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藏传佛殿里的帛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藏传佛殿里的帛画
  □ 仇保燕 《知识窗》 2005年第02期
  在青藏高原,藏传佛教寺院流行着一种画在布上或丝织品上的宗教画,这种画藏语称作“唐卡”。在佛殿里,众多的唐卡夹杂在法幢、经幡之间,从屋顶垂下,对殿堂起着十分重要的装饰作用。
  藏传佛教的绢绘帛画在唐、宋时期已有创作,明代获得较大的发展。现今最古老的唐卡保存在西藏的萨迦南寺,这些帛画产生于公元10世纪的五代时期。在藏区,最初的唐卡为正方形,以后则几乎全是长方形的了。唐卡的长度通常在2~3市尺之间,由于画幅的限制,唐卡不便反映宏大的场面,因此,绘制诸佛、度母、本尊和护法神的供养像就成为唐卡的侧重。不过,唐卡也常以连环画的形式把多幅画面连贯起来,叙述佛和高僧们的故事。如在藏传佛教寺院中常见的《佛本生记》,就是用100块唐卡组成的。其他如达赖喇嘛传、班禅大师传、莲花生祖师传、萨迦五祖传、宗喀巴传、高僧米拉日巴传等,都是唐卡表现的内容。
  藏区有许多精于绘制唐卡的艺匠,由于唐卡是供奉膜拜的对象,艺匠们把艺术创作当成一种佛教功德。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每幅唐卡都是精湛之作,绝少粗制滥造。唐卡艺匠有藏西、藏东和藏中三个流派。藏西派受印度绘画风格的影响,女性人物眉如柳叶,眼闪秋波,鼻梁高挺,特别是宽臀、细腰和胸部高隆的形象,颇有古印度秣菟罗艺术的风韵。藏东派受中原地区山水花鸟画的熏陶,作品明快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情调。以拉萨地区为代表的藏中派作品,既不像藏西派那么具有宗教理性色彩,也不像藏东派那么渲染,而是兼收并蓄,别成一体。
  唐卡的画幅有小有大,相差悬殊。小的唐卡长仅5市寸,可以藏在手掌里,就在这小小的一片画布上,依然是构图严谨,达意畅神,工笔细腻,纤毫毕见。有的唐卡硕大无比,宽有10多米,长达三四十米,在藏传佛教较大的寺院里都珍藏着这种大唐卡,按照惯例,只在某个宗教节日才为僧俗展出。这种活动俗称“晒大佛”,是一种十分壮观的宗教祈祷仪式。清晨,天色未明,山头上还挂着薄雾,宝殿前就燃起熊熊篝火,僧侣们吹响阵阵法乐,从寺院通往晒佛台的路上,已经挤满了人群,牧人们嘴里不停地念着“唵嘛呢叭咪吽”的“六字真言”,在心灵的震颤中等待那庄严时刻的到来。天边晨曦已露,朝霞为山头披上玫瑰色彩,随着一声法号长鸣,身着袈裟的数百名僧人合力肩扛一长卷唐卡从山门走了出来,然后沿着蜿蜒的山路缓步前行。身穿法衣的大法台率领着数百名僧人紧随其后,高声诵经。路旁,观礼群众纷纷向尚未展开的巨卷抛洒青稞和炒面,不时有成年男人加入肩扛的行列,妇女们连忙抱起自己的孩子,让襁褓小儿用头去碰一碰,祈求佛陀降福。山坡上缭绕着吉祥的松烟,晒佛台前人山人海。在一片诵经声和唢呐声中,大唐卡由僧人们顺着山体斜坡渐渐铺挂下来,佛像上蒙着的黄色帷幔被徐徐拉开,五彩绸缎堆绣的大佛展现在人们眼前。这幅巨像可能已存世几百年了,每年只有此刻才一展佛容。法号再次吹响,人群再次鼎沸,牧人们把挽成一团的哈达投向佛体,信徒们谦恭至极地匍匐在地,在祈祷声中连连顿首。在鼓声、钹声和唱经的声浪中,牧人们进入了这震憾心灵的宗教艺术境界!

 
 
 
前五篇文章

宗教历史知识:北传佛教中的藏传佛教

关于藏传佛像收藏的参考书

藏传佛教与青藏文化

藏传佛教的崇拜神

格西复考接续藏传佛教历史

 

后五篇文章

清净的心灵世界藏传佛教艺术造像赏析

有关藏传佛教活佛的知识

藏传佛教及音乐文化的蒙古化研究

藏传佛教灵塔解读

藏传佛教的辩经制度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