,他的起源很久远,据考证和古代印度的湿婆神有关。藏语也叫他为“滚玻”,古印度把他视为军神或战神,距唐僧人义净的《南海寄归传》载,东南亚各国的寺庙或仓禀等都把他的形象制成木雕像,作为施福之神,每荐香火,必须饮食供于像前。佛教密宗又认为他是大日如来降服恶魔时所呈现出的忿怒形。总之,他是众护法神之首,凡喇嘛庙里是少不了他的,也有将他译为永保护法的。 玛哈嘎拉又有多种,一般常见的有二臂的、四臂的、六臂的三种,现分述如下: 二臂玛哈嘎拉 在画面上他们的身色都是青黑色,三眼呈忿怒状,鬃毛竖立,头戴五骷髅冠,双手在胸前,左手托着骷髅碗,碗内是翻腾的血液,右手拿一把月刀,作向碗里搅食状。两臂中间横着一根短棒,是兵器;双腿站立,踏在一个仰卧的男人体上,象征着他降服的魔障。背后是冲腾的火焰光背。 四臂玛哈嘎拉 他的形象和二臂玛哈嘎拉大同小异,中间的两条主臂同上,只不过又多了两只手,左手高举着一支三叉戟,右手高悬一把宝剑,脖上挂着一串湿的人头,象征着他的军威浩大,腰部围着虎皮裙,脚下踏着两个邪魔,下面是莲花宝座,所不同的是他呈坐势,两腿微屈,称为安乐坐。 噶举派对他非常崇拜,是该派的主要供奉神。 六臂玛哈嘎拉 他的形象比上述二像为多,他有六条胳膊,最明显的特征是他披着一张白象皮,象头朝下,四腿搭在两肩和双腿后。最上右手向上抓着象脚,左手拿三叉戟,中间两只手右手拿骷髅鼓,左手拿索子,主臂两手仍拿骷髅碗和月刀。他身上的负担可够重的,除了象皮,脖子上还有青蛇、项链,脚脖和手腕上还缠着白蛇,象征着把龙王和药叉都降服了,腰间仍围着虎皮裙,环绕着颗颗人头。 虽然是六条胳膊,但腿仍然是两条,右屈左展,跨在一头仰卧的白象身上,白象左手拿着骷髅碗,右手拿着大萝卜。据说这象王也是个财神,非常凶暴,后来被玛哈嘎拉降服了,《造像量度经》中称它为制吉祥王菩萨,这是象王向他贡献方物,可为什么用罗卜这种普通的事物奉献军神,还可详考。 从元朝起,玛哈嘎拉就备受皇帝重视,元世祖忽必烈迎请西藏高僧八思巴喇嘛,封他为“帝师”;据说八思巴随身带了一尊纯金铸的玛哈嘎拉像,供奉在五台山,元朝灭亡后,这尊金制大黑天也就随着元败军撤退到草原,因蒙古察哈尔部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嫡传,所以这尊像又被一个叫沙尔巴的呼图克图移供到察哈尔部。明朝末年时,察哈尔部的首领林丹汗势力嚣张,但面临关外兴起的满洲,已有崩溃的局势,蒙古的墨尔根喇嘛知道察哈尔部将亡,就早已和满洲串通,作好了迎降的准备,天聪八年(1634年)将这尊金制军神秘密地带到奉天(沈阳),作为投靠清朝的见面礼,皇太极大喜,特在奉天城外建实胜寺,内辟玛哈嘎拉楼以供奉。清人入关后,北京等地也大建玛哈嘎拉庙。以上三种玛哈嘎拉常见的都是单身造像,双身造像较少见。按密宗仪规规定,玛哈嘎拉的供品是白米(象征舍利)和白盐。 白玛哈嘎拉 拉哈嘎拉还有一种身色是白的,藏语叫“贡格勒”,蒙语也叫“察罕马哈嘎拉”,“察罕”即“白”意,也有叫“白滚波”的。 他也是忿怒形的,三眼,竖发如狮鬃,六臂,主臂左手托骷髅碗,右手托象征财宝的火焰掌;右上第一手持月刀,第二手持骷髅鼓;左上第一手持三叉戟,第二手持钩;双腿直立,脚下个踏一只匍匐的小白象。 这小白象和前面那大黑天脚下踏的仰身白象一样,他在《造像量度经》中称为制吉祥王菩萨,又叫邪引天,是八大天之一,也是八大镇方守土神之一,踩在他身上大概是象征着国土安定如意的意思吧! 在名字上带有“贡波”二字的护法神还有好几位,如有一尊俗称为“持棒贡波”的护法神,他穿着肥大的交领袍服,像汉族地区的戏剧官服一样,不过头部和四肢还和正常人一样,唯一的特异之处是额头上有多一眼,戴着骷髅冠,怒发上扬,气势汹汹地挥舞着一根大头棒,大概就是辽金时代称为“骨朵”的那种兵器,总之,也是一位保护佛法不受侵犯的护法神。 寿主大黑 也叫寿主依怙(音户,hu)尊,又称掌命之神,藏语名“才达滚波”,也是一尊护法神,也有说他就是阎魔王。寿主大黑有三头、六臂、四条腿,主尊是蓝色,五骷髅冠,鬃毛中缠有一条蛇,三头左脸白色,右脸红色,据说是象征着善良与凶恶,善恶均有报。主臂两手分别持铃杵,拥抱着明妃,明妃身色灰蓝。 右手上扬持骷髅杖,第二手持嘎巴拉鼓,左上手持索子,第二手持骷髅碗。背后披白象皮和生人皮,腰围虎皮裙,脚下踏小人。这尊像在蒙古地区格鲁派(黄教)寺庙很少见到,西藏等地供奉为多。 橛金刚 藏名叫普巴多杰,也是藏秘本尊之一,他的种类也较多,又单身和双身的。双身造像猛看容易和寿主大黑弄混了,因它也是三头、六臂、四条腿,拥抱着明妃。他的明显标识是拥明妃的两手中握一金刚橛,也叫普巴杵,象征着佛法如金刚橛一样破敌坚利。在唐喀或壁画上还画有许多单身的橛金刚,一般是背景的小护法神,单身的橛金刚不画腿,自腰以下形成一个尖锥形,称为普巴杵形,身色也是绿、蓝、白、黑都有,形象很容易识别。 威德金刚 威德金刚也是一尊重要的护法神,他的名称和形象也有许多种,根据各派修习的不同和蒙藏地区的差异,有不同的解释,是比较混乱的。 常见的形象是九头的,中间一头是大水牛形,又像张开的弓一样粗大的牛角,每头又都三只眼,上翻的肥大的水牛鼻,张着血盆大口,头上戴着五骷髅冠,他有三十四只手,十六条腿,蓝色的身体,拥抱着明妃罗浪杂娃。各头的颜色和表情也不完全一样,或黑或灰或白;表情或愤怒或勇猛,最上一头是如来形的,象征着他是阿弥陀佛化身而来的。在金刚的十六脚下,分两组,一边各踏着水牛、黄牛、鹿、蛇、狗、绵羊、狐狸,象征着八位天王,而另一组脚下则踏着鹫、枭、鹦鹉、鹰、鹤、鸡、雁等,据说是象征着脚下八大天王的八位明妃,严格说起来,这些仍应是象征着修法中的邪魔和愚昧。 而三十四只手中各拿的铃、杵、刀、剑、弓、箭、瓶、索子、钩、戟、伞、盖、骷髅等兵器,寓意也各不相同,佛教图像中都是用这些小道具来表示智慧、勇猛、精进、坚固等等。 至于九头之上最高的无量寿佛头说明这威德金刚是无量寿佛变化而来的,他为了教令法界,而变化成的威德金刚模样,也就是说以威猛力降伏恶魔(阻碍修法的外敌和困难等),这就是“威”;以智慧力摧破烦恼业障,使众生从无明中解脱出来谓之“德”.合即威德金刚。 威德金刚是格鲁派主修的护法神。 也有许多寺庙僧人把他称为“雅曼达嘎”,是梵语,这“雅曼”是“阎魔”的对音,意思是降阎魔尊,佛经上认为他是文殊菩萨变化来降服阎魔王的,是文殊化身的威德怖畏金刚,这样翻译也不算错,特别是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都是这样认为的。日本许多西藏学者编辑的画册上也如此解说,都可说是一家之言,也有佛经可依,因为西藏密宗很复杂,各派各地区都大同小异,我们任取一种都可,但又很容易和下面一尊降阎魔尊弄混。 降阎魔尊 这尊护法神也是水牛形,蓝色,挂着人头骨念珠和生人头,两手上扬,右手持人骨棒,据说是有个作恶者名叫“挪细”,这是将他降伏后的尸骨,左手持一条索子,端上有钩,赤脚踏在一头青色的大水牛身上,这大水牛即是阎罗王,在牛身上还站着一个明妃,名叫“杂扪只”,意思是忿怒,据说她原是个良家女子,后来被阎罗王掠走为妻,是阎王的智囊,现在也解放了。她也是裸体,身上披着鹿皮,拖着长发,正在用左手托着个骷髅碗向阎王献殷勤呢。 在这头昂首呲牙的大青牛身下,还压着一个仰面朝上躺着的男人,披头散发,四脚朝天,这就是作恶者挪细,他是个男性,并非女性,这在一些绘制清晰的画面上可以看得很分明,但许多观众都认为他是女性,也就是盛传的欢喜佛,所谓人与兽交就是如此。这是没有道理的穿凿附会之谈。当然也确有些画工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故意将他往女性方面描绘,那纯属猎奇是没有根据的改动,不足为凭。 这尊像据说才是文殊菩萨为降服阎魔王而变化的,藏名称为“辛杰协”,也即阎罗敌的意思。 但在蒙古地区喇嘛庙,喇嘛们都管他叫“巧尔吉”(藏语),意思是法王,据说是法王化身成阎王,以镇压阎王的凶暴,也是一说,也有的把他称为地狱主,说这就是阎王爷的形象,也未尝不可。 关于他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苦行的僧人在一个深山洞窟中准备修行五十年,就在修行眼看到期的第四十九年十二个月二十九天的夜晚,有两个强盗偷了一头牲牛来到洞里,把牛头砍了下来。因为这一切都被僧人看到了,因此强盗们又要对僧人下毒手,僧人想到自己的苦行马上就要期满了,一旦死于非命,太遗憾了,于是苦苦地哀求饶命,但强盗不听,还是将他杀了。突然僧人肩上长出了牛头,变成了阎魔王模样,大发震怒,把强盗全消灭了,并用骷髅碗作饮器把他们的血全喝了,但他也因此变成了一个性格荒暴的阎罗王,要吃尽所有的人类,使老百姓非常恐惧。于是纷纷向文殊菩萨求救,文殊菩萨现出了忿怒金刚形,也就是上面说过的那个忿怒形的文殊,把阎罗王降服了,那降阎魔尊即是文殊降服阎罗王的情景。 马头金刚 前边说过,辨别一尊佛、菩萨、明王叫什么名字,先不要急于下结论,仔细地看看他头顶上、肩头上或手里有什么小标识、小道具或持什么手印,就比较容易辨认了。马头金刚也不例外,他也是个忿怒的明王形,在那红色猥张的鬃毛里有一个或三个绿色的小马头正仰天长啸,这肯定是马头金刚无疑了。马头金刚也叫马头明王、马头观音、马头观自在,藏语称“丹真”,蒙语叫做“达木林”,这是一个蒙藏结合的名词,“达”是藏语“马”的意思,“木林”也是蒙语“马”的意思,语义重复。藏密认为他是胎藏界(表大日如来的理性)观音院的本尊,是六观音之一,畜生道的教主,也是观世音的变化,但也有说是无量寿佛的忿怒身,也可算是一家之言。马头金刚有好几种形象,都是忿怒形的,有两只手,六只手,八只手的,还有身后带翅膀的,身色按佛经要求也是非黄非赤,基本上是棕红的,三只眼,鬃毛上竖,不管怎么变化那绿色的马头还是很容易看到的。但在格鲁派(黄教)寺庙里,我们看到的马头金刚大都是不带翅膀的,带翅膀的多是红教所供奉的。不过也有个别黄教寺庙采用,像甘肃的拉卜楞寺就有带翅的马头金刚。据说得了病念经求他很有疗效,否则必将钱财败光才能病愈。 那带翅的金刚有三个人头,中间一头呈红色,左头白色,右头青灰色,三个马头也是向三个方向张口嘶鸣,喻为向三界挑战;主尊两手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托金纲铃,拥抱着淡红色的明妃;明妃名叫多罗,也是度母的意思。金刚六只手,各持骷髅碗、索子、蛇、骷髅仗等,不管是哪种马头金刚,右手的第一只手大部分上扬,持一根骷髅仗。 不动明王 密宗认为佛可以显现三身,也就是自性轮身、正**身和教令轮身。而大日如来就是主尊的总体,是自性轮身。在形象上自性轮身一般是表情平静,肢体正常的。而教令轮身是针对那些顽固不化,执迷不悟,受魔障遮蔽的众生而变化的,为了教化他们,所以呈现忿怒形,以喝醒和吓退魔障,并要晓以各种咒语(明言)因而叫明王。明的意思是真言,即咒语。 不动明王是奉大日如来的教令而现示忿怒形的,他能降伏一切恶魔,有大威势之真言,所以叫明王,不动的意思并非是不能动弹,而是说他早就在大日华台成佛了,但他当初曾发愿要作为如来佛的僮仆而为他尽各种义务,所以呈现僮仆形,也叫常住金刚。 不动明王的形象比较好识别,他也是一位裸身的胖汉形,腰间围着虎皮裙,通身白色,脖子上挂着一条蛇,右手高举着降魔宝剑,左手拿一条索子,索子一头系着杵,一头拴着钩,这些法物象征着降伏、爱敬、钩召等意思。他的双腿右腿前竖,左腿后屈于莲座上,这种姿史称为跪立。 吉祥天母 喇嘛庙里往往有专门的护法神殿,供奉那些忿怒形的明王,藏语统称他们为拉普,蒙语称之为道库辛透。一般有五大明王或八大明王之说,像前面介绍过的雅曼达嘎、玛哈嘎拉、降阎魔尊等都属于五大明王之内,还有一尊重要的神像吉祥天母也常和他们供奉在一起。实际上明王的数目很多,远不止五尊或八尊。 吉祥天母是个女性护法神,在藏传佛教中地位很高,不亚于玛哈嘎拉和雅曼达嘎,她的形象最好识别,是个肤色青蓝的凶神,头上红色的猬发竖立,上面饰有五个骷髅,头发顶上有半月和孔雀毛,右边耳朵上有小狮子为饰,据说象征着听经,左耳上挂着小蛇,意思是忿怒(也有说是龙界的奖励),腰里挂着帐薄,那是专门记载人们所作恶事的档案,如果谁作了恶事将来要受剥皮处置。她左手拿的骷髅棒,是专门对付恶鬼阿修罗的,她右手端着盛满鲜血的骷髅碗,身后披着人皮,确实凶恶至极。那人皮据说是她亲生儿子的,也有说是亲弟弟的,总之是象征她大义灭亲,不管是谁,破坏了佛法都不宽容。在马鞍前端下方有两个红白骰子,红的主杀,白的主教化。鞍子后有一个荷包袋,里面盛着疫病毒菌,也就是说她是主生死、病瘟、善恶的神。 最有趣的是她骑的那头黄骡子,注意,那骡腚上还生着一只眼,所以也俗称骡子天王。那骡缰绳是毒蛇,下面是汹涌的血海,象征着她闯过了天、地、海三界。有的画面上还画有二龙王,鞍前马后地为她持缰引路。 吉祥天母梵文读“达维”,藏语读“巴达拉母”,蒙语一般称“巴拉依吉哈蒙”。据说她又一百多种变化形象。名字也各不相同。她原是婆罗门教的主神,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因她有大吉祥,受到人们的爱戴,所以又称功德天。每年的正月初一,传说她要骑着阳光周游世界,并将阳光吞入肚子里,所以那天也是她的祭日。在画面上可以看到她的脐部有个发光的小太阳,既表现这个情景。 在本教中她也是一位受尊敬的主神,本教巫师们的祈赞文中写她是“吃人肉的,喝人血的空行之母巴登拉母”。本教说她最早生活在藏民中,后来前后嫁到上神界、中魔界和下龙界,因她神通广大,所以无论到哪儿都受到奖励,那右耳朵上挂的狮子和头上的孔雀毛就是神界的奖励,左耳朵上挂的蛇是龙界的奖励。 到底谁是她的丈夫也是个问题,有说她是古代印度湿婆神的妻子,或是住在愣伽岛上药叉的妻子,也有说是多闻天王的妃子,还有说是阎罗王的妻子,佛经上有吉祥天女,说是多闻天王的妹妹,看来她的归属确实成问题。 正因为这个缘故,那骡腚后面的一只眼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吉祥天女年轻时非常漂亮,但行为放荡。他父亲一怒之下将她锁起来,母亲悄悄把她放了,她带着妹妹(弟弟,儿子均可)骑骡子逃跑,父亲追赶不及,一箭射中骡腚,她拔下箭,箭孔变成了一只眼睛。她逃走后,嫁给了罗刹国王,罗刹是恶鬼,专吃带五毒的人,她也学会了吃人,身上染了许多病毒,后来在佛的感召下幡然悔悟,下四海剿妖。吉祥天母的影响很大,许多到过西藏的中外人士对她也有所记载。例如在《西藏志》中就说,大昭的东南角金殿内有百喇木(即百拉母)殿,神名百喇木。有人说是文成公主显示威灵,受到人民的敬畏,汉人也有称为骡子天王的,说的就是吉祥天母。英国人贾卜门有一篇《拉萨的素描》,也记载参观“白尔顿拉摩”殿,写道,这神就是印度的加里女神,西瓦(湿婆)的妻子,有两尊神像表现她发怒和不快的样子,一尊是她化作一位可怕的黑怪物,穿着人皮制的衣服,并从一人头里吃脑髓。围绕她的是病和死的象征,狰狞的鬼脸和一些奇异的古代兵器,她的脸实在太可怕了,所以常常遮盖着。另一位是面容和善的,穿着华丽的绸衣,戴着珠宝。吉祥天母还受到达赖喇嘛的特殊尊宠。在拉萨东南三百里有个湖,湖中可以显现她的影像,历代达赖喇嘛每年都要隆重地礼湖,届时湖中就可以显示达赖喇嘛一生的事迹和凶吉善恶之事,吉祥天母此时还要和达赖喇嘛进行谈话,作重要启示。但是,因吉祥天母的脸太可怕了,所以事先应请她转过脸去,否则就会吓死,据说九世达赖和十二世达赖就因事先联系不当,看到了她的尊容而被吓死的。 吉祥天母的重要祭日有两个:一个是上文说过的每年藏历正月初一吞日周游世界,人们在这天要祭她。还有一个是每年藏历十月十五日是她的游行日,藏语称“白拉日珠”,这天僧众要从大昭寺吉祥天母殿把她的塑像抬出来,在拉萨市内游行。据说每年此日她要和丈夫墀布宗赞(即湿婆神)相会一次。 白拉母 上文所说,吉祥日天母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忿怒形的,一种就是这种文静形的。有的庙宇壁画将这两尊画在一起。 她的肤色是白的,头上有高耸的发髻和花冠,耳朵上坠着大环,三支细长的眼睛流露出和善的目光,嘴微微张开,身披白色大衣,里面着右衽交领的大红袍,脚下穿红靴,轻松地坐在莲座上。右手拿一支白杆的长羽箭,左手端一只盛满珠宝的碗。 他的形象和那面目凶恶的吉祥天母相比,倒像个文雅的儒士,使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同那凶神联系到一块儿。在喇嘛庙里就是这样,一尊佛、菩萨可以随意变化,相貌判若几人,这种情况在内地寺庙里很少见的。但是这种变化也不是没有规律的乱变,这些形象经过千百年的演化,都已定型,看得多了,慢慢地就可以找到确定他们名字的标准特征,常见的几十尊都可以叫出名字来。 战神 这也是一尊护法神,据考证和古代印度战争之神卡梯凯雅有关,大概是他的原型后来被藏传佛教所改造了的形态。藏语称他为“滚波斯仁”,一说到“滚波”,那就和玛哈嘎拉也称为滚波有关,总之都是护法神的一种。蒙古喇嘛庙里也称他为“甲木斯楞”或“拜库茨埃”,大京唐的入口处经常可以看到他的形象。和一般护法神不太一样的地方是他的脸不是那种青蓝的阴森色,他是一位红脸大汉,纯粹的大红色。怒发冲天,三目圆睁,浑身全副武装,铁甲战裙,下着战靴,右手高举着宝剑,左手抓着一枚血淋淋的人心,象个血红的桃子一样,正往那白牙大口里送,肘间挟着一支长矛,矛杆上缠着斑斓的毒蛇。 他的毡靴下还踩着一匹灰绿色的倒卧的小马,小马四腿朝天,头朝下嘶鸣,呈挣扎形。另一支脚下踏着几个匍匐的战俘。 他虽然也是军神、战神,但和那四天王却没有什么关系,那身穿战甲的四天王带有中国汉族地区的色彩,而这个战神是藏传佛教里特有的,在汉族寺庙里很难找到他的影子。 大轮金刚手 他的藏名叫“恰多柯钦”,意思即大轮金刚手。和前边介绍过的金刚手是同一类,佛经说胎藏界金刚手原有三十三尊金刚,他是其中之一尊。这诸尊都手持金刚杵,以标识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的智德,用如来的大慧力摧破三障。 他也是六臂忿怒明王形,有六只手,三头,左边白,右边红;狮鬃,拥抱着浅灰色的明妃,明妃左手端着骷髅碗,内有翻腾的血浆,正往左边金刚嘴里送。在他们的脚下各踩着匍匐的小人,象征着惑障无明。 大轮金刚形象比较好识别,他的右手高举着金刚杵,中间两手正舞动着一条大花蛇索子,两手持蛇两端,中段从嘴里通过,形象很怪诞。这大蛇索子形成一个小轮形,用来譬喻断惑的智德。大轮金刚多是双身形的。 胜乐金刚 他是站立的双身金刚像,也叫上乐金刚,藏名“登巧”,蒙古名“德木齐格”(是藏语“登巧”边音),是藏密的本尊之一。所谓五部金刚大法的本尊即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时轮金刚、密集金刚和喜金刚,人们往往通称这类双身造像为欢喜佛,严格说来并不准确。 胜乐金刚也是蓝灰色的,有四头,左边一头白,右面二头分别为绿、红色,每头都是三眼。他有十二只手,但腿仍为两条,背后披白象皮,腰间围虎皮裙,挂人头一串,主臂两手分别持金刚杵和金刚铃,拥抱着红色的明妃金刚佛母,需要稍加说明的是明妃的双腿盘在胜乐金刚的腰间,因为还有数尊双身佛其明妃屈盘的双腿姿式都略有不同,这也是识别各佛名的标准之一,不可忽视。明妃的左手持金刚铃,右手上扬,挥舞着月刀。胜乐金刚的各手分别持斧、月刀、三股戟、骷髅杖、金刚索、金钢钩、生人头等等,脚下踩着挣扎的小人。背后是火焰光背,下有莲花座。喇嘛庙的密宗佛殿(居巴扎仓)非常重视胜乐金刚的修法。 时轮金刚 时轮金刚也是一尊双身佛像,藏语名“堆柯”,蒙语叫“洞阔尔”,(藏语的变音)意思都是时轮。猛看起来,他和胜乐金刚差不多,也是四个头,每头三只眼,主体是蓝色的,左边一脸红色,右边两张脸一白、一黄。和胜乐金刚不同之处是他的胳膊更多,颜色也更丰富,当然,色彩在雕像上一般反映不出来,但绘画上能看得很清楚。那层层的手臂向四周呈放射状,形成一个圆形,最上一组四只胳膊是白色,中间四只手臂为红色,最下一组四只是蓝色(包括拥抱明妃的两只手,手中各持一金刚杵),左右对称,加起来是二十四只。那明妃有两张脸,一上一下,颜色也不一样,也有的画面上明妃是四层脸,八只手臂,上有二手拥抱着金刚。这样统统加起来就是三十二只手,那每只手或持斧、棒、轮、月刀、戟、短剑、弓箭、骷髅鼓、海螺、莲花、钩、索、骷髅碗等等,总之是文武法器都有了。这些法器的寓意都不相同,寓福德、智慧、钩召、吉祥、摧破等等。在他们的脚下依然是踩着许多挣扎的小人,下有莲花座,后有火焰光背。 时轮金刚是修时轮金刚密法的本尊,据《西藏王臣记》,古印度北方有极乐世界,国名香巴拉,国王月善王最早宏传《时轮金刚法》,约十二世纪传入西藏。 时轮金刚密法认为众生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迷界之中,故时轮以示三时。该法又宣扬释迦佛之上还有一位“本初佛”。在喇嘛庙的洞阔尔学塾里专门研究时轮金刚密法以及天文、数学、历算和曼荼罗仪轨。 请注意他和胜乐金刚的区别,明妃的身色是金黄,双腿和时轮金刚平行站立,不像胜乐金刚的明妃身蓝色,双腿屈盘在胜乐金刚腰部,手臂也较胜乐金刚多。抓住这几个特征,就比较容易判断佛名。 喜金刚 这尊双身金刚也称为欢喜金刚,饮血金刚。藏名“杰巴多杰”,明王有五个脸,左一面,右三面,在他的骷髅冠上还有一个忿怒形的明王(凡是头顶上的佛头或金刚杵、马头等标识物也称为顶严)。 明王有十六只手臂,最显著的特征是他的每只手里都托着一个白色的骷髅碗,里面有种种神物,不过每碗里都站着一种动物或人物,右边各手依次是:白象、青鹿、青驴、红牛、灰驼、红人、青狮、赤猫;左边各手所托的是;黄天地、白水神、红火神、青风神、白日天、青狱帝、黄施财等,每位的头都朝向明王。这些小动物,人物也都是各有寓意的。明王主臂拥抱着明妃“金刚无我佛母”,佛母左手勾明王颈,右手上扬着嘎巴拉鼓(骷髅鼓),也有画成右手持月刀的,正和明王拥抱接吻。他们身上悬挂着有五十个骷髅的项链,象征着梵文的五十个字母。喜金刚胳膊虽然多,但腿只有四条,左足着莲座,右腿屈,脚下踩二仰卧人,表示降伏邪恶与无明。这种站立的姿式称为舞立。 密集金刚 双身佛密集金刚也叫密聚金刚,他的梵名叫“桑兑”,蒙语也是这样称呼。这尊双身金刚较其他双身金刚好认些,因他是双身拥抱形的跏趺坐像。本尊三头,左边一头白色;右边一头红色,神色深蓝,六只手臂,主臂两手持金刚杵,拥明妃,结跏趺坐在莲座上。其余四只手分别持**、火焰掌、莲花和宝剑。明妃身色浅灰,也是三头六臂,上两手勾搂金刚的脖子,其他四只手持莲花、宝剑、弓箭等,双腿盘在金刚腰部。 格鲁派的密宗非常重视修习密聚金刚法。 这尊佛据说是从东方阿闪佛(五佛之一)变化而来的,在藏传佛教里他也是宗喀巴的守护神。在汉译佛经中有密迹金刚,据说是因为他常守候在佛身边,知道佛的密旨,所以叫密迹金刚。《玄应音义》说,密迹梵音是“散那”,知佛三密功德。这“散那”和“桑兑”,音也很接近,也可能是同一尊佛。 大白伞盖佛母 这是一尊女性尊,乍看起来容易和千手千眼观音弄混了,藏名“都噶”,“都”的意思是“伞”,“噶”的意思是“白”。她的身是白色,三头,三眼,头上又有层层的头,像一个层层叠叠的大帽子,身体四周有无数的手臂,形成一个大同心圆,每只小臂上又生一眼,手中的道具有钩、剑、弓、箭、莲花、索子、杵等等,最外缘是一圈火焰。主臂的左手持一金刚杵,右手拿一柄白伞盖,这是她显著的标志之一。那脚下仰卧的人物、动物、上至飞禽,下有走兽,以及海里的鱼鳖,真是密密麻麻,数不胜数。那意思并非指他降伏的人物、动物,而是表明在白伞盖的庇护下赖以生存的众生。佛顶尊的意思是,头顶有重重的发髻,佛母也就是诸佛之母。按《大白伞盖经》的解释,此佛母有大威力,放大光明,能以佛之净德覆盖一切,以白净大慈悲遍覆法界。 上文说的是多收多足重头的白伞盖佛母,呈忿怒形。还有一种温柔形的,有点像白度母的形象,也是个女性形。按佛经说是“一面二臂具三目,金刚跏趺而坐,右手作无怖畏印,左手持白伞当胸,严饰种种缨络,身色洁白,如雪山上日光明照,具喜悦像。” 白伞盖也是八宝之一,元朝时皇室对白伞盖极为尊崇。按《续通鉴》记载,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年),采纳西藏高僧八思巴的建议,在大明殿的御座上安置一顶白伞盖,上面用泥金写着梵文,用以镇伏邪魔,护国安民。以后每年二月十五日都举行供祈白伞盖的佛事,拔除不祥。届时官府准备三百六十副幡幢宝盖及各种汉族和少数民族乐器,发给铠甲、袍服、器杖,让许多男女化妆成各种装束奇巧的人物,且饰以珠玉锦绣,组成首尾长达三十多里的游行队伍,倾城的百姓都来参观。且要在这之前两天,在西镇国寺抬出释迦太子像,模仿当年释迦成佛前的净饭王太子巡游四门,具仪仗游行。十四日那天,八思巴率五百名蒙藏僧人在大明殿作佛事。到十五日这天,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途径皇城,皇帝和帝后、妃子、公主都在玉德殿外临时搭起的彩楼上观看。事毕后将伞盖重新供置在御座上,帝师(八思巴)和僧众再作佛事,至十六日才结束,叫作游皇城。 狮面佛母 也叫狮面空行母,藏语称为“森多玛”。她是一个狮子头的女性护法神,火红色的鬃毛像烈焰一样上卷,五骷髅冠为饰,三只铜铃般的恶眼怒视,张口龇牙而卷舌,左手正托一个骷髅碗吞食血肉秽恶,右手横握一柄月刀,十指锐利如虎爪,脖子上挂着五十个生人头,腰系虎皮裙,袒腹露乳。左足踩在一个仰卧男子身上,右腿微屈,呈舞立姿式。背后是熊熊火焰组成的光背。 空行母有许多种类,除狮面佛母外,还有虎面佛母、熊面佛母等等,都是藏传佛教的护法神。 殊胜嘿如迦 有些护法神在蒙古地区黄教寺院是不常见的,但在青藏的一些喇嘛庙里可以看到,例如这尊殊胜嘿如迦,藏名叫“德协主巴噶结”,也叫善逝八法行尊。他原来就是本教的一尊凶神,后来被莲花生吸收到藏传佛教中来的。他有九头,每头三目,主尊是蓝色的,右边脸白色,左面脸红色。第二层第三层各脸颜色也不一样。他主臂两手持头器和金刚杵,拥抱着明妃“玛摩”。两侧又有十六条手臂,加上主尊二手共十八手,手中持各种法器,挂人头项链,身后带鸟翼,八条腿,足下践有猪、狮、象、虎以及俯卧的小人。仔细看他的鬃毛顶端还有一个小金翅鸟正捕抓一条蟒蛇。顺便说一下,黄教寺院里供的明王、护法神都是不长翅膀的,但翅膀的神像大部分是红教所供奉的。 事业王 藏名“臣赖佳鸟”,全身色白,三眼三头,戴斗笠形绿帽子,左边一脸黑蓝,右边一脸红色。六只手,右手上扬持钩,第三手持短剑,中间一手和左中一手正拉弓射箭,左上手持弯刀,第三手持短棒,据说那棒是他生命的依附所在。两条腿赤足骑在一头绿鬃毛白狮子身上。狮子四爪下面踩着两人。背后是熊熊的火焰。据说他原是突厥族所供奉的神(突厥族是隋唐时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原名叫“白满天”,后来被莲花生降伏,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将他供奉在撒木耶寺,后来他在那里转了世,成为神卜巫师,娶妻生子,世代传袭。五世达赖时,又将他正式作为政府的神卜,不再娶妻生子世袭,而是用转世的办法寻找接班人。这事业王的神殿称为乃琼,一些寺院专门设有乃琼庙,里面专门负责占卜的神巫称为乃琼,当年即是事业王转生来的。各地的乃琼庙都有各种飞禽走兽标本。例如青海塔尔寺的小金瓦寺,藏语称为“赞康”,即是护法神殿,里边有乃琼在降神问卜。楼上走廊内,就有许多野牛、羚羊、狗熊、猴子等标本,制作的形象十分逼真,大概是表明那些动物都是事业王的部下吧!因为事业王是突厥族所供的神,所以在西藏地区凡是上演著名的藏剧《格萨尔王》时,因剧中有表现格萨尔王征服突厥的内容,一般都不在乃琼庙附近上演。 骑羊护法 汉名叫守哲黑铁匠神,藏名叫“唐坚噶瓦那波”。他头戴笠帽,身穿外套,脚上着靴,骑在一头曲角长鬃的红山羊身上,右手高举着铁锤,左手拿一具虎皮风箱。这些铁匠炉的工具也是他护法的武器,而那头大山羊是他生命的依附之处。像事业王、骑羊护法这类护法神,在佛经中就不容易找到依据,而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神祗。在华北地区的喇嘛庙里也偶能见到。 智行佛母 藏语名“姑噜姑力”,意即智行。按照《姑噜姑力仪轨》记载,她的身色红,有一头四臂,上面两手持红色乌巴拉花之弓箭,作引满欲射状。那弓弦和箭杆上遍生花叶,即是所谓的乌巴拉花弓箭。右上手持钩(金刚杵柄),左边下手持莲花之绳,两端一环一钩。牙齿微露,三目圆睁,端正仰视,佛经说是十六岁之容,发色红黄,向上竖立,头戴五骷髅冠,项挂五十生人头,穿着虎皮围裙,人尸为垫,尸头垂在左侧。佛母左腿独立,背后是如流星炽盛的红火焰。 西藏密教的说法,按照她的仪轨修行,火不能烧,水不能淹,不为风吹,不被地陷,不遭意外兵祸殃害,不生病痛,远离魔障,寿命延长,智慧增长等等,她最殊胜的功德是摄众生心,令其悦服。 关于她《欢喜金刚本读经》内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古印度有一国王名叫俱生喜(生来就喜笑),是刹帝利种“古代印度的四种姓之一”,他有众多的臣民、奴仆、嫔妃和财产。在如云的嫔妃中有一个妃子最为聪颖貌美,很受国王的宠爱。但不知为什么,她突然失去了国王的欢心,遭到冷遇。妃子很为苦恼,就打发一个贴身的宫女到民间秘密寻访能使国王复爱的秘方。那宫女来到一个绒线市场,碰到一个美丽的女子,送给她一样普通的食物,告诉她王妃吃下去一定会复得宠幸,宫女想,这么个粗糙的食品拿回宫去,王妃肯定不会吃,还要说我不会办事,于是就再回去的路上随手把它仍在了一个水池里。谁知水中的龙太子吃了食物,竟爱上了王妃,变化身成一个王太子,悄悄地和王妃幽会,不久王妃生了一个儿子。 国王很为惊异,盘问之下,王妃和宫女说出了实情,国王不信,派人将市场上那个女子抓来,那女子在宫中现出种种神异之相,使国王大为叹服,知道她就是咕噜咕力佛母的化身。从此修持供养此佛母。 地母金刚 她也是西藏密宗中的一位守土护法菩萨,藏名“丹玛多杰扎杰玛”。她的身色白,三眼,梳高髻,戴花冠,右手举着骷髅鼓,左手持杖,骑在一头大角黄鹿上,这头鹿是她征服的坐骑。在她头后有一红色的头光,背景不像那些明王的是熊熊的火焰,而是缭绕的祥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