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净宗信愿行3

  略述净宗信愿行3

  三、弥陀大愿慈力至诚感通即摄

  在错综复杂的因行果报中,发愿具有不可思议的力用。郁头蓝弗仙人因发恶愿,天报既终,遂堕为飞狸;贫女供养迦叶残汁,命终如愿生忉利天;一僧戏发之愿,来生果作大将军。证知三界六道的因果循环,悉随众生的心愿;诸佛如来的万德庄严,亦从愿生。是故儒家君子立德首重尚志,净宗经典殷勤劝愿。《阿弥陀经》三次劝愿,愿愿倍切;法藏菩萨以四十八愿,由愿导行,行满自致而成阿弥陀佛;净业行人愿往生心,正合阿弥陀佛摄生之愿,是故直以发愿,便可往生。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真切,念佛行持自然而起。证知唯一愿字,具摄信愿行三种资粮。净宗入道要门,信心为首;净业修持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净业可成。蕅益大师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25]故探究净宗愿门义蕴,信解弥陀悲智愿心,用以校正吾人回向发愿之鹄的,坚固愿往生心,甚为必要。兹拟从四方面加以讨论:一、弥陀大愿肇起所因;二、弥陀核心五愿之意蕴;三、生佛感应道交的原理;四、愿之心行——厌离行与欣求行。分述如下。

  (一)弥陀大愿肇起所因

  阿弥陀佛大愿肇起之因缘,在净宗诸多经典,尤其是在《无量寿经》中有着详明的记载。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五十三尊古佛,次第示现,教化无量众生。其最后佛名世自在王如来,住世教化众生长达四十二劫。时有国王,名世饶王,闻佛讲经说法,欢喜开解,即发无上菩提心,弃国捐王,行作沙门,法号法藏。法藏比丘高才勇哲,心量广大。初诣世自在王佛所,即以偈颂赞叹佛德,禀陈愿心:“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26]世自在王佛了知法藏比丘愿心真切,即予印证:“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剋果,何愿不得!”[27]并开示成就净刹的密因:“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28]直指当人是心是佛、自性本具净土庄严的奥理。法藏比丘虽亦明了自性功德不可思议,自力修证最终亦能成就净土行,然而为了疾速实施普度众生的本愿,法藏比丘恳请佛力加持:“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29]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并以神力加持,令法藏菩萨清晰睹见诸佛刹土种种差别相状,宛若图像直观教学,一目了然。说是法时,经于亿岁。

  法藏菩萨闻佛说法竟,便一其心,自得天眼,彻视十方佛刹之景况。于十方净秽刹土善恶之因、粗妙之果,一一思量甄别,撷其优胜,摒其陋劣。法藏菩萨见到他方刹土多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的剧苦,悲心肇起国无三恶道愿;睹见他方刹土众生因容貌光色的差异引发嫉妒争斗,遂启建形色相同愿;看到他方刹土众生因贫穷而造恶,辛劳困顿亦难温饱,遂发衣食随念愿;考知他方刹土修行人多诸障难,常有退转,成佛甚渺,即启住定证灭愿………。法藏菩萨以同体大慈悲心,用五大劫的时间,肇起无上殊胜大愿,随即向世自在王佛禀告,佛欢喜赞叹:“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30]法藏菩萨遵从佛敕,称性宣说四十八大愿。发愿说偈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与会菩萨声闻、天龙八部,随喜赞叹供养,虚空依报由之感动,咸作证诚。如此殊胜瑞相,表明阿弥陀佛大愿肇起,乃法界一大事因缘。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究竟成佛,诚为最上不思议之佛事。

  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所禀报大愿已,深乐寂灭,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瞋痴害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诸佛所修善根,广行六度万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和光同尘,自行化他,无量劫来,示现种种身份,或为德高望重的长者,或为寡欲蕴德的居士,或作国王乃至转轮圣王,或作六欲天主乃至大梵王。法藏菩萨无论出生在何处、具何身份,总是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随形六道,与诸类众生广结法缘,亦无休止。法藏菩萨以无量无边功德庄严成就的西方净土,开廓广大,严净光丽,超胜十方一切佛国。可谓根深叶茂果硕,源远流长。

  由上可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肇建,以法藏菩萨的总意愿为亲因,以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为增上缘,因缘和合而成。世自在王佛应法藏之请,选择二百一十亿佛刹作为范本,蕴含着如来果觉的价值导向。从表法来看,世自在王佛表涅槃三德(世间即般若德,自在即解脱德,王即法身德),可见世自在王佛对法藏菩萨的加持,即是如来三德秘藏的加持。十方三世诸佛同证如来涅槃三德,故从深层义蕴来说,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代表着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对法藏菩萨共有的加持。换言之,阿弥陀佛大愿的肇启与西方极乐世界的成立,即是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共同参与的杰作。十方如来愍念众生,如母忆子,如是同体大慈悲心,藉着法藏菩萨契合佛心的大愿沛然涌起,法尔予以法藏菩萨无限的加持力。法藏菩萨亦深感佛力加持的法益与必要,于是在无量劫庄严妙土、圆成大愿的过程中,不疲不厌不间断地于诸佛所,尊重供养请法。这样,法藏菩萨的大愿肇建起始于佛地果觉,其净土行始终贯穿着佛力的加持。当法藏菩萨净愿圆成时,即自致而成阿弥陀佛。大愿之王的阿弥陀佛,遂即揭开了普度九界众生的序幕。

  阿弥陀佛在因地,以不可思议的悲智,自开他力果教门,其净土行从果起修,真正实现了疾速启愿、疾速满愿、速成净土、速成佛道、速度众生的初衷。阿弥陀佛因地他力果教的特质,在阿弥陀佛果地上尤为发扬光大。净宗法门以弥陀名号果觉作众生修持之因心,能令常没众生疾速出离生死苦海,疾速成就佛果。追根溯源,阿弥陀佛以无尽大悲愍念十方苦难众生,称性肇建殊胜大愿。生佛同体义蕴,弥陀愿心功德,海墨难书。

  (二)弥陀核心五愿之意蕴

  阿弥陀佛为普度九界众生究竟成佛故,其弘深愿海浩博无量。四十八愿只是释迦本师撷其与娑婆众生关联甚密者予以敷陈。就此四十八愿中,又可类分为摄法身愿、摄净土愿、摄众生愿三种。然核其实质,愿愿悉为济度众生疾速往生成佛。其中的五愿:住定证灭愿、光明无量愿、诸佛称叹愿、十念必生愿与临终接引愿,乃阿弥陀佛大愿之眼目,亦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的核心。吾辈净业行人如实领解这五愿,能体悟阿弥陀佛悲智愿心,由此能增上坚固信愿行,稳操往生左券。兹分述如下:

  1、住定证灭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31]。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生到我刹中的天人,如果不能住入大乘正定聚(不退转位)、必定证得大涅槃的话,我终不成佛。

  此愿是阿弥陀佛摄众生愿的核心愿,直指弥陀大愿的终极目标。阿弥陀佛慈悲济度十方苦难众生,不是给予众生以天人福报的幻乐,不是暂立声闻缘觉的化城,而是给予众生以究竟圆满的真实之利(成佛)。阿弥陀佛欲令十方凡夫众生成佛的过程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令十方众生信愿持名,往生西方无忧恼处,脱离三界六道的轮转险途。第二步:令往生者得弥陀光明愿力的加持,安住大乘正定聚,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再有退转堕落的危险。第三步:令住正定聚的往生者,直趋大乘佛果(大涅槃),避免堕入声闻辟支佛地。这三步正是凡夫众生自力修证的三道难关:脱离生死轮回难、证入不退转位难、直趋大涅槃难。阿弥陀佛深知业力凡夫的障难处,悲心启建此愿,以威神愿力加持摄护众生顺利度过三关。十方具缚凡夫,只要信愿持名,仰凭佛力,带业往生,即入正定聚,决定一生成佛。阿弥陀佛的住定证灭愿向十方众生昭示:生命体的最高价值与目标,即是往生净土、圆成佛果。吾人宜应以此作为人生的终极价值目标,用以组织这一期难得的人生。

  2、光明无量愿

  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32]。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光明焰照不可限量,最低限度也能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如果此愿不兑现,我终不成佛。

  此愿虽属阿弥陀佛摄法身愿,实则体现弥陀摄化众生的究竟方便。阿弥陀佛以光明作佛事,光明即是弥陀大愿的载体,光明调熟摄受十方众生。吾人闻信净土法门,执持名号,现生得到安乐,临终蒙佛接引往生安养,圆成佛道,悉由阿弥陀佛光明加持所致。阿弥陀佛的光明内具种种微妙殊胜的德用,阿弥陀佛又称十二光如来。经云:“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33]十二光德是阿弥陀佛威神光明的具化。阿弥陀佛以如上光明妙德,护念调熟十方众生,对念佛行人尤加摄受。经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34]阿弥陀佛光明平等普照,而与念佛众生最能感通;念佛行人得佛光的照摄冥加,方能精进恒常念佛,成就往生。我在佛光中念佛,佛在光照中念我,念佛佛念,子光母光,圆融一体。弥陀光明即是大悲愿力,即是清净妙法,即是性德的全体大用。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表证着十方众生悉由弥陀愿海所持。吾人生存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愿海中,只要一念回光,即可就路还家,成办道业。“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35](天亲菩萨语)阿弥陀佛的光明即是般若智慧,能除凡夫众生的愚痴暗冥,执持名号即是与佛光沟通,能消业障、开智慧。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十方一切众生心想中。弥陀名号称念之处,即是弥陀光明赫奕之处。阿弥陀佛以光明开悟众生,加持众生信愿持名,成办往生,可谓善作佛事。

  阿弥陀佛从因至果,复本心源,彻证自性无量寿之心体,称体起用,光明无量。所以,光明无量愿亦含摄着寿命无量愿。无量光寿即是清净智慧无为法身,乃阿弥陀佛内证之德。阿弥陀佛由无量光寿二愿衍生一切愿。无量光寿即是众生的寂照心体(佛性),是故阿弥陀佛的大愿,以及弥陀名号,与吾人的心性同体相契,吾人应如是领悟阿弥陀佛光明无量愿的本质内蕴。

  3、诸佛称叹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36]。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十方世界无量诸佛,悉皆称扬赞叹我的名号功德,如果此愿不兑现,我终不成佛。

  此愿亦是阿弥陀佛摄法身愿之一,是实施普度众生操作过程的重要一环。阿弥陀佛以大愿大行,成就了超胜诸佛的净土。西方净土就像优质产品,如果缺乏宣传营销善巧,十方众生未闻不知,那么,西方净土再庄严胜妙,念佛法门再方便究竟,也等同虚设。阿弥陀佛深知广而告之的重要性,在因地便预启此愿,发动十方诸佛来弘传净宗法门,使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名播法界,普令十方众生信愿持名,往生彼刹,究竟成佛。阿弥陀佛因地之愿,在果地充分显彰。诸多净宗经典记载十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称扬赞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劝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土。由于十方诸佛过去已称叹,现在正称叹,尽未来际还继续称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不可思议功德,所以,弥陀净土在法界中的知名度最高,阿弥陀佛名号在十方众生内心的积淀也最深厚。社会生活中的男女老幼各色人等,无论信佛与否,于欢喜时、忧悲时、恐惧时、赞美时,常会冲口而出阿弥陀佛名号;而对娑婆本土教主释迦牟尼佛,所知者反而不多;他方刹土的佛名,更鲜为人知。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正是阿弥陀佛诸佛称叹愿的不可思议的愿力所致。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名称由大悲愿心所缘起,故能开悟众生的心性,觉动滋培众生的信根。十方众生有缘听闻安乐净土弥陀名号,便种下了永不磨灭的菩提善根,直至时节因缘成熟,信愿称名,往生成佛。天亲菩萨赞云:“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37]吾辈净业行人得闻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之名号,既有多生多劫善根福德之因,亦端赖释迦本师多次慈悲宣说为增上缘,究实全仗阿弥陀佛此愿之恩德。吾人应珍惜这一闻名生信之殊胜机缘,深体佛心,自尊自肯,撩衣便行,成办净业。

  4、十念必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38]。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闻到安乐净土弥陀名号功德,便生起至诚至信之心,欢喜踊跃,愿生我国,所念佛号乃至只有十声,即得往生。若信愿持名十声者不得往生的话,我终不成佛。唯有犯五逆重罪而又诽谤正法的众生,不为此愿所摄。

  此愿是阿弥陀佛摄众生愿的核心,被尊为本愿之王。阿弥陀佛大愿肇立西方妙净刹土,欲令九界众生悉得往生,获致成佛之真实大利。然十方众生种类繁多,根机各别,如何能令所有众生悉皆成就往生净土呢?这实在是一件煞费周章的大难题。阿弥陀佛因地五劫的思维酝酿,终于从悲智愿心中流现出这胜异方便的十念必生愿。十方众生若圣若凡,若利根若钝根,只要信愿持念弥陀名号十声,阿弥陀佛即以威神愿力予以摄受,接引往生净土。此愿是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九界众生的至极悲智的结晶,是阿弥陀佛无条件拯救凡夫众生的一大创举,体现出净宗不共之胜妙。吾辈净业行人如能突破小我情见,站在阿弥陀佛的同体大慈悲心与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的层面,如实领解接纳认同此愿的真实义,将会当下获得大安心、大安乐,即得往生。念佛法门自古以来便称为安乐法门,如果吾人修持净业若干年,尚未获得安心之乐,种种忧虑自卑憧憧于胸,实则是信心未立、慧根浅陋所致。须知往生西方净土,全仗弥陀愿力,无须计较自己修行的功夫、烦恼业障的厚薄。当知阿弥陀佛为接引我等众生,令离生死苦海,于无量劫中已立大愿,预垂救度。为度我故,种种善巧方便。垂臂待我,已历十劫,念念不舍,过于慈亲。我若回心向佛,如子恋母,则不逾当念,便得往生。善导大师勖勉吾人常作得生想,昙鸾大师自肯业事成办,可谓深契弥陀愿心。

  此愿摄受的对象将造作五逆重罪同时又诽谤正法的复罪众生排除在外。《观经》下品下生章中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相现前,遇善知识开示阿弥陀佛光明名号威神功德,生起信心,忏悔念佛十声,仗佛威神慈力,变地狱火为净土莲华,成就往生。证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然既造五逆重罪又诽谤正法的众生,却不能往生。何以故?若诽谤正法,否认佛菩萨的存在与佛法的真理性,具有如此邪见的众生,对超情离见的念佛法门决难生信,由是阿弥陀佛十念必生的慈悲愿力,这类复罪众生无缘纳受。证知造作五逆加谤法二罪,是一切罪业中最深重的罪业,直入阿鼻地狱,长劫苦报,无由得出。释尊但恐众生造斯二罪,乃从抑止预防处建言,不得往生;并不是说阿弥陀佛厌舍此类众生。如果此等复罪众生能忏悔念佛求生,阿弥陀佛亦平等摄受往生。(如阿阇世王子)

  由此可见,十念必生愿凝聚着阿弥陀佛普度九界众生的无尽悲心,尤其对常没罪苦众生,心偏愍念;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即是吾辈罪恶生死凡夫唯一横渡生死急流的舟筏,伏冀净业行人深体佛愿,死尽偷心,绝诸戏论,紧系佛号,如溺水之人紧紧抓牢救生圈,如是方不负弥陀古佛为我等末法下劣凡夫所施设的究竟方便。

  5、临终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39]。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十方众生,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修持六度万行种种功德,以此功德至诚回向发愿欲生我国,此人临寿终时,我即与净土菩萨圣众,环绕此念佛人前,接引往生。如果此愿不兑现,我终不成佛。

  此愿亦是阿弥陀佛摄众生愿之一,表达着阿弥陀佛对众生如慈母般的护佑。具缚凡夫临命终时,第六意识不行,第八阿赖耶识中烦恼习气乱发,一生所作善恶,乃至多生多劫的善恶业种,俱时顿现。尔时业障凡夫多有颠倒,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系念妻儿财物,或迷闷发狂,种种恶相,障碍念佛往生。阿弥陀佛因地愍念凡夫临终颠倒散乱之苦,特发临终接引愿,慈悲摄受众生。净业行人临终蒙佛光注照,净土圣众莲台接引,心神安隐,如入禅定,神识离体之际,顿现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莲台接引的景相,垂终自见坐金莲华身已是净土生阴。所谓文成(净土莲华化生身成)印坏(娑婆五蕴业报身坏),临终在定之心,即是西方净土七宝池受生之时,何其直捷稳当!吾辈下劣凡夫若无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靠自力决定难出生死业力网。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临终关怀,可谓慈悲周全之至。由对死亡的恐惧转化为对法身慧命往生的欢欣,乃是一切众生最胜妙的临终关怀。

  综上所述,阿弥陀佛的核心五愿,对娑婆净业行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价值。这五愿亦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住定证灭愿是阿弥陀佛肇兴大愿、圆成净土的终极目标,欲令十方一切众生往生安养,速疾成佛。为了实现普度众生的目标,阿弥陀佛广修福慧,庄严自身,以光明无量愿令悲智愿力遍及法界,调熟摄护十方众生;以诸佛称叹愿,提高净土佛号的知名度,俾令众生闻名生信。十方众生蒙光照触,知晓阿弥陀佛安乐世界,油生仰慕愿往生心。为了平等普度一切众生,阿弥陀佛以十念必生愿普摄一切众生便捷稳当地往生净土。而临终接引愿护持念佛人,遮除凡夫众生临终之际可能出现的障难,为成就往生更加上一层保险。可见,阿弥陀佛以自证功德——光明无量、诸佛称叹,垂以十方众生以至极善巧方便——十念必生、临终接引,而令诸往生者直趋至极圆满的目标——住定证灭。此核心五愿乃阿弥陀佛大愿之精髓,吾辈净业行人应如是信解,用以作为吾人发愿的参照坐标。

  (三)生佛感应道交的原理

  吾人所处的宇宙空间弥散着诸多的能量辐射,地球与地外星体之间亦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能量互渗。在法界虚空,阿弥陀佛的愿力即是一个巨能磁场,向法界无量刹土衍射光慈场力。阿弥陀佛因地之愿在果地上成就为不可思议的力,诚如昙鸾大师所云:“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40]愿力表证着修因证果的互动关联,誓愿圆成必然产生力用;力用彰显正昭示誓无虚发。阿弥陀佛五劫的发愿,无量劫的践行,圆满大愿,便产生出弥散法界的大愿慈力,加持十方众生令得往生。《阿弥陀经》云:“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十方众生愿往生心与阿弥陀佛摄生之愿感应道交,即时成办往生大业。剋实而论,十劫前法藏菩萨自致而成阿弥陀佛之时,十方众生往生净土已竟。何以故?因为法藏菩萨的成佛,是以十方众生能往生为条件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文,昭示:设若十方众生不能往生净土的话,我(法藏菩萨自称)终不成佛。现在法藏菩萨已经成为阿弥陀佛,那么十方凡夫众生也就决定能够往生,决定无一遗漏。生佛同体,相依互即,感应道交,妙德莫测。《华严经》亦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十劫前的阿弥陀佛,亦于心光中酬愿见证到十方众生一时往生净土成佛。弥陀大愿已经圆成兑现,吾辈凡夫众生往生净土只是时间问题了(此从凡夫层面建言)。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如果今生尚不能生信发愿,那就属于当愿当生了。然无论吾人信愿持名的迟速,悉由阿弥陀佛愿海所护持,皆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作得生想,妙哉斯言。

  阿弥陀佛愿力遍及法界一切处,吾人能否感通弥陀愿力加持,取决于吾人的发愿能否与弥陀愿心慈力相应。当我们了解弥陀住定证灭愿的义蕴,便应发起成佛的无上胜心,不求人天福报,不冀声闻小果,如是发愿即与弥陀愿心相应;当我们明了光明无量愿的义蕴,便应赞叹阿弥陀佛光明妙德,依阿弥陀佛光明智相修行,以十二光如来作大导师,如是信行即与弥陀愿心相应;当我们明了十念往生愿的义蕴,便应信愿执持名号,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如是愿行即与弥陀愿心相应,等等。我们讨论阿弥陀佛大愿,就是要以弥陀大愿作为参照系,将吾辈凡夫狭劣心志校正调顺到与阿弥陀佛大愿慈场相应。昙鸾大师开示,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41]净业行人如是层递发愿,即与阿弥陀佛悲愿耦合相应,即能感通弥陀愿力加持,成就往生。 昙鸾大师又云:“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42]何以故?如果众生只发到净土享乐的染著心,即与弥陀悲智心不相应,便难以感通佛力加持。是故净业行人能否因顺弥陀大愿而发愿,直接影响着往生的成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里不可颟顸自欺。

  阿弥陀佛的宏誓愿力,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与十方念佛众生感应道交,无少差殊。譬如一月普现众水,随人随地各见全月。生佛感应之情状,全在生佛愿力互动耦合的程度。阿弥陀佛摄受众生往生的大愿犹如磁场,吾人愿往生心则如铁针,二者同质相应即具自然吸取之势。生佛誓愿相关,故能任运往生。“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如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佛而不易感他佛。”[43](幽溪大师语)如果宗门教下的修行人,轻视净土,不愿往生,虽然他们或有修行功德,亦不能往生,犹如磁不能吸铜摄玉。反之,五逆十恶罪恶凡夫,恳诚发愿求生净土,称佛名号,亦能决定往生,托弥陀大愿作增上缘故,犹如磁能吸针,一无遗漏。诸佛度众生,众生受度化,其中的效果成败,全在缘之有无。阿弥陀佛与十方众生,尤其是与娑婆众生最有缘份,所以吾人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最易感通,往生亦最稳当。韦提希夫人于十方无量净土中选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是佐证。净土法门的生命力端在于此。

  感应之迹乃生佛因缘和合的产物,以临终阿弥陀佛接引为例,念佛人临终所见之佛,非有非无,非断非常,乃生佛愿力感应道交、因缘和合之现象。净业行人发愿往生是因,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为缘。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如实际缘起化身,接引净业成熟的众生。此乃阿弥陀佛本愿功德,令念佛行人,专心忆念,能于自心见到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并非阿弥陀佛实遣化身来迎接。佛身湛然常寂,众生见有去来;如镜中形,非内非外;如梦中事,不有不无。譬如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然而,水虽澄清,天上无月亦不能现,喻如众生虽具愿往生心,若无阿弥陀佛的悲愿为缘,亦不能现;同样,月亮虽明,地面无水亦不能现,喻如阿弥陀佛虽有悲愿之缘,众生不具信愿之心,亦不能现。唯有众生愿心与阿弥陀佛的愿心相耦合,才能显现不可思议的感应瑞相。譬如电视接收节目信息,波段频率调准,电视台的发射信号当即转换成图像音声;与此相类似,净业行人信愿持名,亦是在调准频率波段,用以接收阿弥陀佛的大愿慈力,一旦调频相应,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便在吾人的心性屏幕上显现,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即在吾人身上全体显现,感应道交难思议,诚乃念佛法门之奥秘。

  古往今来,念佛行人信愿持名与阿弥陀佛愿力感应道交的事例不胜枚举,兹举二则:

  一、唐代怀玉禅师,精修净业,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怀玉禅师念曰:“吾一生精进,誓取金台,何为得此?”银台遂隐。怀玉感激,弥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前持银台者易金台而至,怀玉禅师说偈含笑而逝。

  二、东晋刘遗民居士依远公大师,结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见阿弥陀佛现身。刘遗民念曰:“安得如来手摩我顶乎?”阿弥陀佛即手摩其顶。复念曰:“安得如来衣覆我体乎?”阿弥陀佛即衣覆其体。由此可知,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满足众生一切心愿,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顶即摩顶,欲衣覆体即覆体,可谓慈悲护念之极。

  众生与佛菩萨的感应即时而灵敏,充分佐证生佛心性同体平等之真理。宋代宗颐禅师启建莲华胜会,率众念佛,求生净土,夜梦一清美男子,自称普慧,申请加入莲华胜会,并请将家兄普贤一并列入。

  普贤、普慧乃《华严经•离世间品》中二位大菩萨。以此土念佛行人深重誓愿,契合诸佛菩萨愿心,故得感召二大菩萨预会幽赞。可见愿往生心的能感力度甚深,故所应的瑞相亦极殊胜。

  有介于念佛法门生佛感应的胜妙,释迦本师劝勉父亲净饭王与七万释种念佛求生安养。称念佛名横超三界,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此乃与通途佛法所不共的利益,源自弥陀威神愿力。是故往圣先贤如百川赴海,众星拱北,神栖安乐世界。净宗史上观音、文殊、普贤三圣开示,同指西方。

  净宗四祖法照大师在五台大圣竹林寺,见到文殊、普贤二菩萨,恭问末法凡夫修行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报言:

  “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唐代慧日法师泛舶渡海,往天竺取经求法,在北印度健驮罗国一山,七日断食志诚祈请观世音菩萨,感得观音现身,垂右手摩慧日顶曰:

  “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

  三圣开示,冥契阿弥陀佛愿心。古往今来,依教奉行得以往生者,如稻麻竹苇,不可计数。现代净业行人亦宜当仁不让,即生成办净业。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44](天亲菩萨语)

  净业行人通过研习净宗典籍,观照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之力,了知只要闻信弥陀大愿,决定能获真实大利,不会出现遇此法门而空过的现象。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愿言:使我成佛时,值遇闻信我的名号者,悉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一生究竟成佛。吾辈净业行人欲得与弥陀大愿感应道交,宜应随顺阿弥陀佛大愿,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以佛知见为己知见,以佛教敕为修行指南,因顺佛愿,决定得生。

  (四)愿之心行——厌离行与欣求行

  净业行人的愿往生心,乃浊世淤泥中伸展出的正觉莲华,洁净希有。非大智大勇,难以具足如此愿心。这种愿心具化为厌离行与欣求行。是故净宗愿门的本质内涵,即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然对凡惑众生来说,厌欣心的生起殊为不易。善导大师敏锐见到:“娑婆虽苦,处的已久,实不庸易离开;莲邦虽乐,概未曾到过,岂能遽往?必须真心彻到,对于娑婆深生厌恶,对于极乐渴望甚深,方得往生。”[45]释迦本师针对旷劫轮转的迷倒众生,开折摄二门,激扬生死凡夫令起厌欣。众生耽恋娑婆五欲六尘,释尊则极言娑婆五恶五痛五烧之苦来折伏众生;众生矇然不知净土,释尊则详陈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无苦纯乐来摄受众生。折伏意在警醒众生的沈迷,令起厌离秽土心;摄受意在鼓扬众生的善根,令生欣求净土心。此土大火聚,炎烧逼恼;彼土清凉池,熙怡畅乐;取舍趋避,不容片刻耽延。释迦如悲父,在娑婆秽土遣送众生;弥陀如慈母,在极乐净土摄受众生。一遣一接,折摄并运,配合默契,共成普度众生的佛事。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吾人契入念佛法门的先决前提。如果我们于三界火宅中嘻怡流连,贪恋世乐,不厌不舍,对西方净土的殊妙不生神往之心,如此心态,于净宗之法将不得其门而入。《观经》中韦提希夫人作为娑婆苦恼凡夫的代表,正是具足厌欣心行,得以成就往生净业。韦提希夫人遭逢儿子阿阇世杀父囚母的恶逆,深感人心惨毒、世间剧苦,三界六道亦无安心之地,是故愿舍秽身,求生净土:“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46]韦提希深切的厌欣心感得释尊宣说念佛出世大法、弥陀住立空中放光加持,致使韦提希当即证得往生。身为国太夫人的韦提希如果没有儿子悖逆的苦迫,或在骄奢逸乐中醉生梦死,何能发起愿生净土的出世心?是故对阎浮提众生来说,困苦忧患正是成就厌欣行的逆增上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吾人宜将五浊恶世的一切苦境作为深信切愿的发起序。

  厌欣心的滋培是净业行人修持的重大科目。吾人宜熟稔净宗经典所描述的西方净土种种功德庄严,用以作为返观娑婆秽土的参照系。刻刻提撕,激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慈云大师曾将娑婆、安养二土苦乐情状概述为十种: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有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有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两土苦乐鲜明对照,能令吾人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愿心,如一条四五寸的白道,出现在深广无边的贪瞋浊河中。循此白道而进,即能从娑婆此岸直入极乐彼岸。

  净业行人厌离心的策发,亦可由近至远,由正报身心到依报环境。首先观照自己污秽的血肉之躯,唯苦无乐,常作不净观,发愿永离三界臭秽淫欲丑陋之身,愿得净土莲华化生的清净妙严的法性生身。其次观照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危机四伏,险象环生。诸如精神家园的丧失,全球性的政治腐败,英雄偶象的陨落,文明婚恋观的瓦解,毒品孽花的泛滥,日益污染失衡的生态环境,贫富差距的拉大,种族矛盾、宗教冲突,邪教遍布,计算机犯罪,分子生物学的潜在危险,核战争的威胁……等等。种种资料显示,人类生存境况日趋恶化,罗马俱乐部发出的“人类面临灾难深渊”的警钟,持久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释尊亦曾悬记:“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47]吾人重温这段法语,对照现前的世态人心,于当代及未来人类命运,亦不言自明。《法华经》用火宅喻来比况三界的苦境:“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净业行人应以佛知见来观照吾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对苦难险境保持敏锐的感受力,以此增上出离心。是故吾人于此娑婆声色诸境,宜常作牢狱想,作苦海想,作火宅想,作粪坑想,令心厌恶,厌则欲离,离则出此世界;对极乐世界宜常生安隐想,生故乡想,生解脱处想,生津梁想,令心欣慕,欣则欲往,往则生彼世界。一欣一厌的心理定势,导致临命终时,自然如箭离弦,弹指往生。厌离心与欣求心一体两面,互为增上。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以欣求极乐之净念转化耽恋娑婆之染心,以厌舍娑婆之大勇成就神栖安养之胜心。主伴因果,互渗相即。

  生于浊世,居尘学道,应以般若慧照,长时生此厌欣之愿心。净宗五祖少康大师临往生时,对信众最后垂示:“当于净土起忻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足见厌欣心的有无决定着往生净土的成败。宋代吴信叟进士,致仕之后,预作一棺,夜卧其中,令童子击棺而歌曰:“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归去来!”自己亦从而和之,临终无疾念佛往生[48]。可见解决生死大事,非泛泛悠悠之浮浅心所能克办,须具大丈夫作略,觑破世间幻缘,以出世心修净土行,如是念佛,方可成就。释尊殷勤劝喻:“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49]净业行人的厌欣心宜应表现在行动中,身口意三业真实厌舍娑婆世间自他苦乐之境事,身口意三业至诚恭敬、称赞、忆念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人生大事,无过于此。如此心行,庶可成办净业。

  厌欣心表面看来似乎有小乘自了汉的味道,社会人士亦或将念佛求生净土讥之为消极避世。剋实而论,净宗厌欣心含摄着大乘佛教的精髓,具足大乘菩萨四弘誓愿。观照娑婆众苦逼迫,一切众生皆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生起悲心,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观照自心诸惑炽盛,一切众生心中亦蜎集无量烦恼,起惑造业感报,无有中止,生起决断心,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上述二愿属厌离行摄。观照极乐世界一一庄严,全体理性;水鸟树林,常宣妙法;分身供养十方诸佛,广闻佛法,受菩萨记,生起度生求法之心,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观照极乐世界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转位),一生圆成佛道,生希有心,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上述二愿属欣求行摄。证知,具足厌欣心的净业行人,乃大乘菩萨根机,是佛的第一弟子。善导大师曾云:“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50]净宗厌欣心具摄二种回向,一种是成就自己往生的往相回向,一种是倒驾慈航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济度众生的还相回向,这二种回向能成就大慈悲心。证知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即是净宗菩提心的本质内涵。

  综上所述,无量劫前法藏菩萨的大愿肇建,乃法界最胜希有之大事;十劫前阿弥陀佛兑现因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承诺,普令九界众生获致往生成佛的真实大利。恒受弥陀愿力所护持的凡夫众生,于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之际,即可领纳到阿弥陀佛的庄重承诺,当下获到大安心、大安乐。《观经》第七华座观中,住立空中的阿弥陀佛向韦提希夫人传达“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51]的慈示,韦提希当下获得信心,证得往生。生佛愿心,天性相关,如磁吸针,自然即摄。吾辈净业行人应因顺佛愿,生起愿往生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时时提撕,念念精纯,将念佛往生净土作为此生至上唯一的大事,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吾人以信愿持名为能感,阿弥陀佛必以慈悲愿力为所应,感应道交,任运往生;自然所牵随,万修万人去。阿弥陀佛大愿之王,念佛行人芬陀利华,生佛同体,母子相忆,愿心相契,决定往生!

  兹敬录善导大师一偈,用作共勉: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52]。

  南无阿弥陀佛!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