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藏传佛教觉囊派判教思想发展述评 |
  藏传佛教觉囊派判教思想发展述评 何杰峰 判教又作教相判释,略作判教、教判或教摄,它是面对佛教内部的不同思想、学派、以及大量经典的出现,而将其从内容、形式、形成时间及经典的深浅程度所作的一个价值评价。在藏传佛教中,随着各教派对显密思想认识的加深,以及修行实践的需要,他们都用判教的方法来构建各自教派的教法思想体系,体现了判教在各教派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觉囊派中,域摩·弥觉多吉通过《时轮经》中“六支瑜伽”的修证,证得了“他空见”,率先使自己在密法修行法门上区别於其他的教派,构成了觉囊派初的判教思想。多布巴·喜饶坚赞通过在《了义山法海论》的论述,使觉囊派在对“他空”思想阐释的同时,也对其相应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了本派独有的判释,出现了觉囊派历史上第一次兴盛。多罗那他续承了多布巴·喜饶坚赞的判教思想,并用宗义书的形式系统化的表述了本派的教法思想,《中观他空思想要论》阐释了对显宗思想的认识,《金刚乘密法概论》则体现了其对密法思想的理解,使觉囊派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一、域摩·弥觉多吉的判教思想 域摩·弥觉多吉作为在藏地第一个提出“他空见”的人,对於他我们知之甚少,这应与域摩·弥觉多吉主修密法有关。在觉囊派僧人阿旺罗哲扎巴所著的《觉囊派教法史》中对“他空见”思想进行介绍时,提到域摩·弥觉多吉时说:“大成就师域摩·弥觉多吉,他虽然没有得到法线师长,依止周顿上师五年,学到了其所有的灌顶、续部、口诀等全部密法。後住伍由的嘉乃地方,著书甚丰,开密乘他空宗之轨辙。”在藏传佛教其他派别的教法著作中对其介绍的还多一点,也更详细些。如在格鲁派高僧土观所著的《土观宗派源流》中说: 他空见“来源於裕莫·木局多吉(域摩·弥觉多吉),他在修“时轮六加行”时,见到空色的天身之相由内显现,便作为错谬的依据,又引用了不了义经及一类本派续经文,只如言取义,说他空胜义谛常恒不变,周遍一切情器世界,与如来藏同一意义,在因位时即已本有,由修习《六加行》瑜伽次第现证果位法身,这种矛盾的复合物,现於分别之上,则名为他空见,以此见又掺人《时轮》的引导,成为隐秘宣说之法”。 《青史》在记载时轮传承时也有对裕莫的记录:“如是,裕莫在班智达座前求法时,班智达也拿出一个包袱来对裕莫说:‘你将这包袱送到尼泊尔去,以後再给你传法。’也是经友伴商议後,而到卓敦座前求法。卓敦将《续释》教授及《明灯论》教授等完全传授给裕莫。继後,裕莫去到鄗裕精修,获得成就。” 从这些对域摩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域摩对“他空”的认识是通过密法的修行而得到的一种真实体验。因此,他对佛教的基本教义“空性”的认识,主要是得於他实修密法的结果,当时不见得有多少理论的吸收和阐释。不过,他对“空性”思想在藏地的标新立异的认识,即对密宗“他空见”思想的提出,并以此把自己所传教法和修行法门与其他藏传佛教教派分开,形成了觉囊派最初的判教思想,对於建宗其意义是相当重大的。 至多布巴·喜饶坚赞以前,觉囊派的教法虽经曲杰旺秋、南喀俄色、觉奔木、赛莫且哇·南喀坚赞、坚萨哇·喜饶俄色、遍知却古俄色、更邦钦波·突结尊追、赛嘉哇益希、克尊云丹嘉措的传承,并以13世纪更邦钦波·突结尊追在觉摩囊地方建觉囊寺为觉囊派的正式成立的标志,不过从他们先後所编著的《光曼》、《续部心要》、《时轮摄续心要》等著作来看,他们的著作仍还是一些通过密法修行来证“他空见”思想的具体阐述。因此,这些著述也只能说是对密宗“他空见”认识的丰富,并没有在显宗理论上有多少涉及。在教法上的推崇密法,使得这一时期的觉囊派无论是在教理上,还是在对外宣传传播上,在当时已产生的藏传佛教教派中都只能算是一个小派。 二、多布巴·喜饶坚赞的判教思想 多布巴·喜饶坚赞(1290—1361)的出现,突破了由域摩·弥觉多吉开创的以密法“六支瑜伽”修持来证“他空见”的认识,形成了显宗方面以经典学习,密宗方面以“六支瑜伽”修行相互结合来证“他空见”的修证体系。同时,他首次用佛陀的“三转法轮”思想构建起了觉囊派在显宗方面的判教体系,并通过在理论上的全面解读,使觉囊派思想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在显宗方面以“他空见”为指导的“三转法轮”判教体系的基本建立,也使觉囊派判教思想的整体性突显了出来。 多布巴·喜饶坚赞是通过著《了义山法海论》对本派教法和所崇经典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来表达其判教思想的。他首先引述了《无尽慧经》和《大涅盘经》中关於对“了义、不了义”经的论述,并在考察了藏地已出现的以“了义、不了义”为判教原则的判教思想後,他认为,在印度佛教学派中,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派判《楞伽经》、《大乘密严经》、《华严经》等经典是了义经,其余是不义经,大乘普通中观派判末转法轮诸经是不了义经,中转法轮诸经为究竟了义经典的认识不符合佛陀思想的原意。本着对这些判教原则及内容的批判,多布巴提出了自己的判教认识。他引用《解深密经》中的“三转法轮”思想,作为本派的判教依据,对佛陀所传经典进行总体判释的。他说: 佛在婆罗奈河和阿斯河之间的婆罗旎斯国的鹿野苑初转法轮时,考虑到.劣乘(声闻乘)士夫们的接受能力,讲授他们容易接受的《别解脱戒经》、《四部昆奈耶》、《百业经》、《缘起经》、《四谛经》、《法轮经》、《义决定经》等大小四谛法轮经典50部,这些都属於不了义经的范围;中转法轮和末转法轮皆为了义慧经,中转法轮的《弥勒请问经》、《般若经》和初转法轮的《迦旃延阿波陀那经》等显示了法胜义、实有的粗共宗派,提出了中观自性空思想;末转法轮的《善逝如来藏经》、《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曼经》、《大涅盘经》、《涅盘决定变幻经》等究竟了义契经主要宣讲清净界性,善逝如来藏、法身、常恒不变、佛功德、胜义从初住自位的不共宗派,提出了中观他空思想。 在他的判教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在他的“三转法轮”判教原则中,也用“了义、不了义”对佛陀所传经典进行归分。不过,他这方面的认识与印度及藏传佛教其他教派在这方面的认识不同,他是把初转法轮所列的小乘经判为不了义经,而把中转法轮和末转法轮的经全部判为了义契经。他这样的判教认识,一方面重申了小乘与大乘教法思想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使得大乘经背後的大乘思想呈现了一种表面的统一。其实,这应该说是为当时在藏地传播的各种大乘佛学思想能够和平相处而寻找的理论依据,显示了多布巴判教思想的包融性特点。当然,他通过末转和中转法轮把本派的“他空见”和他派的“自空见”区分开来,这其中也有抬高本派教法的意思,不过是了义经内的划分,比较的含蓄。反映了觉囊派这时刚从萨迦派独立出来,在显宗思想的各方面还有很多的不完善、不成熟,在教法思想仍有依赖性的体现。(二)多布巴·喜饶坚赞的判教思想着重於对经典的判释,没有更多的体现对印度学派思想发展脉络的阐释。说明了在藏传佛教後宏期的初期,随着第二次译经高峰的到来,大量新的经典被翻译出来,但由於这次译经的民间化特点,一经多译、一经异译的情况大量出现,而造成了经典传承及解经等方面的矛盾格外突出,使得当时对所有经典进行总体评判,并给予各经典在教法体系中以适当的位置,成为当时判教思想中主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对经典理解後才有必要阐释的学派思想发展源流在当时还未上升为主要的矛盾。同时,这一时期的藏传佛教各派之间相互交流而形成的“百家争鸣”局面,使得对各自教派所继承的印度学派思想脉络的探究,还不是非常的必要。而多布巴·喜饶坚赞的判教思想,应该说就是对当时这一情况的反映。(三)在多布巴·喜饶坚赞的判教中没有对密法思想进行分判阐述。表明了多布巴·喜饶坚赞对他之前觉囊派先辈所传下来的密法“他空见”理论体系的完全肯定,认为没有必要对密法理论进行过多的阐述。这应与当时觉囊派在密法修行中尊重师承的“依师”传统并认为密法思想不能外传有关。从多布巴·喜饶坚赞修行密法,并获得成就的记载来看,我们是可以这麽来认为的。 多布巴·喜饶坚赞通过著作《了义山法海论》,并通过判教思想对教理体系所进行的具体阐述,使觉囊派初步构建了系统的教义教法思想体系。他依“三转法轮”思想进行的判教成为觉囊派系统判教思想的开始,为多罗那他时觉囊派判教思想的成熟打下了基础,并马後来的历代觉囊派传承者所继承。由於时代原因,他的判教思想少有对藏传佛教其他派别的批判和攻击,而着重於对本派教义思想的阐述论证,更多的体现出其判教思想的构建性和开创性。说明这一时期的觉囊派还是处於教派思想完善时期,判教思想尚不成熟,虽有突出本派教法“他空见”的意图,但在判教体系中并不十分显明。同时,他在对自己教派思想的构建上体现出很大的不自觉性,没有很强的能动性和主动意识,最明显的反映就是他的判教思想主要是放在阐述本派教派教理思想中体现出的,而没有在判教方面进行专门的著述。不过,他对觉囊派教理教义思想各方面的全面阐述,为後来的多罗那他对觉囊派教法思想的系统化提供了可能。这也说明多布巴·喜饶坚赞的判教思想在觉囊派中是居於承接性地位的,他上承域摩在密宗“他空见”的教判创建,开创了显宗“他空见”认识,并围绕“三转法轮”构建了觉囊派的判教体系。这对觉囊派教法思想的全面论述及对多罗那他在判教体系上的系统化作了准备。 这时的觉囊派随着萨迦地方政权的衰弱及拉堆绛首领南杰扎桑、法王饶丹帕巴等地方势力的支持,该派出现了创宗以来的第一次兴盛局面。觉囊派的教派思想也开始在後藏得到广泛传播,并走出藏地中心区域,远传至康青等边远藏区,使得这时的觉囊派一跃成为当时藏传佛教界中有较大影响的几个大派之一。 多布巴·喜饶坚赞後,其教法先後传於乔勒南杰、娘温贡噶贝,珠钦贡噶追、嘉央贡却桑波、南喀曲窘、南喀巴桑、妙宝(仁特那跋陀罗)、巴丹贡噶周却、堪布隆热嘉措。至多罗那他之前,由於政治及其他原因,觉囊派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多罗那他的判教思想 多罗那他(1575—1635)是继多布巴之後觉囊派的又一位高僧,也是藏族著名的佛学思想家和历史学家。由於“他才识细湛,德行谨严。……精参佛学,又不圊於佛学,同时广泛涉猎其他学问……思严以律己,率先垂范。虽学觉囊,却杜绝门户之见。……他学识广博,人格高尚,为人祥和,待人平等,谦虚有礼,奠定了弘扬佛法、振兴觉囊派的基础。”他的这种人格魅力和广泛的学识,使他受到如羊卓万户长丹增米居旺杰、拉堆绛首领仁增阿格旺布、藏巴第斯噶玛丹迥旺布等多个地方势力的资助和支持,这为觉囊派的再度兴盛提供了重要前提,也为多罗那他对觉囊派教法思想的系统阐发创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最终使觉囊派判教理论及教法思想体系在这个时期得以成熟。 相对多布巴在《了义山法海论》中对觉囊派的判教思想阐述的不自觉性,多罗那他在阐述本派判教思想时,直接以宗义书形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不同意的教法进行了批驳,显示了他维护本派教法思想的主动意识。他的判教思想集中阐述体现在他的《中观他空思想要论》和《金刚乘密法概论》两篇著作中,两篇共同构成了觉囊派的显密判教体系。在《中观他空思想要论》的开篇,他说“在这裹要了解大乘了义中观自性,总示教派差别,认识中观的建立,清除他分别边,首先要了解他部外道的观点是离解脱道,本派佛教主张与解脱道相关联。”这里,从他所示的“总示教派差别”这一表述,我们就可以感知多罗那他在判教意识上的主动。 在《中观他空思想要论》的最後一部分他说“这裹,我简略谈谈人们急待知道的术语,三转法轮中的初转法轮是四谛法轮,中转无相法轮,末转善分辩法轮。第一次是为劣乘声闻部说的劣乘经藏,第二次讲大乘根本经,寓意很深,第三次宣讲《注释续》。明示了义。”这是多罗那他对本派判教原则的陈述,明确的指出了他的判教思想也是以“三转法轮”为基础的,也暗示了他的判教思想是对多布巴判教思想的秉承和“三转法轮”判教原则的肯定。所不同的是多罗那他虽然也是根据“三转法轮”判教的,但此时他的判教思想不仅有对佛教经典的分判,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印度各学派的思想的评判,这一方面表达了对觉囊派对所承印度学派教法思想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暗含着对藏传佛教中其他教派的贬斥。他对印度学派的判教可概括为: 在多罗那他判教思想中,他包含了(一)对外道进行了介绍,并对其思想进行了阐述。这在觉囊派的判教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觉囊派自创立以来,一直受到藏传佛教其他派别的攻击,特别是格鲁派出现後,对“他空见”思想进行了大量的攻击。应该说,这就是多罗那他首先指明这一问题有着很大的必要性。他说“外道的观点是离解脱道,本派佛教主张与解脱道相关联。外道教派虽然不承认有解脱道,但是在有关善趣增上生法方面,顺世派认为,从“无”见谤果,意在说明障碍法上没有清净善趣道。数论派、裸体派、随行本尊殊胜派、静虑派都主张有善趣道。他们认为,弃罪修善,生为人和欲界天,修四静虑,生於色界,修无色界、四定,生於无色界。关於外道各派主张无解脱道的原因是这样的,所谓“补特伽罗我执,”是不能抛弃执我之心。所以,外道各派认为无解脱道。各派都认为,在从无始轮回相续而来的坚固执我心上,我遍一切处,即立有。修其义,我执没有其他对治,所以,不能舍弃我执。我执又是产生其他一切烦恼之常,了解此生和欲界为苦,色等一切粗法不谛实,欲小知足,修习慈悲和敌我平等性的平等。四根本堕罪等也有见修善行,所以,承认有善趣道。”这是多罗那他对外道思想的分析,也算是多罗那他对本派不是外道思想的一种解答,这在藏传佛教其他教派的宗义书中是不多见的。在多罗那他这裹,首先把本派和外道分开,并分析了各外道的思想,这为他接下来指出本派是一纯正的佛教派别,并明确本派所依的经典及印度佛教的学派传承至关重要,体现了多罗那他判教思想的现实性特点。 (二)指出对本派与其他藏传佛教派别在认识方面的一些不同,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如在对大乘思想的阐述中,把前瑜伽行派认为是瑜伽行派,而将无著、世亲所开创的瑜伽行派则归为“大中观学派”中,并作了解释。他说“尊者难陀,尊者正军(波罗摩斯那),以及尊者真谛(萨牟萨睹耶)三人持瑜伽唯识宗义,造论无数。於阿赖耶之解释,此三尊者,说为前之瑜伽师,无着弟兄,说为後之瑜伽师。非彼无着弟兄,为前三人徒众,此之所示,甚明显也。”对於唯识派的认识,觉囊派认为这是“在印度由於出现了类似他空中观的唯识宗的思想,西藏许多学者将其弄错误解”¨¨的缘故。同时,他又指出了这一唯识派所依据的经典,他说“唯识宗认为,《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密严经》、《华严经》等四部经典是了义经,其余非了义经,宗派作者是以前的五百罗汉。另外,多罗那他还系统阐释了对“中观”学派的认识,指出本派对印度学派的继承关系及本派经典的高妙。这方面我将专门撰文进行阐述。 (三)相对於多布巴的判教,多罗那他的判教思想在认识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多罗那他为了抬高本派教法,独列了它继承的“大中观”学派中的经典,即认为未转法轮的经典为了义经,而把初转法轮和中转法轮全都归为不了义经,反映了觉囊派与藏传佛教其他派别教法思想上的斗争在判教思想中的体现,也说明了这时的觉囊派的判教思想具有排他性的特点。还有一方面就是第一次在觉囊派判教中对密宗进行判释,将其他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个层次,并对他们所依经典及传承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 多罗那他将印度学派分判为外道、小乘、大乘、金刚乘的认识,这在觉囊派的判教思想发展史上是最全面也是最系统的。这一方面体现了印度对印度学派思想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当时因政治斗争而促使教派间矛盾加剧的背景下,对本派与他派传承关系、教法思想做一明确分别的时代需要,他的这种判教从宏观上说,应该是对所有经典在以“时”判教前提下,用“三转法轮”的原则,并结合众生“根器”考量,对佛教思想进行的整体判释。其判教思想的系统性,具体体现在他对“中观”“空性”“佛性”等思想的集中的阐述,这相比多布巴在《了义山法海论》中的相对分散,显得集中了许多,目的性也更强了。从近人阿旺罗追扎巴所写的《觉囊派教法史》中对觉囊派判教思想的论述: “佛在印度婆罗莸斯仙人说法野兽栖息的森林(鹿野苑)中,主要考虑小乘种性,初转分别四谛法轮、以《别解脱戒经》、《四昆奈耶》、《百业经》、《缘起经》、《法轮经》、《解深密经》等大小五十部经典为代表。这次所转的小乘无量藏法轮乃佛因势因时,依不了义而说,成为後来产生争论之根由,这是《解深密经疏》所说。佛在印度如何宣讲大乘法?以後如何发展传播?首先,般若乘是佛於中转法轮和末转法轮中所讲。佛在灵惊山、吉祥米积山等地,为大乘中根种姓的徒众二转法轮,讲无相、离戏论法轮,所讲经典以广、中、略品十七部《般若经》为代表,转无量藏法轮。《解深密经疏》说:“亦为因势所说,成为争论之根由”。又在印度昆舍离城(广严城),佛主要考虑大乘种姓之上根徒众,三转法轮,讲说分别胜义、究竟诸法本性、法性光明、善逝如来藏、不退了义、能示轮语的法轮,以《如来藏经》、《胜曼经》、《央掘魔罗经》等多部不共经典,以及《解深密经》、《楞伽经》等二十部共同经典为代表,转无量藏法轮。这次转法轮不因势因时,唯依胜义讲说,所以不生争论。” 我们可以看到多罗那他的判教思想完整,以致在他之後少有超越。这一方面说明多罗那他在佛学思想的巨大成就,使觉囊派的判教思想在他的时侯趋於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由於在多罗那他之後,由於格鲁派在政治上对其进行打压,使觉囊派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出现了後继无人的局面,後其虽能保持在康边的生存,但却无力实现再次的中兴,以致在思想上没有了新的发展的现实。 结论 综观觉囊派判教思想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1)上师在觉囊派教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觉囊派的判教思想就是觉囊派的高僧由实践到理论逐步发展而来的,在觉囊派中,在思想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是域摩·弥觉多吉、多布巴·喜饶坚赞、多罗那他。域摩·弥觉多吉开创了对佛教的核心思想“空性”的认识,使“本派”和“他派”分开,并用提倡“瑜伽六支”修行的方法与其他教派在修行上区分开来,多布巴·喜饶坚赞对本派教法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而多罗那他则把觉囊派的佛学思想进一步系统化。一个问题的提出,接下来就是不断的丰富和阐述,并最终使它系统化。觉囊派围绕对“空性”思想的认识,通过判教的方法逐步构建出了一个系统的佛学体系就说明了这一点。(2)觉囊派判教思想发展承层次性。从总体上来说觉囊派的判教可分为三方面:对印度学派的判释;对佛教经典的判释;对教理思想进行的判释。三方面的判释应该说是平行的,从深层次来说,它们内部是相通的,这三方面的判释思想是一致的。但由於时代不同,矛盾各异,致使觉囊派在阐述判教思想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侧重点,从域摩,弥觉多吉到多布巴·喜饶坚赞,再到多罗那他呈现出的从最早的密宗“他空见”认识到对经典的分判,再到印度学派传承的判释,体现了觉囊派判教思想的时代性。(3)觉囊派判教体现出很大的学术性特点。觉囊派把本派的思想渊源上推至印度佛教的各学派传承中,着重於对印度各学派思想的评判,以此来推崇本派教法思想高妙,而少有对同时期其他教派教法思想作评判。在对本派显宗思想的认识上,呈现出博采众长、各取所需且以我为主的形式来对本派教法思想进行构建。同时,觉囊派在判教思想中为营造其教法体系,展开了丰富而广泛的体系论证。但这不是攻击,而是为了说服证实自己所崇法门的优越,应该说这也是因明学在藏地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