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佛学研究所创办人 释圣严 中华佛学学报 第十四期(2001.09) 页353-359 -------------------------------------------------------------------------------- 页353 提要 《教观纲宗》是明末蕅益智旭的名著之一。智旭虽重视天台教观,却非天台学派的子孙,乃是以《梵网经》为其中心思想的戒律主义者,在修证方面是以《楞严经》为其中心的净土行者。天台教观是他的研究工具,也是他判摄释迦一代时教的依据。 因为智旭是学贯大小乘诸系佛法的大通家,所以不会局于天台一家之说,与其说《教观纲宗》是介绍天台学,宁可说他是以介绍天台教观来让读者认识整体佛法的纲骨。也可以说,《教观纲宗》是明末时代的新天台学,它是中国天台学派的最后一部名著,智旭自己为之撰写《释义》之后迄今仍被传诵讲解,注释传世者甚多。此两书,一直都受到中日两国学者的研究与弘传。 关键词:1. 蕅益智旭 2.《教观纲宗》 3. 天台教观 4. 教判 目次 一、天台教观及《教观纲宗》 二、大乘佛教的教判源流 三、天台教观的滥觞 四、天台宗所依的经论 页354 一、天台教观及《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是明末蕅益智旭(1599~1655年)的名著之一,明末以后的中日诸家学者,一致以为他是天台宗的大师,根据我写博士论文时的研究,他虽重视天台教观,却非天台学派的子孙,乃是以《梵网经》为其中心思想的戒律主义者,在修证方面是以《楞严经》为其中心的净土行者。天台教观是他的研究工具,也是他判摄释迦一代时教的依据。 因为佛经的数量庞杂,层次众多,必须要有一种合理的分类方法。在每一层次的教义经典之中,亦均有其调心、摄心、明心、发慧的实践方法,那就是所谓观行。天台教观,便是教义与观行并重、理论与实修并重,两者互资互用,如鸟之两翼,如车之双轨,讲得最为细腻,故也最受蕅益大师所服膺。 不过智旭既非天台宗徒,也不会墨守成规,他写《教观纲宗》,固然是为使初学者,能对天台教观,有提纲挈领、一目了然的正确认识,同时也为表示对高丽沙门谛观所录《天台四教仪》的不满,故于《灵峰宗论》卷6有云:“四教仪出而台宗晦”!尤其对于元朝的元粹述《四教仪备释》卷上,所引荆溪湛然的五时颂云:“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的别五时分判法,极表反感,故于《教观纲宗》“通别五时论”的章目中,对之提出强烈的批判,斥为“妄说”,认为此非智者及章安之见。 因为智旭是学贯大小乘诸系佛法的大通家,所以不会局于天台一家之说,与其说《教观纲宗》是介绍天台学,宁可说他是以介绍天台教观来让读者认识整体佛法的纲骨。也可以说,《教观纲宗》是明末时代的新天台学,它是中国天台学派的最后一部名著,智旭自己为之撰写《释义》之后迄今仍被传诵讲解,注释传世者有默庵的《释义记》、谛闲的《讲录》、静修的《科释》,在日本的注释更多,自十八世世纪以降,有行谦的《释义讲录》、慧云的《释义则解》、德义的《赘言》、守脱大宝的《释义会本讲录》、高觉的《略解》等。可知智旭的《教观纲宗》及其《释义》两书,一直都受到中日两国的研究与弘传。 二、大乘佛教的教判源流 要明天台教观,宜知教相判摄,因为当在佛教思想史、佛教圣典成立史的学术观点,尚未出现之前,古代的佛教学者们,面对著数量庞杂、层次众多的经典内容及其性质,必须有其合理而完整的解释,否则,同属于佛陀所说的经典,岂会有高下出入而不一致的许多层次。天台宗智者大师(538~597年)的五时八教判,华严宗法藏大师(643~712年)的五教十宗判,乃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最著成就的例子。迄于 页355 1921年,太虚大师沿用《起信论》、《楞严经》所说真如如来藏的中国佛学,成立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的大乘三系说,而以法界圆觉宗为最高,主张八宗皆圆,倡导大乘平等。到1941年,他的学生印顺法师,沿用阿含经、中观论,回归缘起性空的印度佛学,成立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的大乘三系说。此师生二人,两位近代中国佛教的巨人,所标示的两种大乘三系说,粗看似相近,其实大大的不同。太虚是以中国佛学为本位,并且肯定真如如来藏的最高地位,印顺则以印度佛学为本位,并且贬抑真如如来藏,肯定以缘起性空为佛教的根本思想。 在根本佛教的时代,并无教判的需要,到了初期大乘佛教以来的圣典中,为了处理小乘教及大乘次第教和圆顿教的问题,便有了教判。 教判的原始资料,可从下列诸经得到讯息:1.《法华经》以三草二木,喻大小三乘,归一佛乘。2.《楞伽经》的顿与渐。3.《华严经》的日出先照诸大山王的大菩萨众、日中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日没后照大地的四种根性。4.《涅槃经》的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之五味,喻五个时段的教法。5.《解深密经》的有、空、中道等三时。 大乘论典及论师之中,则有:1.《大智度论》的“三藏摩诃衍、及显露秘密”之分类法。2.《十住毗婆沙论》有难行道及易行道的分类法。3.戒贤及智光则立有、空、中之三时教。 到了中国,1.首有东晋时代的鸠摩罗什,依据《维摩诘经》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而唱一音教。2.罗什的弟子慧观,唱出二教五时,二教是指顿(《华严经》)与渐(其余诸经),五时是指渐教分作有相教(小乘)又名三乘别教、无相教(般若)又名三乘通教、抑扬教(《维摩》、《思益》等经)、同归教(《法华经》)、常住教(《涅槃经》)。3.以慧观的教判为基础,开出江南的三家;江北也开出七家,合称为当时的“南三北七”。 江南三家以顿教(《华严经》)、渐教(小乘经乃至般若经)、不定教(《胜鬘经》、《金光明经》)的三教判为主:1.虎丘山的岌法师,将渐教立为有相(小乘)、无相(般若)、常住(涅槃)的三时教。2.宗爱法师,将渐教立为有相(小乘)、无相(般若)、同归(法华)、常住(涅槃)的四时教。3.僧柔、僧次、智藏、法云诸师,同于慧观法师。 江北的七家:1.晋武都山隐士刘,立人天(五戒十善)、有相(三乘教)、无相(空宗的般若等)、同归(法华)、常住(涅槃)的五时教。2.昙无谶,立半时、满时之二时教。3.光统律师,立因缘宗(毗昙)、假名宗(《成实论》)、诳相宗(《大品般若》及三论)、常宗(《涅槃经》、《法华经》)。4.因缘、假名、诳相、常(《涅槃经》)、法界(《华严经》),称为五宗教。5.因缘、假名、诳相、真常 页356 (《法华经》)、圆(《华严经》、《大集经》),称为六宗教。6.有相及无相的二种大乘教。7.北方的禅师说一音教,此与罗什所说的以一圆音说法不同,乃指如来一音,大小并陈。 罗什的另一弟子道生,有四种法轮之说:1.善净法轮(小乘经),2.方便法轮(《般若经》),3.真实法轮(《法华经》),4.无余法轮(《涅槃经》)。 南北朝时代的判教风气,特别殊胜,被形容为兰菊竞美,例如:1.梁之僧旻,在慧观的有相教中,别出人天教;无相教中,加入《维摩》、《思益》等经。2.济法师,立四时教,第一时《阿含经》,第二时《般若》、《维摩》、《思益》、《法鼓》、《楞伽》等经,第三时《法华经》,第四时《涅槃经》。3.光宅寺法云,依《法华经》,立羊车、鹿车、牛车、大白牛车的四乘。4.护身寺的自轨,立五宗:因缘、假名、不真、真实(《涅槃经》)、法界(《华严经》)。 到了隋朝,即有天台宗的智顗大师,立五时八教;三论宗的吉藏大师,立声闻藏与菩萨藏,又于菩萨藏中开三法轮:1.根本法轮,是《华严经》的一因一果法门。2.枝末法轮,是《法华经》以前的三乘法门。3.摄末归本法轮,是《法华经》的会三乘归一乘的法门。 法相宗的唐玄奘大师,依《解深密经》及《金光明经》等,立三法轮:1.转法轮,是《阿含经》。2.照法轮,是《般若经》。3.持法轮,是《解深密经》等,说三性及真如不空之理的经典。 华严宗的法藏大师,立五教十宗,五教是小乘教及大乘教的分判,除小乘教外,大乘则有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十宗的前六宗是小乘各部派,后四宗则配五教中的大乘四教。 其实,教判的思想,到了天台智顗大师(538~597年)时代,已经相当圆熟。当他研究了南北朝时代的诸家教判之后,便树立了天台宗自家的五时八教。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顿、渐、秘密、不定的化仪四教,以及藏、通、别、圆的化法四教。这就是《教观纲宗》所要介绍的内容了。 三、天台教观的滥觞 天台学是以《法华经》为根本圣典,其大成者,当然是被尊称为天台大师及智者大师的智顗禅师,但是在智者大师之前,自西晋时代的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以降,弘扬《法华经》的学者如法云等,便陆续出现。尤其在东晋时代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之后,其弟子僧睿便奉师命,讲此经,立九辙,而被称为“九辙法师”,并作〈法华经后序〉。此外有慧观、道生、昙影、刘虬、智藏等,均撰有《法华经》的注疏。 页357 天台教学的形成,是从北齐时代的慧文禅师开始,他研究《大智度论》,见到论中卷27的三智“一心中得”的论文,所谓一心,是众生皆可完成的清净心,所谓三智,是“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他又从《中论》〈观四谛品〉见到一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论偈的空、假、中,本系指的众因缘生法的本性是空、只有假名、即是中道。但是被慧文禅师配以一心,便成即空、即假、即中的所谓一心三观。这便完成了教理与禅观结合的雏型,此即形成了解行双资、教观兼备的特色。由于慧文禅师,不仅重视教理的探索,更是一位重视禅观实践的禅者,因此将罗什所传龙树学的《大智度论》与《中论》的空思想,由消极的实相论,转化为积极的实相论。正由于此,便以《法华经》为天台宗的根本教典。 慧文禅师的弟子慧思禅师,禀承乃师的风格,禅慧双弘,在其所著《诸法无诤三昧门》卷上,批评散心读经的法师、乱心多闻的论师、不近善知识不闻正知见的禅师,不是身不证法,便是不解言解、未证言证,以四禅为四果;因此,那些文字法师及暗证禅师,命终之后,皆坠地狱。原因便是未能教观兼备,以致若非轻忽禅定,便是轻慢教法。这种教观并重的思想,对于此后智者大师开创天台学派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慧思禅师留下的著作,都极精彩,除了上举《诸法无诤三昧门》,尚有《随自意三昧》、《大乘止观法门》、《法华经安乐行义》、《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由其内容可知,他既是饱读经论的法师,更是重视禅观的禅师,他的老师慧文禅师虽从龙树的二论,启发了三智一心中得及一心三观的思想,他的立足点却不是中观哲学,而是如来藏系的《法华经》,也就是实相无相的法门。他有两书讲三昧,一书论止观,又用《法华经》的四安乐行,说出法华三昧,这对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所明四种三昧,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所谓四种三昧:1.常坐三昧,亦名一行三昧。2.常行三昧,亦名般舟三昧。3.半行半坐三昧,即是七日为一期的方等三昧、三七日为一期的法华三昧。4.非行非坐三昧,即是随自意三昧,也是四十九日为一期的请观音三昧、三七日为一期的大悲三昧。然于慧思禅师,已经说到半行半坐的法华三昧、非行非坐的随自意三昧。至于常坐三昧是传统的禅者们所通用,是依据《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名为一行三昧。常行三昧,是修阿弥陀佛法门的行者所用,依据《般舟(佛立)三昧经》。智者大师是将传自印度的两种,加上慧思禅师所提出的两种,整理后合称四种三昧。特别是其中随自意的非行非坐三昧,是将禅修的一心三观之法,用于日常生活,此于中国的大乘禅观,是一大突破性的新发展,对于此后禅宗所说“道在平常日用中”,乃是先驱思想。 页358 四、天台宗所依的经论 从天台教学的中心思想而言,毫无疑问,是依《妙法莲华经》为主体,所以所谓智者大师的天台三大部,便是《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以《法华经》为其骨干,发挥天台思想,在阐释义理时,兼论观心法门,在论述观心中,不忘发明义理,也就是有教必有观,论观不舍教的教观并重。 除了是以《法华经》为天台学的根本圣典之外,也引用了《大品般若经》来阐明彻底的空观,依《璎珞本业经》卷上的从假入空的二谛观、从空入假的平等观、以此方便道的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的三观思想,建立一心三观的理论,正好亦与中观论的空假中三观结合;天台宗亦依此经卷上确立别教五十二个菩萨行位,那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入法界心的等觉地、寂灭心的妙觉地成佛。又依《华严经》〈梵行品〉“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的经句,建立天台宗圆教初住断无明而成佛的理论基础。《大涅槃经》的五味说,是天台宗五时说的主要依据,该经的扶律谈常法门,乃是天台学派的圆教戒律观及实相论的依据。 此外,在天台诸祖著述之中,所征引的经论,重要者有《维摩诘经》、《金光明经》、《观无量寿佛经》、《梵网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宝性论》、《大乘起信论》等。也可以说,天台教观的思想渊源,是以如来藏系的《法华经》为根本,其他经论为辅助,龙树的《大智度论》及《中论》是其工具而非主体。以《法华经》是诸经中王,摄末归本,会三归一,函盖一切经论的如来一代时教。因此,援用一切经论,都是为了彰显《法华经》所说“唯有一佛乘”的究竟义。 (案:此稿是我最近所写《教观纲宗讲录》的前言,若有未是之处,盼方家有以教我。 2001年3月 圣严识) 页359 Preface to The Essence of Teaching and Meditation Ven. Sheng-yen Founder,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Summary The Essence of Teaching and Meditation (Jiao Guan Gang Zong) is one of the noted writings by Master Ou-yi Zhi-xu in late Ming Dynasty. Although Zhi-xu emphasized the teachings and meditation techniques of Tien-tai School, he didn't belong to the lineage of Tien-tai School. He was a proponent of precepts with Brahmajaala Suutra as his central thought. In terms of practice, he was a pure land practitioner based on `Suura.mgama Suutra. The teachings and meditation techniques of Tien-tai School were his tools in research, and also his bases in analyzing the teachings of `Saakyamuni Buddha. Because Zhi-xu was a learned scholar in different Hiinayaana and Mahaayaana Schools, he didn't confine himself in the teachings of only Tien-tai School. Rather than assuming that Jiao Guan Gang Zong is an introduction of Tien-tai teachings, it is better to say that he utilize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eachings and meditation techniques of Tien-tai School to let readers understand the skeleton of whole Buddha dharma. We can also say that Jiao Guan Gang Zong is the teachings of the new Tien-tai School in late Ming Dynasty. It is the last famous writing of Chinese Tien-tai School. Since Zhi-xu himself wrote a commentary on it, until now it is still widely read and explained. There are many commentaries on it. These two books had been studied and spread by the Buddhist scholars of China and Japan. Key words: 1. Ou-yi Zhi-xu 2. Jiao Guan Gang Zong 3. various divisions of teaching or doctrine 4. the teachings and meditation techniques of Tien-tai Schoo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