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天台宗源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天台宗源流
  天台宗创始于陈、隋之际,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独立的佛学宗派。其思想源于印度的大乘龙树学,经后秦鸠摩罗什的翻译、引进,六朝慧文禅师、慧思大师特别是智觊大师的再创造而最终形成。因智觊大师晚年在浙江天台山创立伽蓝为终身道场,倡立一宗之教观,故依山立名,称为天台宗。又因以《妙法莲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因此也被称为法华宗。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觊(即智者大师)为四祖。自智者大师大成此宗以来,代代相传,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道理,以五时八教判释整体佛法,教观相承,行解并进,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完整体系。11世纪初,因争论智觊《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不久,山外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
  一、天台宗起源
  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龙树、慧文、慧思、智觊、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据《佛祖统记》卷六,天台宗《东土九祖记》说,北齐慧文禅师因读《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之文及《中论》卷四“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之偈,豁然悟入龙树“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因而创立一心三观法门。因此,若追溯天台教史,应推龙树为鼻祖。龙树思想是天台立宗的根本。
  被尊为中国佛教大乘八宗共祖的龙树,出生于佛灭后700年左右的北印度。他性格超凡,受当代高等教育,诸学博综。早年曾自恃才高,一度耽于欲乐。后自觉欲乐之患,悟欲为苦本而发心出家。志求于道,入于山中,於90日间便能通达小乘三藏。但龙树并不以此为满,更进追求,深入雪山,于一塔中得老比丘授摩诃衍经,后更于龙宫得《华严经》,彻通佛教之玄妙。
  龙树一生著述甚丰,最为著名的是《中观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大智度论》百卷和《十住毗婆娑论》十七卷。他由破邪显正,确立大乘佛教的根本基础。尤其中论无所不破,无所不空,无所不真,无所不中。
  慧文的思想通过慧思传给智觊,始正式建立并集天台宗之大成。智觊于南朝陈宣帝建德七年(575年)居天台山,开拓鸿业,世称天台大师。
  二、天台宗传承
  慧文禅师俗姓高,在天台史上被尊称为二祖北齐尊者。他远承龙树心印,开天台宗之先河。天台宗“一心三观”法门为他首创。他大弘禅法时期,灌顶称之为“当齐高之世,独步河滩”。
  慧思禅师(515-577)是元魏时期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在今河南省上蔡县)人,俗姓李,15岁出家,专诵《法华经》。20岁受具足戒后,到嵩山从慧文习观心之法。由于常坐不卧的修行,他四肢软弱,不能步行,禅障再起。慧文开示“放身倚壁”,因而豁尔开悟法华三昧。公元568年,因北方战乱,慧思禅师转移至河南光州大苏山,后又前往南岳衡山。禅师慨江南佛教重义理研习而轻禅法,遂改变弘法方法,倡导定慧双修。昼则谈佛法理论,研究义理;夜则专修禅法,进行抉择思维,教法因之大振。公元577年六月十二,大师安祥而逝。因其晚年居南岳衡山,故世称南岳大师。
  大师弟子众多,但得其心印者唯智觊(智者大师)一人。智觊从慧思习法华三昧八载,临别之际,慧思告诉他:“吾久羡南衡,恨法无所委,汝粗行其门,甚适我愿。吾解不谢汝,缘当相辑。今以付属汝,汝可乘法逗缘,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他。”
  智者大师(539-597),名智觊,字德安,俗姓陈,世为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因晋时避乱,举族南迁,寓居于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幼年聪慧,喜到寺院拜佛听经。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15岁时,家国多难,父母双亡,遂于江陵城北长沙寺佛像前发愿,立志出家作沙门,以弘扬佛法为己任。18岁投其母舅湘州果愿寺沙门法诸大师出家,20岁从慧旷律师受比丘戒。又诣湖北衡州大贤山专诵《法华经》、《无量义经》、《观普贤引法经》,仅两旬即穷三经奥义秘旨。
  23岁时,智觊遥闻禅师慧文行深名高,禅慧兼具,夙德盖世,遂往元州(今湖北钟祥县境)大苏山(大别山一脉)顶拜慧思禅师为师。慧思禅师慧眼识英,因教修法华三昧。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句时,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智光焕发,深得慧思赞许。
  智觊大师在慧思处学法7年,辞行时,慧思说:“汝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智觊谨遵师训,在金陵弘法8年,金陵高僧、居士、贵人无不心悦诚服。当他在瓦宫寺开讲《法华经》时,“帝敕停朝一日,令群臣往听”。
  陈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大师闻天台幽胜,宜于静修,遂决定至天台山潜心诵经修禅,完成愿行。是年秋,尽管陈宣帝有敕旨挽留,仆射徐陵三立诤求住,但大师仍起程而去,于天台北峰立造伽蓝。他在此一住十年,天台教学之基础也由此而建立。
  陈后主至德五年(公元585年),大师奉后主诏两至金陵。后主尊大师以国师之礼,大师为之开讲《大智度论》及《仁王般若经》。皇后及皇太子于宫中设千僧斋会,请大师授菩萨戒,为其皈依弟子。此时,大师对佛教教义和观行已构成了自己的体系。陈后主祯明元年(公元587年),他在金陵光空寺开讲《法华经》,时章安灌顶预听,笔录成天台三大部之一的《法华玄句》。
  隋灭陈后,大师率众离开金陵,赴荆湘弘教。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晋王杨广遣使恭请大师往扬州,大师再三推辞而不允。后与之立约,始到扬州。杨广在总督府金城殿设千僧会,恭请大师授菩萨戒。大师说:“大王纡遵圣禁,名曰总持。”晋王说:“大师传佛法灯,称为智者。”“智者大师”名号从此广为人知。
  开皇十二年(公元595年)正月十二,杨广自金陵还镇扬州,遣使奉迎智者到扬州宣讲《维摩经》,同时撰写《净名经疏》。次年春,智者大师重返天台山。开皇十七年,杨广又遣使往天台山迎请大师。行至石城(今浙江新昌),因病逝世,享年60岁,僧腊四十。次年,灌顶奉智觊遗书,自天台至扬州谒晋王杨广。晋王为纪念智者大师,而创寺初名天台寺。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杨广即帝位,改名国清寺。
  智者大师著作有“三大部”、“五小部”之称。三大部即《法华玄义》二十卷、《法华文句》二十卷、《摩诃止观》二十卷,皆为智者大师口述,弟子章安灌顶记录成书。此三部博大精深之著作,是创立天台宗思想的理论基础。五小部即《观音玄义》二卷、《观义疏二卷》二卷、《金刚明玄义》二卷、《金光明文句》六卷、《观经疏》一卷。此外,还有《四教仪》十二卷、《四念处》四卷、《法界次第初门》三卷、《任王经疏》五卷、《菩萨戒经》一卷、《阿弥陀经义纪》一卷、《净七十疑论》一卷等。智者大师一生除讲经著述之外,还造寺二十六所、大藏经十五藏,亲手度僧14000余人,造方舟檀、金、铜、素画像八十万躯,传弟子32人。32人中,以章安灌顶为上首。
  章安灌顶(公元561-632),俗姓吴,字法玄,祖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后移居临海章安(今章安镇)。陈天嘉二年(公元561年)生於临海章安,7岁从摄静寺慧极出家,20岁受具足戒。27岁时,因其师慧极圆寂,于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到天台山修禅寺,师事智者大师于台岭,禀受观法,潜心精研,遂为侍者。他有卓越的记忆和华丽的文采,智者大师平生著述多由他集录成书。其著作有《涅槃玄义》、《涅槃经疏》、《天台八教大意》、《观心论疏》、《智者别传》、《国清百录》等。其中尤以《涅槃经疏》的问世,将涅槃宗的徒众,几乎都导引皈依于天台宗门下,俾得天台宗迅猛发展。他在天台宗发展史上有着卓越的贡献,被天台宗尊为第五祖,又称章安大师。唐贞观元年(公元632年)八月七日,章安大师寂灭于国清寺,寿七十二。自章安入灭后,天台宗因南北战乱影响,处于不振时代。
  章安尊者弟子智威(待查)深得天台止观深旨,证悟法华三昧,人称“法华智威”,但于天台思想未有发挥。智威弟子慧威,入灭年代不详。其上首有左溪玄朗和永嘉玄觉。由此二人,天台一宗始放曙光。玄朗门徒以六祖荆溪湛然为上首。湛然中兴吴越天台宗,使天台教义光大于中土。后人称其为中兴之祖。
  湛然大师(公元711-782年),俗姓威,唐壑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生于晋陵荆溪(在今江苏宜兴,以出生地又称荆溪大师)。17岁访道于浙东,随金华方岩习天台教观。20岁入国清寺,从学於左溪玄朗。20多年专研天台宗,38岁始正式出家受戒。先从会稽昙一律师研究律部,后于吴郡开元寺开演天台止观法门,广扬天台宗,注释三大部,发扬天台宗的深旨。左溪逝世后,荆溪大师慨然以中兴天台为己任,独往东南大弘天台法门,使天台圆顿之教发扬光大。天宝大历之间,帝城常常敕书请讲,可他教托病而固辞,专心从事教育和著作。晚年归居天台佛陇,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年不倦。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二月初五,示病佛陇,语门人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实一贯,吾归骨兹山,报尽今夕,汝等各自勉之。”享年七十有二。
  湛然大师一生内振台宗教学,外抗南北诸宗。其著作有:《法华玄义释箴》二十卷、《法华文句记》三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二十卷、《止观大意》一卷、《十不二门》一卷、《金刚锦》一卷、《止观义侧》一卷、《始终心要》一卷、《略维摩疏》十卷、《净名广记疏》六卷、《重台宗涅槃疏》十五卷、《法华三昧神助仪》一卷、《观心补助仪》一卷等。
  湛然大师传道邃、行满。道邃之后,有广修、物外、元秀、清竦、羲寂师弟相承。羲寂弟子有高丽义通,义通传知礼。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僧人最澄到天台山从二人学天台教仪,并从道邃受菩萨戒。次年(公元805年),携经论疏记200余部回国,于比睿山开创日本天台宗。
  唐末至五代兵乱连年,国无宁日,再加上会昌法难,天下寺院尽被毁灭,宗教典籍惨遭淹灭。江南一带因吴越钱王庇护,天台尚留一脉。忠懿王遣使高丽(今朝鲜)访求天台教典,高丽沙门谛观送来若干论疏和著述,天台宗教典因而由淹灭而复兴。
  知礼大师为天台中兴之祖。俗姓金,字约言,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10年)诞生于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白塔巷)。知礼7岁母亲去世,就投礼太平兴国寺洪选上人出家,15岁受具足戒而专蓖律学,20岁于钱塘郡宝云义通座下习天台教观。29岁遇义通圆寂,遂迁住。后移锡城东南隅的保思院,从此专致于天台宗讲学。他继承智者、湛然大师的法华超人思想,使天台思想体系更加完美。其著作有《金刚明经文句记》、《观经疏妙字钞》、《十不二门指承钞》等数十部。宋真宗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日僧寂照携带其师源信关于天台教疑义二十七条来问知礼,知礼作《问日二十七条答释》。
  当时,天台宗内部因争论智觊所撰《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问题,分裂为山家、山外两派。羲寂同门志因的弟子晤恩,著《金光明玄义发挥记》,否定广本是智觊真作,而主“真心观”;知礼起而批驳,认为广本是智觊真作,而主“妄心观”。由是,遂开绵延30余年争论。知礼自号山家,知礼弟子梵臻、肖贤、本如称四明三家。晤恩及其的弟子庆昭、智圆、源清、继齐等被贬为山外。山家山外之争,以《金光明玄义》广本真伪问题为起点,以观境真心妄心为中心,以事具三千诸法与否等义论题前后往返辨认约7年之久,山外三化的主张,被山家斥为一足天台正统,其势力不久即渐衰落。
  知礼大师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释难扶天宗记》、《十不二门指要钞》、《别理随缘二十问》、《十义书》及《观无量寿经妙字钞》、《解谤书》等,都是与山外派论战之作。其经历真宗、仁宗两朝,被奉为天台宗第十七祖。宋真宗昭赐紫袈裟及“法智大师”称号。宋真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正月初五,他召集大众说法华奥旨后,称意弥陀,圣号数百声,安然寂灭,寿六十九,僧腊五十四,世称四明尊者。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建塔奉安舍利于南城崇法院之左。
  天台宗在元代唯有法照大师门人——慧日(公元1212-1340)得获顺帝厚遇,被请复光当阳玉泉寺。又有杭州下天竺寺蒙润(公元1275-1342),作《四教义集注》,虎溪怀则作《天台传佛心印记》。至明代末叶,有幽溪传灯从百松真觉受天台教观,努力复兴天台宗,终成明朝全宗学匠。
  传灯大师(公元1554-1627)号无尽,俗姓叶氏,浙江省□州府亚安县人,幼少投礼进贤映庵禅师出家。明神宗万历七年(公元1582年),亲近百松真觉(公元1537-1589)习天台教观。有一天请问楞严大定之旨,百松瞪目周视,灯即契入,百松以金云紫袈裟授之。□同十五年,卜居天台幽溪高明寺,实践修持《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忏,而教授学徒天虚日,更创天台祖庭。明熹宗七年(公元1627年),寿七十五,预知时至,手书妙法莲花经五家,复高唱响亮而顺化寂灭。传灯大师著有《楞严经论》、《阿弥陀明略解圆中钞》、《维摩经无我疏》、《天台宗传佛心印论注》等,其《天台宗传佛心印论注》尤为透彻。
  明末清初,智旭大师为弘扬天台宗教观最有力者,和云□、紫柏、山等齐名,被称为明末清初的四大家之一。
  智旭大师(1599--1655),字藕益,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氏,苏州府吴县人。24岁投礼雪珍大师出家,法名智旭。26岁受菩萨大戒。31岁随无异大师至金陵,始志弘律,且祷佛前以决所宗,而拈得天台,从此专心于研究天台教观及弘扬。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正月廿一寂灭,年五十七,法腊三十四,世称灵峰藕益大师。
  智旭大师寂后两百多年间,天台宗再次陷入不振时代。幸得杨仁山居士由日本请回佛典三千余卷。民国初年,谛闲大师(公元1858--1932)创立观宗研究社于观宗寺,专门培育天台宗人才。一时人才蔚起,佼佼者有常悟、宝静、静修、静权等及谛闲大师嗣法门人──倓虛法师。
  三、天台宗所依经论
  天台宗以《妙法莲花经》为正依经典,因之建立一宗教义。此外,以《大般涅盘经》为解释上的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心之本,以《大智度论》为指南,更引《维摩》、《仁王》等经以坤信,引《佛性》、《它性》等论以助成,是以此一宗之教观之所依。
  《妙法莲花经》,是释尊将入涅槃三月前于清净众中之演说。是时,释尊畅谈出世之本怀,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之旨,以明十界皆成之法。一部《妙法莲花经》凡二十八品,是佛陀说法终穷究竟之畅说,故智者大师宗之为根本所依。
  《妙法莲花经》汉译共8种,现存3种:1.西晋竺法护于公元286年所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2.姚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在长安逍遥国所译《妙法莲花经》七卷(现行本八卷);3.隋阖那崛多共达摩笈多于公元601年所译《添品妙法莲花经》七卷(或八卷)。
  天台宗以依罗什译本而立宗。在天台以前,弘传《法华》者,并不专以《法华》为宗趣,也没专弘《法华》而为旨归。发扬光大、蔚然成风者,则始于智者一人而已。
  智者大师说:“传道在行亦在说。”于是便有三大部之产生。《法华玄义》说一家之教相;《法化文句》解释《法华》之经文;《摩诃止观》示一心之观行,一宗教理悉名于此。天台宗主张教观并重,即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智者曾说教从观起,观还从教起,因此他在专明观法的《摩诃止观》等著作里,贯穿着教义的阐述;而在专论教义的《法华玄义》、《法化文句》等著作里,又有“观心”释,处处体现着教观并重的思想。
  ⑴《法华玄义》(二十卷)是以五重玄义解释法华经之经题,以明佛教深玄的思想教义。“名玄义”是妙法莲花经之经题,五宗来解说佛教的教义;“体玄义”是显述此经的思想本质;“宗玄义”是明述此之宗教理想;“用玄义”要付北玄之社会效用;“教相玄义”即明了一代时教之一切经典的地位和特色。《法华玄义》就是智者用五重玄义解释《法华经》题,揭示一经的要旨,这是天台宗释经的一种特别体裁。
  ⑵《法华文句》则是解释《法华经》二十八品文句要义的。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用的是“四释法”,对一切经典的注疏,均以因缘、约教、本迹、观心之四种解释。因缘释以四悉檀为因缘解说的缘起,约教释以藏通别圆四教解释听法的机感,本亦释依本地、垂迹二门解释法义,观心释即静所吾所释摄为观心。把教观二者联系起来阐释经义,是天台宗独创的释经方法。
  ⑶《摩诃止观》(二十卷)谈行法,是智者大师禅观实践的总结。他一生所说的“止观”有四种:“圆顿止观”是大师的圆顿妙观,明初心使观诸法实相,而不从诸种法根着眼,修四种之昧,即于道场,开佛知见,得无生忍。“渐次止观”则先三皈五戒,从浅入深,由凡至圣,次第修习,如彼登梯。“一定止观”即随人根性修习,不拘一定,前后互用,能大能小。“小止观”又名“童蒙止观”,是天台宗指导初心学人修证入道最为切要的法门。
  对天台三大部,唐荆溪湛然大师对之一一作注,即《法华玄义释箴》、《法华文句记》和《止观辅行解弘诀》。此三释为湛然大师中兴天台宗力作。他还撰有《圆顿止观七念》,择要序说,易于颂会,堪为初学入门的指南。天台宗主要典籍除智者大师三大部、五小部以外,章安灌顶的《八较大意》、荆溪湛然的《好怒心要》、谛观大师《天台四教仪》,藕益大师的《教观纲宗》皆为入门要籍。
  四、天台宗五时八教说
  佛教自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到南北朝两三百年间,三藏教典已大致译出。由于这些教典在印度出现的时地和因缘名不相同,且因部派佛教的分裂,遂致异解分岐杂然。中国之学者更从而钻研探讨,乃至解说不一,形成了“南三北七”之十家判教学说。一般作江南三家,江北七家。南方的三家比较单纯,大都从顿、渐、不定三类来判教,他们的分别在渐教。北方七家比较复杂。它的特点是把如来一代时教大别作顿、渐、圆三教,并以“华严”为圆教之初。智者大师创立天台宗时,对“南三北七”都不满意。他以《法华经》为中心,判释如来一代消四教法为“五时八教”。五时即佛陀说法的时间:初华严时,二阿含时,三万菩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他的目的在于指明从凡夫到成佛的次第。八教指佛陀说法的形式和内容。
  天台宗认为佛陀五时说法的应化形式和法门内容各有四种,即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就是顿、渐、秘密、不定四教,是佛陀教化众生之方式,化法四教就是藏教(也叫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智者大师以四教判释佛陀一代之教化。四教义中说:“问曰:从何而起四教?答曰:今明四教,还从前所明三观而起,为成三观云云。问云:三观复因何而起?答曰:三观还因四教而起。问曰:观教复因何起?答曰:观起皆从因缘所生法四句而起。问曰:因缘所生四句因何而起?答曰:因缘所生法四句即是心,心即是诸佛不思议解脱云云。”《中论观四谛品》之四句偈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说明四教而归于心。
  五、天台宗教观
  一.十界十如
  慧思在北方接受慧文“一心三观”的思法,转向南行而至南岳。时北方盛行声闻禅数,一般俗僧更以建寺造像度僧为第一功德,而南方佛教界则偏重教理。于是慧思禅师提倡定慧双修,日里宣讲教理,晚间专修禅观。他根据《法华经.方便品》,建立十如宾相的理论。后来智者大师说《法华玄义》也特别指出:“南岳师读此文,皆曰如,故呼为十如。”
  “十如是”乃慧思研究《法华经》的独到见解。“如”就是诸法实相的异名,也就是说相性等十如是诸法当体都是实相,慧思即据此建立诸法实相的理论。如是相即十界苦乐的形相;如是性即指潜伏于万物之内而能摄持自性不生改变;如是体一般通指五阴色心的体质;如是力即于主体上具有潜在力量,能保持不被外敌侵扰,且能推动某一方物使之改变内在的作用;如是作即依力用而起的运动造作以及创成某事情的作用;如是因即依因而成就果;如是缘即由因而加助缘的间接原因的坤上缘;如是果即造不同的业而得不同的果实;如是报即由习因习果所感的报应;如是本末究竟中的本是指相,末是指报。
  智者大师根据《华严经》“能随染净缘,具造法界”的经文,进一步发挥了慧思禅师的“十如”理论,说真如性由是足四圣六凡十种法界,从而建立了十界互具的理论。互具为法华经诸法实相说的基底,智者大师视之为敌对相即的理论产生的根源。这样,不论地狱界、饿鬼界等,每界都内具其他的九界,所以得与九界平等相即。法界的六凡四圣,法量无量,不出十如。十法界中一一具足此十如是,并具有三谛——空、假、中的含义。
  以上即明十法界具圆融三谛的三面。十法界中各具权实,即:“权、实、亦权亦实,非权非实,即属三谛圆融,唯显彰一界而冥伏九界,估为实相,界界融通,成就无碍自在的观趣。这就是《法华经》十界十如的说法。
  二.一念三千
  智者大师从慧思禅师的十如是理论得到启发,进一步加以发挥,以十界十如为基础,提出“一念三千”的理论。因为十法界不是固定的,互相之间可以转化,象六道中依级的地狱畜众生可以上升到佛的地位,而佛界可以示现为六道,所以每一个都具备其它九界。又每一界都有十如,百界就有十如,故名百界千如。又将此百界千如为五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三类,则得三百界三千如之数,略称之为三千诸法。所谓五蕴世间,指一切诸法的法体不外色受想行识五蕴,十法界五蕴,各各差别,故名五蕴世间。所谓众生世间,就是六凡四圣假名,五蕴和名构成众生个体,众共而生,假立名字,名名不同,故名众生世间。所谓国土世间(又称国世间),就是山河大地,为众生所依的国土,十界所依各各差别,故名国土世间。一念三千的惧具理论,是天台宗的又一特色。
  三.圆融三谛
  天台宗的中心理论,是南岳慧思根据《法华经》建立的诸法实相论。他说,一切诸法当体即是实相,万有差别的事相都是显示法性真如的本相。此宗所立圆融三谛及一念三千,就是说明这个道理的。
  慧文的一心三观经慧思传到智者时,又发展成为三谛圆融的观法。智者大师依《中论》四名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而建立了三谛说。“三是偈”虽分别说成三谛,却包含着即空、即假、即中的相即精神。“三谛”是真谛泯灭一切法、俗谛建立一切法、中谛统摄一切法。一一法中具此三谛,即空即假即中。这即就圆融三谛。
  普通佛教的潮流,以经理与教相对,事与理相对,实在与现象、绝对与相对是一各对照。可是智者大师以为事现不二,他以为向立的超绝的原理,虽然高尚,还不足真实的真理,应该相即于人生才有价值。他就这样解释了法华经的诸法实相,以为相对差别的现实的事象,尽是绝对平等的实相,现实的事象以外,没有实相之理。这里没有事与理,诸法与实相的对立,事就是理的全面,理就是事的全体。埋头于事中的众生,与觉悟於理的佛陀,本是圆融一如的,这是普遍平等的精神,相应于一乘佛教的理念。因此,“圆融三谛”是天台宗的主要特质之一。
  四.一心三观
  北齐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的三智一心中得,豁然大悟,发明一心三观的观法,传于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更依藏通别圆之化法四教立四种观法。藏教以析空为观,别教以次第为观,圆教以一心为观,然后依解而起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虽有次第,实际上是解次第的。现空时假中亦空,观假时空中亦然。这叫做一心圆融三观。一心三观为能观之智,观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为所观之境,即一境三谛。三观和三谛同时不可分。“三谛三观三解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解二”。这是天台宗的又一要义。
  圆教一心三观为圆顿行人成佛的心要。一心三观的开释,广则莫博于南岳慧思大师的《大乘止观》和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略则莫约于荆溪大师的《始终心要》。习天台必先读《始终心要》,其文甚简而义丰,虽寥寥数百言,却是天台一宗教观的大纲,故欲学天台者不可不读也。

 
 
 
前五篇文章

浅谈佛学中的唯心观

“西方极乐世界”解读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为“戒幢”添异彩

略论杀戒

《坛经》偶得

 

后五篇文章

四大茶道之“禅宗茶道”

中国佛教的特色-禅与禅宗

北朝禅风

农-中国禅的文化品格

禅的开拓精神是佛教中国化的关键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