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禅宗古刹 宝光寺是一座古老的佛教禅宗寺院,故又名宝光禅院。它的建筑设施,严格遵照了佛教禅宗的仪轨制度,而且安排得体,颇具特色。这座禅院坐北向南,中轴线及其两侧的建筑主要由一塔(舍利塔),二坊(天台胜境坊、庐山遗迹坊),三楼(钟楼、鼓楼、藏经楼),四殿(山门殿、天土殿、七佛殿、大雄殿),八堂(伽蓝堂、客堂、斋堂、戒堂、禅堂、法堂、影堂、祖堂)和十六庭院组成。象这样结构谨严、布局宏伟的禅院,在全国也是不可多见的。 “福”字照壁 山门 出新都城,沿宝光街,绕过“福”字照壁,即来到红墙环护、绿树掩映的宝光禅院。山门前,一对大石狮子雄峙左右,更使寺院显得庄重肃穆。山门殿内,两侧各塑一尊护持佛法的天神,名叫金刚力士,就是《封神榜》里所说的哼哈二将。他们上身裸露,手持宝杵,呲牙咧嘴,怒目圆瞪,忽而见之,使人毛骨悚然。此外,宝光寺与其它寺院不同的是,这里还有明代新都人、内阁首辅杨廷和与状元杨升庵父子的塑像。他们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还是捐资培修宝光寺的大施主哩! 天王殿 舍利宝塔 山门殿正对挂着“一代禅宗”匾额的天王殿。天王殿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殿内两边塑着高大威武、顶盔贯甲的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抱琵琶者)、南方增长天王(执宝剑者)、西方广目天王(握宝伞者)、北方多闻天王(托宝塔者),他们不但护持佛法,还保佑人间风调雨顺。天王殿正中为弥勒佛的塑像,准确地讲,应是布袋和尚的塑像。布袋和尚(?棗917),名契此,又号长汀子,五代梁时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住奉化岳林寺。传说他常以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形如疯癫。他临死端坐于岳林寺磐石上,有《辞世偈》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不自识”。时人遂以他为弥勒佛化身,造像供奉于寺庙。他手持念珠,翘脚而坐,胸腹袒露,笑容满面,好象一位礼宾官在迎候贵客,给人以和蔼亲切之感。殿后有明代石刻的《尊胜陀罗尼咒》石经幢,故天王殿也叫尊胜宝殿。 “庐山遗迹”牌坊 “天台胜境”牌坊 穿过天王殿,正中耸立着舍利宝塔,两旁即是如双峰对峙的钟、鼓楼。二楼为卷棚屋顶,青色筒瓦,飞檐翘角,蔚为壮观。钟楼上挂洪钟一口,其声清远,有匾曰“钟敲鹤起”;鼓楼上架巨鼓一口,其鸣如雷,有匾曰“鼓击龙飞”。钟、鼓本是我国古代两种乐器,后来佛教利用了它,作为寺院生活起居的讯号,更作为宗教仪式的重要法器。晨钟暮鼓,为禅林频添了几多幽韵。钟楼前侧为“天台胜境”牌坊,可通向罗汉堂,因浙江天台山传为唐代五百罗汉现身应世之地;鼓楼前侧为“庐山遗迹”牌坊,可通向原来的念佛堂,因江西庐山传为东晋高僧慧远结社念佛之地。 鼓楼后侧、客堂对面为伽蓝堂。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意为僧众居住的园庭。《七佛经》说,有十八神护伽蓝。宝光寺的伽蓝堂内塑了三尊神像,左为祗陀太子,右为给孤独长者,中为十八伽蓝神之一的广目神。根据佛门规矩,凡是云游来此居住的僧人,都要等到伽蓝堂礼拜。看到广目神头戴盔,身披甲,面部长了三只眼还嫌少,右手又拿一只眼正对来者。联系堂前所挂“从哪里来”的匾额,可见这位守护神忠于职守,唯恐寺院混进了来历不明的僧人。 伽蓝堂临近的大殿名七佛殿,此殿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殿内有三龛佛像,共七尊。七佛的名号,各种佛经所列不一,根据其手印来判定:中龛为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广博身如来;右龛为离怖畏如来、阿弥陀如来。如来即是佛的意思。这七尊佛均为贴金站像,每尊高达五米多,是依据佛经上所谓“丈六金身”来塑造的。七佛殿后有韦驮的站像。韦驮又叫韦天将军,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据说,自从唐代高僧道宣记载他的事迹以后,即被安排在寺院中作“侍卫长”。他英武俊俏,身着武士装,手执金刚杵,护卫着对面大雄殿的释迦牟尼佛。 七佛殿 大雄宝殿 大雄殿为全寺的主殿,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结构牢实,雄伟壮观。大雄,梵语摩诃毗罗的意译,即象大力士一样,一切无畏,古印度佛教徒用来作为释迦牟尼的尊称。大雄殿正中为释迦牟尼说法像,两旁站着他的弟子迦叶和阿难,殿后龛内为手托莲花的阿弥陀佛塑像。殿内宽敞宏阔,蒲团整齐,供具精美,钟、鼓、木鱼等法器均按佛教仪轨陈列,四时香烟缭绕,幢幡飘拂,是寺僧早晚上殿课诵和礼佛的地方。 大雄殿左侧为斋堂,斋堂是寺僧吃饭(名叫过堂)的地方。堂内桌凳安放整齐,正中置有法台,梁上挂着清人杨道南撰书的《游宝光寺值从僧早斋初毕有感而作》的诗匾一道,堂外挂着名叫“梆”的长形木鱼。“梆响过堂”,敲梆即是僧人吃饭的信号。此外,梆悬挂的方位还很有考究:十方丛林鱼头向外,子孙寺庙鱼头向内。宝光寺是十方丛林,因此鱼头是向外的。 林雄殿右侧的戒堂,是沙弥来寺求戒居住的地方。戒堂所挂“万寿戒坛”的匾额,为清代四川按察使黄云鹄书,笔法遒劲。毗邻戒堂,有巷道通向一座清静的四合庭院,正中为禅堂,又名大徹堂。堂内塑有药师琉璃光佛,又叫大医王佛。《药师经》中说他曾发愿满足众生一切欲望,拔除众生一切痛苦。两旁靠壁的禅榻,是僧人们参禅打坐的地方。 步出禅堂,重檐歇山顶的藏经楼突兀眼前。这座楼檐牙高啄,飞阁流丹,富丽堂皇,工程浩大。它动工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建成于咸丰元年(1851),前后共花了四年时间。楼高二十米,若连脊顶,则与舍利塔不相上下,故藏经楼楹联有“一楼与一塔齐高”之语。此楼面阔九楹,进深五间,占地一千多平方米,为全寺最大一重殿。楼上珍藏着清雍正、乾隆间印行的佛教《大藏经》,共三百六十六函、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楼下是法堂,为本寺历代方丈升座说法的地方。 藏经楼西侧的廊房名叫影堂,中间塑有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像。菩提达摩是南印度人,南朝宋末航海到广州,继而应梁武帝之请到金陵(今南京市),因与梁武帝话不投机,遂渡江到洛阳,后入嵩山少林寺。他在那里面壁静坐九年,慧可继承了他的禅法,于是禅宗得以流传。过去,堂内还挂有禅宗历代祖师的画像,故叫影堂。目前,连同影堂对面的廊房(老祖堂)都辟为佛教文物陈列室。 老祖堂的后面,有一座花木扶疏的四合庭院,庭院正北即是四十年代新建的祖堂。祖堂正中龛内,为明代破山祖师的弟子笑宗和尚的塑像,龛壁供奉着禅宗天竺二十八祖及中国历代祖师的牌位。清初,笑宗在宝光寺重修寺庙,称为清朝宝光寺中兴第一代老和尚,因此,这里还供泰着自笑宗以下历代方丈的牌位。庭院中,笑宗的骨塔和衣缽塚高高耸立,更烘托了祖堂的肃穆气氛。 藏经楼两侧,各有双扇拱门一道,榜书“狮窟”、“龙潭”。经“狮窟”门通东方丈,即现任方丈和尚的居室、客堂和花园;经“龙潭”门通西方丈,即退休方丈和尚的居室、客堂和花园。东、西方丈,无论在建筑格调和环境布局上,都堪称为宝光寺十六庭院中的典型代表。它们和上述殿堂及其它建筑一起,构成了中国禅宗寺庙的完整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