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发善提心品,成佛品,嘱累品〉与藏传佛教即身成佛之异同(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发善提心品,成佛品,嘱累品〉与藏传佛教即身成佛之异同(一)
  陈汉洲
  摘 要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共有十三品:序品、报恩品、厌舍。即、无垢性。凹、阿兰若品、离世间品、厌身品、波罗密多。印、功德庄严。叩、观心。叩、发菩提心品、成佛。即、嘱累品。本经先对一般在家信众说“有恩必应报答”。接著对出家众说“厌舍俗家趣向佛法之途径”,并说明在历缘对境(食、衣、住、医)上如何保持身心无垢染的意念;然而生活在世间必定会有些扰乱、牵缠,因此要真实明白世间的逼苦并摆脱之。然后对声闻说修四念住,最后对大乘菩萨说明十度修行。简而言之,从观心、发菩提心至成佛,可以说是宗教实践者的目的与希望;然而经云:“八地菩萨入第三阿僧只,无四种退,于诸行中具修一切行,于一切时念念相续,常起无漏人法空观,无有一念起有漏心善恶无记。”相反地,在凡夫位的我们若要行持菩提道,必定会有进退,因此我们需要时时善护此心,故行者应如法的观照自己的心地,因为一切善恶等法及六凡四圣的果体,皆从自心生。应如何行呢?藏传佛教说“即身成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在大乘不共法说三种不同根器的成佛,其中有何异同呢?什么法门是最适合的?本论分为二部分来探讨:
  第一部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均依发菩提心品、成佛品、嘱累品而言,以下同。)与藏传佛教分别对成佛有何看法。首先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原典做思想核心,诠释其对成佛的观点。接著从藏传佛教的理论与实践来归纳其即身成佛的观点。第二部分则针对《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与藏传即身成佛两者看法做比较,并指出最大的共同点来做主要论述,分点说明,然后再列出相异的观点,最后以唯识的角度做整合。本文尝试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与《大正藏》的原典做文献对比与图表分析,希望藉学术研究求真的特质,厘清问题核心之所在。
  关键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藏传佛教、
  即身成佛
  前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是古来诸师所宏扬之一切经典,近代太虚大师于民国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所讲述。此经“唐罽宾三藏般若等译”。等者,有其他的人,可见其不是一个人译的。此外,唐宪宗的序文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者,释迦如来于耆阁崛山与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菩萨之所说也。其梵夹,我烈祖高宗之代,师子国之所献也。”可知本经不是宪宗时才有,高宗时就已有了。此经翻译的年代,根据《贞元新定释教录》,是贞元六年岁次庚午译的。此经义理又与十宗的法门相应,故可从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下共法方面去观察,此经具有精密的组织与修学次第,可以做为研究全藏教理之基础。
  众生根机不同,如果有根器不好的人想成佛,他应该修什么法门?或者因为他已经是个劣根,就与即身成佛无缘吗?笔者认为他不会与成佛无缘,因为佛是慈悲的,从其在不同法会所现的佛身可以知道。像第一法会、第二法会,在灵惊山放光瑞相,为妙德长者说(报四恩)的法,为人、天二乘外内凡说法,现的是千百亿化身佛。第三法会(观心品)是为地前四加行位菩萨说法,所以现胜应身。第四法会(发菩提心品)是为地上菩萨说法,所现的是他受用身。第五法会(成佛品)是为究竟菩萨地说法,总显三身而现的亦是他受用身。不过在(观心品)以后的法会,所现的佛身,是具足福智神通庄严的。(嘱累品)是第六法会仍现千百亿化身,丈六身说法。
  因为佛要将此法流通于人间,所以佛是不舍一人的,他就像我们的母亲,不会嫌弃孩子的好坏,只是怕我们不肯回头而已。因此佛到处将他的思念化成各式各样的语言即是佛法,希望我们听到。不过今日是否有不同的法流通于人间?就像《大乘本心地观经》(发菩提心品、成佛品、嘱累品)与藏传佛教即身成佛,所说的法是异或同呢?壹、对《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与藏博
  佛教成佛的看法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
  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
  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洸沦。众
  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
  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
  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
  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一切凡
  大,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
  如说修行,自作教他,赞励庆慰,如
  是之人能断三障,速圆众行,疾得阿
  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此可知,三界众生心是如幻如化,不可捉摸。佛陀为众生解说诸法实相,在不同时空、地点,呈现不同面貌,以适合不同众生之机,这是正常现象,就像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故有八万四千法门,都有其时节因缘,就像每朵花都有其开花季节。基于此,笔者试著分析《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教理与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有何异同。
  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成佛观点
  此经认为成佛唯有大乘人才可以成就,且要超过人天、二乘所修的法门,而成为独菩萨所修之法。故大乘法包括五乘之法,即五乘共法二二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佛菩萨以慈悲应机度众而渐引于佛果菩提,也就是将众生从五乘共法、三乘共法,辗转增进至大乘不共之法,乃开示(观心品)后说(发菩提心品)、 (成佛品),而过去的(报恩品)作为心地观微妙法门之前方便。故显密佛法的关键在于心,其目的都是:
  欲求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一
  心修习如定心地观法。
  我们从佛为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法,可知佛法如药,就像佛法对三乘则有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大乘则加末那识、阿赖耶识而成为八识;此皆以缘虑了知为心,其义犹未圆满穷尽,故对众生如此说:
  善男子,本设空药为除有病,执有成
  病执空亦然。谁有智者服药取病。善
  男子,若起有见胜起空见:空治有病
  无药治空。善男子,以是因缘,服于
  空药除邪见已;自觉悟心能发菩提,
  此觉悟心即菩提心,无有二相。
  此经也将心的第一义谛解说清楚,一般我们只知道小乘说六识,大乘说八识,都是心之别名,而此心之一名可通于心所。但此皆重于缘虑境界、了别境界之义,未明以积集种子习气而起现行为心之义。埕更进一步,以一切法真实性为心,乃说心之体性为心。依此真实性为心者,则如《楞伽经》所谓之“真识”,及他经中所谓“真心”、 “自性清净心”等,皆此真实之心。《楞伽》云:妄想尔炎慧,彼灭我涅槃。又彼经言:灭七种识唯有藏识,唯藏识故真识之心得成涅槃,非六非七。
  总之,先观一切法皆唯心,进而观心之真实性即一切法之真实性。此即是所观之境心,即真如法界;而能观之智,就是四种自悟心,即是能观之心,凡夫初修行者,依六识相应之定慧而为能观之智;到证得真如法性时,则成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之能观自心,此即观心。从上可知何者是心。接著探讨大乘不共法中,此经又依各根器分成三品修证:
  上根证大乘境:观空前心相证心空性,指大心凡夫之上根利智者,依心地观法即时顿证初地菩萨之大乘相性而言。大乘上根利智之人,在历史上,如龙树、无著等。
  中根起大乘行:观空后心相发心妙定,此品之法较前品高,而被机之用则反低,故名为中根起大乘行也。这是能成就自觉悟心而发真菩提心者,是为禅宗所提倡在六根现量门头而启发真心者,可以禅宗诸祖而为代表。
  下根引大乘果:观三种秘密即身成佛,此品所被机者为大心凡夫下根之机,因此类根性不适于前(观心品)所修之波罗密门,及(发菩提心品)所修之三昧法门,以彼二品适于大心凡夫上根、中根之根性。此品唯仗佛陀功德法力而加持之,以引生其趋向于大乘佛果之决心,仰慕乐修大乘佛果之善根。此品之三密加持即身成佛法,则可以不空等三藏及中日之惠果、空海阿阇黎、与西藏之呼图克图而为代表,皆是行三密之法而为加持以成佛者。
  二、藏传佛教即身成佛的观点
  藏传佛教即身成佛又作现身成佛、现生成佛。即发菩提心后,不须经过三大阿僧只劫长时之修行历程即可成佛,亦即以现在之身即可成佛。一乘佛教认为心、佛、众生三者无别,其本性均为真如,故说其自体并无迷与悟、凡夫与圣者之别。将此理具体以现实之身体现,称为即身成佛。
  (一)即身成佛的理论
  密教是顿悟法,也是易行道,它兼有求生西方净土及印度教与梵天合t的双重优点。在历程上是速成法,在目的上是究竟法。他们认为由父母所生之肉身,即可登上佛究极之果位(父母所生身即证大觉位)。此即密教认为构成宇宙之物、心要素之六大,为法界之体性。佛、众生以及其所住之环境悉由…八大)所造,互不障碍而能融和相入,均具足四种曼茶罗(四曼)之相。又主张佛、众生均有身、语、意等三种不思议之作用(即三密)。以上六大、四曼、三密称为“体、相、用三大”。换句话说,佛与众生之三大互无差别,且其三密互融,故佛与众生平等,此称“即身”。众生善观察此意义,以手结印,口诵真言,心住三摩地,即可与大日如来相应,佛与众生则完全成为一体,故在众生肉身上,即可证众生本来具有的佛之法身而成佛。此一思想的形成,大概在西元第七世纪左右,由《大日经》的结集而完成纯密的理论,倡即身成佛。稍后出现《金刚顶经》而导发了后期的金刚乘,也就是左道密教。
  (二)今生成佛的目标
  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是今生今世成佛。密宗所说的即身成佛有两个特点:首先,《大日经》说一般的行者,“于无量劫勤求,修诸苦行,所不能得,而真言门行道诸菩萨,即于此生而获得之。”也就是说,是在这一生获得成就,而不是依赖下一世。藏密的无上瑜伽部所说的三类成佛,其上者就是现世成佛。其次,如宗喀巴大师所说:“言于此身给佛果者,谓能于此人生而给佛果,非于天等五趣之生,是为教王。即不需要放弃父母所生的肉身而获成就。”《发菩提心论》即说:“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此外,《大日经疏演奥钞》卷四十三,举出四种即身成佛之说,即:小修生即身成佛,系根据《大日经·世间成就品》而立。(2)本有即身成佛,系根据(悉地出现品)而立。(3)本修下二即身成佛,系根据(成就悉地品)而立。(4)绝待即身成佛,系根据(转字轮漫茶罗行品)而立。藏传佛教即身成佛指成就破除二障、具备色法二身的真佛,而不是指翠—的见性。换句话说,密教真言乘的金刚道,能够在现身依菩提道成就法身,再依金刚道成就报化二身,证得和合双运的大金刚持位,叫做即身成佛。就是—生能完成相当于三个阿僧只劫的福慧资粮,这正是密法的不可思议之处。
  (三)即身成佛的实践
  宗喀巴大师说:“即身成佛,要先修共道净相续已,承事师长。迨能修清净甚深灌顶,乃受灌顶律仪及三昧耶。须于所受三种律仪,如法谨护。次以四座瑜伽修初次第,成熟能生圆满次第胜智善根。殊胜圆满次第渐次生已,再修双运智身。如是了知一切经续要旨,皆是—人成佛要缘。自能住持能仁圆满圣教,亦能令他增长。”能海上师指出:—修密,必须先修完下、中、上三士道,通达显教,成为堪学密法的密器之后,再选择明师,得灌顶,坚守三昧耶戒,精修生起、圆满两种次第,最后三密相应,稳速得现证。”另外,现今丹增谛深喇嘛说—即身成佛”是修成佛的报身,法身也同时证得,化身也同时成就了。一时兼修三身,三身同时成就,故说“即身成佛”。以严密的密宗道次第修行,将自己被烦恼、所知二障遮蔽的身口意三门完全净化,经过这样纯粹净化后的色身,已非原来的血肉之躯了。如时轮金刚法中比喻:“就像水银逐渐渗透铁片,最后水银和铁片完全融为一体,无法分出何者是水银、何者是铁片一样。—因本尊的加持力和自己的愿力、方法及中观见的准确,所以能将“原本凡夫的身口意,化为见道者的身口意,由见道者再逐步成就为佛”。再者,密修本尊是藏传佛教尊奉的最重要本尊。密教提倡通过修习身、语、意三密与本尊相应而达到“即身成佛—的目的。密教修行的最高层次是无上瑜伽,无上瑜伽修习所依本尊就是密修本尊。
  今日西藏佛教的僧侣教育,有的依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现观庄严论金鬘疏》等作为依据,弘扬密法并实修之。不只是那些仅仅以摇铃、挥杵、吹号、击鼓、咒术、加持等来求财、赶鬼、长生、消灾、免难,和似是而非的即身成佛、双身双修等谬论及符咒术数等行法,作为推广密教的号召。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与藏传即身
  成佛的比较
  一、相同的观点
  “藏传佛教”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对成佛观中,最大的相同是“观三种秘密即身成佛”也。所谓观三种秘密者,即行者身结契印、口诵真言、意作观想,以此三业秘密而修习时,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行者之三密即与如来之三密无二无别而得即身成佛之义;又是加持成佛。
  以下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对三种成佛观示表如下,更能了解:
  在(观心品)真言咒印,不过是方便助道,因为该时的咒印,但为上根利智的人修习心地观的助道法门。但是在(发菩提心品)和(成佛品)则以真言咒印为主要义。如笔者曾参与的显教道场,其早课都要诵持楞严咒,可以说是辅佐修习三昧法门的殊胜助缘,与(发菩提心品)的所说持咒印之源由相当。密咒即是真言,真言由如来说、菩萨说、二乘说、诸天、地居天(鬼神)说之五种来源。密教以真言之观、诵为主要修持法门,所以称为真言宗。但其持咒亦颇有要求,《大日经疏》说:“若但口诵真言而不思惟其义,只可成世间义利,岂得成金刚体性乎?”
  显密二教均持咒,故有其功德力,如未得三昧以前,所有五逆等罪邪魔境界,至此悉皆消灭,而获五种三昧功德。反之,三昧未现或将现前时,往往一切魔境顿现,阻止三昧境界,使令不起,因三昧为魔境对治故,能转消一切现业故。故在此未发将发之时,每得如是之反应,如由扫地而扬尘等等之反应也。虽然同样都是持咒,却有次第与主辅修等不同。像(成佛品)三密加持真言陀罗尼义,与前(观心品)及(发菩提心品)所明之真言陀罗尼义不同。笔者综合持咒的部分,并节录经文的如何迈向即身成佛,唯在行门上的落实,除口持陀罗尼外,也应知其顺序,才不会杂进:
  如来于诸众生起大悲心,犹如父母爱
  念一子,为灭世间大力邪见,利益安
  乐一切有情,宣说观心陀罗尼……持
  此咒时举清净乎……成此印已习前真
  言,盈满一遍。胜于读习十二部经,
  所获功德无有限量,乃至菩提不复退
  转。
  除此之外,行者也要知道如何去做觐:
  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
  心,依何等处观何等相?……夫所观
  菩提心相,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陶
  臆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转者,
  在阿兰若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结前如
  来金刚缚印,冥目观察臆申明月,作
  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明
  净,内外澄澈最极清凉,月即是心,
  心即是月……结此乎印持念观察大菩
  提心微妙章句……在于因地初发心
  时。悉皆专念持此真言。入不退地,
  速圆正觉。
  接著瑜伽行者,还要做观:
  观月轮已,应观三种大秘密法。云何
  为三?一者心秘密,二者语秘密
  ,三者身秘密……即作此观。一
  切有情共结此印,持念真言,十方世
  界无三恶道入难苦果,同受第一清净
  法乐。我今首上有大宝冠,其天冠中
  五佛如来结跏趺坐。我是毗卢遮那
  如来,圆满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利益安乐一切众
  生,如是观察名入毗卢遮那如来最嵴
  三昧:…:凡夫行者亦复如是,作降
  伏坐身不动摇,手结智印:密念真
  言。入此观时能灭三毒,消除业障增
  长福智,世出世愿速得圆满。
  如果众生觉悟到此种成佛观是殊胜法,便会赞叹此法,知希有,了解正明如来出世甚难,而能说此三密法门则是难中之难。接著就“身心交与常住,性命交与龙天也”去行此法门则可速证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修习三种秘密成
  佛妙门,旱获如来功德身者,当著菩
  萨三十二种大金刚甲。修此妙观必证
  如来清净法身……身被如是金刚甲
  胄,当勤修习三种秘密,于现世中具
  大福智,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会如此行的人,必懂得过去释迦牟尼如来将其因地修行与过程,告诉文殊师利菩萨等阿僧只海会大众所言:“我于无量那庾多百千大劫,不惜身命头目手足血肉骨髓妻子国城一切珍宝。有来求者悉用布施,修习百千难行苦行,获证大乘心地观门。”
  上面是笔者以“藏传佛教”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最相同的成佛观点,直接开宗明义做说明。以下则是将其相同点做归纳,分列如下:
  (一)发菩提心
  菩提者,依义理而说,即佛果所成之果觉。通言果觉,有三乘之不同,所谓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佛果菩提。前二者,非为度诸众生而求之大菩提果,唯佛果菩提,其义乃求佛果菩提。此经与藏传佛教,都指出若你要即身成佛,则必须发求成佛果之志愿,依此志愿发生趣向菩提之解行,即为发菩提心。
  (二)阿兰若及空寂室
  《华严经》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修十信、十住、十行法的,都是声闻、辟支佛等二乘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阿兰若处圣所尊,能生三乘圣道故。”又云:“我涅槃后后五百岁法欲灭时,无量众生厌离世间,渴仰如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入阿兰若,为无上道修习如是菩萨愿行,于大菩提得不退转。是阿兰若迦叶如来于娑陀树下成等正觉,是阿兰若释迦如来于毕钵罗树下成道之处。”因此,在家、出家的上根菩萨,均住阿兰若处修菩萨行,同时亦能入世利乐无数有情;中下根则不然,其修菩萨行之住处,可随宜而安利益有情,不定住阿兰若也。各有九品者,上中下根各有三品,合之成为九品。所以出家佛子应在寂静处修学以求佛果。现今显密佛教也都有闭关房或闭关中心的成立,也都是以阿兰若的目标做诉求。
  (三)明白空义
  为灭烦恼从妄心生者,妄心即戏论心,一切烦恼之起因,皆因妄心妄生执著,分别一切有无等法为烦恼本,灭烦恼故说皆是空。其实佛法中说空即缘生义,于因果不亡,所以中论师说:“诸法众缘生,诸法毕竟空;诸法毕尽空,诸法众缘生。”“众缘生”,即显明因果之义;“毕竟空”,即显无自性义:故佛法善说空而不滞于空也。
  (四)对法宝都要受持读念解说书写
  即是发菩提心,去受持、读念、解说、书写经论乃至从极小的部分做起,虽只曾为一个人讲说,就已功德倍增。此受持虽只有五法,但意义可包括十法。又说:“若受持、读习、通利、解说、书写,深妙经典得难思议力。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临命终时现前得见十方诸佛,三业不乱。初获十种身业清净……十种语业清净……十种意业清净。”可见护持三宝的重要性及其法益。除此之外,显密佛教看待经典的态度是“经典在即佛在”,因为:“在在处处若读若讽,若解说若书写。若经卷所住之处即是佛塔,一切天龙人非人等,应以人中天上上妙珍宝而供养之,所以者何?若此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及诸菩萨缘觉声闻。”
  (五)疾得成佛(迅速可成佛)
  在《法华·义疏》中,有智积问下第三明龙女成佛叹经速疾力……文殊师利言下第二文也。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成佛者。《伽耶山顶经》明有四种发心。一、初发心谓入初地。二、行发心二地至七地。三、不退发心谓入九地。四、一生补处发心谓第十地。龙女发心成佛是第四义也。另一方面,《华严宗》于(华严孔目章)卷四,举出五种疾得成佛,即:(1)胜身,如转轮圣王之子及兜率天子,生来即有殊胜之身,故可现身成佛。(2)见闻,见闻殊胜教法而信心坚定,即可证佛之十力而开悟。(3)一时,如善财童子于善知识处,一时即得普贤法。(4)一念,俗谛之念只要契合于普贤法,凭其一念亦可成佛。(5)无念,解一切均为不生不灭,得见真佛。据上所言,《华严经》谓胜身者虽可现身成佛,但以分段生死之果报,须经见闻、解行、证入等三生,始可成佛,故立三生成佛之说。此乃为说明迷悟、因果之次第而设。实言之,众生于唯一之法性身中成佛,亦即可在瞬间每一念之心中成佛,此方为正说,故认为众生本来成佛。
  二八)法师如佛
  佛教很多显密经典都从时间的结构,说指导此经的法师是如何的可贵,佛入灭时说:
  我涅槃后后五百岁法欲灭时,若有法
  师受持读习解说书写此《心地经》众
  经中王,如是法师与我无异。若有善
  男子善女人,供养尊重此法师者,即
  为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五百岁,有种种解说不同:(1)有谓佛灭度后之五百岁,即佛灭后之五六世纪。(2)有谓释尊正法五百岁即入于像法、末法也。(3)有谓佛灭度后五百岁中之最后五百岁,王法、像法各千年之末法。(4)有说末法中最后之五百岁。总之,即佛灭后法宝欲灭之时。倘有法师将此众经之王的《心地观经v,如法行持,此法师即与佛无异。若有众生发如是心,命终必得上生兜率陀天,得亲弥勒,后于菩提树下随弥勒同转法轮。不过据笔者所见,虽然显教经典(如:《般舟三昧经》很重视此点)有说要视师如佛,但落实最彻底地的应是藏传佛教,因为他们不止三皈依,还四皈依(皈依上师)。
  (七)加持成佛乃即身成佛
  是以真言陀罗尼而明成佛,其义则有二种:(1)究竟成佛,(2)加持成佛。“加持成佛”,若以天台二八即佛”之义说,则通于“观行、相似、分证即佛l之义;而此究竟成佛,亦天台之究竟即佛。此即等觉菩萨所修之三密法门,以此三密法门修习加持,而欲求证究竟妙觉者,是依于如来三密加持之力。即觐佛之观,行佛之行,坐佛之座,身佛之身,而观自身即是妙觉如来,此即依妙觉佛究竟三密之法而修三业加持也。加持成佛者,即真言宗所谓即身成佛之义。如“依毗卢遮那如来为根本,以一切法为如来等流法身,行者依于毗卢遮那如来法身之加持,则行者便成毗卢如来之加持法身,此即是即身成佛之加持佛义。”此外,日本真言宗根据空海之“即身成佛义一,主张有三种即身成佛:(1)理具成佛,由理而言,一切众生均由五大(地水火风空)构成,属胎藏界;心为识大,属金刚界,身心与大日如来无别,本来即具足法身。(2)加持成佛,由三密加持,而在自身显出本来具有之佛。此系指修行之过程。(3)得成佛,完成修行时,可得圆满菩提,显现佛性圆满,达于最高修行目的。此系指果位。(未完待续)

 
 
 
前五篇文章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末三品与藏传即身成佛之异同(下)

中阴解脱之研究--藏传佛教中阴超度法的生死意识转化内涵

藏传佛教在元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

玄奥莫测的藏传密宗

略论清代前期的五台山藏传佛教

 

后五篇文章

从桑耶寺看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特征

藏传佛教和中原佛教之分!

藏传佛教喇嘛庙的艺术性格

鄂温克旗藏传佛教和鄂温克人的信仰

藏传佛教觉域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