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索达吉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5) |
 
第五节课 思考题 20、智者遇到问题时会怎么样处理?这跟愚者有什么区别?你属于哪一种? 21、若欲令社会风气日益高尚,什么才是最好的方法? 22、既然我们最爱的是自己,怎么做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为什么? 23、若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将会导致什么后果?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点? 24、如果想获得自己的利益,应当如何行持?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25、打开智慧有哪两种途径?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26、什么是稳重的士夫?请举例说明。 此课音频下载地址:http://www.zhibeifw.com/audio0/erguijyl05.mp3 此课视频下载地址:http://www.zhibeifw.com/video0/erguijyl05.wmv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狭慧目光短浅者,成办自他之诸事, 虽为精勤果极小,犹如孩童造土房。 智慧狭窄、目光短浅之人,在成办自他一些事情时,虽然尽心尽力,下了很大功夫,但犹如孩童们造土房一样,所取得的成效却很少。 没有智慧、鼠目寸光的人,只在乎眼前利益,根本没有长远打算,不管是说话、事情,收效都微乎其微。所以一个人不要把自己束缚在小圈子里,尤其是做事情、想事情时,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应该稍微扩大一下智慧的境界。 这一点,不仅出世间的成功需要,世间上的成功也不可缺少。“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正因为他的狭隘自私、目光短浅,致使叱咤风云的太平天国迅速夭折;还有清末闯王李自成,其失败也跟他自身的这些缺陷有关。而现在的有些高僧大德,显现上可能轰动一时,但后来在弘法利生方面也是命不久矣,原因多是因为目光只放在自己的事情上,凡事考虑不周到。这些人暂时的辉煌事业,就像孩童在河边用沙石堆砌的高楼大厦一样,一股大风或一阵大雨便可将其毁坏无余。 因此,大家今后应当多想到众生的利益,多想到自己生生世世的长远利益,不要总顾虑眼前那点生活。就像有了火、灰会自然产生一样,只要有了长远的利他心,自己的利益无勤当中即可成办。你们学到一些佛法后,也不要常想通过什么途径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如果总在这方面考虑,人人都知道你的动机,你也不一定会成功。一旦有了弘法利生的缘分,应当时时不离利他之心,千万不要目光短浅,始终想着保护自我。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问智者, 当阅智者诸论典,思维愚智之差别。 具足辨别是非的智慧后,应通过智慧来详细观察,大多数问题可凭自己的智慧来抉择,但有些问题若搞不清楚,可虚心向他人讨教,不要不好意思,古人常言:“智者不问执为耻,愚者询问执为耻。” 其实,不懂的问题应该问别人,问过之后,才可以得到准确无误的答案。但有些人却不懂装懂,不愿向他人请教,唯恐这样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让人觉得自己很笨,所以宁可死守似是而非的答案不放,也没有面对别人的勇气。这种态度不太好,应该把问题敞开来探讨。我们这里有些法师,经常互相提一些问题,把不懂的地方拿出来辩论,如此对自他都有很大收益。以前三国的刘备德行高崇,但智慧不足,为成就一番霸业,不惜三顾茅庐,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军师,最终感动了诸葛亮,出山助其建立了蜀汉。如果他当时顾及面子,不愿意不耻下问,又怎能成就日后的大业? 每个人的智慧有高低,问别人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萨迦格言》中说:“对待智者,倘若不询问也不辩论,就无法了知他学识的深浅。譬如最好的鼓,若不用槌子来敲打就不能发出声响一样。[1]”所以,只有通过互相辩论提问,才能知道智者的渊博学识,自己也会藉此提高知识水平和处事能力。 近来学《入行论》的很多人,经常互相探讨、辩论,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我听后感到非常高兴。刚开始大家担心会产生矛盾,后来逐渐习惯了,不懂的就大胆提出来。当然,在研讨的过程中,你们不要有蔑视别人的语气:“连这一点都搞不清楚,真笨得跟猪八戒一样,你是不是猪八戒的儿子啊……”若用这些恶语侮辱别人,自己也会生生世世堕为旁生。以前有的人稍微有点智慧,就爱用不干净的语言讽刺别人,这是非常不好的。别人有问题来请教你,你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要一直藏在肚子里,生怕别人知道。 除了向智者讨教外,还应阅读智者所造的论典。比如智悲光尊者没见过无垢光尊者,但通过阅读无垢光尊者的教典,完全领悟了诸法实相;法称论师也是拜读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之后,成为了世间的量自在;月称论师看了龙猛菩萨的论典后,成为了中观的一代祖师。所以有些人虽然没有见过前辈大德,但通过阅读他们的论典,自己的智慧和见解完全改变,这也是智者的一种行为。 我在上学读书时,有空就喜欢看《格言宝藏论》、《水木格言》、《大圆满前行》。现在想起来,自己当时的运气真是不错,学生时代乱七八糟的书都有,但我并没有浪费时间去看这些。最喜爱的这些书,后来在我人生道路上,起到的作用相当大。 阅读智者论典的同时,还要想一下智者与愚者之间的差别。《格言宝藏论》中专门有一品讲智者与愚者:无论说话、做事、发愿、修行,智者均以智慧摄持,而愚者则以愚痴来指导。看了这些教言之后,我们虽不敢说是大班智达、大智者,但也知道二者有哪些差别。 你们最近有时间的话,希望多看看《君规教言论》和《格言宝藏论》,里面详细宣说了智者与愚者的区别。经常对照一下自己,看你具足了愚者相还是智者相,若能这样思维,就不会堕入愚者的群体当中。 如此行持则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长, 若其智慧愈增长,高尚行为亦随增。 依靠上述方法,比如向智者请教、阅读智者的论典,自己的智慧就会越来越增上,如此一来,行为也会随之越来越如法。即便原来是妓女、屠夫等下等人,通过学习智者的行为,也有机会变成了不起的大德。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的佛教历史上都有,所以我希望能让现在的人多懂一点佛法,只有越来越了解佛法真理,才会越来越增上高尚行为。 今年觉姆们非常精进,不久前的考试成绩也很不错。通过闻思,僧众的纪律比往年大有改进,用不着天天拿着棍棒监督,只要道理上明白了,素质肯定会提高,行为也自然规范起来。 总之,智慧非常重要,没有智慧的愚者相当可怜。现在有些人特别想学佛法,但什么都不懂,不知道从何入手。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提高大家的佛学水平,水平提高了以后,不用特意地去提醒,行为上也会如理如法。 高尚行为愈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涌, 其后年月日时中,自己获得大进益。 若行为越来越高尚,自然会赢得众人恭敬,名声、财富、事业等也如夏天泉水般喷涌而出,相续中的智慧、境界、修行及高尚品德,一年比一年、一月比一月,甚至一日比一日更超胜,自己会获得很大的进步和利益。 智者在短暂的时间中,转变也会相当大。愚者无论过了多长时间,也没有任何长进,原来稍微有正知正见,还算是不错,但由于自己不精进,想尽办法躲避佛法的教育,以致行为一天比一天糟糕。就像个漏水的瓶子,本来还有一点水,最后全部漏光了。而智者的智慧一天比一天增上,最终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发出利他的光芒。 可见,智慧极为重要,这一品主要讲智慧,没有智慧的人非常可怜,智慧又是依靠精进而来。所以,大家理应精进不懈地增上自己的智慧。 于此世间万物中,更无如己之爱重, 若不思维己过德,则与禽兽有何异? 于此世间万事万物中,我们对任何事物的态度,都不如对自己那样爱重。即使有人口头上说“我对别人如何如何关心”,实际上他真正最喜欢、最执著的,唯一就是自己。但尽管最执著的是自己,很多人却不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什么才对自己有利呢?增长智慧,学习对今生来世有利的知识,思维哪些是过失、哪些是功德,对过失尽量去克制,对功德尽量去增上。如果对此一点也不思维,表面上看来是人,实则跟飞禽走兽无有二致,毕竟它们也是为了短暂的生活而忙忙碌碌。 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打算。现在很多在家人和出家人,人生没有什么方向,反正过一天算一天,从来没想过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是什么?最没有意义的是什么?要舍弃哪些事情?要做哪些事情?整天迷迷糊糊的,除了饮食生活以外,什么都不管。 其实作为一个人,要分清功德与过失,是过失就尽量克制,是功德就尽量行持。那什么是功德呢?比如学习这部论典,要为一切众生发无上的菩提心;或者自己终生断肉茹素,尽心尽力地听受佛法;或者每天念诵经典,竭力做一些放生的善举。这些都可以作为毕生行持的目标。当然,如果你有弘法利生的大能力,那就更好了。 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地思维,自己活在世界上到底是干什么的?假如你什么安排都没有,每天天亮了就爬起来,吃点东西再睡一会儿,随便做点事情就好。几十年浑浑噩噩的,一下子就晃过去了。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假如人生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这样跟禽兽有什么差别? 乃至营商诸琐事,亦需问他及自察, 一生所取所舍事,不问不察岂非蠢? 做生意、搞修建等简单琐事,自己不懂的时候,尚且知道向经验丰富的人反复询问,而对一生中应取应舍的大事,反倒既不询问别人、也不自行观察,那岂非世界上最愚蠢之人? 上师如意宝在加拿大时,也曾对西方人谆谆教诫:“你们每天对吃饭都会再三观察——今天吃什么菜?这个菜不要有毒,不然对身体不好。一顿饭尚且如此重视,但对生生世世的解脱大计却从不思维,这跟旁生有什么差别?”当时许多人认为法王的教言很有意义,他们为婚姻、家庭、生活一直操劳,却从没想过来世到底存不存在?今生应该为来世做点什么?这方面若没有任何打算,那简直是太愚蠢了。所以,后来很多人发起坚定的誓言:从今以后要行持善法! 我们有些人已年过半百,过去几十年基本上是虚度了,从现在开始,你们的心应该专注在佛法上,一边学理论,一边调伏自己的相续。当然,没有一点修持,光是口头上会说,也起不到作用;修持若没有与理论相结合,天天都是盲目地看虚空、观自己的心,这样也不行。利他的行为要与闻思结合起来,然后一定要修,否则时间过得特别快,闻思了二、三十年,但烦恼一点也没有调伏,那是没有用的! 无过之士虽少见,若于过失知为过, 则能断彼所作故,将成犹如离云月。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诸佛菩萨以外,没有过失的人极为少见。但有了过失也不要害怕,只要知错能改,过失毕竟是有为法,它能依靠对治来摧毁。前段时间,有些道友通过反省,完全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不对,从内心中忏悔:“我真的很坏,如果再这样下去,肯定会成法油子,幸好现在醒过来了!”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像离开乌云的皎洁明月一样,修行才能获得成就。否则,始终沉溺在过错中,不愿对别人讲,自己也不知忏悔,这样下去是很可怜的。 若能精进地忏悔,什么事情都有挽回的余地。以前我讲《金刚经》时也给大家讲过:唐朝有个人不信佛教,他有一次到朋友家中,看见一本《金刚经》,于是把经书撕毁,随手丢弃于窗外。回到家中,他突然不能说话了,家人屡次请名医治疗,仍然无效。五、六年之后,他偶尔听邻居念《金刚经》,方恍然醒悟,知道这是以前毁经的果报,心中十分后悔,便耳朵贴着墙静听,合掌默默地忏悔。过了一个多月,有天他到寺院里去,见到一位慈祥庄严的老和尚,老和尚问他有何事,他指着嘴巴示意自己不能说话。老和尚从袖中抽出一把刀,在其舌下一割,立刻能说话了。他摸摸嘴,没有出血,也无疼痛,泪水夺眶而出,磕头致谢。老和尚为其念《金刚经》,声音和邻居诵经声一模一样。不久他又来该寺,拜访这位老和尚,但寺中都说无有此人。他疑惑不信,来到罗汉殿,看见须菩提尊者的像与那位老和尚相仿,才明白邻家的诵经和那位老和尚,全是须菩提尊者的化现。于是请画家绘制一幅尊者圣像,致诚礼拜供养。他也亲自书写《金刚经》,终身持诵,变成了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 故意撕坏佛经,是非常严重的罪业,但若了知过失后诚心忏悔,就会像《亲友书》中所讲的,即便是嗔心最大、贪心最大、痴心最大的人,后来也会改邪归正,犹如月亮拨云而出一样,获得圣者的果位[2]。 我们藏族有种说法:“无过之人找不着,无节疤树寻不到。”古人亦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人没有一点过失是不可能的,有了过失一定要懂得忏悔,否则若一犯再犯,来世就不知要变成什么样了。 圆满诸德虽罕见,若于功德生欣乐, 且于彼德常串习,则将成为具德者。 除了佛陀以外,圆满功德、十全十美、无有缺陷的人极其罕见,但若对功德善法生起希求心、欢喜心,并经常串习这些功德,同样也能成为具足功德者。 在这个世界上,完美的好人非常难找。我经常想:“智慧不错的人,却很傲慢,心不稳定;稳定老实的人,可又特别笨,什么都不懂。真正又稳重、又有智慧、又有惭愧心、又具因果正见的,如同一棵完美大树般的人非常难得。有时候觉得一个人各方面挺不错,但不久就会发现他有这样那样的毛病。” 我们发现自己有过失时,为了遣除这些过失,对善法生欢喜心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听到闻思修行等善法功德就闷闷不乐,像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特别没有兴趣。而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比如看电影、看电视,就乐此不疲,怎么样都没有厌烦心。 最近我通过不同途径了解,有些人有看电视的现象,你们以前发过愿的,现在这样的话,是要惩罚的。我们在寂静的地方看这些,确实很无聊,我在大城市里遇到很多居士,他们不看电视已经五、六年了,在城市里都能避免这样的染污,我们修行人就更不用说了。其实,造恶业没有任何意义,一定要尽量制止。从无始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已经串习得足够了,现在应该改变自己,让自己逐渐变成智者,对自他有一定的利益。 就像我们这里的有些法师,刚开始也是有很多烦恼和习气,但就是因为他们喜欢善法,串习久了以后,现在不仅能保护自己,而且也能度化众生。每个人都需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若于过失不知错,尔时彼人常犯错, 如是重蹈覆辙者,则灭前有之诸德。 若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便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屡犯不止,如此重蹈覆辙之人,会把以前所积累的功德全部灭尽。 这个道理对我们很重要。世人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浑浑噩噩过了几十年,却从来没有发现过。大家现在依靠善知识的引导,了知大半生都是在无意义中度过了,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今后当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一旦发现自己的错误,马上要加以改正。如果永远一直错下去,那就无药可救了。 以前律登堪布有个出家弟子,他破了好几次根本戒,每次事后都在上师跟前忏悔,但不久后又重蹈覆辙。最后他再去忏悔时,上师都哭起来了,说:“再给你传戒,我都无能为力了!”现在有些官员特别喜欢贪污,他们也不知道这是错的,还认为自己很聪明,自己很有能力,于是一错再错,锒铛入狱时才悔之晚矣。 这些人的下场,必定会越来越堕落,最终将辛苦累积的善根摧毁无余。尤其是有些人,学佛多年后改学外道,对上师三宝生起大邪见,当下便将以前的资粮彻底毁尽。因此,作为一个人,必须要具足正知正念! 修习功德越增上,如是过失越减灭, 处事浑噩不观察,虽经百年无长进。 如果修习的功德越来越增上,与之相反的过失便会越来越减灭。比如一个人的闻思修行非常精进,智慧得以提高,他相续中的贪嗔痴慢嫉以及各种罪业和过失,就会日渐减少。所以修学过程中需要精进,有了精进一定会有进步。假如没有这样,整天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即使过了一百年,也不会有任何长进,智慧永远无法增上。今年是一岁,明年还是一岁,始终没办法长大,越来越像个法油子,吃喝玩乐、闲谈度日,生活没有任何实义。 有智慧的人哪怕在学院里呆一个月,进步也会突飞猛进。而没有智慧的人,即使长年累月住在这里,对相续也没有多大帮助,正如《水木格言》所言:“沉在水中之石头,即便浸泡一百年,石头里面终是干。” 我们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辨别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我家乡那边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过失,每天早上起来吃饭,然后去放牦牛,赚一点钱,这就是人生的价值,除此之外,身口意如何向善、做有意义的事情,这些问题从未考虑过。而对需要遮止的,如打麻将等不如法行为,他们也没什么感觉,整天都是庸庸碌碌地度日。 我们修行人必须要睁开眼睛,看一看哪些是功德、哪些是过失?了知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若不知道这一点,对功德就没有向往之心,对过失也不会有排斥之心,没有这两者的话,则不可能懂得取舍。作为一个人,最主要的是渴求好的方面,制止不好的方面。如果实在是前世业力现前,今生中对治力薄弱而犯了错,至少也要有种惭愧心,这样才不至于屡教不改。 若自相续增学问,昔过己者成同等, 昔同等者居其上,最终获得极无上。 倘若自相续中的学问不断增上,那么往昔超过自己的人,就被自己渐渐追上,到了一定时候会与他们并驾齐驱;昔日与自己同等的人,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如此继续发展下去,自己终将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刚来学院才一两年,就把以前没有学的课程全部补上了。和那些老道友一起考试时,刚开始成绩并不比他们差,下一次就遥遥领先,明显超过他们了。所以,有智慧人的行为、戒律等好多方面,开始时虽然不如别人,但由于自己的精进和努力,以至于后来者居上,变成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 因此精进非常重要,只要这颗心不退,就算自己人老体衰,也可以获得极无上之位。《人间奇谭》中说:有个人叫魏遐昌,他年轻时读书很用功,但每次都名落孙山,年纪大了以后,只好在家乡教书维生。他的学生中有个叫朱富新的,非常聪明,但家境贫寒,无力供他读书。魏遐昌得知后,不但不收他学费,逢年过节还给他很多东西。 后来朱富新年纪轻轻就考上了秀才,他非常傲慢,对老师不但不感恩,反而当众羞辱他不长进。受到这种侮辱后,魏遐昌虽然很生气,但转念一想,也是自己不长进,没有再接再励求取功名,于是在68岁时发奋读书。几年后,与朱富新同时考取举人。 不久后,魏遐昌给皇上出谋划策,平定海贼,以此功劳被封为御使,专门去巡视广东一带的政事。没想到,到那里的第一件案子,就是审理朱富新(在那里当县官)贪污一案。魏遐昌不念旧恶,尽量找一些有利的证据,使他无罪释放,但县官的官职却被免了。 魏遐昌办事公正廉明,深得皇上的赏识,后来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礼部尚书才功成身退。他告老还乡时,皇上亲自大摆宴席为他送行。而朱富新一辈子也没有出人头地。由此公案也可以看出,魏遐昌首先是不如他的学生,后来通过精进与之平等,最后远远超在了前面。 有些人在学佛方面也是如此。昨前天我了解到一个居士,他学佛时间并不长,但现在已是几百个人的辅导员了,这跟他的精进和智慧是分不开的。而有些居士学佛十几年,还不如刚皈依一年的人懂的佛理多。因此,精进的人必定有不同的成就,大家也应该有一种决心,不要再让自己下降或停滞不前了。 若自相续增过失,犹如陡山之流水, 彼等下堕势难挡,向上牵引无可奈。 如果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越来越增上,过失也会越来越多,这种人就像陡山流水般一泻万里、势不可挡,即使有很多人想制止,千方百计想把他拉上来,但也是无能为力。 有些人在犯错误时,旁边人怎么劝也劝不住,包括有些出家人想还俗时,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完全陷入了可怕的深渊当中。 今天有个居士给我打电话,说她马上要自杀,并说自己本来是个非常好的佛教徒,后来对别人产生执著,现在精神已经不正常了,今晚要写一份遗嘱,明天就前往某地,准备对自己采取措施。我劝她最好不要这样做,此举没有任何必要,人身如此难得,今生又能遇到佛法,倘若不好好珍惜,随随便便轻生,下场是非常可怕的。但她根本听不进去。现在有些领导也是这样,本来是非常好的人民公仆,后来变成了贪官污吏,下堕的速度相当快。藏地有种说法:“上去需要三年,下去只要三天。” 但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遇到违缘痛苦时,最好能虔诚地祈祷三宝,不要做出最低劣的行为,这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不利! 是故凡欲自利者,应当恒时精进行, 断除自续之过失,增长极大之功德。 众生都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很多人对怎样获得自利并不是特别明白,通过上面的学习,作者在此总结道:凡欲求自利者,必须恒时精进地断除自己的过失,增长自己的功德。 前面也讲了,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殊胜的发心,不能生活在自私狭隘之中。但仅仅有了发心也不够,还应具备智慧,希求功德、断除过失。(现在有些人,有功德也可以,有过失也可以,什么都不在乎,几乎跟旁生没差别,只要有一口饭吃,天天都是呼呼睡懒觉,这样活着没有任何意义。)当然,这种智慧不要用在小聪明上,应该是为了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增长相续中的功德,断除一切过失。萨迦班智达也说:“纵然明日将死亡,今日亦当求智慧。”为了这个目标,大家应当恒时精进行持,若没有精进,纵过一百年也不会有任何长进。 彼亦了知取舍要,故当欢喜诸正士, 及与正士之论典,恒常精进而修行。 若想增长功德、远离过患,必须欢喜依止具有智慧、人格稳重的善知识,同时多翻阅高僧大德们的论典。我前面也讲了,智悲光尊者、法称论师等大成就者,均是依靠阅读前辈大德的论典,才使上师相续中的功德满瓶倾泻般融入自己的相续,最后获得与上师无别的果位。 高僧大德们的论典,暂且不说别的,我个人翻译的也非常多,你们学一辈子应该足够了。虽然我是个凡夫人,这绝不是什么谦虚的话,我自己是什么样,心里非常清楚。但我翻译出来的论典,最多只是词句上有一些出入,内容和文字结构上应该不会有大的差错。你们若阅读这些前辈大德们的论典,对自相续肯定有帮助。即使只看《入菩萨行论》和《大圆满前行》,也会终生受用不尽。当然,若有机会依止一些上师,将他们的言行举止点点滴滴融入内心,你的行为和智慧更会越来越增上。 可是,现在人绝大部分不是这样,他们每天只会讲些无聊的话题,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前段时间我给一位老师打电话,问他最近在做什么。他回答说:“现在已经放假了,冬天什么都不想做。我每天去租一些连续剧,白天看,晚上也看,就这样打发时光。”我说:“那你完蛋了!作为一个老师,如此下去的话,一切的一切都完了,今生来世都被你给毁坏了。” 不仅仅是他,世间上还有好多人,每天就这么混日子的:要么到不清净的场合里去,要么不分昼夜地看电视,要么天天打游戏……。实际上,用这些无聊的行为来充实生活,不说我们大乘修行人,世间上稍有教养、有知识的人也不愿意这样做! 总之,在这一品中,作者再三要求我们打开智慧,而打开智慧有两种途径,一是长期依止善知识,哪怕每天听一堂课,也要坚持下去。如果没有这种机会,那就采取第二种方案——看智者们撰著的、对今生来世有帮助的论典,不要整天看凡夫人凭分别念写的文章。只有这样,你的功德才会像上弦月一样日益增上。 二、稳 重 何为稳重之士夫,即是正直可信者, 若无稳重之胜德,则如水面之涟漪。 什么是稳重的士夫呢?这种人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公平正直,处理任何事情都能确保客观公正;二是值得信任,不管交待委托什么事情,他永远都不会欺惑。(就像在一个公司或团体里,通常会让稳重的人当出纳,让他管钱肯定放心,而不稳重的人,不敢随便把钱交到他手里!) 大家非常信任的人,可以叫做稳重者,如果一个人天天东奔西跑、想东想西,别人不容易对他有信任感。同时,这种人永远不会欺骗他人,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做出背信弃义之事。 以前我的家乡罗科是个小国家,国王叫根培根德,他有个手下叫拉塔,是当时非常出名的将领。拉塔在广交朋友时,曾和一个色达的人于三宝前发过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肝胆相照,不相舍离。”后来,那人成了整个罗科国家的怨敌,人人皆想得而诛之,拉塔也接到了去杀他的命令。 当时,拉塔并不知道对方是自己的朋友。找到那人之后,军队把他房子围了三圈,准备第二天杀掉他。次日,那个人出来后,发现自己无路可逃,情急之中突然看见了拉塔,就冲着他大喊:“我今天遇到最大的困难,你该救我吧!”然后就往那边走。拉塔想到曾发下的誓言,便想办法把他放了。后来大家都知道是他故意放的,大臣们集中起来决意要判拉塔死刑。 国王得知之后,叫拉塔来问话,问他为何要这样做。拉塔沉默了一会儿,说:“那个人的确是我放的。我这一辈子为了国家,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事情没有一个不做的,这份忠心和功劳,您应该会认可。但有一件事情我今天要呈白,我和那个人曾在三宝前发过誓,他遇到最大的困难时,我如果背弃誓言,就是欺骗了他,那我不算个人,所以就把他放了。既然我已犯下国中最大的罪,那就任凭国王处罚,您即使砍我的头,我也心甘情愿地接受。” 国王听完这番话后,微微一笑,说:“你把你的枪和马拿过来,给我作忏悔。”以这种最轻的方式处罚了他。事后他对别人说:“拉塔真是个可以信赖的人,在最关键的时刻,他还是非常了不起!” 其实,我们修行人也应该这样,如果以前在三宝面前发过誓,哪怕遇到最危险的一刻,也绝不能舍弃誓言。这样不仅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自己也是问心无愧。然而不稳重的那些人,今天发誓、明天就舍弃,他们的承诺犹如水上波纹,风一过就消失无踪了,这种人不算真正的好人。 学了这么多,我希望大家首先变成有智慧的人,其次要成为稳重的人,对依靠自己的人从来也不欺惑。这方面的公案,《释尊广传》中有很多,我在此就不广说了。 若具稳重虽无余,亦能圆满百功德, 若无世法此根本,则无余法可希冀。 假如具备稳重之功德,即便无有其他功德,也能凭此圆满百种功德。若能从头到尾守持这一世法根本,纵然智慧等功德不具足,实际上修行也是圆满的。 在学习《入行论》的过程中,经常能看出很多人的心态:有些人今天报名,明天放弃,过段时间又想报名,经常翻来覆去的。而有些人尽管智慧不高,但报了名以后坚守诺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退下去,这就是稳重的表现。如果有了这样的稳重,其他什么功德都可以圆满。 汉地有一个公案:金山寺有位香灯师叫持律师,他人比较笨,很多人都喜欢耍弄他。有一次到了六月六要晒藏经,有位小和尚很调皮,对持律师说:“香灯师,今天大家都晒经,你的蜡烛快长霉了,也拿出去晒晒嘛!”于是持律师很高兴地把一坛蜡烛搬出去晒,结果全部熔化了,只剩下一些蜡芯。晚上维那师让他点灯,他很老实地把蜡芯拿出来,套在蜡签上。维那师很惊奇,知道事情的经过后,觉得这个人太笨,决定想办法迁他的单。 第二天,维那师把他叫到跟前,当着大众面说:“持律师,像你这么大的智慧,在禅堂里当香灯,太委屈材料了。现在谛闲法师在温州头陀寺讲经,专门培养弘法人才。你既然有这样大的聪明才智,可以到他那里学习。到时去各地讲经说法,我给你当维那,大家都能沾你的光。”“好哇!”持律师笑咪咪地说:“维那师多慈悲!”于是他马上收拾行李、捆好衣单,傻呼呼地背起架子,前往头陀寺去了。 去了之后,谛闲法师通过各方面了解,知道别人是故意愚弄他,但无论钝根利根,只要发心学教,就不能随便拒绝。于是他让持律师先在那里除粪、挑水、扫地,以后又行堂、擦桌子、洗碗。早晚多在佛前拜佛,并找人教他五堂功课。等他把五堂功课学会后,接着教他背《楞严经》、《法华经》,后来又背《法华经会义》和《楞严文句》。持律师虽然非常笨,但性情十分稳重,做任何事情都是勤勤恳恳、一丝不苟,每天背诵也非常认真。经过几十年的工夫,他把这些全背下来了,提起某一段,他都很熟悉,像得了语言三昧一样,真正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法师,谛闲法师无论去哪里都带着他。后来,维那师也真到他那儿去求法,履行诺言给他当维那。可见,刚开始没有智慧的人,只要人格稳重,持之以恒,最后肯定会开悟的,到那时什么经论都通达了。 我们学院中性格稳重的人也有很多,这次我传讲《六中阴》,之所以对十年以上的人有特殊开许,也是希望他们像持律师一样,逐渐逐渐变成大法师(众笑)!有些人尽管来十年还没有当法师,但毕竟在藏地呆了这么久,人格应该很稳重。倘若没有这个功德,其他功德也不可能得到的。 大家学习一部论典时,不要想得很多。现在的社会比较复杂,外面的世界也是形形色色,今天依止这个上师、明天依止那个上师,今天求颇瓦法、明天求火供法、后天又求会供法,自己都不知道最后成什么样,世间和出世间什么功德都没有。因此,你们应当首先详细观察,抉择出适合自己的法,然后在这个法上多下功夫,才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也是稳重的一种表现!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1] 颂云:“不询不辩于学者,不知学识之深浅,犹如槌子不擂鼓,彼与余物有何异?” [2] 颂云:“何者昔日极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见乐同。”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