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淡西方净土 悟清 前言 佛陀出世,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欲令娑婆世界的众生入佛之知见,脱离苦海而证菩提。所以说法四十九年,广宣八万四千法门,门门令入诸佛法界,心心皆入萨婆若海。然面一切法门皆是应机施教,方便巧说,唯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一门,无问自说。《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由此可知佛陀对西方净土法门是我么重视,对末法众生的悲心多么恳切。约净土而言,其实并不止西方净土,如东方药师琉璃光净土,上方众香净土,兜率内院弥勒净土等等,十方无量佛土,有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愿愿接引众生,无论任何根机的众生,只要信愿行具足,一心专念,乃至十念皆得往生极乐国土,只要信愿行具足,一心专念,乃至十念皆得往生极乐国土,圆成佛道。所以,西方净土可说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收效大。对于业重福轻,障深慧浅的末法众生来说,实在是最殊胜、最稳当、最方便,不可我得的法门,是娑婆众生最理想的归依处。 一、西方净土的源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西方净土的源流 西方净土,指西方极乐世界。又称西方极乐净土,简称西方,即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阿弥陀经》中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西方极乐世界是人们心中最理想的净土,是生命的真正归依处。极乐世界,梵名Sukha^vati^之意译。音译作苏诃缚帝、须摩提、须阿提。含有安乐、安养、清泰、妙意等等之义。离生死逼恼众苦,得第一安隐,名安乐。资生用具应念而至,不假经常造作,名安养。《正法华经》说:“生安养国,见无量寿佛。”空难不至,政清民安,名清泰。六尘妙境称心如意,故名妙意。由此可知西方净土确实是众生归依的好地方。 《华严经》中载,于过去世自在王佛时,有一国王,闻法欢喜,出家修道,名叫法藏比丘。他心量广大,志向高远,目睹芸芸众生,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死痛苦的煎熬,发大悲心,立弘誓愿,决定建立一个安乐世界,救度众生。因此他考察了世自在王佛说的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用五劫的时间思维,集诸国之胜处,而立西方净土,及生净土最方便的修行方法。然后称性宣说四十八大愿,如果有一愿不圆满,绝不成正觉。当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香花,自然美妙的音乐空中响起,空中有声赞言:“决定得成无上佛道。” 法藏比丘为了完成殊胜大愿,入寂灭定,开始修行一切难行苦行,以一念专念之志,于不可思议劫,意业不起贪嗔痴,不著色声香味触;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精进修行,广行六度,积功累德,经三大阿僧祗劫,建立了西方极乐世界,自己也圆成了佛果,名阿弥陀佛。 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智慧所成就,真实不虚,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大愿,兴起特别的法门,普被群机,接引往生,究竟成佛。从《法华经》的深义讲,阿弥陀佛的大愿,即是十方诸佛之愿,佛佛道同,无二无别。所以净土法门,是八宗所归,千经万论之所指。印光大师说得好:“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无以普度群迷。” 西方净土法门,在古印度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宗派形成,只有净土思想的经典。如《般舟三昧经》等,在公元二世纪中叶流传于印度和西域地区。其他如《华严经》、《法华经》、《大乘起信论》等都有净土念佛思想。到后来龙树菩萨作《大智度论》和《十住毗婆沙论》等,也多有劝导净土念佛的开示。其中马啼、龙树、天亲等大论师最终都是以念佛为归趣的。可见净土思想在古印度就已经很受人喜欢,广宣流布了。 (二)西方净土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敬土思想的传入,是于东汉桓帝建军和二年(148),高僧安世高来华译《无量寿经》二卷,东汉灵帝光和二年(179),支娄迦译出《般舟三昧经》从此中国有了净土宗经典。后来相继有三国时支歉译出《佛说弥陀三耶三佛楼佛檀过立度人道经》,姚秦罗什大师译出《佛说阿弥陀佛》,刘畺良耶舍译出《观无量寿经》等。随着净土经典的译出,古印度的净土思想也在中国广泛传布开来,净土信仰和称名念佛,渐渐地为中国人所欢喜。 到了东晋时期,江西庐山林寺有慧远大师,学问渊博,智慧超颖,汇合名流诸贤,结白莲教社,同修净业,开创了净土的先河,独倡念佛之妙法。他集僧俗一百二十三人,在弥陀佛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极乐世界。据载,此一百二十三人均有往生瑞相。自此庐山东莲风普振天下,道俗弟子,纷纷神往而竞效之。念佛法门因此渐渐地普及全国,颇受青睐,因此慧远大师被后弟子奉为净宗初祖。隋朝末年,有道绰大师,每日持念佛号七万,卧必面西,六时礼拜,讲《观无量寿经》二百遍,以净土法门化导有缘道俗,受其化者不计其数。而净土宗集大成者即不是慧远也不是道绰,而是唐朝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早所习学《法华经》、《维摩诘经》等,后蒙道绰大师开示,转习净业,常年三衣一钵,唯专心佛号,每念一佛,则有一光明从口出,念千百声佛,便有千百光明从口而出,可见大师自证功夫之深。大师一生不但自修精进,而且《观经疏》四卷,《往生礼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等。他一生主张持名念佛,简单易行,极受广大信众的欢迎。所以,隋唐以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几乎成了佛的代表,可见他对净土的深厚影响,都蔚成大观。以净土为归的,不仅有高僧大德,还有学界名流,如白居易、李白等,士人和贵族大夫们也乐此不疲,再加上唐朝帝王们对佛教的大力支持和崇信,于是有了“有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殊胜局面。 宋代三百余年中,净宗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力量,且和禅宗并驾齐驱。当时有永明延寿大师,中兴禅净,作《禅净四料简》主张禅净双修,万善同归。自宋以后,净土法门便成了各个宗派的归趣,一是以教下为思想指导,以净土为归的修行方法,成了中国佛教弟子们修行的主要方式。一直经过元、明、清代迄至现今,莫不如是。 时至今日,净土法门,经久不衰,如日丽中天,普照芸芸众生的修行之路。可见净土法门的深远影响及其发展的盛况。 (三)净土宗在国的传承 此宗立祖,没有严格的师资传承,是由后来的人们根据历代祖师们对净土宗的传扬和发展所作的贡献,而推其为祖师的。至于祖师们的修证,可以说是春兰秋菊,各擅其美,只有应机之差异,并无实质之高下。 净宗立祖之说始于宋代,南宋宗晓法师立六衣,以慧远为初衣,其次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六人。后来有志磐法师在《佛祖统记》中,又立七祖,即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等七人。到了清中叶,才又加上明代高僧莲池大师为八祖。清道光祖,彻悟开法师又推藕益大师为九祖,印光大师又改推截流大师为十祖,省庵大师为十二祖。印光大师往生后,弟子们便加推其为净宗第十三祖。于是,净宗十三祖的谱系方才完成。 十三祖依次是: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二祖长安兴明善导大师,三祖南岳般舟承远大师,四祖五台山竹林法照大师,五祖新定乌龙少康大师,六祖就明延寿大师,七祖杭州照庆省常大师,八祖杭州云栖莲池大师,九祖北天目灵峰藕益大师,十祖虞山普仁截流大师,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师,十二祖红螺资福彻悟大师,十三祖印光大师。 二、西方净土的环境 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无漏清净功德所成就,所以环境美妙壮严,奇丽殊胜,无与伦比,超越十方世界。其国疆域广大无边,黄金为地,宽阔平正,没有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之山。花草树木,宫殿楼阁,妙衣璎珞,所有诸物皆以众宝所成,莹洁无垢,光明炽盛,照耀一切世界;七宝泉池,八功德水,清彻清洁;岸边无数旃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修条密叶,轻覆于地;各色灵鸟,飞翔盘旋,昼夜六时,出和雅音,演唱妙法,令极乐世界的众生菩提心时时增上。如《阿弥陀经》中云:“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又《无量寿经》云:“无量寿国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生,随意所欲,应念即至。”阿弥陀净土,如此殊胜壮严,实在是不能用语言所能表达的。 西方净土,人身相好壮严,国中众生,皆是莲花化生,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身,清净无染。没有贫富,好丑等的差别,远离恶趣八难之苦。且寿命无量,智慧无量,诸根寂静,得三不退。人和人之间,和睦相处,共同修行。极乐世界没有衣食的忧虑和操劳,衣食住行,随念而至,想穿何衣,轻柔妙衣,自然披身;想用何食,自然涌现;所住宫殿,宽敞明亮,舒适无比;欲去他国,六通自在,随其所想刹那而至,如《阿弥陀经》中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已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可知,净土行人,已达身心清净,纯善尽美的境界,西为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清净法身所流现。 西方净土的修行方法 (一)净业根本行——信、愿、行。 西方净土十分殊胜,是人们向往的理想世界。然而欲生此土,必须具备信愿行三资粮,此如远行者必带钱粮一样。 1、首先要具足“信”心 净土法门以信为第一要门。《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大智度论》中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可见“信”为一切修行的首要条件。若无信心,或半信半疑,世出世间一切事业都难于成就。无信就像树木无根不能生长一样,生活在婆裟世界的众生,沉沦已久,薄德福浅,业障深重,迷惑颠倒,不知极乐是我家园,难信清净光明的西方净土;并且此土众生十分劳碌,方得温饱,难信彼土衣食宫殿随念而至;又此众生苦乐交杂,难信彼土纯一安乐;此土众生怀胎而生,难信彼土莲花化生;此土众生寿命不过百岁,难信彼土寿命无量。总之沉迷在婆裟世界的众生,乍闻西方净土依正壮严,则以天方夜谭视之;或者闻之觉得欢喜,思之又觉虚无漂渺,犹豫不决,难以生起念佛求生净土的心愿。所以佛陀,苦口婆心,悲心劝化,使众生信必坚定,早得解脱,祖师大德,深体佛意,对“信”有修行特别重视。净宗十祖截流大师说真“信”的标准有三: a、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信我是未成之佛,阿弥陀佛是已成之佛,生佛虽有差别,但是觉性无别,我虽昏迷,觉性不失,我虽轮转,觉性未动,故一念回光,同佛法力。凡夫众生,不要轻视自己,人人都可以成佛。 b、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阿弥佛是究竟佛,然性德虽同,证悟有别,如果不念佛修行,求生净土,只能流转生死,终不能成佛。 c、信我等虽业障深重,久居苦地,乃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中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却是我心内之佛。佛之心性不二,若一心念佛自然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 总之,若能具足信心,深植善根,决定求生净土,圆成佛道。如身患重病,遇一良医,遵其所言,服其好药,必能药到病除,身体痊愈。 2、其次要发求生西方大愿 愿是志愿,是心之所向而求其必达的意志。一个人有了美好的心愿,则会心神专注,勇往直前,不会半途而废。对净土法门来说不仅要有信心,更要有恳切的大菩提愿,愿是信行的桥梁,它能生坚定的信心,更能引导发起殊胜的大行。所以无愿之信,不是真信;无愿之行,不名真行。真信、切愿、实行,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印光大师说:“欲生西方之愿,如囚人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欲生西方净土,则如客人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有这样的囚徒盼释,游子思归的切愿,决定往生无疑。若无坚信,切愿,纵然把一句佛事情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不得生西方。这不是佛不接我们,是我们自己不想去。所谓“佛法广大难度不信之人,天雨虽广不阔无根之草。” 3、最后要起猛利净行 有了决定的信心,恳切的大愿,下一步就要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去念佛了。修行念佛,最关键的是一个“恒”字,持之以恒,从不间断,最怕的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曝十寒。所以藕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凭念佛之深浅。”求生净土,念佛修行的方法很多,莲池大师把它归纳为四种方法:即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称名念佛。 第一种:实相念佛,所谓实相者,即指如来法身,众生佛性,因这与万法虚假的形相不同,故称为相,念实相佛,即是念十方诸佛法身,亦即念我心中本源自性天真佛。 第二种:观想念佛,端正身心,观想佛身相好庄严,称为观想念佛。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九、卷十、坐禅三昧经卷上载,若于佛之三十二相,专观其中一相,能灭九十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之生死重罪;若观其全身相好,须端坐正受,系念佛身,莫念地、水、火、风等诸余法,常念佛身,见十方三世诸佛悉在目前,可灭除无量劫之罪。 第三种:观像念佛:谓观佛像,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 第四种:称名念佛:谓专心称念佛之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 除此之外,据传灯之《大佛顶首楞严经圆通疏》卷五、智旭之《灵峰宗论》卷七等所举,将念佛分为念他佛、念自佛、自他俱念三种。(一)念他佛,即如念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之间,或念其身之相好,或念其法门、实相等,称为念他佛。此系庐山慧远等诸师所修之法门。(二)念自佛,即观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无体无性,离过绝非,具足百界种种性相,与三世诸佛平等无二,若观至历历分明,具足百界种种性乱,则三昧功成,豁然破除无明之障,而顿入明心见性之境。此系禅宗、天台宗等诸师所修之法门。(三)自他俱念,即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了知众生乃诸佛心内之众生,而诸佛邓是众生心内之诸佛,二者感应道交,自他不隔。此系永明延寿、楚石梵琦等诸师所修持之法门。 念佛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摄心念、金刚念、系缘念、观字念、高声念等等。不管是什么方法,都能使众生达到佛息心,求生西方净土的目的。然而在诸多的念佛方法中,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可以修行的,其中最适合大多数人修行的就是称名念佛。为什么称名念佛最适合现代人?当今是科技的时代,是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乐,终日为了衣食奔忙,很难有空闲的时间来修学佛法,更不要说研究佛教教义,或者读诵经典了。而称名念佛简单易行,不论男女老少,贫究富贵贱,上智下愚,也不论是在家出家,久修初学。于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吃饭睡觉,随处可修,随处可念,为了能使众生修行净业,早日脱离生死苦迫,甚至每天能随处面西十念,都能得到阿弥陀佛摄受,净化身心。正如古德所说:“竹密何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如此看来,称名念佛实在方便中最方便,直捷中之最直捷。简单、易行、直捷、快速、稳当,可以说是称名念佛的五大优点,也正因如此,称名念佛才为广大男女信众所深深的信受奉行。 称名念佛虽然简单易行,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念得好,所谓“六字以外更不加杂”。若能心口如一,心佛一如,则往生可期。如《阿弥陀经》中曰:“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念佛容易,但要达到“一心不乱”,还应注意两点。 第一、称名念佛,贵在诚敬。 净土宗以阿弥陀佛本愿而立教,“诚”在求生净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生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热诚,没有了热情和诚实,一辈子干成一件事。念佛了是这样,只要诚实恳切的法念,真真实实地念,没有不能往生的。如《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中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念佛、忆佛,而不离佛,佛在心,心即是佛,心佛不二,则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蒙佛接引。所以印光大师生前常对弟子们说:“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带业往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他怜悯众生的至诚。而这诚更来源于敬,对佛对法对西方净土的爱敬。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唯令众生出离苦海,如《无量寿经》中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要有,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以其广大的慈悲心,誓愿救脱我们出离生死,他的大恩大德,还有谁比得上阿弥陀佛能让我们尊敬呢?所以我们要以恭敬来持念佛号,以恭敬心来对待三宝,以恭敬心来待人接物,常恒如是,则业障日消,慧光日显。 第二、称名念佛,贵在专一。 专者,用志不分,一心一意。精者,纯而不杂。凡事贵在专心,念佛亦是如此,六字以外,不杂用心。印乐大师说:“念佛不可散心,必摄心专注而念。”一句佛号提起,无论心念、口念,定要字字分明,心心在佛,念念相续,如《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中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可见念佛必须要收摄身心,六根门头全体是佛,佛念,佛心,佛口,行也如斯,坐也如斯;忙也如是,闲也如是;苦也如是,乐也如是;日也如是,夜也如是。如是念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一如。如是念佛,则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心、佛、众生,全在于一句名号中融为一体,无有差别。能如是念,则“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能如是专一其心则念佛三昧,自得现前,所谓“治心一处,无事不办”。在《大集经》中亦说,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现身佛前,即得往生。若念不专一,夹杂用心,心口不一,纵使日日时时,在在处处,念得风吹不透,雨打不湿,亦是枉然。如《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中云:“譬如有人,一人专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佛与众五,不曾暂舍,时时护念,只因众生,不肯念佛,或念佛不能专一其心,所以,虽佛有悲愿欲救众生,但众生却不能见佛,心不相应,不相忆故。所谓感而遂通,众生不以佛心去感求,又怎么能通过佛心,亲见佛面呢?心不专一,意念杂染,虽口中念佛,而不能见佛,以其杂乱用心,故无功效。善导大师说得极好:“杂修净业,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法语实是肺腑之言,修净业的人何不引以为策呢?] 如上所说信、愿、行三种法门,是修行净业的必具条件,由坚定不移信心,而发现求生切愿,由信愿相资,而起殊胜妙行,一心念佛,心佛一如。此如一人身命,必假借粮食、水和财物等才能存活,故称之为三资粮,说明此三法六不仅仅是重要,而且是必要的。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三者具足,则往生可期。 (二)净业助行——三福行 说到信愿往生,总会有人认为具足三资粮同有往生的保障了,所以于生活中,除了念佛以外,不愿为别人做一点事,他们认为“行”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妙行。然则《阿弥陀经》中明明讲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大乘法即不能是偏向自利的慧行,还要修广大的利益福行,福慧双修,才能圆成佛道,求生西方亦不离福慧二行。所以在《大乘无量寿经》中,又讲到求生净土,要具足三福行,才能成就净业。又《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告华藏海众,导是极乐世界无量寿加如来会中四众弟子,诸菩萨声闻以及天龙八部,咸共遵修普贤十大愿王,具足无量福德妙行。所以在净土法门中,即以三福行和十大愿王为净业助行。这里以三福行,来说明净业助行。 1、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这就是说,修行净业,首要具足人天福业。 其一,孝养父母 我们出家是佛给了我们法身慧命,所以要报佛恩,可是我们这一生的果报身命,是父母给的,所以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十月怀胎,三年乳哺,为儿女受尽了辛苦,甚至为了儿女的快乐不惜身命,“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父母恩,尽我毕生,不能报答。所以作为子女,应身口意恭敬、赡养父母。在生活上,甘食美味供给父母,最好衣服给父母穿;在事业上,努力工作,立身扬名,安慰亲心,免其挂碍,使父母身心适悦,这是世间之孝。而佛教讲最大的都是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如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故我们要劝勉父母,乃至无量众生,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了脱生死。 其二、奉事师长。 佛陀是我们的人天导师,人天都尊敬供养。可是我们出生以来的种种知识和出家以来所学的佛法,都是老师和法师引导的,世间知识使我们能明了世间事理,佛法智慧能使我们体解出世大道。所以我们要想修道,必要恭敬、奉事师长。莘莘学子,为师执劳,莫嫌辛苦;四事供养,至心虔诚;凡师所说,依教奉行。如此身口意三业,承事供养师长,方能获得殊胜法益。故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断臂求法。密勒日巴尊者奉事马尔巴上师,历尽磨难,无怨无悔,他们堪称奉事师长的光辉榜样。所以恭敬顾事师长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三)慈心不杀。 净土法门是大乘法,所以其根本心是慈悲喜舍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大乘修行的要门。所以在《梵网经》中第一条戒,即是不杀。不杀,意在培养我们对生命的珍惜,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万物皆求生不求死,“生”是物命的根本欲求,我们尊重一切生命,则心与天地一样广博无私,其心无私才能度化一切众生,才能悲悯苦难的众生。其心无私,则大慈悲心生,大慈悲心即是佛心。净业行人用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普度众生,圆成佛道。而这种慈心修行的入手处,即是不杀。不杀,则能截断众生的生死业流。 2、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这就是说,修行净业,对于出家众来说,还要具足众戒。 《遗教经》中说:“戒为正解脱之本。”《华严经》中也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对于佛法的修行,是以戒为根本的,戒是众行之基,万善之首。下根人,则要受持三皈五戒和十善戒,称为善戒;中根人出家修道,受持比丘戒、比丘尼戒,则称为净戒;上根人受持大乘菩萨戒,则称为慈戒。芸芸众生,根性不一,故佛以方便巧说戒法,令众生随类持戒,修行净业,解脱生死。故一切戒都要具足,才能圆成佛道。如果不能持一切戒,比如在家人,只要持三皈五戒,念佛求生净土,也可带业往生。戒,一方面是止恶防非,一方面是修集善法功德。诚如印光大师所说:“但于心中常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则诸戒自可圆持。”若人能持于戒,则行住坐卧,其心善顺平和,恒不违犯,自然能身心清净,如法如律。二六时中,常敬三宝,常念三宝。所以说,断恶修善,即是持戒;身心清净,即是威仪。具足律仪,才能专心念佛,求生净土。 3、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就是说,修行净业,必须要发大乘菩提心,并不是逃避生死和厌弃众生,而是借助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早日圆成佛道。 菩提心,是大乘菩萨道的根本因,菩提心种,即是成佛种子。一切诸佛都依菩提心修而修行成佛,一切诸佛也都以大菩提心不舍众生,慈悲救脱。《大智度论》中说:“菩提心为因,慈悲为根本,方便是究竟。”可见菩提心于成佛道之重要,净土法门当然也不能离开菩提心而修行。有了菩提心,还要深信因果。因果观念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释迦牟尼佛当初就是于菩提树下悟得宇宙人生的因果真相,而成佛道的,佛说四十九年法,也是依因果而宣说的。所以我们修行也必要依因果来修行,“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一切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果相依而产生和消散的,众生的缘聚缘散也是因缘业果的显现,所谓:“善缘恶缘,无缘不聚,讨责还债,有债方来。”明了因缘业果,则能随缘消旧业,不再结新怨,唯有读诵大乘经典,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综上所述三福业,是西方净业的正缘,因为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的净业所成,民以我们必须以修集净业才能往生。此三福业,即是一切戒法功德所成,人天善戒、声闻净戒、不乘慈戒的清净功德所成。不同的戒法功德,成就我们不同的修持行品位,即人天善戒福业,可得带业往生下三品;声闻净业福业,能往生极乐三品;大乘慈戒福业,才能往生上三品,乃至一生补处,大菩萨位。所以说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总之,西方净土的修行方法,不离福慧二门,此福慧二门主要从两个方面去实践。第一即是要具足信、愿、行三种资粮;第二即是要修行净业三福。三资料行是以念佛为主,而三福行却是以持为主,此二法门如人之足目,不可偏废,相兼并倡,相得益彰。所以我们说,修行净土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持戒念佛”,历代祖师如此,我们亦应如此。“持戒念佛”,则必定往生西方净土。 四、西方净土的殊胜意义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非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解脱生死而证菩提,但在修行中,也有易修与难修的分别。龙树大师把它们分为难行道与易行道,后代的道绰大师则进一步诠释为圣道和净土门。 圣道门,去佛时遥,且理路幽深,今时末法众生难以悟解。圣道门包括大小二乘,大乘有中观、唯识等浩翰的教义和典籍,幽深的名相和理论,若要融会贯通,经年累月仍不得枢要。大乘的空义,一般的凡夫众生实在难以体全;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虽不从文字,不由思惟,不落诸法,但非上根大智之人,不能体会禅的真实内涵;小乘佛法,从见道、修道位,断五下分结,证阿那含果;断五上分结,证阿罗汉果。今时无论僧俗,都认得其人。所以《大集月藏经》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于此五浊恶世之中,唯有净土法门最为殊胜,因为净土法门简单易行,普摄众机,横超生死,带业也可往生彼国,一切修行,一生成办。纵使一生作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继称佛名号,一切诸业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所以说念佛法门是正适应于今时末法根机的最上上的法门,因此称它为易行门或净土门。 易行门之所以易行,最主要的是因为它不但凭自力的修行,更仰赖阿弥陀佛的大慈悲愿力,以自他二力,故能速疾出离三界,解脱生死。如果按百分比来计算的话,阿弥陀佛已为我们尽了九十九分的力量,余下的一分留给我们自己来努力。如《无量寿经》中第四十八大愿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运大愿力,普度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皆生清净国土,故以他的大愿大德成就了西方净土,建立了特念名号的法门,使我们能持念佛号,以一念遣万念,达到破染成净的功效。阿弥陀佛一句名号,从佛的清净法身中流出,所以一个“阿”字,具足了佛的三身四智一切功德,所以念一名号,即具一切清净功德,如《阿弥陀秘释》云:“是故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如帝网一珠,顿现无尽宝珠,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也。”所以我们念佛之时,即已具足了佛的功德,念念相继,则功德念念具足。所以《观经》中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所以说念佛功德不可思议,速超生死,全凭他力殊胜,故自力易行。 易行门称之为易行,从时间上来说,他不须断见、思二惑,或经历三大阿僧祗劫,只要发菩提心,一心专念,求生净土,乃至十念,一生即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因为极乐世界花鸟树林皆宣妙法,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亲见佛面,亲听法音,所以,即使是下下品往生的人,十二劫后亦得补处佛位,究竟成佛,所以净业行人称之为横出三界,称他宗的修行为竖超三界。他宗修行如一只蚂蚁,从竹竿中往上爬,咬破一节,就往上爬一节,必须要咬破最后一节竹竿,才能爬到顶端,见到外面的世界;而念佛修行,如同蚂蚁直接咬破竹竿,而爬出竿外一样,快速直接,速超生死。所以说净土法门是方便中最极方便,捷径中最捷径,圆顿中最圆顿法门。而我们在今天能遇此法门实在是幸中之幸,如果没有老实念佛,真是枉费佛的一番一苦心,愧对信施。 因为西方净土法门是易行,所以有的人以为平时不用念佛,只要临终十念即可往生了,此念实在是大错特错。当知一般的人,平时没有下功夫,到临命终时,四大分张,身心痛苦,哪里还能念得佛号,连好的心情都没有了。所以十念往生只是对个别人而说,不是对所有人说的。所谓“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念佛法门已经是方便中最方便的法门了,所以只有老实念佛,专一其心,行住坐卧,不离佛号,心佛一如,必何往生。若存侥幸心理,则佛也奈何不得。 结 语 佛法之妙,莫过于净土,净土之妙,莫过于称名。求生净土,可谓一大藏教之总归,千经万论所指,十方诸佛同声赞叹。称佛名号,可谓总摄万法,具众妙德。一切修行,一切智慧,一切善根,无不涵蕴六字之中。所以《弥陀要解》中云:“佛以大愿作众生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福德之缘,今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一句佛号虽极简单,却是佛以大愿和大行所成,若众生能在在时时,念兹在兹,则于念念之中,皆成就佛的大愿大行功德。我念佛时,即是念佛的功德;念佛之时,我心即同佛的功德无二无别。所以净土称名,直下便是清净功德,直入诸佛清净智海。称佛名号,即是阿弥陀佛和十方三世一切诸的本愿,世尊为开显真实之际,导引众生同入弥陀大愿海,而得真实解脱之际,虽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但诸方便中,持名念佛,愿生净土,为最极之方便。所以净土法门不但历来为学人所信受奉行,就是未来也仍是一切众生最好的归依处。 参考资料: 1、《净土宗教程》 2、《净土文集》 3、《无量寿经》 4、《大势至圆通章》 5、《净土思想论集》 6、《弥陀要解》 7、《净土宗概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