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窥探诸法实相——缘起性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窥探诸法实相——缘起性空

德 臻
  前言
  纵纲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横览博大精深的佛教理论,皆是以缘起性空为核心,为立足点。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所说法门无量,但无一不是缘起性空的阐述。因此,缘起性空是佛教思想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理论,更是中观学派的根本论题。宇宙万法虽然千差万别,但其生起、存在与消亡,无一能逃出缘起性空的这种缘生缘灭的规律性——这就是诸法的真相。悟证得理,当下即破除我不二执,证入实相,否则,就会轮回不息。今笔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对诸法的真相——缘起性空的点滴认识,当其诸多不当之处,还望诸位法师不吝赐教。
  
         一、缘起之义相
  1、何谓缘起
  《中论疏》云:“缘起者,何性可起,待缘而起,故名缘起。”缘起,是说一切事物,皆是由众因缘和合而生起。所谓因缘,就是因素和条件。任何事物,假使没有它应具备的因素和条件,就不可能生起和存在。因事物从众缘生起,故名缘起。
  缘起缘灭就是说,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离散而消灭,没有一法是无因而自生,无因而自灭的。这在《阿含经》中,佛陀特别提示出来。有外道问佛说什么法,佛就以“我说缘起”,“我论因说因”来答复他。这说明缘起是佛法的特质,它不与世间学术共有。
  缘起的一切,从依报来说,大如世界,日月星辰,一草一木,小如微尘;从正报来说,身体的健康状况与精神上的喜怒哀乐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无缘不生的。例如一株小草,以种子以因,以及阳光、土壤、水、空气等为助缘,才能顺利生长;我们的色身,也需要父母精血,以及自己的业识和合,经过入胎、住台、出胎,以及在成长的岁月,才有今天假我的存在。
  缘起,简而言之即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规律。缘起是世间万法生起与存在的法则,缘则的因果事相,多数人只是雾里看花,不能完全了达,缘起法的内在法性,更是一般人的所不能认识的。
  2、缘起的起源
  “缘起”的理论,最初起源于《阿含经》,经云:“十二缘起,甚深甚深,难见难了,而缘起之寂灭性,;更难通达。”《维摩经·佛国品》曰:“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大日经》曰:“缘起甚深难可见。”
  此中“十二缘起”,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即是说明诸法缘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本无定性之理。世尊的大弟子舍利弗,他是因闻缘起法后,而随佛出家修道的。当时他闻马胜比丘说的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由此可见,缘起的起源较早,也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的论证,如《大品般若经·道树品》曰:“诸法作合因缘生。”《法华经·方便品》曰:“佛种从缘起。”《大智度论》卷十八说:“是诸相从因缘和合生。”《十住毗婆裟论》卷十五说:“知诸法从众缘生。”《中论》、《十二门论》也分别说:“众缘所生法。”等。
  3、三乘对缘起的认识
  虽然诸经论都在说缘起,但对缘起的认识,因根机有别,又不尽相同。
  一是凡夫的身心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正报和依报,及每个人的精神与物质,乃至一切的一切,无不是缘起。但众生日坐缘起中,受缘起法的支配,却不能觉知缘起,以因缘所生法为真实的,有其固定性及不变性,有此执着,所以不得解脱。此是不识缘起。
  二是声闻。声闻佛说缘起,即能从缘起因果正观中,通达无我、我所之理,证得我空,而自觉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因小乘急于求出离,偏重于寂灭的一面,而不能综合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认为缘起是缘起,性空是性空,所以有种种法执,即是执空,不能究竟通达缘起即时性空,不能圆满彻见缘起正法。
  三是菩萨。菩萨知缘起法的本性空寂,于空寂中,不破坏缘起,能彻见缘起如幻,洞达缘起性空的无碍,体悟到缘起与性空二者无异,一切法本自空寂。知道生死即涅盘,不是离生死之外而有涅盘可行。菩萨以中道妙观,勘破非性空幻有的实有,非缘有的邪空,不落断常二见中而能通达缘起的实相妙观。
   
       二、性空之内涵
  1、性空
  佛法所说的空,是说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凡是众缘和合生起的事物,没有它自身独立的体性,若有自身体性,就不需要别的因缘条件组合,若需要众因缘条件组合,就没有自身体性,没有自身体性,就是性空。
  如《十二门论》云:“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就是说:众缘生起的事物,就是没有自体实性,没有自体实性的性空。既然诸法皆从因缘生,缘生的就是无自性的,只是有它和合的幻相,从真实的自性去观察,是没有缘毫实体可得的。若有实何可得,就是永远不变的,永恒存在的。然而,世间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试看天下哪有不死的帝王,不倒的江山?哪有不改的容颜,永驻的青春?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过上烟云。故知,一切都是缘生的缘灭,空无实性可得,诸法自性空寂。
  然而要知道,性空,并不是否定现实世界的一切作用与存在,也不是破坏世出世间的因果,是说一切都是假名安立,如《中论》云:“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性空,是中道实相的空,只是为了方便破除众生对法有实体性的执著,而假施设的。虽然诸法没有自性,但并不是让人执著一切法的空性。空,是毕竟空,超越有无,离一切戏论的空寂,这不是与不空相待的空,若执著有个实在的空性,同样落入自性见窠臼。空的言外之意,在超越一切分别戏论而内证于寂灭。这心行言语断的境界,如何可以言说呢?所以说,空,是为了度生的方便而假说,真正的宇宙实相,是不能以概念语言表诠的。如定定执一切皆空,便会堕入拨无因果的断灭见中。
  性空思想,否定了诸法本性的实有所得,是说缘起的幻化事物虽然是假名,但幻相宛然,空有二者完全相融无碍。这就是肯地告诉我们,不要把性空的想象成什么也没有,而否定一切现象之存在。它透彻的表明,佛法是在现实经验中,体悟诸法本性空寂,而如实地予以宣说而已。性空,不过是缘起现象的本来面目,空是本来就有的,只是看你能否发现它的存在。
  2、对空的误解
  由于空义的深玄和奥妙,它所蕴含的无穷义理也让人难以领会,致使许多人对空产生误解。
  性空绝非断灭空、拨无因果之空见。佛在《楞伽经》及《密严经》中曾说:“宁执有见如须弥,不可执无知芥子许。”《止观四上》云:“当知邪僻空心,甚可怖畏,若堕此见,永论长没。”此空见于诸见中,其过最重,故知学佛之人,万万不可堕入此见中。下面把有些人对空的误解作一简单介绍。
  有人认为,世人熙熙而来,攘攘而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忙忙碌碌一生,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有人认为,整个世界最后都坏灭就是空。
  还有些人读了《心经》,不明其中深奥道理,认为经中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算子等,世间一切都没有,空无一物,什么都不存在。这是属恶取空者,甚是可畏。
  再就是一些人在修行过程中,不了解佛法,认为在静坐过程中体会到的一些境界,如感觉手脚都没有了,身体也没有了,甚至连心念也没有了,认为这就是空。这也是错误的。
  之所以有如此诸多对空错误的见解,是因为对性空之理不能如实了达。性空之理,正如《十二门论》所说:“大分深义,所谓空也。”学佛之人应深入其义。只有如理的认识空义,才不会产生如上的误解。
  
       三、缘起性空之真义
  所谓缘起性空,是说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都是不独立自有的,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凡是由众缘生起的事物,必然是无自性的。即:缘起事物当前存在的状态,没有独立不变的真实性,故名缘起性空。此中缘起是事物的现象,性空的事物的本质。缘起是事,性空是理,从缘起的事相上显性空之理,在性空之理上现缘起的事相,二者互不矛盾。如《大品般若·道树品》云:“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一座房屋,它的建成,是由钢筋、水泥、人工等,诸多因缘条件和合而完成。同时,房屋也将因诸缘的离散而消灭——或因水灾而冲垮,或因火灾而焚毁,或因年久倒塌……虽然房屋无自性,但其相宛然,仍然不失其作用。由此可知,房屋只是以诸多的因缘条件而成,而没有房子自我的独立实体。试问,离开这些条件而成,而没有房子自我的独立实体。试问,离开这些因缘条件而成,而没有房子自我的独立实体。试问,离开这些因缘条件下,另外哪里还有个实体的房屋存在?既然离开诸缘没有房屋的存在,这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这就是缘起性空。房屋一例如此,余法亦然。
  缘起性空,是事物一体的两面,说缘起存在的当下,就是本自性空。因性空显示缘起,而不是离开缘起法而说性空,也不是离开性空而谈缘起,缘起无自性就是毕竟空。其实,在“一切法缘起”这一前提中,已蕴含着“一切法性空”的结论了。若有中观见解的人,见缘起性空常统一,而没有中观见解的人,看缘起性空恒对立。
  如《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色空不二,就是二者的统一。“色即是空”是缘起无自性,“空即是色”是性空不碍缘起。因此,说缘起,是不离性空的缘起,言性空,是不离缘起的性空。这样,性空缘起不二,虽对立而常统一,对立是相对而言的,统一是绝对的。缘起和性空,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具有这两种含义,若能同时知照空有,方是正确认识事物,不偏于任何一边,就是诸法实相。
  缘起性空的道理,是普遍存在的,是平等无别的,不论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世尊,还是沿街乞讨的乞丐,他们的空性是平等的,不仅是宇宙一切现象的如实相,而且还是一切现象赖以形成的法则。一切事物本来就是性空的,并不是强加给事物的主张,只是对事物加以说明而已。了悟这性空大义后,对世界上一切现象才不会执著其实有实无,而能明了宇宙现象只是如是地缘生着。如《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这就是说,若法性不空,各有实自性,就不可能生起,因为法性本空,所以才能生起。
  空的核心是无所得,倘若对空存有的一所得的实体,就不名空。只要有所得,不论凡圣,都是违背缘起性空的规律,也就是永远不能了知诸真相。如此,好比见标月之指,而不知胶月一样,所以执著空有之言,为所认识的实际理地,即是大错特错了。

         四、从真俗二谛透视缘起性空
  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真俗二谛是诸法具有的两种真理。凡夫从时间上由于经验或习惯所观察的事物原理,叫世谛或俗谛;圣人由究竟处全验事物的真实情况,叫第一义谛或真谛。俗谛说明现象世界缘起的道理,及语言施设的效用与限度;真谛理解现象的本质,脱离本体虚构的蔽障。二者之所以称为谛,是因为诸法性空,而世间颠倒以为是有,这对于凡夫是谛,故叫世谛;圣人真实了知其为颠倒,性空无体,这对于圣人是谛,所以叫真谛。
  二谛就是缘起性空,缘起的道理是俗谛,性空的道理是真谛。缘起的事相看起来是活活泼泼,实实在在的有,而凡夫不能透过缘起的现象,看当体空寂的本质,将这缘起的幻有当作实有,这是世谛;可这缘起的假有,于圣人即知当体是空,圣人能了知此空就是事物的本体,这是真谛。由此可知,真谛谈空,俗谛说有,故真俗二谛又名“空有二谛”。不偏空不偏有即是中道,中道即是缘起性空不可以说真谛是理,俗谛中事。真谛,是从俗谛之事相上而显真谛之理;俗谛是在真谛之理上而存在的事相。事待理成,理由事显。故佛虽说二谛,仍不离缘起,目的在使依世俗谛通达第一义谛,显示缘起不离性空,性空不碍缘起,真俗不二之理。《心经》所云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真俗不二最好的说明。此中的色,是缘起的事相,空是缘起事物的本质,其性本空,这还是在说明缘起与性空圆融无碍。从世俗的假有中,可以体悟到真谛性空的妙谛,从真谛的性空幻有中,又可以认识到俗谛假有的义蕴。
  总而言之,若从俗谛看一切法,就是假名有——假名安立的诸法名相;若从真谛看诸法,则是皆竟空——实无自性可得。故知,真俗二谛是不一不异,不即不离,空有不二的,其正是缘起性空的体现。

         五、缘起性空的表现
  1、诸法无常
  一切法既然是缘起的,则具有无常性。虽然众生日日处在无常的迁流变化中,却迷而不见万法的无常性。正因为诸法是因缘和合而起,空无自性,所以诸法才具有无常的表现:人有生老病死,花有枯有荣,日有升有浇,月有阴明圆缺,时间有斗转星移,山川有陵迁谷变,历史由古对今。倘若缘起耕不是性空的,不是无常的,万法则各各独立存在,永恒不变,而实不然。
  世人皆知,人无百日好,花无千日红,海可枯,石可烂,由此可知,世间上的哪一样不是无常变化的呢?如《成佛之道》云:“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我们生存在这个世间,不是无因而存在的,皆是缘起的,无常的。试想,原始社会何以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的历史何以从尧舜禹、夏商周过渡到元明清,乃至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种事相都表明,诸法皆具无常性。
  若诸法不是自性空寂的,而是恒常不变的,那么,我们眼前的各种事物,就永远停滞在当下的这一状态中,永远不变:儿童永远是儿童,青年永远是青年,人永远也不会走近死亡;生病的人永远生病,永不康复,健壮的人永无病苦;太阳升起永远也不会落下,春天永远是春天,四季永远不会变化……而实不然。种种试迷象表明:诸法无常。既然一切法无常,就是缘起无自性。
  2、诸法无我
  芸芸众生,无不妄执四大五阴假有之身心为实在的自我,贪恋爱著,曾无暂舍,恐怖死亡之来临,希望久住世间。实不知四大假合之色身,没有一个自我之体可得,只是缘起假名为“我”,其性本空,何尝有“我”的存在呢?
  谛观之,在我们的身体中,究竟什么代表了真正的“我”呢?是眼耳鼻舌,还是头目手足,抑或是肝胆心肺、五脏六腑?如果四肢百骸都是“我”,试问究竟有多少个“我”呢?倘若心肝五脏就是“我”,那么,当今医学发达了,经过了各种内脏移植手术的人,还是不是“我”呢?如果说我们的身体是“我”,那么,如今克隆出来的人又怎么解释呢?既然这些都不是“我”,那么,哪里还有个实在的“我”呢?
  再者说,色身由四大假合而有,则缺缘不成。如果“我”身中没有了地大——骨骼筋肉等,那么,“我”只是一滩血水;如果缺少了水大——血液,“我”则只是一具干枯的尸壳;如果没有了火大——体温,而“我”则冷如洋尸体;如果没有了风大——呼吸,那么,“我”的生命也即将结束。由此可知所谓的“我”,只是众缘和合而存在的假体而已,离开众缘,没有一个实在的自我,有如房屋,只供我们暂住罢了,我们无法让它永不败坏,更无法永远拥有它,故知没有一个实在的自我存在。“我”的性空,缘聚则有,缘散则灭。
  3、从认识不同看空性
  诸法皆因缘而生起,本无定法,其自必本空,只因所站的角度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认识。因为能认识的心和所认识的境,没有固定的标准,都是缘生缘灭的;故不论心与境的毕竟空而无实体的。
  如《唯识二十论》中说:你所见的水,在鱼类看来是宫殿,在天人看来视之为玻璃,而饿鬼见了却是脓血;又有论说:老虎见人认为是顿美餐,蚊子见人,是间美好的酒吧,而在鸟兽眼中,人类却可怕的敌人。同是一法,只因心识的认识不同,而有种种差别,这就说明了法无定性,究竟空无实体可得。
  4、从名词假看缘起性空
  前面说过,缘起诸法只是假名安立的,但有假名而无实体,在此亦称之为“名词假”,也即是缘起性空的另一别名。譬如我们的祖先把人类命名为“人”,把其他动物命名为猪、狗、牛、羊等,假如当初我们的祖先,把我们人类命名为“猪”或“狗”,而不是“人”了,而“人”一词又不知会成为哪类众生的代名词。由此而知,各个名词的概念只不过是一种假名的安立,目的是为了使万物之间便于区别而已,其中并无实体可得。
  又如一块石头,要松林溪间,是一块自然风景;把它搬来写碑文,则名之石碑;用来铺路,则称为石板路用它业雕刻佛像,则称为“石佛”;把它们成栏杆,则称为石栏;用来建桥,则称为“石桥”等等,各种称谓只是因缘成熟而有,缘散名亦灭。  
   故应深知,虚假的名词不过是缘起性空的,只因人们不知其真相,故受其迷惑,颠倒错乱,认假为真罢了。
   
       六、缘起性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体悟了缘起性空之理,觉知人生只是大梦一场,睁眼梦,闭眼梦,何必计较梦中的之实境呢?不再执著世间虚幻的假相,因为一切相都在运动,都在变化,最终空无所得。无论是外在的宇宙,还是内在的身心,无非都是众缘条件的和合假法,没有实在的生灭。这样,我们的心,就不会时时跟着缘生缘灭的诸法而起伏波动,起七情六欲而生烦恼痛苦。对于外在世态之变化,乃至老死将至,都会泰然处之,以诸法本来性空不生故。因此,则可去除内心的贪嗔痴,不再随境而转,不会去做贪官污吏,不会去欺权霸势。因为明了事实的真相——缘起性空,贪的再多,权势再高,终逃不出缘起的法则;缘起则有,缘散则灭,空无自信可得。而善恶业报,如影随形,果报不失,因果不昧,因此会积极的去恶从善,做到“随缘了旧业,不再造新殃”。通过对缘起性空的认识,应该改变自己原有的思维观念,以还债想,走出原有的自我。不执有,不执空,活在当下即是中道。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亦应从有看空,不能说在空中行在有中。只要善于领会空义,走进毕竟空中,头脑便会冷静下来。只要活在当下,活在毕竟空中,才会活得洒脱,活得自在,活得法喜充满。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使空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圆满的体现。
  人生,若有经过般若空慧理水的陶炼,则无异于混杂在矿渣堆里的金子,是不能发挥它的作用的。只有契悟空理,才能去除我执,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无相”,做到“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只有契悟空性,才能如地藏菩萨一样,发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悲天悯人的誓愿,才能有“冤亲平等”的坦荡情怀,才能像六祖一样,在猎人队中也照样修行的菩萨行。
  若能认识到缘起性空,面对世间万事万物,则能保持一颗如如不动的心境,不被物迁,不随境走,也确实能做到“只住世间地,不染世间情”。若真能了达万法,皆空,在日常生活中,不论遇到顺逆境,皆能离开一发幻化的错误,则参“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走进诸法缘起性空的真相中,便能接受从前不能接受的事实,可以勇敢地面对现实,不再依我执我见行事,不再错上铸错,与诸法真相背道而驰。
  假如不能认识到缘起性空的真相,自然会活得很苦,很累——被世间的假相迷惑,被各种诱惑牵着到外走而不得自在。故于日常生活中,应时时提起观照之心,对万事万物起观照,“照见五蕴皆空”,则可淡化主观色彩,转变观念,亦会海阔天空,左右逢源。
  缘起性空之理,在日常生活中,是多姿多彩的,只要留心观察,随处可见。重要的是能否多方面去观察、体悟、认识、透视到缘起性空的存在,然后学以致用。将缘起性空之理蕴藏于日常生活的方寸之间,以行验解,以解导行,实践解行合一,则与诸佛的法性理体相应,走进了诸法真相——缘起性空的广袤天地。

        结  语
  缘起性空学说,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之精髓,三藏之要旨。明此义理,出世入世,无挂无碍,自由自在,否则,就不得解脱。佛陀慈悲,为免众生轮回之苦,宣说此深刻义理,即是在向法界众生宣告,宇宙万法的真相终无所得,它不仅是理性智慧的指导,而且是修证开悟的心怀。因此,越能明了诸法缘生缘灭、毕竟空的义理,人的心灵也就越能包容世间所有的一切。缘起性空的目的,就是破除我法二执,而破执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亦即知知合一。希望诸位同修,均能通达缘起性空之理,用以洞察诸法的真相。

  参考书目:
  1、《空的哲理》 道安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印行
  2、《人生佛教小丛书》 济群法师第一辑之4、5
  3、《三论宗纲经、三论玄义记》 刘常净合刊
  4、《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 广超法师
  5、《中观论颂讲记》 印顺导师
  6、《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编
  7、《心经直心》 憨山大师

 
 
 
前五篇文章

楞严经中有关静虑无色的研究

略论唯识古、今学的分野

唯识三性说源流探微--兼评法相与唯识分宗说

唯识学的生命流转思想

唯识论的价值

 

后五篇文章

戒律与生活

对《坛经》思想的几点认识

从二十四圣到耳根圆通(2)

从二十四圣到耳根圆通(1)

从“不立文字”说到“不离文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