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1)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
  正澄

  内容提要:任何浩博渊深的思想理论、巧妙精致的逻辑思辨都是要为现实服务的,没有现实人的需要就没有一切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佛教以其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文化内涵、无所不至的人伦大爱和净化超脱的意境,在当代社会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吸引了营营碌碌的茫茫苍生。唐代以降,影响面最大的当数净土教。“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正说明了净土教在我国民间的普及性及对社会的影响力。净土教以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妙庄严、阿弥陀佛的宏愿悲心以及“功高易进”的修行法门,深深地融合到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处世心态中。在中国佛教各大派别中,净土教“最富有宗教精神,最能体现宗教情怀和理想”。[1]因为净土教的弥陀信仰,“不仅具有宗教哲学上所称的超越力量和理想世界,同时具有简易的实践方法和人类最高超的悲愿观念”。[2]净土教所表现的宗教性,正是它具普遍性的要求,也同时可以看出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假若我们基本认同上述观点,我们就有进一步地思索和认识净土教这一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的文化的现代价值与作用的必要。本文则试图在这方面作一点有益的尝试和抛砖引玉的初步工作。文中从普遍价值和特殊价值两个方面予以展开,分别就净土教与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科技发展、政治经济、环境保护、教育理念、临终关怀、和平对话以及在佛教信仰中特殊优越的地位等等层面的作用和意义作了简要论述,以期揭示净土在现代社会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净土教 现代社会 阿弥陀佛 念佛 价值 简易 殊胜
  作者正澄,中国佛学院九九级本科毕业生。
  一、引 言
  在世界总人口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信仰宗教。从世界宗教及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源自古印度的佛教曾经极大地影响并规定了包括中国、朝鲜、日本等在内的整个东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发展进程,使佛教成为世界最有影响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文化也因此而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在众多的佛教教派中,其他教派或昙花一现,或影响不大,而唯净土教等极少数派别,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饱受数次的法难而盛行不衰。如陈扬炯先生所云:
  普及于佛门,深入民间以至明清时期形成‘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局
  面,成为中国民众的宗教砥柱。其影响之大,为任何一种宗教所望尘莫及。[3]
  他又说:
  至明清之时,可以说已是净土一家之天下。[4]
  这种有趣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作为佛弟子的人们的关注。净土教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古老的净土教在科技辉煌、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存在的价值何在?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弘扬净土法门。由于修学浅薄,偏见和错漏之处一定不少,祈诸师长道友不吝赐教。
  (一)“净土教”的概念
  要探讨净土教的问题,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净土教。净土,梵语ksetkra,译为刹,就是清净世界。净土全称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又称净刹、净界、净方、净域、净世界、净妙土、妙土等等。净土在佛教典籍中有许多描述,它是非常美妙、殊胜、快乐、幸福,脱离了一切恶行、烦恼、垢染和苦难的处所。净土是相对于浊土而言的。佛陀在经中把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称为五浊恶世:[5]劫浊(随时间的转移变化会灾害不断),见浊(知见上的愚昧,略说有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五种),烦恼浊(烦恼众多,燥动不安),众生浊(凡夫的五蕴报体,为众苦之本),命浊(息、暖、识等所成命根,刹那变化无常),是污浊之土;而净土则是远离垢染、纯属清净、无有痛苦烦恼、妙乐充满,依报正报庄严美妙的世界。根据佛陀在诸大乘经典中的指示,有西方弥陀净土、东方药师净土、兜率净土、毗卢遮那佛的华藏净土以及唯心净土等等。本文的探讨,则限定在弥陀净土的范围之内。教,教育、教诲、教法。净土教,这里特指围绕《无量寿经》(叙述了阿弥陀佛因位愿行和果位功德,侧重说明了往生之因缘),《观无量寿佛经》(指示修十六观等往生净土的行业,侧重说明了观想念佛与往生品位),《阿弥陀经》(明净土庄严和持名念佛的利益,侧重说明了持名念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述的是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目的在于导人起信),《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说一门深入,都摄六根,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目的是开示方法),《往生论》(讲解五念门)等五经一论而说明念佛修行、往生极乐世界的教法和行门。
  为什么称作净土教,而不叫作净土宗呢?因为严格地说来,净土法门不能称为宗,若强名曰“宗”,也只是学派意义的“寓宗”,它始终没有形成和建立起自己的法嗣传承制度。[6]太虚大师曾说过:
  律为三乘共基,净为三乘共庇。[7]
  印顺法师在其《净土新论》中也指出:
  戒律与净土,不应独立成宗。[8]
  他的理由是:
  净土为大小乘所共仰共趋的理想境界。[9]
  在佛教史上,中国佛教在本质上就没有十分强烈的宗派意识,强说有八宗或十宗的话,也仅仅是一种学派分法而已,是过去古德们为了方便教理的研究而进行的权巧作法,真正的宗派意识和教团之间的宗派观念是非常淡薄的,总体上来说诸宗派是融合的。[10]唐以后的净土信仰已融合入各宗派的修行实践中,其教派性十分淡化。[11]著名的佛教学者汤用彤也早就怀疑,“净土宗”从严格意义上讲,若作为一个佛教宗派是有问题的。[12]所以,本文在行文之中,姑且用“净土教”一词来表述。
  (二)对现代价值的理解
  现代,即现在这个时代。现代价值,本文分作一般价值和特殊价值两个方面。一般价值,是指净土教法内容中,在社会的伦理道德、科技发展、政治经济、环境保护、教学理念及临终关怀等方面,对现实的积极引导与启发性的普遍意义。特殊价值,是指对净土教的信奉者来说,修学净土法门与其它法门相比较的殊胜之处,如简易、方便、稳妥、快捷、普适等等优胜的价值。既然是对现代价值进行讨论,故本文还先将对现代社会及人们的根性进行一番扫视,以便凸显净土教现代价值的征对性。
  二、现代社会扫描
  佛法讲契理契机,也只有契理契机才会对众生产生真实的受用和益处。讨论佛法中净土教的现代价值和功用,就必须对现代社会众生的依报和正报的状况有所审视和认知,才能放矢有的。
  (一)社会状况
  也许跨进新世纪的庆幸与欢呼余兴未尽,犹如一场成盛大的美宴刚刚结束,人们还在品评心头的愉悦与美味。可是,人们又不得不面对仍旧光怪陆离、扰攘不安的现实社会。尽管人们对明天会更好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这丝毫没有改变有识之士忧虑的目光,他们打量着这个林林总总的娑婆世界,企图找到更圆满的对治其流弊的方法。现代社会的主干是科技与市场经济,科技引发的力量日新月异地改造着自然,物质高度丰盛,交通便捷,知识爆炸。科技的高度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电子、原子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经济一体化、政治法治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已初见端倪,但这并不意味着存在的弊端消除或减少了。
  早在1990年10月15日,身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的托尔巴博士曾发表重要演说,他说:
  几十年来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直依赖于短视的生态赤字式投资——资源掠夺和
  污染剧增。[13]
  他还说:
  我们没有多少时间了,我们正在迅速接近不会有任何赢家的生态边缘。[14]
  托尔巴先生的这番话,是仅就生态危机而言的,已经可以看出当今世界势态的严峻。 其实,生态危机里包括有环境污染(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酸雾,沙尘暴、有害气体、光化学烟雾,河流污染,土壤污染,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噪声污染等等)、资源锐减(森林滥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迅速减少,能源短缺,水资源紧张,粮食匮乏,物种消亡)和人口激增。仅仅生态危机这一项,人类社会岌岌可危之势就已经昭然若揭,绝非危言耸听。更别说战争不断,核战阴云未消,恐怖事件不绝于耳。这个世界真是佛所说的:
  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
  剧,不可悉说。[15]
  的真实写照。时值末法,去圣日遥,五浊之情愈演愈烈,诸多邪师外道利用人性弱点,蛊惑人心,时道已是十分险恶!
  (二)众生根性
  科技和工业的高度发达一方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一方面加剧了世界经济的竞争,加快了社会的节奏,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社会的紧张。另外,一方面它带给了人类丰富的物质财富,一方面又促使人们的欲望极剧膨胀。另一种更为深刻而严重的社会危机——刑事犯罪、道德堕落、精神空虚等恶性因素正在扩大。人们间相互冷漠,尔虞我诈,关系疏远,身心疲惫,惶惶不可终日。人类的精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极度空虚和迷茫。在知识爆炸、资讯膨胀、竞争激烈和越来越快捷的生活节奏笼罩的心灵背后,产生的是传统信仰的淡薄、人欲的放纵、道德的堕落和精神的极度颓废,人的内心已被掏空,变成了工业技术、商业交易、产业竞争的玩偶,变成的被极端异化的工具。大量的新新邪教盛行,又为不甘于异化、企图寻找精神家园的人们设置了重重陷阱。人民圣殿教、奥姆真理教、法轮功等等这些已毁灭了很多人的身命和灵魂的精神毒弹的出现,显示出了人类寻求精神家园之危机重重,这迫使人们在信仰的选择和建立上更加保守和消极。
  上述这些都是现代社会面临着的迫切问题,只有积极地疏导和化解才会有出路,净土教中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的方式和答案,是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对当今净土教的信奉者来说,净土教的宗教信仰价值即它在诸多法门中的优越和殊胜性,在现代社会中仍是具足的。
  三、净土教在现代社会的一般价值
  净土教作为宗教的一支,它与整个宗教本身一样,首先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而且更是一种文化传统或文化习俗;[16]是一种极其重要而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17]是人类的创造,是人性的升华和放射,并客观化、对象化而形成的社会文化体系;[18]它的信仰存在的价值,其本质和功能必然落实于文化,[19]这些都是已被大家所公认的观点。既然如此,它理所当然不仅仅影响和作用于其信仰者,诚然它对其信仰者的影响和作用是最大的。它必然还会对社会的其他人群产生影响,也必会对社会产生作用,特别是其中对现实社会的问题和弊病有征对性的观点和内容,常常被非信仰领域的人们所重视、研究和汲取。它
  为社会生活注入了一种自由的精神因素,引导着人类走向一种更高级、更宽
  广的实在境界。[20]
  具体到净土教,它的内容之中,饱含着对治现代社会症结的良方,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开发。本章从净土教本身以及它作为宗教的大角度来对其一般价值试加探讨。
  (一)伦理道德上的导正迁善功能
  十九世纪未叶时,决定一个宗教的卓越与否,伦理道德观被视为最重要的一环。[21]十九世纪如此,二十世纪乃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亦然。佛教伦理道德是佛教思想和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教中最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接受、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和教化作用的部分。[22]以佛教道德为基础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教法,对一切人机会均等无差,在意识上对社会各阶层具有同等的道德约束力,[23]具有善世性和普适性。[24]作为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净土教,它的伦理道德与整个佛教的伦理道德是一脉相承的,内容可按道德理论、道德规范、道德践履的进路,关涉到了善恶观、戒律观、修行观、人生观、孝亲观等等方面的问题。按其道德的调节功能,可分为个体德行观、家庭伦理观、社会伦理观等。由于篇幅和论题的关系,在此不分别详作论述。净土教中含有相当多的关于世间伦理道德的表述,兹仅洞其一孔,足可窥测其精神全貌。
  伦理是融洽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一个家庭里,即使亲如父母、兄弟、姊妹、伯叔、夫妻、妯娌等眷属,也要靠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上慈下爱的伦理关系来维系,才能保障彼此或家庭间的秩序与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净土教重视家庭伦理。如《观无量寿佛经》中要求我们: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25]
  《无量寿经》告诉我们应: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26]
  平日相处要:
  言色常和,莫相违戾;[27]
  对资生日用要:
  有无相通,无得贪惜。[28]
  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中心,孝顺是人伦之始,是道德伦理实践的根本,所以在家庭的人伦眷属中,净土教首重孝道。《观无量寿佛经》说:
  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29]
  以父母师长的孝敬为基础,再进而用无分别的无缘大慈、清净大爱来处世待人,相互成就,社会的暴戾自会消殄,祥和倍增。
  道德是人类应有的基本修养,它是调整人们的行为进而适应社会体系中人际和谐有序的关系的重要规范。道德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运作的解毒剂,是导引正确航向的指南针。[30]在市场经济,功利化倾斜,道德沦丧的今天,亟须张扬人的伦理道德,用以促成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道德实践一向被看作是宗教信仰的主要文化价值或社会功能。[31]以巨著《历史研究》而闻名于当代学术界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他在讨论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模式时,曾经指出宗教信仰是文明社会的生机源泉。[32]近代科学的发展向人类提出了一些异常重要的道德问题,但科学本身却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33]
  道德是维系社会安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道德状况与该社会的文明程度密切相关。我国自古以来,强调以德立国,普遍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国人,诚意正心,博施济众,明因慎果,慎独自律,中国传统社会赖此得以良性运转数千年。降至现代,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无序状况。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漫延,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瞒诈骗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34]难怪,最近党中央又不得不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政策。[35]导致我国道德滑坡的原因很多,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现代中国人不信因果,甚至于嘲笑因果,[36]认为诚实就是傻冒,作恶才是能干。由这种心态的支配,一部分人便滑入肆无忌惮、胡作非为邪道。即便有法律禁令,也会铤而走险。加之市场经济使得贪欲更加炽盛,物欲横流,更是冲击着本已脆弱的道德堤坝。针对国人道德心态的败坏,价值观念的颠倒,首先须明善恶因果报应思想。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云:
  世间诸众生类……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聋盲喑哑、痴恶、
  O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
  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37]
  可见,净土教从宏观的时空维度,展示了因果的情状。在这个世界中,天、人、畜生、饿鬼、地狱这五道的因果报应,种子现行互熏的复杂格局,清清楚楚。作善得福、造恶招祸,祸福相倚,苦乐相继,都是自作自受,无人可以替代。善人行善,能够从快乐进入更为殊胜的快乐,从智慧升入更为深广的智慧;恶人造恶,将会从苦痛堕入更为悲惨的苦痛,从愚痴滑向更幽暗的愚痴。这些善恶报应的复杂情形,净土教中处处明示。
  净土教在阐明善恶因果真相的同时,教诲众生持戒修善,辗转影响净化他人。《观无量寿佛经》中劝进人们修持三福,云: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
  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
  业。[38]
  这三福中,把世间福放在第一位,说明了净土教对人世间的道德福业的强调,因为它是出世道业的基础。它明确了世间的伦理道德规范,对于父母生养死葬,对于师长尊敬奉事,对于众生慈心不杀,修十种善行。十种善行,即:身不杀、盗、邪YIN,口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志博大高远而不贪、不嗔、不痴。对于个人来说,行此十善,会心胸开阔宽广,身体也就健康。对于别人乃至整个社会而言,会带动他人,改善社会风气。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深恶痛绝的邪恶行径,大多不出杀盗YIN之外,如果有更多的人奉持十善,我们的社会则会得到根本改善。所以《无量寿经》中强调说,在人世间修行
  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39]
  如果进而人人发菩提心,行四摄六度,人间也会变成快乐的净土。可知,明信因果是我国道德重建的最好最稳固的基石,在此基础上,行善积德的推行才会坚实有力,经久不摧,这也是净土教对世道人心的导正迁善的贡献所在。
  再者,历代的净土教的高僧大德如隋代慧远大师、唐代善导大师、宋代延寿大师、王日休居士、明代莲池大师、藕益大师、清代魏源居士、民国印光法师等等的懿德芳行,不仅仅影响到净土行者,也会对不信者有良好的道德影响和实际利益。远的不说,仅近代而言,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整个二十世纪,哪里佛教界对社会贡献大,哪里的佛教
  公益、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哪里就高悬着净土信仰的指引,闪动着净土宗人的身
  影。[40]
  宗教道德历来是世俗道德的再次强调和重要补充。[41]作为宗教一支的净土教,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内涵十分丰富。诸如诤土五经一论中的弥陀本愿、普贤愿行等许多内容的平等一相、和合无诤、自利利他等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历代净土大德的著述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更是十分丰富,限于篇幅,不再多述。这些伦理道德的内容,具有超时空的永恒价值,具有抑制现代社会中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鼓励人们扶危济困或造福社会,鼓励人们追求理想中的至善境界及维护社会安宁的积极意义,对现代社会的道德重振、现代人的精神归宿、乃至经邦济世,均不无启迪。
  (二)对科技发展的裨益
  科学与其它文化形式一样,历史上都是由宗教母胎所孕育,其发展也受到宗教理想精神追求的隐秘推动。[42]虽然科学迟早要与任何一种自以为穷尽了真理的独断论[43]冲突,但是佛法的根本却并非独断论;相反,它还反对任何形式的迷信和执见,包括对佛法的执见(法执)本身。现代社会是一个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的时代,是科技开路的时代。科学成为不同阶级、民族、党派的一切人士的共同信仰对象,是举世共认的裁判准衡,一切文化学术无不唯科学之马头是瞻,一切宗教都难免被世人用科学的尺度来衡量。包括净土教在内的佛教,虽然面临多种挑战,然而其丰厚的家底与优良的传统,仍然展示着它具有在多元文化竞争中获胜的种种优势。此处仅就对科技发展的辅助的益处,进行简略讨论。
  佛教作为一个对人生的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反省、反抗为基点,以“了生死”、“求解脱”
  为核心宗旨的宗教,本具超时代、超地域、超民族、超阶级的特性,只要它所解决的问题还存在,只要人们有战胜生老病死等苦恼的精神需求,它就会生存传布。从追求真理以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上来说,佛教与科学的功用是一致的,并且有相互关联、相互指导的关系。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科学撇开宗教便成了跛子,宗教撇开科学则成了瞎子,[44]
  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科学真理均是有待深化、有待改变而且不断改变的,因为人对实在的把握与表述是无止境的。而宗教简单地说,就是解决人的问题的,从这个角度来考察,二者的关系还可说不疏。正因为科学发展的无限性,当代著名哲学家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警告说:忌用科学的最新发展去证实宗教信仰。[45]要是现代科学技术真的压倒各大宗教,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不幸的结局。[46]历史证实,人类陷入精神绝望之日也正是深感宗教饥渴之时。也就是说,每当这时人们总是从宗教信仰那里获得精神慰藉的,[47]在这点上,科学技术显得手足无措。汤因比也曾说:
  人必须解答的那些最重要的问题都是科学说不出所以然的问题。[48]
  作为宗教一支的净土教,与科学总的关系如上述。但具体到净土教的内容中,对于现代科学技术能有效地进行道德制衡的内容,如前节所说,能调控道德与科学技术失衡而导致的科技被滥用,如高精尖的科技成果大多首先用于军事上,产生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基础的危机。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掀起一股“东方文化热”,有西方人寻求心灵拯救的人文因素,更有西方科学家热衷在东方文化中寻找现代科技增长点的内在需要。许多研究高能物理学以及生命科学的前卫科学家,把佛教思想视为宝物,孜孜于佛教经典与现代科学的比对,从中获得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发现。日本科学家松下真一,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和物理学家卡普拉都承认佛教思想中的某些内容对他们的科学研究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如卡普拉曾说:
  古老的宗教典籍《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49]
  而净土教第一经《无量寿经》具足华严十玄门,其理念与境界和《华严经》并无二致,故历来被称为中本《华严经》。所以,净土经典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之间的相似性,亦无容置疑。
  净土教中所阐明的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由阿弥陀佛妙明真心所流现,具有极高的审美法则,如:对称、透亮、多样化统一等。西方净土的超然美,有助于启迪科学真理的发现。因为,科学的真与科学的美具有内在的同构。事实上,西方前卫科学家们在接触学习佛教典籍过程中,已从结构美方面获得良多的启示。可以说,净土教文化对科学的认识与启发,如无尽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爱因斯坦相对论突破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框架,摆出了二维空间与多维空间的概念。然而,净土教经典中早就现量描述了多维空间的存在。《观无量寿佛经》中,释尊应韦提希夫人愿生“无忧恼处”之请,于佛顶光台中,映现十方诸佛净妙国土,令她选择。《无量寿经》中, 释尊为宣说净土大法,首先放光现瑞,光中现出十方佛刹。阿弥陀佛因地,考察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情形。西方极乐世界无有空间的拘限,一一微尘具足十方刹土无尽庄严,一树之间,悉现十方无量佛国等等,早已证知,多维空间当处并存,广狭自在。
  时间问题是人类心智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自古以来,人们对时间问题或习焉不察,或打上括号存而不论,或仅作常识性的诠释。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从时空特性上打开一个缺口,作出相对论的重大发现,揭开了时间研究新的一页。相对论昭示,时间不是实在本身具有的,只是人们解释世界的工具。换言之,时间是人的错觉,时间的描述是相对的。自七十年代以来,国际上又掀起一股时间研究的风潮,这方面的科学家认为:时间序列同时多向共存。时间既可向前(指未来),也可由未来向过去进行。相对论阐释时间与速度相关,速度增加,时间延缓,速度接近光速可使时间变慢,超过光速时间倒流。以及时间隧道、黑白洞等创说,即是在时间相对性的基础上丰富发展起来的。这些常人不免惊奇的观念,而在西方净土则是日常经验的一部分。时间无自性,时间的变化不仅与物质速度相关,更与心念相关。一念净心,坐断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即可超越时间,任运撑握时间;或无量劫浓缩为一念,或一念延宕为无量劫;或过去劫入未来,或未来劫入现在,或现在劫入过去,三际一如,延促同时。
  净土经典对超情离见的时间解脱功德,多有记载。如《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大教缘起品〉中,释尊为令大众信仰净土而唱自己的功德:
  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50]
  表明超越时间、念劫圆融的报身功德。西方极乐世界距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刹之遥,念佛人于临命终时,得阿弥陀佛光明加持接引,弹指即得往生西方。可知,念佛者与阿弥陀佛愿力的交感状况中,时间界限消融,等等。了解现代自然科学的时间理论,有助于对净土教的西方净土的领悟;而西方净土的超时间解脱境界,对当代时间论的研究亦有甚深的启迪。
  净土教文化可以全方位地会通于当今高科技的各个领域,诸如:大尺度的宇宙观、地外文明、微亚原子世界、测不准定理、质能互变、生物全息律、分形数学、资讯网络、克隆生物技术等等,此不再一一讲述。净土教文化不仅不悖于现代自然科学,而且能给现代科技以启示与导向,净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汇,势将开辟人类知性的新纪元。
  (三)政治经济上的辅助作用
  在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中,宗教与政治的关系相当密切,虽然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二者都具有意识形态与社会实体两个方面的含义,二者有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关系。历史证明,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时代,文化必然发达,以文化为载体的宗教也必然兴旺;一般说来,宗教兴盛的时期,也必然是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时期。政治是社会组织最重要最高的一环。简而言之,凡行政上所施行的一切治国安邦之事,可概称为政治。一般人谈到政治,每每将之与权术、谋略、党派、斗争划上等号。因此,强调和合无诤的佛教徒,往往避谈政治,甚至在社会人士高唱宗教归宗教、政治归政治的口号之下,更是以远离政治为清高,这是与佛弟子慈悲入世的精神不符的。
  然而,在实际上政治是管理与协调众人的事,人是群居的动物,不能离群索居。既然无法离开群众,自是不能远离政治而生活的。再说,参政议政是国民的人权之一,除非触犯国家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佛教徒,第一身份是国家的公民,其次才是佛教信徒。是国家的公民,理当享受公民应有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佛教徒中,即便是出家人也是如此。出家并不意味着不食人间烟火,不参与人世间的一切事情;而是积极地自度度人,自利自他,在利他中圆成自利,自利时不违利他,利他与自利和谐统一。从某种角度上说,佛教与政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在于为人类的事情而施设,彼此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政治需要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的辅助教化而安民,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需要政治的护持而得更好地弘传。道安大师曾说: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51]
  正是这个意思。我国虽施行政教分离的政策,佛教当然不能干预政治,但可问政而不干治;佛教徒个人作为公民,是可以参政议政的。包含净土教在内的佛教,有着和谐安定社会之作用,可帮助政治化导边远、凝聚人心、消除怨恨、感化顽强、发挥慈悲教化、稳定局势、促使社会长治久安的功效。
  净土教中,教人们具足众戒,这众戒就是高于现代法律不可称计数倍的道德标准。也就是说,净土教一方面教导人们积极地关怀社会,善待他人,服务众生;另一方面,以比法律严格许多的戒律来自律,当然就不致于违反国家法令,有助于社会安宁,有助于清明政治。佛教徒包括净土教的信众,不是以远离政治为清高的,个人虽不热衷名位权势,但并未放弃对社会的关怀、对众生的济助的大任,这有助于统治者统治。
  综观包括净土教在内的整个佛教的基本教义,是适合于各种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的,因而得到了不同国家的历代统治者的支持。它关于无明作业、业报轮回、因果报应等教义,对一切统治阶级都是有利的。净土教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特点,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佛教普渡众生的情怀,具有适用于全人类的普遍性,它并不敌视信徒自己所在国度以外的政治制度,排他性极少,极具尊重宽容的普世性,对世界的政治秩序也是有裨益的。
  宗教与经济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经济是有关经世济民的,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一定社会经济的反映。有人认为,佛教不重视经济,轻视财富,倡导清贫,其实这是不对的。佛教徒虽然忧道不忧贫,但是佛陀处处教诫人们,福慧双修,不可偏失,福中包括了财富与经济。若是没有经济基础,一贫如洗,如何去接济现世的困苦众生?净土教中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黄金为地,宫殿楼台皆为七宝所成,极尽庄严堂皇,菩萨莫不宝冠顶戴、璎珞披身,富贵雅致。修学佛法,包括净土法门并不以穷苦为清高,而是以公正合理的方式发展经济,积极精进地创造财富。财富本身并不是罪过,虽然佛陀在有的经典中说金钱是毒蛇,那是征对唯利是图者而说的。净土教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俭;不但注重今生现世的财富,也重视来生或死后往生极乐世界更持久、更长远的财富。这为现代社会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创造良好的如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基础,更对经济的合理公正性有维护作用。
  净土教还通过信仰的强大力量,来激发人们奋发向上;有着团结群众、凝聚人心、稳定和巩固社会秩序的功能;有着补救工商业社会弊病的功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方面起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四)对环保的强调
  二十一世纪是环保的世纪。全球性的现代化在带来极高物质文明的同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接踵而至,如第二章所述,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存。早就有科学家提醒,如果人类以现在的生态环境破坏速率继续下去,50年以后这个地球便不适宜人类居住了。关于环保问题,早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联合国也不断召开环保的“首脑”会议。
  佛教是个深具环保意识的宗教,不但注重品德修养、知见意念等内在的心灵环保,同时强调外在的生态平衡的自然环境保护和社会人文环境保护。净土教也同样如此,它注重人生的身心净化的同时,对生态自然也极其关切,在这方面能给现代人十分有益的启示。佛教中最有名的环保专家当数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发四十八微妙大愿,为建设清净安乐的世界,历经久远时日,成就了零污染的西方净土。黄金铺地、七宝楼阁、七重栏O,极尽富丽庄严。在如此甚高的文明和众多的人口之下,却人心无污染、环境也无污染。不但没有空气污染、水源污染,也没有噪音、毒气、暴力、核泄漏等公害。
  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其症结在于人类日益膨胀的物欲与自我中心主义。净土教不排斥来之有道的合理的富贵与享受,它在对待自然万物方面,抱持一种平等的大慈怀。我们不仅不能以害彼动物之类的性命以滋养自己,而且还应与一切生物建立和发展一种友善共存的温馨关系。对于无知觉的矿物、树木花卉等,也应具有同样平等的爱惜态度。在众生眼里,飞禽走兽、矿物树木与人类三者有本质的区别。然而,这些都是相互依存的,在终极层面上讲,动物、植物、非生物是一体无二的,都无不体现着即有而空、即空而有又非空非有的真如法性。佛法三种慈——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即是同体慈悲的概述。其中之法缘慈意指,由万法一体感所生发的对器世间的慈护之心,观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乃我本体。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52]
  一切皆成佛,[53]
  即是绝待圆融的观念。这一观念与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54]
  的观念,异曲同唱,殊途同归。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人类为了自身的基本生存,可以合理使用自然界某些再生资源,如木材、水利等;而对于非再生资源,如煤、石油、金属等,只有在非用不可的情形下才能适量动用,且十分爱惜地使用,如果过度开采,便是暴殄天物的行为,一是现世造成生态和资源危机,二是来世得贫穷之报或堕入恶趣。
  净土教依正不二的理念认为:外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依报)与我们的身心(正报)是同构对应的。心净则土净,心秽则土秽。净土教对于人们要求祛除内心的贪嗔痴三毒污染及YIN秽、邪见等毒素。若此,我们的社会黄、赌、毒会消失,网络垃圾、手机短信垃圾等垃圾文化也会根除。这样,我们的社会人文环境便会崇高洁净了。净土教对于万物讲惜福、护生、和谐、平等共处。若此,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便不会污水横溢、洪水泛滥、生活垃圾遍地、沙尘暴成灾,而是处处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绿树成行了。这些标本兼治的理念,对现代社会的环保事业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五)教育方面的启发
  教育是人类传道和开展文明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席狄洛曾说:
  教育,是人类共同成长的基础,教育方面的正确,人类的真、善、美资质
  就得以发扬提升,世界的和谐进步就易达成。[55]
  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佛陀成道后,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四十九年中,广宣教化,目的是为了教育人们开发真如自性,以获得解脱自在的人生。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佛陀因机施教,有教无类、解行合一、身教言教并重,诲人不倦,极尽善巧方便,与我国的古圣孔子一样,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现单就他宣说的净土教法来看,其中也有许多对现代教育颇具启发的方面。如在教育理念方面,净土教的宗教信念对现代教育工作者有教育理念启示的是,阿弥陀佛的慈悲大愿,摄受接引众生。在教学资能方面,是诸佛赞叹护持,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在教学情境方面更是于“言教”、“身教”之外注重“境教”,这不能不说是对现代教育的重大提醒和启示,今仅就此方面略作探析。
  通常在谈到教育品质或教育成效的时候,我们时常会说:“言教不如身教。”其实身教仍嫌不足,因为环境的熏习与牵引,会严重影响身教的效果。譬如现今的社会五光十色、声色犬马、光怪陆离、置身其中的青少年,能不被污染的真是有若凤毛麟角了。所以,我们说:“身教不如境教”,“境教”即环境的教化。换言之,环境的教化力,可以远远超过言教与身教。因此,最理想的教育设计,就是除了有师长的言教与身教之外还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就境教方面,净土教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中,对现代教育有很深刻的启发,就是“庄严佛土”、“成熟众生”,简称严土熟生。在《阿弥陀经》之中,有很深的严土熟生的义理。如:
  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花。其土众生,
  常以清旦,各以衣O,盛众妙花,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饭食经行。[56]
  也许有很多人看到这一段经文中“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便会疑问:阿弥陀佛缘何要用“黄金为地”来引诱我们去西方净土呢?其实,不是如此,因为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要有清净心相应,因此自然感应到那个世界的殊胜庄严。黄金为地并不稀罕,甚至于还有七宝的亭台楼阁,这就是“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由于众生的心地不净,因而感应到山河大地也是污染浑浊的,以至于在我们的心目中,黄金为地就显得十分稀奇。在极乐净土,“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整日都有曼陀罗花从空中降下,彼处的众生每天清晨就用衣服盛了这些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然后到了中午用餐的时候,再回到自己的国土,即回到极乐净土饭食经行,就如同丛林里的生活,午斋后还要跑香,叫做经行。阿弥陀佛提供如此美妙的环境,供往生者修学,令行者处处受益,不能不说是独具匠心。
  又如: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
  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
  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57]
  在极乐净土,阿弥陀佛不但以法、报、化三身说法,而且还运用种种方便,变化出种种奇妙杂色之鸟,令彼等说法,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等佛法中必修课的内容,而且播放的时间,没有限制(“昼夜六时”乃古印度的计时方式,即昼三时夜三时,像我们现代说的二十四小时一样)。因为阿弥陀佛运用了整个时间与空间的环境,而让法音自然宣流,彼国的众生沐浴在如此殊胜的教育情境中,心中自然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而道业有增无减。难怪,一生极乐净土,即证三不退,这与该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有极大的关系。
  又,
  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
  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58]
  这一段更为殊胜,所表现出的先进程度,较之现代的高科技或多媒体也不遑多让。此外,“百千种乐,同时俱作”,也就是所谓的“交响乐”。听到这些微妙法音,众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是很高明的教学设计。在数十年前,许多的学生都在幻想,教室能像电影院,现在已经广泛使用的多媒体的电脑化教室,比旧式的电影院还要多许多功能,但与阿弥陀佛的整体教学设计比较起来,就有如天壤之别,实在是不可思议。极乐世界的众生在娱乐中内蕴着进道进德的教育,欣赏宫商妙法,即是聆听法音,断惑开慧;在七宝池沐浴八功德水,即能增长善根、长养菩提。概言之,六根接触六尘时均能豁破无明、开显自性的法益教育,这也应该是彼土修行成就快捷的原因之一吧。由此可知,阿弥陀佛不但非常了解教育心理学,还十分懂得教材与教法的整体综合教学设计。极乐净土整个世界都是净化身心的教学环境,这是教学设计的最高境界。
  现代教育身负改造社会与净化心灵的重大责任,极需藉佛法的教育理念为导航,以佛法之教育方法、精神与精髓充实其内涵,启悟其思想,开辟崭新的更完美的言教、身教、境教的天地,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已。我国已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佛法的教育理念是全面提升素质的,在这方面包括净土教在内的佛教是有积极参考价值和启发作用的。
  (六)临终关怀方面的意义
  临终关怀是现代社会一种最具人性化、人道化的对临终病人的关怀方式。人,有生必有死。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多半又是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其实,新生时的哭声提供给亲人的是喜悦,而灵终时亲人的哭声,给予死者的却是无奈与苦痛。如何让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临终者,快乐、放心地离去,是现代社会人们关心的问题,因为人人都必然会有这一番经历。如何让人们在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后一个驿站的时候,获得良好的身心照顾,安祥、尊严地撒手尘环,这是医学、心理学等学科面临的重要课题——临终关怀。临终关怀不但是对死者的帮助和照料,也是对生者的鼓励和安慰。
  古老而弥新的佛教,早就有善终或“尊严死”的观念及作法。释迦牟尼佛入灭前并未进行急救,古往今来许多佛门大德圆寂时亦是如此。许多寺院设有“涅般堂”,其实就是现代叫做的“安宁病房”。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历程,佛学知识告诉我们,临终时尽量不要打扰病人,不得在病人周围喧哗吵闹或哭泣、或让病人看到旁边亲人极度难过的情绪,也不得急忙更衣、搬动,以免扰乱亡者神识,增加其痛苦,使其产生嗔恨、烦恼、恐怖、焦虑、舍不得等颠倒妄想,而影响他死后的去处。
  佛教认为人的过世,不是丧事,不是喜事,而是庄严谨慎的佛事。关于临终病人的处理方式,佛教中有一套完整有序的仪程。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许多佛经典籍都有涉及,这其中较常见的佛典是《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及净土教经典。在这个仪程中,有一项重要的程序就是临终助念。关于助念的内容,许多经典中也多有明示,而净土教典籍中反映得更为集中;况且,这对净土教来说,本身就是责无旁贷的份内之事。《阿弥陀经》中说: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
  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
  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59]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样讲道: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
  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
  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60]
  《观无量寿佛经》也说: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应堕恶道……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
  妙法,教令念佛……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具足十念,称南
  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一念顷,
  即得往生极乐世界。[61]
  这些都是临终助念的明证。
  临终助念,可让即将临终者自己念佛。若临终者自己不能念佛者或不肯念佛者,须有人开示。病者家属也应注意临终者的心灵所需,在其神智尚清醒时,趁其能言语或能用其他方式表达时,探问其未了之心事,而极力应承,满其所愿,使其心无牵挂,了无憾恨。为临终者开示的人,最好是有经验的佛教徒,对临终者作简短开示,劝其放下,不要留恋这个诸般不遂、苦难不安的世界,解除临终者的心理障碍;让其一心向往到那美妙安稳、殊胜富足、了无争斗的极乐世界去;而此刻须称念“阿弥陀佛”,不能出声者,心中默念亦可。助念者,应在病人身旁恳切至诚地称念“阿弥陀佛”,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如若找不到有这方面知识的佛教徒,亲人也可如此照办。
  净土教的临终关怀及助念的观念及操作,一般都能给病人及家属极大的安慰。一方面使病人觉得“死”并不可怕,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怖和痛苦,使他们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认识死亡并接受死亡;让他们认识到死了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或堕入地狱,而是犹如御去旧服换上新装,是摆脱世间之生老病死或求不得、怨憎会等诸苦而往生更好的地方(或往生极乐世界)的中介和桥梁。这样,他或她便能坦然、轻松地面对死亡,而无所怖畏,安心而去。另一方面,对病人家属而言,亲人的过世也并非烟消云散,什么都丧失了,此死是亲人脱离了苦海,往生到了更为幸福的彼岸世界,这又有何不好呢?况且,亡者及亲人通过助念,不论对净土教信奉与否,都是培植了善根福德资粮。不信的亡者,或许经过这最后时刻的开示或助念头而信仰,而诚心称念,由此而往生极乐世界。不信的家眷亲朋,也能使他们免于亲丧的极大苦痛和不安,受到温馨关怀而安定身心,获得接受亲人去世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激发他们自身的善根,清醒他们对人生的认识,种下菩提种子,等等。这些都是净土教在临终关怀方面所表现的重要意义。
  (七)在宗教对话中的价值
  宗教对话是现代宗教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是一个前沿领域,就其性质而言,是跨宗派、跨信仰、跨文化、跨种族、跨国度、乃至跨意识形态的。
  震惊世界的美国“九一一”事件已经过去一年多了。它被许多学者看成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在刚刚进入不久的二十一世纪,如何建立世界各大宗教、各大文明、各种族之间的新的共存关系,以及重新形成与大自然的共生关系、人类自身如何净化等等的难题,随即摆在了人类面前。要解决如此难题,显然不是一个大国、一个宗教、一种文化、一种方式所能独自承担的;因为它涉及到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它也需要作为世界各大文明起源的各大世界性宗教以对话的方式,以遂步形成共识,协力减少和消除“文明之间的冲突”,以解决战争、生态恶化、道德沦丧、相互敌视的恶性势态。
  佛教是十分通情达理、开明的宗教。它注重以理服人、以德感人,反对盲从迷信和以势压人。它有普度众生的广袤情怀,无所不至的人伦大爱,博大精深圆融无碍的思想理论,超脱自在的精神境界,灵活多变契理契机的布教手段,所以它从来不排斥异教徒。在与其它宗教的对话中,它能以尊重包容、慈悲和平的姿态出现。
  佛教中,净土教的信仰与世界其它大的宗教信仰有较多的相通之处。[62]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以一教主崇拜为根本信仰的宗教相比,虽然佛教以理性的“法”为信仰根本,以教主为楷模,依其所示之“法”修行而证究竟极果。然而,在佛教教主释迦佛所示的“法”中,就有一以弥陀及其净土为信仰核心的净土教;净土教也就同时深具理性与宗教情怀了。净土教完全可以代表佛教,充任与其它世界性宗教对话的主力,为消除战争,化解矛盾,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四、特殊价值——宗教信仰上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推进需要社会的稳定,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63]
  而缺乏信仰支撑的社会是不稳定的社会。人的精神需求与信仰满足,较之于物质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重要。事实上,一个健全的理智的人,在生命之旅中,均会自觉不自觉地恃赖信仰而生存。活着的本体即是成立在信仰上的,并由之而左右当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感受。譬如,儒门颜回的快乐: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4]
  这即是以自内心的信念之乐。
  在信仰领域,宗教信仰有着自身的重要意义,它是一种独特的情感,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基本需要,并非什么抽象的知识或特殊行为。[65]无论就时空还是质与量而言,感性经验以及据此而形成的理性认识都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是实证知识的一般属性。与此相对,宗教信仰的对象及特征是超越于感性与理性的东西,是对某种截然不同于这个世界的力量或源泉的“无限”的追求和依赖。[66]宗教信仰总是触及人类精神生活的本体或底层,使其从日常生活的尘埃和世俗活动的嘈杂中显露出来,以使人们能够获得神圣的经验,即感受到终极意义和终极勇气的源泉。[67]佛教作为以人生的生老病死等烦恼痛苦为对治对象的世界性宗教,已流传二千多年而生生不息。在佛教中,以方便快捷、简易稳当而著称的了生死的殊胜法门——净土教,更是深入民间,普遍的流传。
  作为佛教徒,是相信净土的存在的,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的。虚空无边,世界无际,根据佛陀现量的实证、圣言量的指导,我们足可用比量的推度,对其确信无疑。在佛教诸法门中,净土教对于佛教信众来说,有着更为殊胜、优越的信仰意义。
  (一)于一代时教中居核心地位
  释迦本师从法身垂迹,于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其目的无非是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圆成佛道。诚如《无量寿经》所云: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
  实之利。[68]
  释尊给予众生的真实究竟利益是,拔除他们无始劫来轮转生死苦海的本因,济度他们到达涅般彼岸,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然而,阎浮提众生垢染深重,迷失本心,身处“火宅”却贪恋嘻玩,障蔽圣道。佛陀于菩提树下成道后,三七日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善根成熟的天龙八部等,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各各领解得益,其中之上德声闻,积行菩萨却如聋如哑,杜绝视听。当时,佛陀有鉴于此,便自叹: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众生缚著世法,无能解者,不如默然入于涅般乐。此时,大梵天王恳切恭请佛陀为众生转法轮,经过殷勤三请,佛陀为哀悯利益安乐无量诸众生类而默然受请,入定观机,乃往波罗奈鹿野苑中为乔陈如等五人转法轮。佛陀说法,随利钝不同根性的众生,应病施药,权立化城。阿含时先为三界内钝根众生宣说四谛十二因缘等三乘权法,复经方等时弹呵小乘,般若时淘汰执情,四十余年,至法华会上,方得开权显实,会一佛乘。佛之一代时教,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循善诱,苦口婆心。
  佛陀在调教有缘众生的过程中,观察弟子们的根性渐趋成熟,能够荷担出世大法,便大畅本怀,和盘托出这一念佛求生西方净土的法门。《阿弥陀经》便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直指西方净土,且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拈出,这也暗示净土法门饱含无上甚深的妙理。
  那么,净土教在一代时教中,占据什么位置呢?众所周知,华严与法华乃一乘圆教。《华严经》被公认为众经之王,然而《华严经》的归根结穴,在于〈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的归根结穴,又在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可见,华严与净土渊源甚深。《法华经》中也有直接宣扬弥陀净土的内容,如其中的〈药王菩萨本事品〉之未有言:
  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得往生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
  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
  亦复不为乔慢忌妒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69]
  而且,该经中有偈云: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70]
  专示持名念佛,往生彼土必得成佛。有鉴于此,藕益大师赞云:
  华严之奥藏,法华之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
  矣![71]
  华严之全圆,法华之纯圆,其奥藏与秘髓,皆不出此净土教之外,可见净土乃是至圆至顿之教。而且,华严与法华圆顿而不方便,钝根众生难以进修,净土法门既圆顿又方便。只要执持名号念佛,即可成办道业。正如莲池大师所说:
  越三祗于一念,齐诸佛于片言。[72]
  也就是说,一念净信,入弥陀愿海,超越三大阿僧祗劫的功行;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片言,便可与观音扫势至、普贤文殊等诸大菩萨的功德智慧齐等,把手同行。由此可见,净土法门方便而究竟,可谓了义中第一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一句阿弥陀佛,具足四句宗旨,圆收圆超所有行门,乃三藏十二部的大总持法门,甚深难信,不可思议。
  善导大师慧眼独具,透辟明示: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73]这句开示震耳发聩,以前人所未发,揭示出释迦如来乃至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示现世间的最高目的即是宣说念佛法门。这句话不是常人所能说出的。《龙舒增广净土文》称善导大师为阿弥陀佛化身。[74]莲池大师佐证:善导大师人称是弥陀化身,纵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同等人物。[75]藕益大师亦云:
  一句阿弥陀佛,即是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
  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非九界自力
  所能信解也。[76]
  藕益大师这段开示的意蕴,与善导大师的说法无二无别。圣人之见,遥相呼应,值得吾人反复思虑。

 
 
 
前五篇文章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2)

净土法门答问

关于玄奘大师《唯识三十颂》翻译问题之辨析

佛教伦理与时代潮流

对唯识学中作意与触二心所生起次第之初探

 

后五篇文章

略论元代白莲宗对后世净土之影响

试析西方极乐世界的有与无

武汉归元禅寺游记

金刚经三义

中国净土宗祖师的思想述评----八祖莲池大师的生平与思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